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駐馬店車禍現場的倫理學分析

[按:我一直在試圖對倫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的思想史進行辨析,但一直苦於沒有一個現場事件作為分析的契機與分析的對象。就在這個時候,河南駐馬店車禍事件,如此令人不安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


駐馬店的一次車禍現場引起人們的熱議,因此有必要分析。

現場的細節大致如此:

在一個沒有交通信號燈的路口,一名女性沿著斑馬線,步行越過馬路。過往的車輛均沒有禮讓的行為,這名女性出於對自身安全的考慮,只好站立在斑馬線上,她的意圖是打算等車輛減少之後,再行走。一輛計程車撞倒了這名女性,計程車司機未馬上停車,採取必要的救護措施,這名女性試圖抬起頭呼救。斑馬線上持續走過大約十幾名行人,並沒有一個人走過去對這名女性採取救援措施。幾分鐘後,第二輛車再次碾壓過這名女性的身體。

從人性論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就出現在現場的每個人進行必要的分析:

在任何沒有交通信號燈的路口,機動車禮讓行人,是第一規則。所以在這裡,這名女性無過錯,而所有在這個時候經過的機動車司機都有過錯。

當所有人都有過錯的時候,錯誤會集中出現在一個人身上,這個人就是計程車司機,他的隨大流的錯誤行為,導致他撞倒了這名女性。

計程車司機沒有馬上停車救援,這是他的第二次錯誤。

沒有一名路過的行人採取救援措施,意味著所有的行人都有錯誤,因而這是一種普遍的錯誤,每個人都有罪。

第二輛機動車依然沒有在經過斑馬線的時候禮讓行人,導致第二輛機動車的司機再次碾壓傷者。

當這樣的現場視頻在網路上傳播開來,人們的第一反應是憤怒,第二反應是絕望。這緣於每個人內心中殘存的同情秩序。每個人都感受到了自身也受到碾壓的痛楚感。

但是,在分析這樣悲慘的車禍為什麼會發生的原因的時候,人們卻出現各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中國人的規則意識太差(規則意識);

第二種意見:人性太冷漠,人們的道德倫理常識已經敗壞到動物的程度(倫理秩序);

第三種意見:中國人普遍缺乏安全感,人人都想在人群中自我保護,但人人都是受害者(理性經濟人秩序);

第四種意見:為什麼中國人的人性淪落到如此可怕的程度,都是因為某一種制度設計導致的(制度條件)。

這些意見陳列在一起,每一種意見都顯示出某種合理性,事實上人們對任何一種批評意見,都無法找到整全的理由加以否定。因此分析的方法在這裡就顯得更為重要,人們必須學會在這麼多不同的意見之中找到其中一個具有一般均衡性的意見,也就是說,要找到一個能夠覆蓋所有意見的最大公約數,或者是同類項。只有立足於這個重要的公約數進行分析,我們才能夠把問題的辨析推向深入,否則人們很有可能停留在一種粗糙的情緒里。更加嚴重的後果是,一方面我們在參與這一車禍現場討論的時候,可能忘記了自己其實也是這個現場的一員;另一方面,人們很有可能在接下來出現的另一場車禍現場中,同樣的人性和同樣的行為選擇還會再次登場。

所以,我們必須立足於人性論的分析,走向對倫理學的分析。讓我們通過一個列表,繼續進行分析:

現象陳述

對現象的辨析

一般均衡的倫理秩序

規則意識差

規則一直是存在的,機動車要禮讓行人,人人都應該知曉這個規則,但人人卻選擇破壞這個規則,這意味著人的主觀選擇出現了問題,因而這是一個關於人的內心秩序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外在的規則問題。

規則屬於屬於倫理學秩序的函數效應

冷漠的人性

冷漠是一個人的內心秩序的描述,當我們指責人性的冷漠,我們在進行倫理學的批判,因為真正意義上的倫理學建設,從來都是基於人的內心的追問,這構成了一條清晰的倫理學思想史。

所有的倫理命題都屬於人的內心秩序,比如冷漠,同情。

安全感的缺失

人都是自利的選擇導向,按照理性經濟人的行為選擇,一個人在路過車禍現場的時候,如果這個傷者不是自己的親屬,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基本的信任,如果此前的法律案件對諸多人道主義的救援行為給予了破壞性的司法判決,那麼,任何一個從車禍現場路過的人,基於對自身安全的考慮,都會選擇放棄對傷者的救援。在這裡,這樣的批評是針對所有人的,批評者不能把自己從現場抽離出來。所以我必須承認,如果我是車禍現場的一名路人,我肯定是一名冷漠的路人,我不會對傷者施以救援措施。

對安全感的考量,是人在倫理學秩序上對自我的一種選擇性保護,這緣於人們對他人的倫理水平的完全不信任。

惡的制度是始作俑者

這樣的批評有道理,但任何惡的制度設計都是每個人的倫理秩序喪失的結果,惡的制度可能加快了倫理的喪失,但倫理在前,制度在後,因此關鍵要素依然是倫理的基準秩序,而不是結果導向層面的制度條件。

對制度條件的單向度批判,可能會導致批評者喪失對自身的倫理秩序的批判。

通過上述表格化的辨析,我們認為,一般均衡的倫理秩序的喪失,才是駐馬店車禍現場的最大公約數。如此,我們的分析的進路,就從多樣性的批評局面,收縮到了關於倫理學均衡秩序的批判。

事實上,我們只有把駐馬店車禍問題拉回到倫理學的辨析,我們才能同時容納對每個人的人性秩序,每個人的理性經濟人秩序,每個人的倫理秩序和每個人對制度的影響力秩序的辨析,從而形成一種綜合的進路。

常識告訴我們,倫理學是人類社會最古典的科學,倫理學是人類社會全部思想的基準科學,任何一個文明之所以能夠展開,都是因為首先完全了她的相應的倫理學作為科學的思想架構。

從思想史湧現秩序來看,我們可以對倫理學的思想演化進行一個簡要的梳理:

亞理斯多德所描述的「應得的賞罰」的觀念,構成了古希臘的倫理學的基本秩序。

孔子所描述的「仁義禮智信」的觀念,構成了中國傳統的倫理學內容條件。

托馬斯·阿奎納所描述的「美德必須由上帝灌輸」的觀念,構成了歐洲中世紀倫理學的基本秩序。

亞當·斯密描述的「無偏差的旁觀者」的觀念,構成了理性主義時代倫理學的一般方法論。

康德所描述的「人必須基於上帝的絕對命令展開自己的倫理動機追問」的觀念,構成了綜合判斷的時代人的倫理之所以成為可能的方法論秩序。

維特根斯坦所描述的「如果一個人撒謊對自己有利,為什麼不呢」的觀念,構成了現代社會人們的倫理建設必須展開對人性的利益導向的絕對懷疑的方法論秩序。

當我們討論倫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思想的存在,我們必須而且肯定是在討論一個三一秩序的倫理學模型。這個三一秩序有三個知識的模塊構成:

——倫理學的內容條件

——倫理學為什麼成為可能的基本秩序

——倫理學對人性絕對懷疑的方法論

如此我們可以對倫理學思想史的幾次重大建構,作一個表格式的梳理:

倫理學思想家

觀念秩序

知識的模塊

終極觀念

亞理斯多德

應得的賞罰

倫理學內容條件

上帝想像

孔子

仁義禮智信

倫理學內容條件

天道想像

托馬斯阿奎納

美德必須由上帝灌輸

倫理學為什麼成為可能的基本秩序

上帝信仰

亞當斯密

無偏差的旁觀者

倫理學成為可能的基本秩序

上帝信仰

康德

人必須基於上帝的絕對命令展開自己的倫理動機追問

倫理學成為可能的基本秩序

上帝信仰

維特根斯坦

如果一個人撒謊對自己有利,為什麼不呢

倫理學對人性絕對懷疑的方法論

上帝信仰

這一切的倫理學思想追問和建構,不分中外,不分種族,不分地域,不分時代,事實上都是人類對上帝誡命的回應。

遺憾的是,今天的人們,已經漸漸遠離這樣一個倫理學思想史意義上的簡要梳理,一部分人忘記了上帝的誡命,一部分人為了印證自己的倫理正義,甚至開始否定上帝的誡命。

人類整體墜入一個謊言的世界。這正是今天的現實。從政治家到科學家,從學者到媒體人,從企業家到消費者,所有人都形成了對謊言的路徑依賴。維特根斯坦之後,人類的倫理秩序開始全面墮落,每個人龜縮在自己的身體之內,每個人都一方面對自己撒謊,一方面對上帝撒謊。可怕的是,所有人都似乎沒有意識到自身墮落的趨勢。而眼花繚亂的新技術的出現,卻又讓每個人產生了一種進步的幻覺。

一種末日來臨的悲傷與恐懼,籠罩著每個人。這種悲傷與恐懼,選擇在中國,在駐馬店,一條破敗的馬路上,集中上演。它帶給我們每個人深深的刺痛感,每個人都會在這樣的痛苦之中傾吐出一些廉價的正義感,然後集體奔向下一個車禍現場。

理所當然,下一個車禍的主角,就不再是這個已經倒下的女人,而是陌生的你,陌生的我。

是否讚賞,並不影響交流——


推薦公眾號「任曉雯寫小說」


推薦閱讀:

哪個年齡段的男人出軌率最高?分析的很有道理!
男命八字實例分析(附問題解答)
非標資產信用風險狀況分析與預測
國際關係研究中的質性分析

TAG:倫理 | 車禍 | 現場 | 車禍現場 | 學分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