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結不上美國,日本又開始轉向中國示好?
最近,在中美就美對華戰略定位疑慮加重、貿易戰陰雲不散的背景下,東亞地緣政治特別是中日、中韓、中朝、中日韓雙邊和多邊關係都出現一些微妙而積極的變化,表現出東北亞主要國家希望防止地區地緣政治失控、不失時機地解決朝鮮半島問題(包括核問題)、保持東亞作為世界經濟增長主要引擎的強烈「區域情懷」,也凸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大國外交的積極進取精神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政策。
習近平主席4日與安倍通話,肯定了近期日方就對華關係釋放積極信息並採取相應行動,強調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中日關係承前啟後,時機難得。希望雙方落實原則共識,管控矛盾分歧,確保兩國關係重回正軌並有新進展。安倍呼應習主席講話,做了積極表態。
接下來,李克強總理於8-11日赴日出席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並正式訪問日本。此訪與上次中國總理訪日時隔八年,而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也拖了兩年半。中日關係近年來跌宕起伏,終於迎來破冰轉圜,這不僅涉及中日關係的未來,還會對東亞、東北亞局勢和大國地緣政治帶來重大影響。
「中日和則東亞安」。這個「安」既是維護和平大局,也是確保經濟安全。安倍在2014年達沃斯年會期間曾把當時日中關係比喻成一戰前夕的英德關係,大談「修昔底德陷阱」之危險。經過幾年觀察和交鋒,相信安倍這次轉變不僅有日本對現實區域政治經濟的考慮,也表明日方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和實踐,尤其是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親誠惠容」周邊外交政策的決心,對中國的歷史責任感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有了深刻的認識。
中日作為東亞大國,對地區安全和經濟發展負有共同的責任。如果中日持續交惡,對東亞各國、對子孫後代都不好交待。這點日本方面應該十分明白,因為中日關係持續下滑事出有因,一是歷史問題未決使然,二是日本對中國發展乃至經濟超過日本產生的焦慮。選擇合作還是對抗將決定兩國關係的走向,也將決定東亞和平與繁榮的存續。日本只有站在命運共同體的高度,正確深刻認識歷史和現實兩大問題,中日關係和東亞局勢才會陰雲消散、陽光燦爛。
再則,美國對華政策歷來合作與遏制兩手並用,如今更是把中國定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遏制一手明顯加強,無論是貿易戰、軍事高壓,還是意識形態的抹黑,都出於打壓新興大國的戰略目標。然而,中國不是前蘇聯,全球化的發展也今非昔比,靠冷戰模式搞「亞太再平衡」,以米爾海默斯教授詳細描述的「離岸平衡」政策,利用中國與周邊個別國家的矛盾和主權爭端,給中國挖各種各樣的「坑」和陷阱,美國未必能如願所償。
日本明明知道,這是美國在挖坑、利用大國地緣政治分歧和矛盾搞「離岸平衡」,藉手日本等中國的鄰國製造麻煩,但是出於相互利用的目的,日本依然執意拉住美國這張「大大的虎皮」,希望藉此突破憲法限制,擴充武力,為對付中國增添籌碼。其實從二戰後日美關係看,美國就沒有從根本上信任過日本,美日貿易戰打得還少嗎?美國為什麼一直在日本駐軍,除了對付中國、控制東亞,難道就沒有緊緊控制日本的意圖嗎?日本充其量只會把自己變成美國的「小夥伴」,被人利用「還在幫他人數錢」,這樣的不平等關係又能維持多久?
只有中國才是日本在東亞和整個亞洲的真實合作夥伴。周恩來總理曾經說過,中日友好有兩千多年,其中敵對只有幾十年。「一衣帶水」是中日友好歷史長河最形象的描述。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重要紀念年疊加之際,兩國關係轉圜面臨難得機遇。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關乎中國的發展,也是東亞和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事,是中國與鄰國以及世界各國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必然路徑。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日本給予的支持,中國不會忘記。而中國改革開放給日本帶來的廣袤市場、發展機遇和財富積累,相信日本也不會忘記。習近平主席把中國改革開放比喻為「第二次革命」,可見其意義之重大。歷史不會完全重複,但是歷史創造的共贏機遇現在再次擺在中日的面前。
? 眾所周知,日本國內長期以來對日中美三國之間的關係有不同看法,爭論不休。不少人認為中國是日本重要鄰國,這是歷史、文化和地理所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且兩國文明同源、經濟互補,日本應該把對華關係放在外交首位,努力經營好,歷史問題應該也是可以解決好的。還有一批人則認為,中國糾住日本的戰爭歷史不放,中國強大就意味著日本的衰落,日本必須趁中國「將強未強」之際,利用美國對中國強大的焦慮和恐懼,拉住美國來對付中國,同時在軍事上做大做強日本。我們希望,這次安倍政府對華關係的破冰與轉圜,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基於針對中日關係的現狀和全球化進入新時期的現實,做出的正確判斷和明智選擇。
我們再做兩點分析:
首先,中日關係走出谷底,逐步回歸平行發展、相互受益的正確軌道,對兩國既是現實需要,也是適應地區和國際形勢變化的選擇。不少專家認為,安倍這兩年對華政策由「全面防範牽制」逐步轉向「有條件的選擇性合作」,也是出於這兩個層面的考慮。
其中,習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的、得到眾多國家積極回應、且已經獲得不少早期收穫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很好的例子。亞投行最近批准巴新和肯亞兩個新成員加入,其總數增至86個。「一帶一路」倡議不斷落地、亞投行繼續擴容,反映出國際社會肯定和讚許中國的發展模式及其對全球治理的思想貢獻。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日本就開始與中國發展相互深度依賴的經貿關係,可以說日本的經濟復甦與中國的經貿關係長期穩定發展是密不可分。這次中國總理訪日,結合中日各自經濟發展戰略需要,就節能環保、科技創新、高端製造、財政金融等領域加強合作達成共識,中方並同意給予日本2000億元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支持日本進入經過投資中國資本市場。在這樣的積極態勢下,日本如果繼續遊離於「一帶一路」之外不僅不符合日本的利益,只能說明日本繼續被地緣政治的偏見所蒙蔽。2017年中日貿易額重回3000億美元關口,日本對華投資回升,中國對日跨境電商、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新發展模式投資增多,訪日中國遊客超過730萬人次。這些數據說明的是,中日經濟的互補性很強,而日本面對能源資源貧乏、高齡化嚴重、國內市場有限的現實,需冷靜思考,客觀公正地看待中國發展,不要「浮雲遮眼」,被所謂地緣政治所「忽悠」乃至綁架。
第二,中日作為大國需要有區域和全球胸懷。中日關係回歸正道,對東亞、東北亞局勢以及整個亞太地區和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都有積極、深遠影響。
我們從日本對美外交政策的些微變化可見一斑,正由「亦步亦趨」開始轉向「主動配合」;在遵守和制定國際秩序規則上,開始由「積极參与」轉為「嘗試引領」。不要小看字面上變化不大,其深層次反映的是,日本不會完全唯美國馬首是瞻了。這倒不是說日本外交今天如何獨立,要脫離美國設定的軌道。如果因此認為,美日同盟會改變,美日戰略上相互利用會改變,那就太過天真了。日本對華政策的一些調整跡象表明,日本在地區事務中開始敢於亮出自己的想法,希望更多務實的考慮日本自身的利益。
最近,在習近平總書記運籌帷幄下,經過中國堅決、積極斡旋與調解,朝鮮半島核問題「柳暗花明又一村」。金正恩委員長訪華、習近平主席近日在大連再度會晤金正恩,都說明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的進程在順利推進,步伐加快。當然,美朝峰會結果如何尚難預料,但是東北亞局勢出現轉機是事實,中國在其中發揮的重要大國作用有目共睹。
就此而言,中日關係的破冰和轉圜,有可能使日本更深入參與東北亞事務,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發揮正面的積極作用。這也是中日作為東亞和東北亞地區大國良性互動的平台。
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中日關係轉圜不會風平浪靜、一帆風順,機遇與挑戰並存,日本政壇極右翼勢力的力量也不容小覷,美國的負面因素也要充分考慮到。這都需要兩國和兩國領導人有登高望遠的胸懷、力挽狂瀾的決心和排除艱險的戰略定力。
推薦閱讀:
※關於DIY浮漂的上字和上漆的方法!【簡單】| 浮漂DIY| 釣友DIY - 中釣論壇 中國...
※銀屑病皮膚護理 中國中醫藥報社數字報刊平台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斷代與分期3
※中國歷史上最迷戀翡翠的兩位女性
※即使有錢也不能當別人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