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最火熱,全面的青蛙養殖技術

近年來養殖青蛙的高利潤的到廣大養殖戶的認可,青蛙養殖愈發火熱,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青蛙養殖的全過程

青蛙又名田蛙、田雞等,歷來被稱為"莊稼衛士",是螟蛾、稻苞蟲、稻蝗蟲、螻蛄、蟋蟀、葉蟬等30多種作物害蟲的天敵。據統計,一隻黑斑蛙,一年能吃掉一萬隻害蟲;一隻澤蛙,一天的食蟲量多達260餘只,平均最少也有50-70隻。 青蛙的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比牛肉高25%,是有名的美味佳肴。雌蛙輸卵管及卵膜具有補虛退熱、益肝腎、養肺陽等功效,是良好的滋補強壯劑,尤適於休弱多病者食用。在國際市場上,每公斤干青蛙可換外匯相當於人民幣150元。 近年來,青蛙的養殖業逐漸興起,並且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人工養青蛙技術容易掌握,設備簡單,投資少,見效快,每年每畝收入可達5000元左右。>>>>

一、青蛙的種類

青蛙是兩棲物,約有190種。其中分布廣、數量較多的是黑斑蛙,其次是澤蛙、金錢蛙、虎蚊蛙。一般養殖的大都是黑斑蛙和虎玟蛙。

黑斑蛙:體長約70-80毫米,雄性略小,頭長略大於頭寬。吻鈍圓而略尖,吻棱不顯。眼間距很窄。前肢短,批端鈍尖,後肢較短而肥碩,脛關節前達眼部,趾間幾乎為全蹼。皮膚光滑,背面有一對背側褶,兩背側褶間有4-6行不規則的短膚褶。背面為黃綠或深綠或帶灰棕色,上面有不規則的數量不等的黑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橫斑,腹麵皮膚光滑呈魚白色。雄性有一對頸側外聲囊,第一指基部粗肥,上有細小的白疣,有雄性腺。

金線蛙:體長50毫米(雄體略小),頭略扁,吻鈍圓,吻棱不顯,鼓膜大而明顯。指端尖圓,後肢粗短,趾端尖圓,趾間全蹼。背面及體側的皮膚有分散的疣,背側有一對背側褶。腹面光滑,肛部及股後端有疣。生活時背面綠色或橄欖綠色,後肢背面棕色橫紋不顯,腹面黃白色。雄性有一對咽側聲囊,第一指有婚墊,有雄性腺。

澤蛙:體長40-50毫米左右(雄蛙略小),吻尖圓,吻棱圓,眼間距窄。指端鈍尖,後肢較短,趾端鈍尖。趾間的蹼約達趾長的2/3。背部皮膚有許多不規則、分散排列的長短不一的縱膚褶,褶間散有小疣粒,無背側褶,頭前端及腹面的皮膚光滑。生活時顏色變異頗大,背麵灰橄欖色或空灰色,雄性咽部深色,其餘為白色。雄性第一指上淺色婚墊發達,有單咽下外聲囊,咽部黑色,有雄性腺。

虎紋蛙:體大而粗壯,雌性超過120毫米,吻端尖圓而長,吻棱鈍,鼓膜大,前肢短,指短,指端尖圓,趾末端頭圓,趾間全蹼,皮膚極粗糙,無背側褶,背部有長短有一、分布不十分規則的膚棱,縱行排列,頭側口緣及腹面的皮膚光滑。生活時背面黃綠略帶棕色,頭側及體側有深色不規則 的紋斑,腹面白色。雄性略小,有一對咽下側外聲囊,前肢粗壯,第一指上灰色婚墊發達,有雄性腺。

>>>>

二、青蛙的生理特點及生活特性

青蛙的幼體叫蝌蚪,體形似魚,具有外鰓,適於水中生活,以唇部的角質齒刮吃藻類,以後逐漸長出四肢,尾慢慢萎縮,鰓消失,用肺代替呼吸,具有成體形態,到陸地生活。但肺不夠發達,還依賴皮膚呼吸初助。蛙類的皮膚裸露無鱗,富於腺體,粘液腺的分泌經常使皮膚保持濕潤狀態,利於呼吸。青蛙喜歡棲息在水田、池塘、溝、河岸邊的草絲中,以捕捉活動的昆蟲為主食。無論是能飛的螟蟲,善跳的蝗蟲,躲在卷葉里的稻苞蟲,還是鑽進棉桃里的棉鈴蛾,隱藏在地下洞穴中的螻蛄、地老虎,只要出來活動接近了青蛙,它就跳躍起來,張開大口,伸出長舌,粘住蟲體,捲入口腔。 青蛙的新陳代謝水平較低,本身不能產生足夠的熱量,又沒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不能維持恆定的體溫,因而受環境溫度變化影響很大。每年11月中旬,它選擇疏鬆的河堤或菜園土、石縫、樹根處進行冬眠。來年三四月氣溫回升到10°C以上則開始蘇醒,出來活動。在炎熱的夏天,有時也有夏眠的情況。蛙類本身的"防禦"能力較弱,幾乎只有消極的陷避或藉助於保護色、警戒色或腺液的分泌來保護自己。如春季為黑色的雌蛙到5-6月變黑灰色,7月為淺灰色,8月以後膚色開始加深,陰天光線較暗時膚色又加深。青蛙生活的環境要求濕潤、涼爽安靜而清潔。如果幹燥,就會使其體內水分大量散失,造成脫水而死亡。>>>>

三、青蛙養殖池的設計

青蛙養殖池的設計可以根據具體條件而定,常見的有兩種類型:

  1、稻田養蛙 稻田養蛙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強、肥力偏差的稻田。四周要設圍牆,牆內壁抹光滑,防止青蛙逃逸。水深10-20厘米,稻田的進出水口設置閘網,以攔阻蝌蚪外逸。在田中另設孵化池,池上設網,以防來自空中的敵害。

  2、大型養殖場的設計 養殖池要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清潔、水溫適宜、沒有污染的地方修建。養殖池的圍牆以網類、水泥板、塑膠板或磚砌均可。外圍牆的基部埋入地下約15-20厘米,牆裡面需再用尼龍網圍一層,以防青蛙撞傷,同時對外來蛇、鼠也有防禦作用。養殖聲的上方應用網圍起,以防鳥類的侵害。池底一般以泥土為宜,以利青蛙入土越冬。

根據青蛙不同發育期的需要,在大養殖池裡要建有產卵池、孵化池、蝌蚪池及成蛙池。

產卵池:有中央池和溝畦池兩種。中央產卵池的牆壁以水泥板、網類或磚砌均可。高90厘米,設在大池在中央,面積按需要而定。陸地面積佔三分之一,其上放掩蔽物,如木板或稻草,並種花草或設葡萄架,以遮蔭。50平方米的產卵池可放種蛙35-40公斤。 溝畦池是以寬8.4米、長10米、高1.1米為一間接的產卵池。池裡挖平行溝畦,相間120厘米,溝里放水,水深10-15厘米。畦上每隔30厘米放置一塊掩蔽木板,木板高9厘米,長、寬各70厘米,板上覆蓋稻草,使之陰暗涼爽。板緣下方的地面,挖一淺溝,使種蛙進入棲息。中央產卵池及溝畦產卵池均先鋪下細目網,產卵後,將網連卵塊一起提起,移至孵化池孵化。

孵化池:為便於觀察蝌蚪,用磚砌的水泥池最好,高40厘米、寬120厘米、長300厘米左右,並設注排水口,以便注排水,控制水溫和水位。池上架設涼棚,以防午間陽光直接曝晒。孵化池的水要清潔乾淨,進行消毒,以提高孵化率及減少病害。

蝌蚪池:可用磚砌或挖泥池。磚砌的蝌蚪池一般高60厘米,寬120厘米,長400厘米,水深20-25厘米即可。泥土地邊用黑色塑料布鋪上,以便清洗池底,並能吸收陽光增設水溫,促進蝌蚪生長。蝌蚪池也可為長方形水泥地,其池壁抹水泥,池底留泥土,以4×6平方米為一單地,池壁有一定斜度,設排水孔,水深50厘米。內養水葫蘆,外圍竹箔防敵。蝌蚪將變態時,放入布代或集蛙盒,供變態的幼蛙蔭涼掩蔽及棲息。捕捉時利用手網,慢慢地自水中向上連盒一起撈起。集蛙盒高5厘米,長、寬各20厘米,用兩塊薄木板,在它們四個角間釘上支柱即可,其餘四邊均留空。

成蛙池:為便於大小分養、投餌和捕獲,防止疾病傳染及控制密度,成蛙池不宜太大。青蛙雖然喜棲於水旁,但並不常棲於水中,所以池裡的水域不宜太多,應多留陸地以供棲息。池以長方形為好,池裡設3-4條注排溝。例如以長16米、寬8米,高90厘米的場地。池內做成畦溝狀,畦寬150厘米,溝寬70厘米,水深10-15厘米,靠牆兩旁陸地,每隔10-20厘米,放置一個掩蔽用的木板或三夾板,其長、寬各1米左右。板下面墊高3.5厘米,以利青蛙棲息。放置木板的目的是創造一個蛙類的生態環境,並避免外界人畜騷擾,保持蔭涼及防止風吹雨打。木板可以根據青蛙的成長調節高低。這樣躲於板下的蛙只數目及大小相近似。便於控制投餌的位置和調節投餌量。場內的陸地要踏實,保持良好的注排功能。注排水孔要加設紗網,以防適敵害侵入及青蛙逃出。 青蛙池的面積與放養的數量應根據各期全形大小和水源供應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每平方米蛙卵5000-7000粒,蝌蚪1000-2000隻,幼蛙70-100(40天以內100隻,40天以上70隻),成蛙,種蛙20-30隻。

>>>>

四、青蛙的繁殖技術

1、種蛙的選擇 選擇經過第二次產卵的種蛙受精率較高,第三、四年的雌蛙產卵數量雖然多,但受精率較差,第一年蛙產卵孵化率也較低,不適作種蛙。為了便於管理,最好在同一批種蛙中選擇體形強大、發育正常、行動活躍者為種蛙。經過選擇後的種蛙按1隻雄蛙2-3隻雌蛙的比例放入產卵池待產,一般20平方米的產卵池可放種蛙1400-2000隻。產卵池中要放置水草或種水蓮花,其數量約佔水面的三分之一。池上須種絲瓜或葡萄之類搭架遮蔭。池的周圍盡量避免強烈的聲音和其它噪音。若在稻田的中央建立產卵池,產卵池內設產卵筐,產卵筐上口直徑30厘米,下口直徑70厘米,高40厘米。每個產卵筐放20-30組的種蛙。經常觀察,如發現有卵塊就撈出放到孵化池裡,然後放走已產卵的雌蛙,使雄蛙繼續抱對。

2、青蛙的交配交卵 青蛙每年3-7月份都產卵,北方產卵遲些,南方各省3月份就開始產卵,4月份是產卵盛期。但種蛙的抱對、交配、產卵的早晚與氣溫、飼養池的水溫及水的深度有很大關係。當水溫15°C以上時雌雄蛙開始拒對。18-28°C是最適的產卵溫度。在產卵季節將到時雄蛙不斷地鳴叫吸引著雌蛙。雄蛙一般提早一星期左右發情。雌蛙未發情時拒絕抱對,已發情則常徘徊於淺水中或岸上依戀在雄蛙的周圍,肚皮比平時膨脹,性衝動,食量忽減。青蛙沒有交尾器,不能進行體內受精,而是通過雄性擁抱著雌蛙完成受精過程的,雄蛙的第一指內側有膨大的肉墊,稱婚墊。婚墊上富有腺體和角質刺,其分泌物和角質刺將加固擁抱的作用。當雌蛙成熟發情時,雄蛙即跳上雌蛙背上,將前肢摟抱在雌蛙下面,用小腿擠壓雌蛙腹部,同時擺動兩後足,磨擦雌蛙的泄殖孔,雌蛙將卵排出體外,雄蛙即射精於卵上。產卵後,雄蛙自行離去。雌蛙處於半休克狀態,1-2分鐘後,才慢慢地離開,到陰涼的地方安卧休息。青蛙抱對產卵的時間一般1-2天,有時也長達3天。產卵一般在夜進行,黎明前為最高峰,一隻50克以上的雌蛙,每次產卵在一萬粒左右。 青蛙產卵時要求安靜的環境,輕微的振動可使產卵暫時停止,強烈的振動或長時間的干擾,會使它遷移產卵地點。產卵的進行取決於雄蛙的腿與足的活動,雄蛙腿足停止活動,雌蛙即停止產卵。如遇強烈的冷風侵襲,水溫突然下降到15°C以下,產卵也就停止。此時可設法增溫,使它正常產卵。在產卵期間,如果池內的雄蛙多於雌蛙,有同性相抱或兩隻雄蛙抱一隻雌蛙的現象,第三者將一雄一雌同抱住,或反方向抱於雌蛙的胯部,使雌蛙不能正常產卵甚至死亡。所以產卵池的種蛙必須按一雄二雌(或三雌)的比例放養。

3、人工催產技術 性成熟的種蛙並非每隻都能產卵。如環境不適合,發育不良,體質較差,氣候惡劣等影響其產卵。為了使青蛙產卵及孵化整齊一致,必須進行人工催產。通常用腦下垂體注射法:將一隻青蛙的頭上頂殼打開,將大腦除去,在在腦之下有約半個粒粒大小的白色物體,即是腦下垂體。將腦下垂體放入沉澱管中,用玻棒加以研磨,加入生理鹽水溶解後,用經過消毒的注射筒,給雌蛙進行腿部肌肉注射,注射兩次即可使雌蛙產卵。

4、人工采卵及孵化 青蛙產下的卵又小又軟,泥黃色、圓形,卵外有膠質膜保護,並互相吸附成片浮於水面,或附著在水草上。如果卵沉入池底,必須設法使之附在水草上。采卵時間在每天早上10點鐘左右,撈卵網和盛卵網將蛙卵連同附著的水草撈起,放於桶中,再輕輕地放入孵化池內。放卵時要盡量保持原來的方向,即正面朝上,反面向池底。如果方向搞錯,對孵化率有很大的影響。同一批卵要放在同一孵化池,這樣孵出來的蝌蚪大小一致,方便管理。如果在一池中放不同期的卵塊,孵出來的大小蝌蚪生長速度不一,弱小的就會逐漸衰弱而死亡。在孵化期,水溫必須保持在20-25°C之間。在換水、換盤時,如水溫突然升降5°C以上或水溫低於4°C,高於28°C或強的驚動均可導致蛙死亡。因此,觀察蛙卵孵化時動作要輕,不能隨意攪動池水,以免蝌蚪幼體漂離卵膜,影響成活率。經過兩天孵化,蛙卵略能搖動,3-4天即成蝌蚪形態,5天左右孵化小蝌蚪。

>>>>

五、青蛙的飼養管理

1、蝌蚪的飼養管理 剛孵化出的小蝌蚪,喜歡群集在一起,並附著在卵膜上或水草上。這時水溫應保持在23-25°C。5-7天內小蝌蚪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很弱,死亡率最高。水中缺氧、水質過肥、水溫突然變化均可引起蝌蚪的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亡。如果這時將膜撈起,蝌蚪也容易死亡和發育不良,生長緩慢,體質弱等。最好是蝌蚪留在原孵化池加深水飼養7-10天後再轉到蝌蚪池飼養,這樣能提高成海率。轉池時蝌蚪尚小,游泳能力差,須靠吸盤附著休息,池內要多放些樹枝和水草等。蝌蚪生後肢以後,喜在水底的泥沙或草根樹葉下棲息。風雨前夕的低壓悶熱天氣,蝌蚪表現得十分不安寧,不停的上下垂直遊動到水面換氣或腹部朝上、口露出水面遊動。在不流動的水中,因水中缺氧,蝌蚪食欲不振,不大遊動,注意水質的變化,水溫要保持在23-25°C。如果水不幹凈或酸鹼度過大,蝌蚪就有死亡的危險。在觀察中,如果發現全池的蝌蚪有三分之二均在水面上浮游不肯深入水底,而且精神不佳,遊動無力,說明溫度過高或是水中浮游生物太密而影響水質,水不幹凈,或是水中氧氣不足等,應及時換新水,同時要及時清理殘餌,以免發生死亡的危險。 蝌蚪的飼料要特別注意新,同時要根據蝌蚪的不同生長時期而供應,5天以後開始取食浮游藻類,可以供應些豆漿、少量蛋黃、水蚤、空心菜、木瓜、番茄及水中的浮遊動物,每天兩次,但蛋黃數量不宜太多,以免影響水質,也可以喂些廁所中的糞蛆或用沙頭魚繁殖的蛆。動物性與植物性飼料要互相增加,可以增加精料,用玉米和麥麩1:2煮成糊狀加在植物性飼料中一起喂,每天3-4次。一個月以後,飼料可粗些,如西瓜皮、腐爛南瓜、番茄等飼料。此外,還應開始喂些混合飼料,採用的配方為:菜子餅(粉狀)60%、米糠(或麥皮)30%、大豆粉5%、魚粉5%,日投量為每百隻50克。動物飼料以水蚤、紅蟲、田螺、死魚爛肉等。動物飼料要切碎放在飼料台上,粉狀飼料可直接撒撥。飼料台用木板做成,置水下10厘米深的地方。此外,還可以培養小球藻,施肥培肥,培育浮游生物自然餵養。小球藻的營養成分很高,含蛋白質約40-50%,相當於花生米的兩部,雞蛋的五倍。素有"水裡豬肉"之稱。其繁殖也很快,一晝夜能繁殖10-100倍,是飼養蝌蚪的理想飼料。 在18-28°C的條件下,飼料供給正常,青蛙孵化後20天後肢開始長出。約經50天又長出前肢,此時蝌蚪停止攝食,靠吸收尾巴供給養料,同時曆尾和鰓的退化而開始將頭伸出水面用肺呼吸。經10天左右,青蛙尾部吸收完畢,開始登陸生活。這時再回到水中不是潛游,而是在水面沲游。整個蝌蚪時期為60天。

2、幼蛙的飼養管理 剛上岸的幼蛙,由於生理和環境都發生變化,生命力很弱,適應環境能力差,如環境乾燥,烈日曝晒,大雨拍打等都會使它死亡。要求水溫在20-28°C為適,水質要清潔。池水要求5寸左右,池中留三分之一的陸地,供幼蛙棲息。有條件應建幾個幼蛙池,蝌蚪一變成幼蛙即移往幼蛙池飼養。幼蛙性好動,而且有強吃弱的弊害,轉池時必須按大、中、小三類分池放養,還要經常巡池,視其生長發育情況經常加以調整飼養。在同一池內,力求大小強弱一致。要注意調節密度,每平方米100隻左右為宜。如果天氣炎熱,密度還應減少。如是靜水要經常換水,流水飼養也要加速水流,以減少溫度的升高和供應充足的氧氣。尤其是要在池上搭涼棚,如種絲瓜、葡萄等,盡量減少烈火日曝晒。 幼蛙主要以洗蟲為食,這是由於生理結構所決定的。它的頭部有一雙假眼,其結構較複雜,也較獨特,主要靠眼後的一個視網膜來看東西,無論是白天或黑夜,只能看見它活動著的東西,靜止的東西則看不見,故它只能捕食蛆、小魚、紅蟲、小蝦、蚯蚓等.其食量與溫度有很大關係,氣溫在23℃左右時食量較多,溫度過高或太低食量都有所減少,甚至有時全部停食。 在大量人工養蛙的情況下,僅依靠花卉招引昆蟲是不能滿足青蛙要求的,必須採用人工投喂。一般在幼蛙時期,就要進行訓練,使之適應吃死餌的生活習慣,如死魚碎肉、雞鴨的五臟等。訓練的方法有以下的幾種: (l)活餌與死餌混合誘食:在飼料盤中放些碎肉死蟲之類,再放數條活泥鰍,將飼料盤的一半放在水裡,一半露出水面,由於泥鰍在飼料盤中活動,幼蛙看見盤裡的飼料都是活動的,就拚命搶著吃。如果沒有活泥鰍,可在飼料盤上裝一桶水,桶底開一個小孔,使桶中的小一滴一滴地滴在飼料盤的水中,水一震動,盤中的死餌也跟著搖動,幼蛙以為是活餌就都圍過來吃。時間一久、幼蛙吃死餌就成為習慣。 (2)用細鐵絲姚著死了的蟲體或揉成蟲樣的碎肉條或麵糰,掛在水中,幼蛙也會去捕食。 (3)直接餵給死餌。幼蛙開始第中個月喂活餌三分之二,死餌三分之一;一個半月時改為活死餌各一半;兩個月時活餌三分之一,死餌三分之二;兩個半月後可全部喂死餌。死餌須視青蛙體形的大小,一般要切成塊,大小以一口能吞下為原則,免得互相爭奪而影響生長。

3、成蛙的飼養管理 成蛙的管理與幼蛙大體相同,只是其體形較大,放養的密度較小些,每平方米放成蛙40隻左右為宜,成蛙餌料較為廣泛,如蚯蚓、蛆、蝸牛、紅蟲、甚至死雞、 死鴨及動物五臟等。青蛙食量很大,如果動物餌料不足,還可以暇些混合飼料。最好是在蛙池上安裝黑光燈或者兩盞100瓦電燈誘蛾喂蛙。青蛙一天可吃昆蟲200-500隻。青蛙的投料量可按季節而定。一般冬眠出蟄後,4月份開始吃食,但食量並不大,對食物的反應還遲鈍,10天不投食還可以正常生活。5月下旬以後食量逐日增加,按蛙的體重的10%投食;7-8月份食量最大,而且對食物的反應十分敏感,必須按體重30%投餌。如果餌料不足,青蛙逐日消瘦,精神不振,兩天不給食就有死亡的危險。5天不給食就會大量死亡。

>>>>

六、青蛙病蟲害及其防治 青蛙常見的病蟲害有:

l、氣泡病 患病的蝌蚪全身膨脹,常游於水面,精神不振,胃內充滿氣體。防治的方法是將病蝌蚪移於清水中,暫時不投食, l一2天後再恢復授喂,但數量不要太多,而且要煮熟。

2、車輪蟲病 因寄生車輪蟲所引起。發病的蝌蚪全身布滿車輪蟲,尾鰭膜發白,常浮於水面。防治的方法是減少蝌蚪池的飼養密度,並且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硫酸銅:硫酸亞鐵為5:2)撤入池中,使池水含其濃度為百萬分之一點四。

3、體外寄生蟲 青蛙體外寄生蟲較為嚴重的是寄生在蛙體上的蛭類,常見於春夏兩季,發病的青蛙體表面出現3毫米大小的灰綠色小蟲,一頭口了吸在蛙體上、中頭遊離狀於水中。此種蛭類為水陸兩生的,所以也有人叫陸蛭,其大小形狀如白瓜籽,長2-2.5厘米,兩頭尖呈綠色,邊發黃,腹面扁平,背面稍鼓起,全身多橫環節,頭部腹面有一吸盤吸於蛙體上,口在吸盤中央,尾部呈遊離狀。秋季陸蛭隨青蛙入洞,冬季在青蛙群集時產卵。產完卵後成蛭即死亡,從蛙體上脫落,卵很快孵化成幼蟲,咬破青蛙表皮,鑽入皮內,夏季鑽出表皮,用吸盤吸於青蛙體表,危害青蛙。此蟲可用藥劑防治。當發現蛙體上長有毛狀的附著物或外表皮腐爛的情況時可將該患蛙用萬分之一的孔雀石綠稀釋液(即50公斤水加藥物5克)浸幾天即可

>>>>

七、青蛙的捕撈及加工

對雌蛙進行人工催產,使它的早期產卵,或者選擇早期孵出的蝌蚪來進行加速飼養管理,提高調料中活餌的比例,當年長達50一100克即可上市。一般立冬前後捕撈。可以鮮售,也可以加工。加工辦法是:先用50-60℃的溫水將青蛙燙一下,然後用細麻繩穿在兩眼之間,兩腿順直晾乾。不要擠壓,以免霉爛。干後剝油時,用沸水燙5一6分鐘,待水浸入皮膚內撈出,用箱悶7一8小時後,摘出腹內兩塊黃白色脂肪。摘時不要帶卵和皮膜,然後放在通風處乾燥,待水分蒸發掉,成為乾貨便可出售,中般2.75公斤剝出0.5公斤油,也可用全蛙乾燥後上市出售。


推薦閱讀:

經典收藏:易經圖示詳解【下】
從尼古拉斯凱奇被盜談美漫評級收藏(CGC)
2015年佛教精美日曆表(收藏)
今年最有逼格的電影在這(快收藏)
李可染《萬山紅遍》曾拍出1.84億元 40年前被80元收藏

TAG:養殖技術 | 養殖 | 技術 | 收藏 | 青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