經典案例故事 2 不近人情的哈佛(轉載)
當年,有一個名叫哈佛的來自英格蘭的牧師,在他的遺囑里,將其擁有的一塊地皮和250本書贈給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後來就發展成了現在聞名於世的哈佛大學。哈佛大學一直將這有紀念意義的250本書珍藏在學院的圖書館裡,並規定,學生只能在館內閱讀,不允許將書私自帶出館外。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場大火燒毀了圖書館,那250本珍貴的哈佛遺贈,只有一本僥倖地保存了下來。之所以能僥倖,是因為它被一名學生私自帶出了圖書館,打算在宿舍里仔細閱讀。大火發生後,這個學生立即意識到,手頭的這本書,已是唯一倖存的稀世珍品了。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他終於將書交還給學院。收到書的校長,深深地感謝了他。但也正是這位校長,立即下令將這個學生開除。校長的理由很簡單:這個學生違反了校規。
【心靈感悟】遵規守紀沒有例外
哈佛的做法似乎太不近人情了。然而,這卻恰恰體現了哈佛人所一貫珍視的理念:法理第一。將「規章與制度」而不是以「血緣與人情」作為整個社會的基石,是西方社會長期以來的傳統。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我們應該教育學生:遵規守紀沒有例外。這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
首先,遵規守紀不會因人而異。不管是優秀的學生還是調皮的學生,都必須遵守規矩,一旦違背了規矩,都要受到相應的懲罰,這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為什麼要遵守規則?因為規則是社會得以維持的必要條件。在一個特定的空間中,如果只有一個人,規則是不必要的。如果多一個人,一些簡單的規則就必須了。比如,兩個人如何互不干擾,再進一步,如何協調。然而,人類社會是有很多人組成的,必須依照規則才能有效地運行,人們內心尊重規則、遵守規則會給每個人帶來好處,而破壞規則就會使社會無序,如不受懲罰就會產生「破窗效應」。社會如此,班級作為社會的一個微型成員,也應如此。如果好學生違反規則,教師不聞不問,隨著而來的會產生更多的違反規則的行為。
其次,遵守規則不會因事而異。不管存不存在主觀動機,一旦學生違反了規則,都要受到相應地懲罰。在日常的教育實踐中,如果有學生因為不小心違反規則,作為教師,你會怎麼做呢?下面提供的這個小案例,請您思考一下:教師的做法恰當嗎?如果是你的話,你會怎麼做?
一天早晨,
【相關連接】破窗效應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斗曾做過這樣一項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比較雜亂的街區,一輛停在中產階級社區。他把停在雜亂街區的那一輛的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果一天之內車就被人偷走了。而擺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一輛過了一個星期也安然無恙。後來,詹巴斗用鎚子把這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後來,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依託這項試驗,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
這一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而這扇窗戶又未得到及時修理,別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那麼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破窗效應」在給我們的啟示是:必須及時修好「第一個被打碎的窗戶」,以防微杜漸。
推薦閱讀:
※【異聞故事】荒山野嶺藏仙跡,未遇有緣莫奈何
※APP大江湖。
※聊聊經濟學的故事24-窮和富的差別
※龍、公主和其他的一些故事
※蘇檬的故事:一次爭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