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墨子.非儒》到《鬼神之明》
[轉載]從《墨子.非儒》到《鬼神之明》-------關於儒墨 2012-03-26 14:25閱讀: 原文地址:從《墨子.非儒》到《鬼神之明》-------關於儒墨鬥法與諸子融合的拾遺小考 原文作者:江湖上人稱蕉導 從《墨子·非儒》到《鬼神之明》——關於儒墨鬥法與諸子融合的拾遺小考
X「墨子是比孔子還要偉大的聖人」----毛澤東語長嗟墨翟少風流,急管繁弦似寇讎。若解聞韶知肉味,朝歌欲到肯回頭。---胡曾 《全唐詩》《墨子·非儒》下篇中對儒家的七個觀點提出了強烈質疑。《非儒》篇是現在先秦文獻中僅見的規制最嚴正、論理最嚴密的非儒學說。雖然此篇亦有散佚,不過基本可以看出墨家和儒家在多個方面持論的根本不同。相對而言,儒家非墨的言論散見於各種文獻文本,如《孟子》《荀子》《董子》等,其針鋒相對之處,可見諸子百家爭鳴時代學術討論的興盛。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荀子、董子皆在墨子之後,亦其文章中根據墨家言論所提出的質疑,都有針對性。故可以推論首先是墨家向儒家學說發起挑戰,蓋其先師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要略》)。在《墨子》中,墨子與一些儒者的辯論,有一些是虛構的人物,如巫馬子,不一定有實指,多藉以人名假託,用於為非儒立論。而孟子、荀子對墨家的批判,則主要集中在墨子身上,可見那個時候墨家學說已經暢行天下,大興其道,「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韓非·顯學》)。墨子之後的一些他派學者也深深折服於墨子偉大的人格精神,如道家學派的莊子,「雖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莊子.雜篇.天下》)。哪怕是辟儒的孟子,也承認「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故雖儒墨交鋒經年累月,不排除兩家在論辯中各自吸取對方學說為己所用的可能性。在《墨子.公孟》中記載了墨家對他派學說所持之概念,是極其辯證的。引如下:「子墨子與程子辯論,稱於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稱於孔子?墨子曰:是亦當而不可易者也。今鳥聞熱旱之憂則高,魚聞熱旱之憂則下。當此,雖禹湯為之謀,必不能易矣。鳥魚可謂愚矣,禹湯猶雲因焉。今翟曾無稱於孔子乎?」
今天我們看《墨子·非儒》下篇,對儒家的批判具有完整的體系。如以墨家的「兼愛」來批判儒家「親親有差,尊賢有等」;以「非命」來批判「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以「不事古」來批判「君子必服古言然後仁」「君子循而不作」;以「非攻、義誅」來批判儒家的「君子勝不逐奔」。以「君子弗擊亦鳴」來批判「君子如鍾,擊之則鳴,不擊則不鳴」。《非儒》篇中還有大量對孔子直呼其名丘者,假以事實或附會之事,對孔子進行直接的人身攻擊。值得注意的是,墨家和法家之間的聯繫。如墨家「上同而不下比」中潛在的集權因素,以及法家在「治事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等理論中一脈相承的地方。考慮到墨派三分「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鄧陵氏之墨」(《韓非.顯學》)之後,有墨者西入秦國,並跟秦國統治者交從過密,甚而在秦國享有巨大的影響力和特權,見《呂氏春秋·去私》「墨者有巨子腹黃享(tún),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腹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之.」故可以推斷,法家的商鞅、申不害,乃至出於稷下學派荀子之門的韓非、李斯,亦都有可能同時從儒家和墨家中吸取理論,加以完善發揮,而後立為己見。我們再考察辟墨最激烈的兩位先鋒,孟子和荀子,其對墨家觀點的批判,亦有其保留的成分,即既不贊成墨家學說中與儒家相抵觸的觀點,又承認其學說有一定的合理性。孟子在成人墨子「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的同時,又說:「楊朱為我,是無君也。墨子兼愛,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荀子對墨子的批判相對成體系。雖然沒有列作單篇,但是散佚在《荀子》一書中的各篇可以說對墨家的幾個重要觀點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但是荀子列舉的案例和觀點,都有承認「墨術橫行」的事實以及一部分的合理性,再以其不足逐條辨之。筆者摘錄其文,錄如下:《荀子·非十二子》「(墨子)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異、縣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墨翟、宋鈃也。」《荀子·富國》「墨子之言昭昭然為天下憂不足。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憂過計也」。「天下之公患,亂傷之也。胡不嘗試相與求亂之者誰也?我以墨子之"非樂』也,則使天下亂;墨子之"節用』也,則使天下貧」「。墨術招校瑒t天下尚儉而彌貧,非鬥而日爭,勞苦頓莘而愈無功,愀然憂戚非樂而日不和。」《荀子·王霸》「大有天下,小有一國,必自為之然後可,則勞苦耗顇莫甚焉;如是,則雖臧獲不肯與天子易勢業。以是懸天下,一四海,何故必自為之?為之者,役夫之道也,墨子之說也。」《荀子·天論》「墨子有見於齊,無見於畸,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荀子·禮論》「人一之於禮義,則兩得之矣;一之於情性,則兩喪之矣。故儒者將使人兩得之者也,墨者將使人兩喪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荀子·解蔽》「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由用謂之道,盡利矣。曲知之人,觀於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故以為足而飾之,內以自亂,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禍也」《荀子·成相》「慎、墨、季、惠,百家之說詹輝敗包br /> 「禮樂滅息,聖人隱伏墨術行」另,輯錄於唐代馬總《意林》卷一的《纏子》和漢代王充《論衡.福虛篇》的《董子》為秦代之後傳世文獻中儒墨鬥法的一個記載。文云:「纏子修墨氏之業以教於世儒,有董無心者,其言修而謬,其行篤而庸,言謬則難通,行庸則無主。欲事纏子,纏子曰:「文言華世,不中利民。傾危繳繞之辭者,並不為墨子所修;勸善、兼愛,墨子重之。」(《纏子》)。另文云:「儒家之徒董無心,墨家之役纏子,相見講道。纏子稱墨家佑鬼神,是引秦穆公有明德,上帝賜九十年。(董)子難以堯、舜不賜年,桀、紂不夭死。」(《董子》)。<1>有徐華先生專門撰文考證上博簡戰國楚竹書疑為《董子》佚文,為戰國中期儒家後學「辟墨」的一個新證,此觀點目前還存有疑惑,不過可以看出戰國時期儒墨辯論,相約講道已經比較普遍,兩派之間互相參合論道絕非沒有可能。這裡要談到出土文獻上博簡戰國楚竹書《鬼神之明》篇的源流歸屬問題,大概有三種觀點。一是其為《墨子》佚文,可能是《墨子.明鬼》散佚的上篇和中篇內容,<2>曹錦炎先生持這個觀點。二是《鬼神之明》出於墨家後學,蓋為修正墨子「鬼神觀」的折衷。三是《鬼神之明》為儒家反墨的學說,為儒墨鬥法的產物。考慮到《鬼神之明》篇的「鬼神有所明,或有所不明」與墨子秉持的「鬼神必知之」的基本理念相抵觸,故筆者認為第三種觀點較為可信。參照《董子》佚文,發現其詰難墨家「鬼神觀」的觀點和所舉例證都有相似之處,再參照《墨子.耕柱》中墨家對「鬼神之明智於聖人」的斬釘截鐵的持論角度,可以判定其流於儒家辟墨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而《鬼神之明》其中,亦非是措辭強烈,指向性明確的「鬼神必知之」的反面,為模糊地、待求證性的「鬼神有所明,或有所不明」,「亓(其)力能至(致)安(焉)而弗爲唬(乎)?吾弗智(知)也;意亓(其)力古(固)不能至(致)安(焉)唬(乎)?吾或(又)弗智(知)也。此兩者枳(歧)。」我們看先秦儒家文獻,辟墨的言論大部分集中在反「兼愛」「節用」「非樂」上,除了《董子》以外,對「明鬼」都少有表述。《荀子》一書辟墨最成體系,卻也沒有對墨家「明鬼」的明確表達。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墨家的「鬼神觀」並沒有直接動搖到儒家的學說,所以儒家學者並不以為意。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墨子的「明鬼」,在某種程度上暗合儒家的某些理論。孔子雖未直接說明鬼神的存在與否,但是「祭神如神在」倒是契合《鬼神之明》篇的精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一方面是強調此岸存在的確定性,另一方面也不否認彼岸世界的存在性。墨子的「天志」,孟子的「天下」,荀子的「天道」,不但義理上有相似相通之處,這其中更有互相調和的餘地和空間,讓後學發揮。我輯錄《墨子·耕柱》中墨子和儒生巫馬子的談辯,以明墨家「鬼神觀」的一以貫之性,即鬼神能賞善罰惡,蓋莫能外。在這點之上,我倒認為儒家後學比墨家後學放的開多了。錄如下:「巫馬子謂子墨子曰:「鬼神孰與聖人明智?」子墨子曰:「鬼神之明智於聖人,猶聰耳明目之與聾瞽也。昔者夏後開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是使翁難雉乙卜於白若之龜,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舉而自臧,不遷而自行,以祭於昆吾之虛,上鄉」!乙又言兆之由曰:"饗矣!逢逢白雲,一南一北,一西一東,九鼎既成,遷於三國。』夏後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後、殷、周之相受也。數百歲矣。使聖人聚其良臣與其桀相而謀,豈能智數百歲之後哉!而鬼神智之。是故曰,鬼神之明智於聖人也,猶聰耳明目之與聾瞽也。」筆者認為若以漢代司馬談的「六家九流」來劃分先秦學派,很容易造成在學派思想歸屬上非此即彼涇渭分明的誤區,而忽略了學派之間互相融合衍進的情況,<3>故已經有學者主張對於出土文獻,不必急於劃分學派。而對於傳世文獻的考察,恐也要以此方法才易辨明先秦學派之間相似或者相同的理論觀點。引用:1、曹錦炎:《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墨子〉佚文》,《文物》, 2006 年第 7 期;2、徐華:《上博簡 〈鬼神之明〉 疑為 〈董子〉 佚文》,《文獻》, 2008 年第 2 期;3、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的李銳博士提出:「先秦時百家爭鳴,有思想者所在不少,在證據不充分的前提下,似乎不必急於爲出土文獻劃定學派。而且畢竟本篇簡文有闕佚,有待進一步研究。」見李銳《讀上博五札記》,簡帛研究網,2006年2月20日。
分享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當心:這些藥物會改變容貌(轉載)
※[轉載]原命局斷強弱看是否得時、得地、得勢!
※[轉載] 小土豆的大歷史
※[轉載]中醫子午流注附十二時辰養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