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朱凌宇:吃狗肉的文化偏差

近日媒體對中國廣西玉林6月狗肉節的關注頗多。從主流上來看還是批評的多,認為食狗肉是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如果沒有記錯,曾經有位移民新加坡的中國老闆,也因為帶狗肉字樣的招牌菜招致批評。然而這種批評從何而來,批評的對象到底是誰,本身就值得辯論。如果我們把思想的條條框框打破,有些問題討論一下還是很有意思的。

首先,傳統華人對狗的態度是食狗文化的動因嗎?

我們現在鄙視食狗文化,最常用依據便是西方人所說的「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然而你翻遍中華文化五千年,卻找不到類似的語句,而「狗腿子」、「狗仗人勢」、「好狗不擋道」、「痛打落水狗」、「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太平犬」、「狗子跑兵荒」等降低狗格的字詞卻洋洋洒洒。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傳統文化上我們鄙視狗,基本與豬處於同一層面(比如成語「豬狗不如」),因此沒有認為食狗肉有什麼不妥呢?

其次,批評是不是來自西方文化的學舌?

我們不得不承認,全球的價值觀與世界格局成正相關,歐美的價值觀逐步深入人心。歐美人認為食狗肉是不文明的,其他的人也會發出類似的呼號。然而我們做出如下假設,您可能會有不同觀感——假設二戰之後全世界的主導文化是伊斯蘭文明,目前的歐美人是不是也應該羞愧於食豬肉呢?

西方人認為在公眾場合吸鼻子不文明而選擇擤鼻涕,但華人則認為在人前把鼻涕擤出來非常不雅;大多數文化覺得進食時應該悄無聲息,但日本人卻要在吃麵條時發出呼啦呼啦的聲音,以表示食物的可口……哪種究竟更文明,怕是沒有統一的尺度吧。既然西方人可以吃馬肉,為什麼東方人食狗肉一定不文明?

文化中心主義告訴我們,不管什麼人種,都認為自己的文化模式是最好的,也因之出現對其他文化的排他性。到趙國邯鄲學步,並以此為標準審視自己的燕國文化,是不是有點太過簡單的學舌呢?好萊塢電影里人們可以親昵到與狗同床共枕、親嘴、共享食物,我們是不是都應該認為是文明高雅的呢?

再次,我們對狗的關心是否有「近視」嫌疑?

我們同情狗,是不是因為它具備親近人的天性?親近我們的我們付出感情,這本無可厚非,卻又不免失之偏頗。「智子疑鄰」的成語告訴我們,我們的信任度與親近程度成正比。但明白人都知道,我們對待孩子與對待鄰居的態度是不公平的。然而,這個現象舉世皆然,我們關心大熊貓、鯨、貓狗,卻對囚禁的雞隻、牛等視而不見——當然更不用提某些瀕臨滅絕的動物了。牛難道不可愛嗎?難道只是因為它不懂得匍匐在我們的腳邊,不會主動地舔我們的手掌,我們就可以氣定神閑地用「五分熟」的語氣,把它們血淋淋地擺在盤子中間?

其實與牛相比,目前狗對人類最多的貢獻恐怕還是陪伴吧?看家護院、牧羊的職責早已異化,與人類親近也讓它們得到更多,比如吃得更好,住得更好(還有美容醫療等)。換句話說,狗對人的貢獻可能不及牛,待遇卻高過牛。這本身就沒有公平可言。

最後,我們批評的對象到底是食狗現象還是虐待動物?

面對侍者端來的香氣四溢的肉食,恐怕食客都會「食指大動」,而不是什麼負有罪惡感。這次玉林狗肉節之所以讓人情緒激動,坐立難安的,應該是展示出來的當街虐待、屠宰狗的照片吧?如果我們吃牛肉前也看一組待屠宰牛隻的照片;到全聚德前看一組北京烤鴨被填鴨餵養的照片;吃法國鵝肝醬前看一組類似的填鵝的圖片……因此我們是否可以看到,我們痛恨的其實是一組問題,即虐待動物本身,而不是單純的食用狗肉現象。換言之,大家很難接受當面的活雞活牛屠宰,同時卻可以心安理得地從超市裡購買冰凍的雞、牛肉,真是值得思考。

電影《自閉歷程》(Temple Grandin)的內容值得體味。電影原型格蘭汀(Grandin)是個自閉症患者,她的視角決定了她能夠比我們所謂的「普通人」更理解牛,更關心牛,而由她改造的牛隻人道屠宰設施,可能就是對未來的啟發。筆者比較贊成的方向是規範市場和改造屠宰設施。如果日本有和牛,為什麼中國不能開發出專供食用的犬種呢?

說到這裡,有些朋友可能會支持全面素食,以放棄對任何動物的屠戮。但可能絕大多數的醫生會持反對意見。人體有八種無法由身體合成的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一定要從食物中獲取,植物在這方面劣於動物。因此我們不得不抱歉地承認,在「人造肉」到來之前,我們還會迫害動物很長的一段時間。

作者是中國上海龍華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博士

推薦閱讀:

抵制吃狗肉,先讓「節」失寵
人群畫像:狗粉PK狗肉粉,是誰與誰的戰鬥?
關於狗和狗肉,吃狗肉的人沒文化?
都在說愛狗人士,吃狗肉的人,為什麼沒有人關心恐狗一族和不喜歡狗的人?怕狗和不喜歡狗的人多嗎?
我不吃狗肉的理由

TAG:文化 | 狗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