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經典文化沃土 挖掘校訓育人價值

植根經典文化沃土 挖掘校訓育人價值於建福 《 光明日報 》( 2014年09月30日 15 版)

CFP

山東濟南90後大學畢業生在校訓前拍畢業照CFP

縱觀中國近代以來的大學「校訓」,可謂林林總總,儘管算不上「繁花似錦」,也難稱得上「群星璀璨」,但就總體而言,挖掘和傳承中華經典文化價值,是中國大學校訓的鮮明特性。中國大學校訓多源於傳統經典文化,深深地植根於中華經典文化的沃土並獲得豐厚滋養,其中蘊含著豐富而深邃的育人睿智。

傳承中華經典文化價值是中國大學校訓的根本特性

五千年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傳統,形成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這些文化典籍,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元素,理應成為大學教育的寶貴資源。耐人尋味的是,中國各類院校的校訓其立意多源於傳統經典文化,深受中華經典文化的滋養,呈現出中華經典文化價值傳承取向。換言之,我國博大精深的經典文化,為大學校訓的提出和確立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校訓所蘊含的教育真諦,不難從中華經典文化中尋覓。顯然,傳承中華經典文化價值是中國大學校訓的根本特性。就我國已有大學校訓的經典文化價值傳承取向而言,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某些校訓直接取自某一部經典之嘉言,或是同一部經典中嘉言的有機組合。復旦大學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就直接源於《論語·子張》子夏之言,由復旦創校校長馬相伯協同李登輝校長選定,用以表達復旦學人的學術品格與志趣。由郭秉文校長確立的東南大學校訓「止於至善」,則直接出自《大學》,倡導師生達於進德修業之佳境。由孫中山為廣東大學(後中山大學)題寫的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出自《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該校訓注重「學」「問」「思」「辨」功夫,並謀求在此基礎上有「行」之果,從而成就事功。清華大學借梁啟超《君子》演講而形成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源於《易傳》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坤象「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旨在啟迪人們效法「天道」而「自強不息」,效法「地道」而「厚德載物」,進而達成理想人格。諸如此類,舉不勝舉。

第二,不少校訓出自多部經典,是多部經典名句的融合。1903年陳寶琛為福建東文師範學堂所制定「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溫故知新可以為師」校訓,融合《禮記·學記》和《論語·為政》兩句名言,深切表達了教育興國理念,同時傳遞為學為師之道:不溫故而開新,只能是無源之水;只溫故而不能開出新知,知識就沒有發展而停滯,這是為學或為師者都應懂得的道理。廈門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止於至善」中的「自強不息」源於《易傳·乾卦》,「止於至善」源於《禮記·大學》,既體現出歷久彌新的民族精神,又體現著內聖外王的大學之道。

第三,眾多校訓傳承著院校自身的文化命脈,是傳統經典文化價值的凝練。眾所周知,雲南師範大學是在國立西南聯大師範學院基礎上發展演進而來。儘管歷史風雲變幻,雲南師大至今仍沿用「剛毅堅卓」校訓,堅信《尚書正義》所謂「剛能立事」,《論語·泰伯》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左傳·宣公二年》所倡「殺敵為果,致果為毅」,《後漢書·馬援傳》所言「窮當益堅」,《詩·大雅》所謂「實堅實好」,《論語·子罕》所謂「如有所立卓爾」,薪火相傳,聯大精神得以延續,文化命脈得以維繫。顯而易見,傳承院校自身文化命脈的校訓,實有典籍出處,同時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之價值。

承載經典文化價值的校訓蘊含著豐富而深邃的育人理念

頗具中華經典文化價值傳承取向的校訓,必然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育人理念。由中國傳統文化中尋覓、凝聚而成,揭示教育的真諦,承載著學校歷史傳統和理想追求的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的校訓,必然薪火相傳,凝聚著一代代教育工作者教育新人、引領文化的心血和智慧,濃縮著一批批學子孜孜求知、探求真理的信念與勇氣,體現了學校教育的價值追求,對師生道德文章發揮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承載經典文化價值的校訓所蘊含的育人理念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第一,勉勵大學人博學善學好學而樂學,學問思辨行兼顧,務求「知行合一」,經世致用。中華民族素有尚「學」尚「行」傳統,與此傳統相一致,大學校訓涉及「博學」「篤學」「勵學」「樂學」,強調「敦行」「力行」「篤行」「行篤敬」,按為學之序,努力兼顧「學」與「問」「思」「辨」「行」,力求「經世致用」。暨南大學「忠信篤敬」校訓,勉勵師生言行一致,成就君子品質。北京師範大學「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校訓強調「學」與「行」的統一,激勵教師成為學生效仿的典範,而且鞭策學子求學不息,擔負教書育人之天職。

第二,激勵大學人「實事求是」,不懈探究知識,追求真理。深受傳統經典文化的影響,中國大學不少校訓注重格物致知,「尚實」而「求是」。中國人民大學和天津大學等院校的校訓「實事求是」,浙江大學等院校校訓所包含的「求是」「惟真」之語,無不植根於中華經典文化,旨在弘揚中國本土化治學精神,以明道窮理為永恆主題。

第三,營造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優良文化氛圍。中華文化經典歷來尚中貴和,主張「和而不同」,確信「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月刊〉發刊詞》中所倡導的「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所期望遵循的「思想自由之通則」和「兼容並收之主義」,之所以一直為不少學人所信奉,主要是因其中傳承了中華經典中蘊含的「中和」理念,而且能針砭時弊,凝聚共識。某些校訓包含的「厚德載物」「博大精深」「含弘光大」,就是期望大學人度量寬厚,「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應具備大度包容的氣質和豐富而深邃的內涵。

第四,喚起大學人自強不息,時中日新。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得益於「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依然需要人們具有剛毅的性格,權變時中的智慧,剛健有為的精神,要求大學找準定位,擔當應負使命。從西南聯大到雲南師範大學所秉承的「剛毅堅卓」校訓,正是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勵自強、昂揚向上的精神追求的體現。清華大學、廈門大學校訓所涉及的「自強不息」之所以受到學界高度認同,主要是因其作為中華經典文化精神,體現了健全人格所必備的品質。在中華經典文化教育發展中,富有「與時偕行」的品質,具有權變時中的理性精神,由此而促進大學時中日新。

第五,啟迪師生遵循大學之道,修身為本,修己安人,實現理想人格。中華經典強調修身為本,以天下為己任,努力達成「修己安人」的理想人格。基於此,大學校訓注重道德教化和人格涵養,常用「厚德」「明德」「崇德」「修德」「立德」「弘德」「德合自然」,期望「止於至善」。完善的人格需要有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特別需要講「正氣」,有「風骨」。兩岸「東吳人」之所以依然倡導「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山大人」之所以信奉「氣有浩然」,都與中華經典所主張養「至大至剛」「配義與道」「非義襲而取之」的「浩然之氣」密切相關,更為重要的是,能夠由此彰顯歷久彌新的特有文化魅力和潤物無聲的潛在育人價值。

校訓傳承經典文化價值之啟示

基於中華經典的大學校訓,在大學自身發展過程中,經過歷史的積澱,歷久彌新,任憑風雲變幻,仍能守望一以貫之之道。出自經典蘊含永恆價值的校訓,作為一種內在的精神成果,長期作用於學校育人的全過程,耳濡目染,潤物無聲,理應發揮著獨特的潛移默化的「正能量」作用。為進一步突顯校訓特色,切實傳承校訓蘊含的經典價值,實有必要關注如下問題:

首先,植根經典文化,凝練院校校訓。顯然,中華傳統經典是構建校訓並使校訓更具文化魅力的源泉。挖掘中華經典智慧,吸收中華文化精髓,結合時代精神和本校文化傳統,凝練和解讀院校校訓,是建設民族性多樣化特色化校訓的優先選擇。要解決某些校訓雷同和膚淺現象,無疑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經典智慧的挖掘上下功夫。

其次,增強校訓經典名句的認知與認同,並凝聚共識。蘊含中華經典智慧的校訓,內涵深刻,意味深長。大學不是只將其刻在石頭上,拓在石碑上或是喊幾句口號就能體現其固有的育人價值,而是要讓全體「大學人」能夠真正認知和認同,了解其經典出處,把握其寓意,在此基礎上,廣泛凝聚共識。

再次,貴在身體力行。蘊含中華經典價值的校訓,有賴於學人內化於心的同時,能共同自覺踐行,自覺將校訓理念作為約束自身言行的準則。要解決校訓形同虛設的狀況,則需要大學人形成願景與合力,以身作則,人人身體而力行之。

此外,深入挖掘與闡發校訓經典內涵,深刻領悟大學育人之道。校訓要發揮傳承經典文化價值的功能,必須深入開展經典研讀,深入挖掘與闡發校訓經典內涵,回歸教育本真,同時要融古通今,強化使命擔當,深刻領悟修己安人的大學教育之道,養成健全人格,達到「至善」境界。(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授於建福)


推薦閱讀:

科學帶你挖掘真理?不靠譜
利用醫療花銷能報銷挖掘客戶需求
三年投10億 阿里影業如何挖掘青年導演?
如何挖掘西遊記里的故事?(實例)
利用儲蓄計劃挖掘客戶需求

TAG:文化 | 經典 | 價值 | 校訓 | 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