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認知結構的三變數

三、確定學習者的認知結構變數按照奧蘇貝爾的定義,「認知結構」是指「個體的觀念的全部內容和組織,或者就教材而言,指個體關於特殊知識領域的觀念的內容和組織」。所謂「個體的觀念的全部內容和組織」就是指學習者在長期的認識與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在其大腦內逐漸形成並按一定組織結構存儲的全部知識與經驗系統;所謂「個體關於特殊知識領域的觀念的內容和組織」則是指學習者大腦中按一定組織結構存儲的關於某個特定學科領域的知識與經驗。由於原有的認知結構是影響新的有意義學習與保持的關鍵因素,即有意義學習的發生與習得意義的保持皆取決於認知結構的狀況,也就是隨學習者的認知結構而變化。經過長期的實驗研究和理論探索,奧蘇貝爾發現在認知結構中有三方面的特性對於有意義學習的發生與保持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和最為直接的影響。由於這三方面的特性並不是恆定不變的常量,而是因人而異的變數,所以奧蘇貝爾就把學習者認知結構的這三方面特性稱之為三個認知結構變數。第一個認知結構變數是指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 ---即學習者的原有認知結構中是否存在可利用來對新觀念(即新概念、新命題、新知識)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觀念,這個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觀念必須在包容範圍、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認知同化理論的要求。第二個認知結構變數是指認知結構的「可分辨性」 ---即這個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觀念與當前所學新觀念之間的異同點是否清晰可辨。新舊觀念之間的區別愈清楚,愈有利於有意義學習的發生與保持。第三個認知結構變數是指認知結構的「穩固性」 ---即這個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觀念是否穩定、牢固。原有觀念愈穩固,也愈有利於有意義學習的發生與保持。所謂確定學習者的認知結構變數,就是要確定學習者認知結構中上述三方面的特性,首先就是要確定學習者的認知結構是否具有「可利用性」。對於當前所學的新概念、新命題、新知識(新觀念)來說,有可能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觀念與新觀念之間通常有以下三種關係:類屬關係總括關係並列組合關係要確定認知結構是否具有「可利用性」(即確定第一個認知結構變數),就是要確定在當前所學的新概念、新命題、新知識與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某種概念、命題或知識之間是否存在上述三種關係中的某一種關係。如能找到類屬或總括關係這是最理想的,因為在這兩種情況下,如上所述,可以直接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非任意的實質性聯繫,學習者所需進行的認知加工比較簡單,因而可以較輕鬆地完成學習任務。如果找不到類屬或總括這兩種關係,那就只能去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並列組合關係。這就要求在新舊知識(或新舊概念、命題)之間作比較深入的分析對比,以便從中找出某種或某些相關的甚至是共同的屬性(例如,在上述關於「回聲」與「雷達」的關係中,「回聲」是學習者認知結構中通過日常生活經驗建立起來的原有概念,而「雷達」則是當前要學習的新概念、新知識。通過分析對比不難發現,「波的反射與接收」就是本例中原有概念與新概念的共同屬性。)第一個認知結構變數(可利用性)被確定以後,接著要確定第二個認知結構變數,即要分析學習者認知結構中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概念與當前所學新概念之間的「可分辨性」。這一步工作實際上可以和前一步工作(確定第一個認知結構變數的工作)幾乎同步完成,這是因為:如果可利用的原有概念與當前所學的新概念之間是屬於第一種關係(即類屬關係),那麼,由於類屬關係就是上下位關係---原有概念為上位,新概念為下位,這二者之間的關係無需我們作進一步的分析就已經涇渭分明,清晰可辨了;如果可利用的原有概念與當前所學新概念之間是屬於第二種關係(即總括關係),那麼,由於總括關係實際上是「下上位關係」 ---原有概念為下位,新概念為上位,所以這二者之間的區別實際上和第一種關係中一樣,無需進一步分析即已清晰可辨;如果可利用的原有概念與當前所學新概念之間是屬於第三種關係(即並列組合關係),這時新舊概念之間的區別就不像在第一、二種關係中那樣能直接觀察出來,而是要求對新舊概念作比較深入的分析對比,在努力尋找它們共同(或相關)屬性的同時,也要注意發現它們彼此之間相區別的屬性。仍以上述「回聲」與「雷達」的關係為例,在找出「波的反射與接收」是二者共同屬性的同時,還應注意到前者是屬於「聲波」的反射與接收,而後者則屬於「無線電波」的反射與接收,如能注意到這點(兩種不同性質的波動),則新舊概念顯然是清晰可辨的。可見,即使是在第三種關係的情況下,「可利用性」和「可分辨性」的確定也幾乎是在同一過程中完成的。在第一、第二兩個認知結構變數均已確定以後,接著就要確定第三個認知結構變數,即要分析學習者認知結構中起同步、吸收作用的原有觀念的「穩固性」。一般說來,若能找到和新觀念具有類屬關係或總括關係的原有觀念,那麼,這種原有觀念通常對於絕大多數的學習者都是比較穩定而牢固的;假如原有觀念與新觀念之間是並列組合關係,則這種原有觀念的穩固性將隨不同的學習內容而有較大的差別。這裡又分三種不同情況:如果原有觀念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則這種「原有觀念」是比較穩固的。例如通過以「回聲」作為原有概念去固定、吸收「雷達」這個新概念就屬於這種情況。如果原有觀念和已學過的某種知識相關,而且該知識的習得意義又能較好地保持,那麼這種原有觀念也是比較穩固的,並且對新知識的學習能起有效的促進作用。例如物理學中,在掌握「功」的概念的基礎上去學習「能」的概念,會容易得多。如果原有觀念和已學過的某種知識相關,但對該知識的習得意義不能有效保持,那麼這種原有觀念將是不穩固的,因而將對新知識的學習不會有什麼幫助。例如學習者若對「功」未能先建立正確的概念,則在學習「能」的概念時會感到很困難。對於第三個認知結構變數進行分析的意義在於,明確地區分關於認知結構穩固性的上述各種不同的情況,如果分析結果屬於前面幾種情況,這就表明學習者認知結構中的原有觀念是比較穩固的,可以放心地加以利用;如果分析結果屬於最後一種情況,則應在教學過程中設法採取補救措施---努力使當前教學中將要加以利用的原有觀念變得穩定、牢固,以免它對新的有意義學習的發生及保持產生不利影響。
推薦閱讀:

血型蹊蹺「變異」病例3例,檢驗君帶你認知血型變異的那些事
為什麼自律是一種狀態?
卑賤,沒有尊嚴的人格,源於童年被對待後形成的自我認知,給了自己定位
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及發展
孩子的性別認知別因你而偏差

TAG: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