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剩餘價值理論的探討
07-21
關於剩餘價值理論的探討 海南省檔案局 (館) 李浩波 內容提要: 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沒有實踐支持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我認為中國企業改革要有所突破,最根本地還是要突破理論上的局限。馬克思認為「剩餘價值」僅是由「活的勞動」創造的,體現在可變資本的有機構成之中,「不變資本」的「凝固的勞動」不再創造「剩餘價值」。我認為這不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事實和規律,在馬克思時代,由於「活的勞動」在某個生產過程中所產生作用的比例較大,甚至可以將「凝固的勞動」忽略不計。但「凝固的勞動」仍在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的事實是客現存在的。也許由於當時鬥爭的需要,馬克思不承認它,但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凝固的勞動」在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甚至幾乎完全取代了「活的勞動」。解決了這個政治經濟學的問題,企業所有權、經營權、分配權、工人主人翁地位、職工股權等基本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企業改革的根本方向就真正明確了。 前 言 隨著加入WTO,中國企業改革逐步進入關鍵時期,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不可避免地要觸及一些深層次的基本經濟理論問題。簡單地迴避可以是鄧小平時代的一時之策,但不能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的長久之計。 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貫徹『三個代表』要求,我們必須堅持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大力發揚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精神,創造性地推進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現代理論品質。如果不顧歷史條件和現實情況的變化,拘泥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針對具體情況作出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行動綱領,我們就會因為思想脫離實際而不能順利前進,甚至發生失誤」。貫徹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要以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根據時代的要求,在企業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中,堅持科學真理,把在具體歷史階段提出來的不符合當今真理標準的個別論斷予以重新論證,賦予科學定義,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也同時用創新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時代的社會實踐。 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今天,在談及這個神聖的話題的時候,我首先必須聲明:我非常敬佩馬克思和恩格斯,我相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我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我是一個忠實的馬克思主義者,也是一個堅定的共產黨人,還是一個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矢志一生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鬥終身,永不叛黨。正因為如此,為了科學,為了真理,為了人類的幸福,為了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我必須面對事實,探尋科學理論的真諦。 一、中國企業改革與現代企業制度面臨的理論問題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始終面臨著企業改革的任務,新世紀初加入WTO以後,企業改革進入了攻堅階段,開始致力於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面對日益複雜的企業內部與外部關係,生產關係和生產力這對政治經濟學的孿生兄弟,就像兩個揮之不去的幽靈始終縈繞在企業改革者的頭上。最初用承包,後來用股份制。為了解決理論根據問題,提出生產資料參加分配的方式,但是理論根據是什麼呢?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在用實踐逼迫理論,而不是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實際一切問題的根源就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問題上,生產力中究竟是誰在創造剩餘價值?是生產資料,還是生產者?或者兩者都在創造? (一)生產資料創造說 歷史上資產階級不承認生產者創造剩餘價值,而認為是資本家的資本在創造剩餘價值,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資本創造了利潤,工資是工人的勞動報酬,在利潤分配開始之前,就已經用工資的形式將工人排除在外了。從這個意義上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是站在本階級的立場上,為維護資本家的利益而將剩餘價值用利潤的形式划到了資本的名下,這就使這種政治經濟學的結論帶上了資產階級的階級烙印,成為資本家剝削壓榨工人的理論根據。這種學說無法解釋無產階級勞動者創造社會財富越多越貧窮的有悖於人類經濟活動歷史發展規律的現象。 (二)生產者創造論 隨著無產階級的覺悟,工人階級的思想代表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資本的基礎上提出了生產力要素中只有生產者創造剩餘價值,反映在資本構成上是可變資本部分,反映在勞動價值上是活的勞動部分。否定了資產階級學者關於資本創造利潤,即不變資本創造剩餘價值的論點。馬克思關於剩餘價值來源的學說吹響了無產階級反抗剝削和壓迫的戰鬥號角,成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面旗幟。在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剩餘價值理論使資產階級無比恐慌,所有攻擊的矛頭都集中指向了它。而它也同時給全世界無產者指明了鬥爭的方向。使各國工人階級和一切被壓迫階級聯合起來,團結在它的旗幟之下。馬克思資本經濟理論的核心——剩餘價值學說,首先以它的革命性、實踐性和戰鬥性而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武器,其次才是科學。而且恩格斯在《資本論》再版序言中,明確宣稱,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只是階級的學說,只能解釋當時的《資本論》時期的經濟現象。在實際鬥爭中,馬克思剩餘價值學說更多的是「剝奪剝奪者」的革命綱領。事實上恩格斯似乎已意識到馬克思剩餘價值學說將不能解釋後資本主義時期的經濟現象,甚至在解釋資本主義時代的經濟現象也不能形成超越階級的「科學」。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這樣講到:「政治經濟學,從最廣的意義上說,是研究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的規律的科學。…… 人們在生產和交換時所處的條件,各個國家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經濟學不可能對一切國家和一切歷史時期都是一樣的。…… 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各種社會進行生產和交換並相應地進行產品分配的條件和形式的科學,——這樣廣義的政治經濟學尚有待於創造。到現在為止,人們所掌握的有關經濟科學的東西,幾乎只限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生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86—189頁。) (三)生產要素共同創造論 基於前兩種學說各有無法解釋的理論盲點,經濟學界和政治經濟學界從不同角度探討剩餘價值的來源。對此我也進行了一定的思考和研究。在分析研究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以及生產要素在生產力中各自的作用的基礎上,我認為生產要素在生產中共同創造剩餘價值, 反映在資本構成上是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共同創造剩餘價值,反映在勞動構成上是活的勞動和凝固的勞動共同創造剩餘價值,用生產力要素來表述就是生產資料和生產者共同創造剩餘價值。或者更通俗地講,就是機器廠房、原料、工人和管理者共同創造利潤。這種創造力比例關係是視工業現代化、自動化水平高低而不同的。在工業革命的初期,生產資料創造剩餘價值的比例較小,隨著現代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生產資料在創造剩餘價值方面比重越來越大、而生產者的比重越來越小。這種剩餘價值理論可以解釋生產要素參加分配的理論根據,奠定了企業改革和社會主義分配製度的基礎。但卻使人們長期習慣的思維方式和觀念一時難 適應。就如同人們習慣了留辮子、裹小腳和給皇帝磕頭。一旦解放,人們一時都無所適從,非得出個理論結果不能服眾。因此生產要素共同創造剩餘價值對於按要素分配有根本的理論依據作用,對企業改革和現代企業制度以及經濟政治體制改革諸多方面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生產者創造論的究根探源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資本論》以及其它著名著作中已詳盡透徹地揭露和批判了生產資料創造說。指出不變資本創造剩餘價值的理論使資本家可以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殘酷剝削壓迫工人,造成了一幕幕血淋淋的人間慘劇。論據充分,論證清楚,用事實和雄辯證明了,在虛假的文明和姦險的偽善掩蓋下的生產資料創造剩餘價值的學說,是資產階級進行階級剝削和壓迫的殺人工具,從理論到實踐都是極端錯誤和反動的。馬克思、恩格斯對生產資料創造說(即不變資本創造剩餘價值)的批判是完全正確的。在此前提下,馬克思創建了自己的剩餘價值學說——可變資本創造剩餘價值。 (一)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生產的動因 和人類歷史上一切善良、正直、智慧、勇敢的志士仁人一樣,馬克思科學理論產生的根本動力和起始原因是看到人間極端不公平的社會現象,尋找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途徑。「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575頁。)「由於剩餘價值的發現,這裡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575頁。)基於這樣的原因,當資產階級學者提出剩餘價值是由不變資本創造的之後,馬克思就針鋒相對地反其道而行之,尖銳地提出了自己的對立的觀點。這就如同他所說的「剝奪剝奪者」和劉邦的「殺人者死,傷人及盜同罪」一樣。這在極端對立的敵對形式下無疑是正確的,但一旦脫離了你死我活的激烈對抗環境,就要冷靜考慮命題的合理性成份。 (二)生產者創造說的合理性探源 當地動說與天動說對立時,地心說與日心說都屬於科學陣營;當革命黨與保皇派鬥爭時,「無政府主義者的匕首」和民主派的投槍一樣有效。在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殘酷剝削和壓迫的生死關頭,當資產階級叫囂生產資料創造剩餘價值的時候,當無產階級為生存而樹起勞動者創造剩餘價值旗幟的時候,當無產階級陣營與資產階級陣營徹底決裂,抑或站在無產階級革命的旗下,抑或站在資主義階級反動的旗下,沒有中間道路可走的時候,誰還學究氣地認為生產要素都創造剩餘價值,誰還溫文爾雅地辨析究竟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在創造剩餘價值過程中各佔百分之多少的比重,那麼他客觀上就必然地歷史性地站到了資產階級反動陣營中去,自覺不自覺地充當了資產階級反對和鎮壓無產階級革命的馬前卒,就是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反動和對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背叛。當無產階級為最基本的生存權鬥爭時,決不允許階級異已分子用有損於階級戰鬥力的觀點瓦解革命陣營,卻歡迎能夠加強階級力量的無論正確與否的觀點支持革命陣營。這就如同當正義者消滅法西斯的時候不能遣責正義者的殺人行為一樣,在革命時期革命者是正確的。但是,正義者消滅法西斯是正確的,並不意味著正義者任何時候殺任何人都是正確的。馬克思強調指出:「任何的科學批評的意見我都是歡迎的」。(恩格斯《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575頁) 「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以某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的事業,參加賴有他才第一次意識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識到本身解放條件的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這實際上就是他畢生的使命。」(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馬克思恩格選集》第二卷208頁 1972年版。)恩格斯曾經在論著中講到,馬克思的學說首先是無產階級鬥爭的武器,其次才是科學。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是研究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有階級性的,不是超階級的和跨越一切歷史階段的科學。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只能由後來的人們去研究。(恩格斯《反杜林論·政治經濟學·對象與方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186—189頁。)在這裡我們發現,恩格斯可能已經注意到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有些具體觀點,是無法解釋資本主義以後的社會的經濟現象的。如果僅僅是階級鬥爭的工具,那麼具有階級性,僅為某個階級所接受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科學,就應有全人類的共同性,就不應是對於某個階級能成立而對於別的階級不能成立;對於一個歷史時期的現象可以解釋,而對於另一個歷史時期的現象又不能解釋。馬克思關於剩餘價值理論的科學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受到了影響。正如牛頓力學在高速條件下無法解釋一些物理現象,必須由廣義相對論來解釋,從而影響了牛頓力學的科學性而使其相對性增大一樣,馬克思剩餘價值論由於只能解釋資本主義經濟現象從而使其科學理論的相對性較大,客觀性、絕對性較小。列寧指出:「剩餘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列寧《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馬列著作選讀》1988年版。)重新確立剩餘價值理論對於鞏固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以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相當深遠的歷史意義。 (三)剩餘價值生產者創造說的科學性辨析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將資本定義為「能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徐禾《政治經濟學概論》77頁 1973年版、蔣學模《政治經濟學教材》48頁 1985年 版。)這個命題是科學的,到此為止馬克思都是完全正確的。關鍵在於馬克思認為「變為生產資料即原料、輔助材料、勞動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並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相反,變為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價值。它再生產自身的等價物和一個超過這個等價物而形成的餘額,剩餘價值。」(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235—236頁 1975年版。)為了證明這個論點,馬克思引用了一個例子:「例如,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大大革新了, 過去10個工人用10件價值很小的工具只能加工比較少量的原料,現在1個工人用1台昂貴的機器就能加工100倍的原料。在這種情況下,……不影響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別」,用以說明「機器在這個過程中轉移的價值決不會大於它在這個過程以外所具有的價值」。(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237頁 1975年版。)證明可以從這裡展開,我們用以證明在可變資本創造剩餘價值的前提下,馬克思並不能斷定不變資本不創造剩餘價值。 1、「1台昂貴的機器」的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都大大高於「10件價值很小的工具」,那麼,所生產的「100倍的」勞動成果,肯定是由其引起的而不是「1個工人」。因為同樣「1 個工人」手持1件「價值很小的工具」,卻「只能加工比較少量的原料」的十分之一。將「1台昂貴的機器」在創造價值過程中的作用轉嫁到「1個工人」身上是不合適的。 2、「1台昂貴的機器」與「10件價值很小的工具」都是人的勞動的價值的積累,都有其各自價值,區別和承認其各自價值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在生產過程中,如果兩者各自只保留了自身的價值,剩下的價值由活的勞動分配,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現象: (1)「1 個工人」創造了「10個工人」「100倍的」價值,那麼「10個工人」就可以作為10個「1個工人」而創造10個「100倍的」價值。 (2)如果「1 個工人」可以脫離「1台昂貴的機器」的作用而自己創造「100倍的」價值,那麼「10個工人」為什麼不能也自己創造10個「100倍的」價值 呢? (3)如果是因為「1個工人」所受的培訓比「10個工人」多「100倍」,那麼,如果兩個「1個工人」分別使用「1台昂貴的機器」和「10件價值很小的工具」,能同樣「加工100倍的原料」嗎?或者由於「1個工人」同時只能使用1件工具而「加工100倍的原料」的十分之一呢? (4)如果「1個工人」雖然不能脫離「1台昂貴的機器」,但又無須什麼其他條件就可以自由與之結合,那麼「10個工人」也可以而且很願意與其(「1台昂貴的機器」)結合,創造10個「100倍的」價值,用來為勞動者自己創造價值。 辯證邏輯首先必須符合基本的形式邏輯,形式邏輯範疇的詭辯在辯證邏 輯範疇是無法成為真理的。事實上在這裡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勞動產 品應屬於勞動者所有(這是最初的勞動產品的意義);商品應屬於等價交換 基礎上的商品所有者所有(這是最初的商品的意義)。那麼「1台昂貴的機器」應屬於製造者所有(這裡指的是最初意義上的製造者,也包括製造生產資料的製造者,而不是指通過剝削工人剩餘價值、欺詐性不等價交換、野蠻的掠奪、血腥的原始積累等不公平手段佔有財富的所謂「製造者」)。如果「1個工人」只是無限期地保持著不屬於自己的「1台昂貴的機器」的原有價值,卻依靠它創造屬於自己的「100倍的」價值,那麼他對於「1 台昂貴的機器」的所有者來說,就是無償使用,無償地在一定時間內佔有和支配不屬於自己而屬於他人的價值。 至於無償地佔有了多少不屬於自己而屬於他人的價值,我設想可以用以下公式計算: 因為: 剩餘價值=總價值—〔保持機器的價值+保持勞動者的價值〕 所以: 「1個工人」無償地佔有的不屬於自己的價值量 =剩餘價值×保持機器的價值/保持勞動者的價值 「1個工人」佔有的屬於自己的價值量 =剩餘價值×保持勞動者的價值/保持機器的價值 3、政治經濟學範疇內關於合理與不合理的界定,在當前歷史階段上的人類共識,我認為應該是:「無償地佔有不屬於自己的價值是不合理的」。 (1)如果這個共識成立,那麼,在一定時間內佔有「1 台昂貴的機器」,除支付保持其自身價值的價值以外,還應支付給其所有者一定量的價值。在這個意義上講,「1台昂貴的機器」在生產過程中,除了可以保持自身價值外,還可以為其所有者創造一定量的剩餘價值。如果此共識不能成立,那麼,一方面「1個工人」可以隨意佔有「1台昂貴的機器」為其創造「100倍的」剩餘價值;另一方面,「1台昂貴的機器」的所有者也可以隨意佔有「1個工人」的勞動,也為其創造「100倍的」剩餘價值。 在沒有形成上述共識的年代裡,解決問題的決定因素就在於等價交換原則以外的暴力、強權、欺詐、邪惡等等。在這個前提下,「剝奪剝奪者」就成為辯證的合理的了,這就是否定之否定。 公平合理是馬克思理論的前提和依據,也是目的和宗旨。剝削和壓迫是馬克思所要揭露和抨擊的目標。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核心,是馬克思用以揭露資本剝削工人的秘密的銳利武器。但是最要害的往往也是最薄弱的,最尖銳的往往也是最易折的。當殺人犯被殺之後,殺殺人犯的人就不可以合理地保持「殺」的權力了;同樣,當「剝奪者」被「剝奪」以後,「剝奪剝奪者」的「剝奪」的合理性也就只是歷史地存在著了。這也是「否定之否定」。 因此可以得出一個有悖於傳統觀點的結論: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和爭取解放的理論是辯證地正確的和合理的,當無產階級革命時期歷史地結束以後,其合理性、正確性仍然歷史的存在著,而其現實的合理性、正確性就隨其對立面的消失而消失了,如果有一天資本剝削工人的現象又重現了,那麼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就又重新具有了合理性、正確性和現實指導意義。同理,當天花泛濫之時,種牛痘的合理性、正確性是無庸置疑的,但當天花滅絕之後,種牛痘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就消失了,如果今後天花又泛濫了,那麼,種牛痘的合理性、正確性就又恢復了。 三、生產力諸要素共同創造剩餘價值學說的 科學性、合理性的論證 因此,根據上節分析可以說,如果「1台昂貴的機器」的所有者給「1個工人」只支付僅夠維持自身的價值,實際上就是無償佔有「加工100倍的原料」所產生的剩餘價值中屬於「1個工人」的部分。 反之亦然:「1個工人」如果只支付「1台昂貴的機器」僅夠維持自身的價值,實際上就無償佔有了「加工100倍的原料」所產生的剩餘價值中屬於「1台昂貴的機器」的部分。在兩者都不合理的情況下,可以看出這個「加工100倍的原料」所產生的剩餘價值應是屬於「1台昂貴的機器」與「1個工人」共同創造的。 (一)生產要素共同創造剩餘價值的比例 生產要素各部分各自實際創造和應佔有的剩餘價值的比例應等於各自價值在生產過程總價值中所佔的比例。這是剩餘價值m的來源和比例的定義。根據「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量」(列寧《卡爾·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15頁。)決定的原理。我們可以推導出這樣的結論:勞動效率提高、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比例提高,都只與投入生產過程的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的比例有關。 假設:「1台昂貴的機器」 C1價值10000元;「1個工人」V1的勞動量價值1000元;「10件價值很小的工具」C2價值100元;「10個工人」V2的勞動量價值1000元(未進行使用機器的複雜勞動專業技術培訓);勞動對象及其他輔助因素忽略不計。為計算方便不以提高工效「100倍」計算,而以「10倍」計算。同時以10%的利潤率計算: 1、提高工效與剩餘價值的比例 =C1+V1+M1∶C2+V2+M2 =10000+1000+1100∶100+1000+110 =12100∶1210 =10∶1 2、剩餘價值額為: M1=K1—C1—V1 =12100—10000—1000 =1100 M2=K2—C2—V2 =1210—100—1000 =110 3、剩餘價值分配比例數額為: MC2=1000元=10000·10% MV1=100元=1000·10% MC2=10元=100·10% MV2=100元=1000·10% 結論:生產資料越簡單,在創造剩餘價值過程中的作用越小,所佔比例越小,那麼生產者在剩餘價值生產中的作用就越大,所佔比例也就越大;反之亦然。這樣的分配模式在實踐中是成立的、可行的,當然是在排除了一切強權、暴力、非經濟因素,在純粹價值規律支配下的經濟活動中。在此條件下,生產過程中的各生產要素都是在自願、協作和不被強迫、欺詐、無償佔有的基礎上合作。 (二)「過去的勞動」可以創造剩餘價值的論證 生產要素共同創造剩餘價值學說可以從多個角度加以證明。「極端化」是證明的一種有效方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講到:「資本增大了,所用資本與所費資本間的差額會一同增大。……但它們自身只是逐漸磨損的,從而只片斷地喪失它們的價值,從而,也只斷片地轉移它們的價值入生產物中。這些勞動手段,是依某種程度,當作生產物的形成要素,但不附加價值於生產物,……它們是像水、蒸汽、空氣、電氣等等自然力一樣,擔任了不要代價的服務。過去勞動由活勞動捕捉,被附與生產時,它這種不要代價的服務,也會隨積累規模擴大而積累起來的。」(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763頁1956年版。)在這裡馬克思也肯定「過去的勞動」可以創造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使資本增大了」,儘管它是「被活勞動捕捉」而「擔任了不要代價的服務」。就如同荒山裡的野牛、草原上的野馬「被活勞動捕捉」,可以擠奶、可以馱物一樣。但仍然有一個不解的迷:「過去的勞動」是否真是無主的,野生的,像野生動物那樣可以被任意捕捉的嗎? 我們來證明一下關於「過去的勞動」在創造剩餘價值過程中的作用,同時也看看「過去的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應該屬於捕捉它的「活的勞動」,還是應該屬於創造它的「過去的勞動」的所有者。 1、農牧業生產資料在創造剩餘價值過程中的作用 我們暫時從機器工業退回到捕獵業、畜牧業和農業中來觀察一下,雖然產業種類不同,但也不影響對分配方式的研究。 在捕獵業中捕獵人用「活的勞動」可以直接捕捉大自然中野生的無主的動物,將自己的「活勞動」凝固在動物身上而使之成為屬於自己的「過去的勞動」。 在畜牧業中,家畜作為「過去的勞動」已經屬於某捕獵人,在其生長繁殖的過程中,除了人的活的勞動之外,動物自身的「活勞動」——生長生育功能也發揮作用,甚至是主要作用。在這裡如果認為僅僅因為放牧人的活勞動者才使家畜生長繁殖,就顯然違背了自然規律,這種觀點顯然是活勞動佔有了過去勞動(捕捉馴化過程)的成果。因為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和水源,即使沒有放牧這個因素,動物也是要生長繁殖的。在以家畜為生產資料的現代生產活動中(如肉畜養殖業、乳品加工業等),如果認為「活的勞動」創造剩餘價值,那麼除去補償母畜生命消耗掉的部分(充其量是母畜以外的一到兩頭小母畜),其餘的畜產品——乳品、家畜幼仔、毛絨、糞肥、貴重畜產品(麝香、鹿茸等)都應屬於放牧者或飼養者,而不是家畜的所有者。 再看農業,甲如果是種籽的所有者(可以是一個有合理地屬於自己的種籽的但失去勞動能力的農民),乙作為生產者(可以是一個剛開始具備勞動能力而沒有屬於自己的種籽的農民)用自己的活勞動與生產資料種籽結合,假使土地是自由開墾的,那麼,一年之後,乙只要補償給甲生產資料自身的價值——還給甲同等數量的種籽就行了,其餘豐收的果實都歸乙所有了。這等於在一年時間內乙無償地佔有了屬於甲的價值。如果一年能夠被允許,那麼十年、一百年又為什麼不能被允許呢?如果一定量可以被允許,那麼無限多的為什麼不能被允許呢?這不就又成為歷史上暴力強權制度下的行為準則了嗎? 2、在機器工業時代也有這樣的例子。一個人開著另一個人的一輛或若干輛嶄新的汽車,一年或若干年之後,甚至可以在汽車報廢之後,還給另一個人一輛或若干輛嶄新的汽車,在這期間這一個人可以用汽車(當然也用自己的活的勞動)為自己創造「理」應是活的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這就叫作「借用」,由此另一個人是要損失比較效用的,是要付出機會成本的。無償地借用顯然也是不合理、不公平的。 3、作為生產資料的全自動化工廠在創造剩餘價值過程中的作用 再從馬克思時代的近代的機器工業前進到現代和超現代的全自動化工廠來參觀一下。在目前已經試驗成功的「無人工廠」中,在一個生產力諸要素形成的生產過程封閉圈中,可以沒有一個「活的勞動」,而由「過去的勞動」完成全部的生產過程。這時「活的勞動」為零,「活的勞動」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也自然為零。在這種極端情況下,剩餘價值完全是由「過去的勞動」創造的。 機器人、自動油氣開採輸送系統、水電站、自動電梯、自動電話系統、電子計算機、網路系統等等,都更多地具備了「過去的勞動」創造剩餘價值而「活的勞動」趨於零的性質。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的哈貝馬斯,在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作了考察之後,於1968年提出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其論證之一是:「當著科學技術進步變成剩餘價值的一個獨立源泉的時候,在非熟練(簡單)勞動力的價值的基礎上,去計算資本在研究和發展中的投資,已經不再有意義了,被馬克思認為是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的直接生產者的勞動力只有一種越來越小的作用」。(哈貝馬斯《走向一個合理的社會》1970年波士頓版,第104頁;徐崇溫《西方馬克思 主義理論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192頁。) 4、「過去的勞動」的歸屬問題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生產關係」,(蔣學模《政治經濟學教材》第6頁。)「所以生產資料是政治經濟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範疇。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勞動者同生產資料以什麼樣的方式結合起來?」(蔣學模《政治經濟學教材》第3頁。)以及剩餘價值以什麼樣的形式和比例分配?這才是馬克思和我們研究的目的。 (1)「過去的勞動」的交換——價值轉移 「活的勞動」直接取之於無主大自然的物質由於加入了「活的勞動」並進行凝固, 從而形成了「過去的勞動」。這裡「過去的勞動」都是有主的,有其所有者。如木器、石器、陶器、鐵器、牲畜、種籽。在等價交換原則下,「過去的勞動」是可以用價值形式轉移其所有權的。我們要消滅的只是掠奪、侵略、盜竊、詐騙和奴役,而決不是所有權。「共產主義的特徵並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共產主義並不剝奪任何人佔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用這種佔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馬克思和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265、267頁。) (2)繼承權 生產資料歸誰所有也涉及到繼承權問題。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 出「廢除繼承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272頁。) 這涉及人對於別人的「過去的勞動」是否應當佔有的問題是繼承權問題,也是人權問題,實際是資產階級提出人權問題後,引發的社會倫理問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講到繼承權的產生原因:「丈夫在家庭中居於統治地位,以及生育只是他自己的並且應繼承他的財產的子女,——這就是希臘人坦率宣布的個體婚制的唯一目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60頁。)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隨著社會的發展,如果人對於別人佔有和支配是不合理的,那麼人對於別人的「活勞動」和「過去的勞動」的佔有或繼承也都是不合理的。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必然過程。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實際經歷了人對於別人以及自己力所能及的物的完全的物質性的擁有權和支配權階段。人質制度就是父母對子女人身的擁有權和支配權的體現,「假使這種氏族成員把自己的兒子當作某一莊嚴義務的擔保物,而這個兒了卻成了父親違約的犧牲品,那麼這只是父親本人的事情。」(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134頁。) 在這種情況下,「父親的遺產由子女繼承」。(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135頁。)「在法律保證子女繼承父母財產的應得部分,因而不能剝奪他們繼承權的各國,——在德國,在採用法國法制的各國以及其他一些國家中——子女的婚事必須得到父母的同意。在採用英國法制的各國,法律並不要求結婚要得到父母的同意。在這些國家,父母在傳授自己的遺產時有完全的自由,他們可以任意剝奪子女的繼承權。」(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68頁。)這都充分說明社會合理性的基礎是人的權利和義務的對等關係。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對於別人沒有了擁有權和支配權,但仍有對別人的勞動和過去勞動的擁有權和支配權,因此也還有繼承權。徵收遺產稅和將部分遺產收歸公有說明繼承權在逐步地減小。人類社會最終要向完全的權利和義務解放的境地過渡,但仍然要遵循這個原則:一個人如果有不被別人佔有和支配(其自身及其活勞動 和過去勞動)的權力,那麼他也就沒有佔有和支配別人自身及其勞動(活勞動和過去勞動)的權力,或者說他有義務不去佔有和支配他人「過去的勞動」——遺產。這就是「廢除繼承權」,是馬克思無產階級革命的手段之一,這樣財富就可以不斷公有化,逐步實現財產的共有化。當相比之下,公有財產絕大而私有財產極小,同時物質極大豐富,人們的觀念符合這種社會要求的時候,就進入了共產主義社會。 如果有完全的繼承權。那麼一個人當他在沒有勞動能力的幼年時期,由父母撫養,消費父母的活的勞動和過去的勞動;在有勞動能力的成年時期,自食其力,並贍養父母,撫養子女,當父母去世後,繼承父母的遺產;在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再由子女贍養,去世後遺產由子女繼承。權利與義務在兩代之間一一對應的相對關係中相抵,達到權利和義務的平衡。但由於在單個家庭中,無法抵禦自然的或外部客觀環境的影響,而出現種種變故,如幼年父母雙亡、老年無子、父母沒有遺產等等。這種情況下只實現了機會上的公平而會出現實際上的不公平。 如果有部分的繼承權。那麼幼年時期就應部分地由社會撫養,部分地由父母撫養;成年時期部分地贍養父母,部分地繼承遺產;老年時期部分地由子女贍養,部分地由社會贍養;去世後遺產一部分由子女繼承,一部分由社會收歸公有。這種情況下在機會公平的前提下,實際的公平也部分地增加了。 如果完全廢除繼承權。那麼幼年由社會撫養,成年自食其力,老年由社會贍養,去世後遺產由社會全部收歸公有。這樣權利和義務在機會和實際上都實現了完全的公平。 (3)公共及無主過去勞動的成果的分配 隨著繼承權部分地逐步地廢除和由於沒有繼承者而被收歸公有,從而使公共的「過去的勞動」逐漸積累,這種「過去的勞動」——公有生產資料在我的觀點下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就產生了。 我的理論是: ①根據生產資料和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投入價值的比例,生產者獲得補償其自身價值消耗的工資,還應得到生產資料和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共同創造的剩餘價值中屬於生產者創造的那一部分剩餘價值。同時,生產資料獲得補償其自身價值消耗的成本,還應獲得生產資料和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共同創造的剩餘價值中屬於生產資料創造的那一部分剩餘價值。生產資料與生產者各自創造和獲得的剩餘價值的比例與各自投入生產過程的價值的比例成正比。 ②如果生產資料是個人私有的,生產資料創造並獲得的那一部分應歸生產資料所有者所有。倘若生產資料所有者獲得生產資料的手段不合理,應從所有者獲得手段的合理性上分析解決,而不應該用否認生產資料創造剩餘價值的事實來解決。 如果生產資料是公有的,自然就應將生產資料創造的那一部分剩餘價值歸相應公有範圍的公眾所有,即根據公有範圍可以分為:家族公有、集體公有、地方全民公有、國家全民公有、世界全民公有。隨著人類一代代的傳承更替,上一代人遺留下來的公有生產資料就自然地歷史性地由下一代人整體繼承,「也會隨積累規模擴大而積累起來的」,(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763頁1956年版。) 從而使之越積越多。從擴大再生產的角度考慮,公有生產資料創造的剩餘價值被部分地投入再生產,還可以再創造剩餘價值,形成雞生蛋、蛋孵雞、雞再生蛋的循環滾動增值效應。 ③對於公有生產資料創造的剩餘價值分配的合理性我們可以設想,由於公有生產資料的存在並參加生產過程,生產者可以得到以下幾方面的剩餘價值的分配。 第一,一個生產者在生產中自身「活的勞動」參與創造剩餘價值並獲得屬於自己的「活的勞動」創造的那部分剩餘價值的價值。 第二,生產者可以作為公有範圍內公有生產資料所有者之一,獲得公有生產資料參與創造的剩餘價值中屬於應分配給自己的那一份。 第三,生產者還可以將自己「活的勞動」參與創造剩餘價值所獲得的那部分價值,以及作為公有生產資料所有者之一分配到的公有生產資料創造的那部分剩餘價值的價值,作為生產資料投入擴大再生產,並獲得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中屬於自己的那一部分價值。 這樣,當一個人在沒有勞動能力的幼年時期,可以得到作為公有生產資料所有者之一的那一部份剩餘價值。當一個人在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時期,可以作為公有生產資料所有者之一獲得公有生產資料創造的剩餘價值中應分得的那一部分,並可獲得自己過去「活的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以及過去作為公有生產資料所有者分得的那一部分剩餘價值投入生產過程而獲得的剩餘價值。至於其他諸如社會福利、家庭撫養贍養、預支性借貸性補貼等等權利和義務的交換則屬於其他課題的研究範圍,不在此專述了。 四、諸生產要素共同創造剩餘價值的學說的意義 (一)解決了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無法解釋後資本主義經濟現象的難題,使政治經濟學不必再分成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部分。對過去和今後的經濟活動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二)可以解除「工人是工廠的主人」的命題的困擾。工廠不僅僅是工人的還是生產資料所有者的,正確的命題應是「工人也是工廠的主人」。 (三)提供了生產要素參加分配的理論依據。過去「利潤上繳」、「承包經營」、「利改稅」、「股份制」,直到現在的「生產要素參加分配」,都未能提出堅實的理論依據,生產要素共同創造剩餘價值學說才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四)公有制下勞動者對於生產者補償自身消耗的工資以外的作為生產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分配權,以及作為公有生產資料所有者之一而對公有生產資料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中屬於自己的那一部分的支配權等等諸多問題將有重新的清楚的認識和計算。 (五)有利於澄清目前混亂的所謂「納稅人」概念,以及其他一些錯誤概念。 (六)有利於推進遺產繼承方面法律制度的改革。更新人們對於遺產繼承權的認識。 (七)有利於推進生產力的發展,轉變人們對於分配問題的錯誤認識,更加調動人們的經濟活動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 (八)奠定企業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指明企業改革的根本方向。 結束語 需要補充的一個重要觀點是,我認為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這也是馬克思恩格斯試圖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加以解決的問題。在機會均等和權利義務一致的公平思想指導下有兩種結合方式都屬於同一類型,只是表現形式不同:一種是勞動力所有者(勞動者本人或勞動者集體)購買生產資料;另一種是生產資料所有者購買勞動力。兩者都是購買生產要素,都是在生產過程開始之前就擁有了全部生產力要素。從機會上來講是公平的,兩種購買者在購買之前都有同等的機會,當然結果就是另一回事了。如同競拍一件商品,拍賣前兩個買主都有同樣的機會,拍賣後的結果卻是只有一個人得到了商品。用購買生產要素方式組織生產力而進行的生產過程,剩餘價值自然屬於購買者,即生產要素所有者。這樣的結果就是必然的了。這就如同歷次農民起義勝利之後,創建的仍然是封建王朝一樣。 生產關係上真正具有革命意義的還有另外一種不同於購買方式的生產力諸要素的結合方式——各生產要素以股份合作的方式結合。這種方式結合起來的生產力諸要素共同創造的剩餘價值就應按比例歸屬各自的所有者。關於股份制馬克思有專門的論述,但我認為決不是現在單純生產資料股份制意義的股份制,而是還應包括生產者的「活的勞動」股份的股份制。 參考書目: 1、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2、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1956年版、1975年版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克魯格曼《國際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5、尹伯成《西方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 6、蔣學模《政治經濟學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四版 7、徐禾《政治經濟學概論》1973年版 8、徐崇溫《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9、《馬列著作選讀·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0、中央黨校李興山教授《企業改革與管理》課程聽課筆記 (作者簡介:海南省檔案局(館)管理編研處處長 檔案副研究館員 高級政工師 經濟管理在職研究生) Re:剩餘價值論 作者:董柱朝 發表時間:2003年9月30日 15:05 -------------------------------------------------------------------------------- 你都沒有好好讀過馬克思的<資本論>,有什麼資格在這裡胡說八道呢?? 好好讀書再來批論,好不好?? 至少你要知道,<資本論>有三卷,是一個整體的架構 Re:剩餘價值論 作者:lihaobo 發表時間:2003年10月8日 11:51 -------------------------------------------------------------------------------- 董教授: 謝謝指教。不過《資本論》不只三卷,而是四卷,第四卷的作者不是馬克思。好好讀書不是死讀書,讀死書。恩格斯也說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資本論的核心和基礎,這並不是說我不同意資本論諸卷是一個整體的架構,而且我是不反對馬克思其他資本理論的,雖然我讀過但沒有好好精讀四卷資本論,我是不做《資本論》的奴隸的。魯迅說過「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何況現在已不是當初的戰鬥歲月,否則我也不會談這個問題,去造成那種客觀上自毀長城的蠢事,我對馬克思主義的熱愛也不亞於您。我不希望沒有討論而只有詛咒,我讀馬列著作不多,但看到不少是對敵人的謾罵和詛咒。共產黨人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而不應是流氓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真理越辯越明,可能我不夠您的重量級,您可以一拳將我打倒,但只要我還站著,就不能證明您的勝利。恩格斯過去講「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無產階級戰鬥的武器」;我現在說「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科學的理論」。您能解釋本人拙文中提出那些困擾當今中國和世界的問題嗎?請指教,謝謝。 -------------------------------------------------------------------------------- lihaobo共同探索真理 Re:剩餘價值論 作者:董柱朝 發表時間:2003年10月22日 22:36 -------------------------------------------------------------------------------- 李浩波先生: 你好,我並不是什麼教授,謝謝你的錯愛! 我並不想就你的文章來作過多的評論,嚴格地說,就資本論本身來談資本論的問題,我們都會進入一種無法自拔的境地,可以說,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國家的教授學者們自從知道有馬克思這個人以來,就一直研究至今,仍然在資本論研究的很多核心問題上沒有什麼出路的原因,我們的那些學者並不是說不聰明,應該承認,中國人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那為什麼,我們現在陷入了如此的理論境地呢??我想過多地推崇和盲目信奉是一個很主要的原因.誰也脫離不了歷史的局限,這樣的境況,我們不能歸罪於任何人,因為我們的研究者們還沒有一個人能夠很好地問自己一下「什麼才叫真正的科學?「這個問題,所以我們誰也不知道科學是什麼東西,只是一提及馬克思的理論,我們就相信「那時唯物主義的科學觀「又或者,「馬克思的就是科學的「的用這些空洞的言辭來敷衍過去,幾十年過去了, 我們的那些理論家仍在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這樣空洞的話,不可否認,他們沒幾個人知道生產力到底是什麼,生產關係又是什麼,這兩者至間的決定標準是什麼,即這種標準的哲學依據是什麼,所以大家吵來吵去還是得個吵字,越來越分歧,他們從來就不知道學理論,研究理論是「求同存異「,而用理論去指導實踐,靠實踐來檢驗理論的嚴格性的時候是「求異存同「的道理.這樣,馬克思理論的研究到目前為止還是處於一種原始的狀態,這種狀態隨著新環境的變更變得更加沒有說服力,很混亂~~~ 嚴格來說,<資本論>共6卷,也不是你所說的4卷,但後三卷所指是「剩餘價值論說史「,是關於歷史方面的重現式的紀錄,也可以認為是前三卷的論據吧,一般來說沒什麼內容,研究者對這三卷也不是很重視;倒是前三卷是研究的重點,第一卷講勞動價值論,第二卷講貨幣的流通理論,第三卷講剩餘價值論;明顯地說,這三卷是專從理論的角度來闡述其所要研究的問題的本質的;有趣的是,以前的經濟學家寫書,不是今天我們的論文形式,而是簡單的理論寫成幾卷書的形式,馬克思的就更典型了,前面說過,他後三卷是論據,前三卷是理論的部分,兩者分離的做法;不僅僅這樣,在馬克思的前三卷裡面,馬克思的理論第一卷的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又是其理論中的精髓,他又把其提到最前面最先進行表述,由於根據馬克思的理論觀點<在流通過程勞動是創造價值>的觀點,它的第二卷流通過程的論述其實也不是很重要的,只是我們理解,它的內想要闡述的觀點是類似於物理學上的<能量守恆定律>的東西,為了說明這個道理,馬克思結合實際地把流通過程應用到三大產業和幾大部類的說明和分析上來,由於本身涉及到貨幣的形態部類部門等一系列的項目,這卷看起來很繁瑣,其實沒什麼內容,所以一般教授資本論的家教授是不重視這一卷的,要講也只是說一下,三大部類的流轉這個被認為是重點的內容. 馬克思的第一卷是其理論的精髓,這個精髓在很多人看來,也就是說,在這一卷裡面,馬克思分清和定義了使用價值和價值,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私人資本和社會資本,私有化條件和專業化分工等這5對關聯的概念,也就是他們認為這就是馬克思理論框架的原因,更主要的是這一卷里,馬克思在論述從勞動到資本的轉化過程中,他巧妙地用勞動統一了資本,證明了「勞動是一切財富的來源「這個結論.從這一卷的論述來看,邏輯是很順的,無可挑剔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所有研究資本論的學者談來談去都是在這些關係上,其實,如果他們指導多一點關於科學的方法論方面的東西的話,你會發現,這些談論和研究是很可笑的,因為你會發決他們只是就某個問題的研究的出發點來說話,說來說去都是前提,而沒有告訴怎麼樣的條件下得出的結果的過程;就好比,「明天下雨,出門帶傘「這個論述,他只是沒完沒了地在說明天下雨這個前提,要說明明天的下雨,他們提出了方方面面的邏輯來說,但如果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明天下雨,出門帶傘「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有用的角度來看,他們只是一直說下雨下雨下雨,而沒有提出嚴謹的邏輯來帶出「要帶傘「的結論,我們說它的邏輯是一句話說了一般等於什麼也沒說那樣,是沒有任何用處的道理一樣,它帶來的害處更大. 其實,馬克思的這個局限從第一卷試看不出來的,只有把第三卷的剩餘價值論聯繫起來看,才能看得最清楚.因為馬克思的這半句話的邏輯必須要在第三卷進行自園其說,不分析則已,一分析,馬克思的問題就來,他面臨的困境是,他在第一卷所論及的價值概念要在第三卷轉化為價格的概念,所以說,他的第三卷表面看來是剩餘價值論的分析,實質上它是要分析從商品價值到商品的價格的轉化問題.這是最重要的一個過渡.不過,正如你能夠從馬克思的分析中看到的那樣,馬克思在進行這種轉化的分析中是不成功的;問題出在於,如果根據馬克思的第一卷的勞動和資本的關係假設,以及在那裡定義的固定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例<或者說結構>和剩餘價值率的定義等等,馬克思在轉化問題的論證中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只有在假設全社會的商品的資本結構一致或者是剩餘價值率為零的情況下,馬克思關於商品價值等於其價格的假設才有用的.問題是,這是一種很特殊的情況,就相當於,我們在求數學上的聯立方程組時,我們只能夠找到一組特殊解來滿足方程組那樣,我們推不出一般的含有參數的一般解;這不能說這組特殊解對這個聯立方程本身沒有用,只是它的解是如此的特殊,以至於我們不能從其中學到太多.就顯示出它的局限性.換句話說,只有假設全社會的所有商品都是一樣的同一種東西時,馬克思的理論就是合理的.問題是,我們肉眼都能看到,我們社會的產品是多樣化的,事實推翻了這個特殊的理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文化大革命和人民公社運行的結果就從某種程度上證實了這個分析的邏輯,那時,不是基本上所有人都穿同一樣的衣服嗎,干同樣的活嗎?從現在看來,可行嗎??歷史的教訓就是那樣現實和深刻!! 馬克思的理論其實沒有什麼高深的地方.我之前所說的它本身是一個統一的邏輯就是這個原因,我們不能將它看成是由什麼幾個理論組合的,說白了,它從頭到尾都是一個邏輯貫穿下來的,特別是第一卷和第三卷的邏輯是直接連接的,所以,你看到所有懂得理論是何物的經濟學者,特別是站在馬克思角度來看的資產階級經濟學者,那些著名的大家從來就沒有對馬克思第一卷批評過什麼,他們的著眼點都在第三卷上,龐巴維克如是,薩繆爾深如是,斯特勞夫斯基也不例外. 如果知道了馬克思的理論框架是怎麼一回事,並且你在這個基礎上對現代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和分析方法了解的充分的話,你會發現,我們並不是對我們所在的國度所發生的千奇百怪的經濟問題一無所知,因為很多問題我們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地犯同樣的錯誤;但正如一開始,我就提及過的那樣,我們很容易陷入馬克思的邏輯不能自拔,特別是在我們追隨資本論在先的話;只有在比較地了解西方經濟學理論和方法以後,你再回過頭來看馬克思的框架,相信也會得出同樣的結論,並且這個結論的得出是那樣的自然,並不需要多大的氣力;同樣地,沒有人能夠說服你,只有你自己才能夠說服你自己那樣,我之前要你好好讀讀資本論再來發言就是那個意思,我沒有叫你「去造成那種客觀上自毀長城的蠢事「,沒有說你「對馬克思主義不熱愛「,更 更沒有說「希望沒有討論而只有詛咒「,當然就沒有把你看成是「對敵人的謾罵和詛咒「,如果你要一意孤行地這樣理解的話,我沒有辦法. 正如你所說的:「「真理越辯越明「,也正如我上述所分析的,我不能承認你所說的:「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科學的理論」,我也相信,如果我有足夠時間和精力再坐在這電腦前的時候,我有足夠的信心來向您解釋你的「拙文中提出那些困擾當今中國和世界的問題「. 我是如此的自信,只不過時間不早了,我得走了!談不上指教,也不必謝謝了。 Re:剩餘價值論 作者:lihaobo 發表時間:2003年11月4日 10:57 -------------------------------------------------------------------------------- 董先生:您好! 非常感謝您的啟發,也非常佩服您的博學和深入分析,許多地方我非常贊同您的觀點,受益非淺,如以下幾段就講得很精闢。 「第一卷講勞動價值論,第二卷講貨幣的流通理論,第三卷講剩餘價值論;明顯地說,這三卷是專從理論的角度來闡述其所要研究的問題的本質的;有趣的是,以前的經濟學家寫書,不是今天我們的論文形式,而是簡單的理論寫成幾卷書的形式,馬克思的就更典型了,前面說過,他後三卷是論據,前三卷是理論的部分,兩者分離的做法;不僅僅這樣,在馬克思的前三卷裡面,馬克思的理論第一卷的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又是其理論中的精髓,他又把其提到最前面最先進行表述,由於根據馬克思的理論觀點<在流通過程勞動是創造價值>的觀點,它的第二卷流通過程的論述其實也不是很重要的,只是我們理解,它的內想要闡述的觀點是類似於物理學上的<能量守恆定律>的東西,為了說明這個道理,馬克思結合實際地把流通過程應用到三大產業和幾大部類的說明和分析上來,由於本身涉及到貨幣的形態部類部門等一系列的項目,這卷看起來很繁瑣,其實沒什麼內容,所以一般教授資本論的家教授是不重視這一卷的,要講也只是說一下,三大部類的流轉這個被認為是重點的內容.」 「馬克思的第一卷是其理論的精髓,這個精髓在很多人看來,也就是說,在這一卷裡面,馬克思分清和定義了使用價值和價值,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私人資本和社會資本,私有化條件和專業化分工等這5對關聯的概念,也就是他們認為這就是馬克思理論框架的原因,更主要的是這一卷里,馬克思在論述從勞動到資本的轉化過程中,他巧妙地用勞動統一了資本,證明了「勞動是一切財富的來源「這個結論.從這一卷的論述來看,邏輯是很順的,無可挑剔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所有研究資本論的學者談來談去都是在這些關係上,其實,如果他們指導多一點關於科學的方法論方面的東西的話,你會發現,這些談論和研究是很可笑的,因為你會發決他們只是就某個問題的研究的出發點來說話,說來說去都是前提,而沒有告訴怎麼樣的條件下得出的結果的過程;」 「其實,馬克思的這個局限從第一卷試看不出來的,只有把第三卷的剩餘價值論聯繫起來看,才能看得最清楚.因為馬克思的這半句話的邏輯必須要在第三卷進行自園其說,不分析則已,一分析,馬克思的問題就來,他面臨的困境是,他在第一卷所論及的價值概念要在第三卷轉化為價格的概念,所以說,他的第三卷表面看來是剩餘價值論的分析,實質上它是要分析從商品價值到商品的價格的轉化問題.這是最重要的一個過渡.不過,正如你能夠從馬克思的分析中看到的那樣,馬克思在進行這種轉化的分析中是不成功的;問題出在於,如果根據馬克思的第一卷的勞動和資本的關係假設,以及在那裡定義的固定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例<或者說結構>和剩餘價值率的定義等等,馬克思在轉化問題的論證中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只有在假設全社會的商品的資本結構一致或者是剩餘價值率為零的情況下,馬克思關於商品價值等於其價格的假設才有用的.」 「馬克思的理論其實沒有什麼高深的地方.我之前所說的它本身是一個統一的邏輯就是這個原因,我們不能將它看成是由什麼幾個理論組合的,說白了,它從頭到尾都是一個邏輯貫穿下來的,特別是第一卷和第三卷的邏輯是直接連接的,所以,你看到所有懂得理論是何物的經濟學者,特別是站在馬克思角度來看的資產階級經濟學者,那些著名的大家從來就沒有對馬克思第一卷批評過什麼,他們的著眼點都在第三卷上,龐巴維克如是,薩繆爾深如是,斯特勞夫斯基也不例外.」 「如果知道了馬克思的理論框架是怎麼一回事,並且你在這個基礎上對現代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和分析方法了解的充分的話,你會發現,我們並不是對我們所在的國度所發生的千奇百怪的經濟問題一無所知,因為很多問題我們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地犯同樣的錯誤;但正如一開始,我就提及過的那樣,我們很容易陷入馬克思的邏輯不能自拔,特別是在我們追隨資本論在先的話;只有在比較地了解西方經濟學理論和方法以後,你再回過頭來看馬克思的框架,相信也會得出同樣的結論,並且這個結論的得出是那樣的自然,並不需要多大的氣力;」 問題在於: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和一些馬克思主義精典作家都普遍認為,《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剩餘價值又是《資本論》的核心,僅由活的勞動創造剩餘價值,更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要說的最為歸根結底的一句活。不論《資本論》一共有三卷、四卷、還是六卷。馬克思認為「剩餘價值」僅是由「活的勞動」創造的,體現在可變資本的有機構成之中,「不變資本」的「凝固的勞動」不再創造「剩餘價值」。由此推導出資本的擁有者資本家是剝奪者,結論就是「剝奪剝奪者」。因此,在無產階級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的上述理論是不能被批判的,否則就幫助了無產階級的敵人,批判者也就會淪為資產階級的幫凶,尤其是在提不出更加正確同時有力的革命理論的時候。如同一個不太合適的例子:善良弱小的受到傷害的原告,起訴兇惡強大的實施了犯罪的被告,雖然原告訴狀中有不嚴密之處,但出於對犯罪的制止和對罪犯的懲戒,原告律師和正義的聽眾是不能當庭糾正原告的,否則可能會因此而輸掉整個官司的。只能在勝訴之後,尤其是原告以為其觀點是正確的,並以此作為行動的準則而走向錯誤,甚至傷害別人時候,才能指出,並加以糾正。如我們對越南的自衛反擊等。正是由於馬克思資本論中的這個不嚴密,導致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後普遍出現的各社會主義國家無產階級專政、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中的失誤或錯誤。 關於資本論數卷為一個完整體系的問題,我的觀點,一、馬克思可能自己發現自己理論上的問題,難以自圓其說,就搞了一大堆東西來迷惑資產階級學者,現在又把無產階級學者們也都迷惑了;二、馬克思的資本論八卦迷魂陣如果學者們都鑽進去,等出來就如同讀完了二十四史的老學究,不知世上是何年了,正所謂「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三、當然馬克思的書有時間還要好好讀的,但如果只有「好好讀過馬克思的<資本論>的人」才有資格指出其中的缺點錯誤,那麼白居易是不應該把自己的詩篇拿給村頭的老婆婆們看的,看了的人也是都沒有資格評論的;二十四史不能倒背如流的學子,看到司馬遷、司馬光們寫得不對的地方也只能三緘其口;如此推論,又有誰能比《資本論》的作者更熟悉《資本論》呢,又有誰還能再對《資本論》說三道四呢?宗教是怎樣產生的?馬克思是怎樣變成耶穌的?《資本論》是怎樣變成聖經的。《聖經》中的錯誤也不需背熟後才能指出,如世界只有500年時間、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等等。這就回歸到咱們的那個真理——實踐(或客觀實際)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資本論中講得對不對?剩餘價值理論對不對?剩餘價值是不是只有可變資本即活的勞動才能創造?這些結論不是要看馬克思推導的邏輯嚴密與否,而根本的是要看是否符合客觀實際,這樣才能不陷入脫離實際的空洞無用的經院哲學的泥壇。 我的復旦大學馬列精典課洪教授和中央黨校論文導師謝教授還有海南省委黨校的廖教授在談到我的文章時就曾給我指出和您相似的觀點,一是對剩餘價值的疑問早就有人提出並討論了,你李浩波並不是第一個;二是人們都從「西方經濟學理論」入手來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去觸動剩餘價值這個敏感問題;第三個也就是您同樣給指出的剩餘價值研究不是我很熟悉的強項,最好不要涉及。非常感謝。實際我是採納了專家意見的,我的《剩餘價值論》作為論文開題報告寫完後就沒有實際開始寫這篇論文。現在此文也只是一個提綱。 但我感到不安的是, 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沒有實踐支持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我認為中國企業改革要有所突破,最根本地還是要突破理論上的局限。中國企業改革逐步進入關鍵時期,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不可避免地要觸及一些深層次的基本經濟理論問題。簡單地迴避可以是鄧小平時代的一時之策,但不能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的長久之計。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貫徹『三個代表』要求,我們必須堅持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大力發揚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精神,創造性地推進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現代理論品質。如果不顧歷史條件和現實情況的變化,拘泥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針對具體情況作出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行動綱領,我們就會因為思想脫離實際而不能順利前進,甚至發生失誤」。大家都在進行迂徊戰術,用過去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政治領導們看不懂的西方經濟理論來解說現代經濟,這固然是個絕妙的好主意。但是醜媳婦總得見公婆,最終在中國人人熟悉的剩餘價值理論總要和西方經濟理論見面的。那時就會出現一些戲劇性的場面。大家又都會成為歷史劇中的角色。尤其是學術理論空氣日漸寬鬆的21世紀,有研究專長的學術大師們還過分拿捏著,我的馬克思主義精典課老教授們在涉及一些敏感理論問題時還只能淡淡地用加了重音的「有人說」來強調其前沿性和重要性,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發展是根本指望不上他們了,文化大革命等歷次政治運動對他們的傷害太大了,已經到了害怕任何線狀物的程度。我們這些「都沒有好好讀過馬克思的<資本論>」的人,就只好先「在這裡胡說八道」一通,算是炮兵,以便拋磚引玉,或激起有識之士們的義憤,來對我口誅筆伐。但解決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問題,最後還是要靠君等現代化步兵——真正掌握理論知識而又不怕井繩的人們。看來我還算是成功的,得到了您的精彩論述,最怕無人喝一聲彩或是倒彩,君入吾豰中矣。謝謝!我也曾以「克思」自居,正說明我的無知和無畏。現在可能不再會有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迫害之苦,但今後更多的將是人人面臨著學術上的功底較量,一個「馬弓手」也敢出來討戰,笑吾帳中無將乎?不要像黃飛鴻對手那樣,說黃飛鴻是我的,你們怎麼能和他交手?鹿失中原,眾人逐之,何須世代將相公卿,其寧有種乎?陳吳劉項誰不曾有稱王稱帝的可能?我由衷地為中國不斷湧現的千千萬萬真正的「克思」們感到高興,希望眾「克思」逐漸出來解決基本理論的問題。 2003-10-28 10:54:00 鮮花(0) 雞蛋(0) 峰山 等級:初級會員 文章:12 積分:146 註冊:2003-10-24 第2樓 文章有深度 2003-10-28 11:12:00 -------------------------------------------------------------------------------- lihaobo共同探索真理 作者:巡夜人 回復日期:2003-11-6 17:24:08 首先毫無價值的說了一通廢話,然後又莫名其妙的宣誓了一翻,真不知道作者是想提出理論異議還是在寫政論文章。 切不說作者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無知(「歷史上資產階級不承認生產者創造剩餘價值,而認為是資本家的資本在創造剩餘價值,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資本創造了利潤,工資是工人的勞動報酬,在利潤分配開始之前,就已經用工資的形式將工人排除在外了。」作者這樣的描述只能說明作者不具備起碼的經濟學常識,可悲的是中國許多「熱心」人都是這種缺乏起碼的修養的無知無畏的傢伙),就說說作者是怎麼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作者說, 「隨著無產階級的覺悟,工人階級的思想代表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資本的基礎上提出了生產力要素中只有生產者創造剩餘價值,反映在資本構成上是可變資本部分,反映在勞動價值上是活的勞動部分。」 考茨基和列寧都明確的告訴過人們,馬克思主義是獨立於工人運動之外產生的,不是工人運動能夠自發形成的,是需要從外部「灌輸」到工人運動中去的。不過,以作者的雄才大略,列寧和考茨基當然無足輕重,不與考慮。 「而且恩格斯在《資本論》再版序言中,明確宣稱,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只是階級的學說,只能解釋當時的《資本論》時期的經濟現象。」 請作者告訴我,恩格斯在《資本論》第幾次再版時這麼說的。簡直是無恥的扯謊!幸好作者後來終於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頁碼,作者說, 「恩格斯曾經在論著中講到,馬克思的學說首先是無產階級鬥爭的武器,其次才是科學。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是研究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有階級性的,不是超階級的和跨越一切歷史階段的科學。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只能由後來的人們去研究。(恩格斯《反杜林論·政治經濟學·對象與方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186—189頁。)」 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按照作者提供的頁碼去找,看看是否能找到「馬克思的學說首先是無產階級鬥爭的武器,其次才是科學」這句話,如果誰能找到這句話,我可以送給他100本《反杜林論》作為回報。 這裡需要偏離正題說幾句題外話。這麼做是因為作者實在無知而且混蛋得厲害。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說,馬克思有兩大發現,歷史唯物主義和剩餘價值理論。除了這兩個還有許多許多的科學發現。但是,雖然如此,馬克思卻首先是個革命家,其次才是科學家。可見,恩格斯說的是馬克思本人,而不是馬克思的學說。除非恩格斯像作者那樣發了瘋,才會說什麼「馬克思的學說首先是無產階級鬥爭的武器,其次才是科學」,好象為了鬥爭可以放棄科學性一樣! 「和人類歷史上一切善良、正直、智慧、勇敢的志士仁人一樣,馬克思科學理論產生的根本動力和起始原因是看到人間極端不公平的社會現象,尋找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途徑。」 如果我告訴他,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明確的說過,一個科學家是不能有傾向性的,科學與正義或者正直沒有關係,那麼作者一定會說這都是自欺欺人了。 作者一本正經的說, 「恩格斯可能已經注意到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有些具體觀點,是無法解釋資本主義以後的社會的經濟現象的。」好象恩格斯看到了資本主義以後的社會一樣!作者如果不能理解恩格斯那句話的意思,即「這樣廣義的政治經濟學尚有待於創造」,那麼,請作者去看看解釋《反杜林論》的書,這種書比《反杜林論》更常見。 作者在胡言亂語了一大通之後,終於宣布,「重新確立剩餘價值理論對於鞏固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以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相當深遠的歷史意義。」那好,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麼重新確立剩餘價值理論的。 作者:巡夜人 回復日期:2003-11-6 17:26:55 作者說,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將資本定義為「能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徐禾《政治經濟學概論》77頁 1973年版、蔣學模《政治經濟學教材》48頁 1985年 版。)這個命題是科學的,到此為止馬克思都是完全正確的。關鍵在於馬克思認為「變為生產資料即原料、輔助材料、勞動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並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相反,變為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價值。它再生產自身的等價物和一個超過這個等價物而形成的餘額,剩餘價值。」(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235—236頁 1975年版。)為了證明這個論點,馬克思引用了一個例子:「例如,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大大革新了, 過去10個工人用10件價值很小的工具只能加工比較少量的原料,現在1個工人用1台昂貴的機器就能加工100倍的原料。在這種情況下,……不影響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別」,用以說明「機器在這個過程中轉移的價值決不會大於它在這個過程以外所具有的價值」。(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237頁 1975年版。)證明可以從這裡展開,我們用以證明在可變資本創造剩餘價值的前提下,馬克思並不能斷定不變資本不創造剩餘價值。 1、「1台昂貴的機器」的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都大大高於「10件價值很小的工具」,那麼,所生產的「100倍的」勞動成果,肯定是由其引起的而不是「1個工人」。因為同樣「1 個工人」手持1件「價值很小的工具」,卻「只能加工比較少量的原料」的十分之一。將「1台昂貴的機器」在創造價值過程中的作用轉嫁到「1個工人」身上是不合適的。 2、「1台昂貴的機器」與「10件價值很小的工具」都是人的勞動的價值的積累,都有其各自價值,區別和承認其各自價值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在生產過程中,如果兩者各自只保留了自身的價值,剩下的價值由活的勞動分配,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現象: (1)「1 個工人」創造了「10個工人」「100倍的」價值,那麼「10個工人」就可以作為10個「1個工人」而創造10個「100倍的」價值。 (2)如果「1 個工人」可以脫離「1台昂貴的機器」的作用而自己創造「100倍的」價值,那麼「10個工人」為什麼不能也自己創造10個「100倍的」價值 呢? (3)如果是因為「1個工人」所受的培訓比「10個工人」多「100倍」,那麼,如果兩個「1個工人」分別使用「1台昂貴的機器」和「10件價值很小的工具」,能同樣「加工100倍的原料」嗎?或者由於「1個工人」同時只能使用1件工具而「加工100倍的原料」的十分之一呢? (4)如果「1個工人」雖然不能脫離「1台昂貴的機器」,但又無須什麼其他條件就可以自由與之結合,那麼「10個工人」也可以而且很願意與其(「1台昂貴的機器」)結合,創造10個「100倍的」價值,用來為勞動者自己創造價值。 辯證邏輯首先必須符合基本的形式邏輯,形式邏輯範疇的詭辯在辯證邏輯範疇是無法成為真理的。事實上在這裡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勞動產品應屬於勞動者所有(這是最初的勞動產品的意義);商品應屬於等價交換基礎上的商品所有者所有(這是最初的商品的意義)。那麼「1台昂貴的機器」應屬於製造者所有(這裡指的是最初意義上的製造者,也包括製造生產資料的製造者,而不是指通過剝削工人剩餘價值、欺詐性不等價交換、野蠻的掠奪、血腥的原始積累等不公平手段佔有財富的所謂「製造者」)。如果「1個工人」只是無限期地保持著不屬於自己的「1台昂貴的機器」的原有價值,卻依靠它創造屬於自己的「100倍的」價值,那麼他對於「1 台昂貴的機器」的所有者來說,就是無償使用,無償地在一定時間內佔有和支配不屬於自己而屬於他人的價值。 之所以引用了這麼長的一段精彩的論述,是因為作者這些話實在是太精彩了,精彩得無以復加,三言兩語就指明了馬克思的「詭辯」。問題是,作者了不起的眼光,是否注意到了,馬克思說的是,「加工100倍的原料」而不是『產生100倍的價值」?沒什麼別的,就這一點,就可以讓作者所有這些激動得語無倫次的鬼話成為徹底的鬼話,鬼話中的鬼話。除了暴露作者沒有腦子之外,什麼意義都沒有。 考慮到作者的智商,我們必須多說幾句,以便作者都能理解馬克思的意思。將「『1台昂貴的機器』在創造價值過程中的作用轉嫁到『1個工人』身上是不合適的」,確實如此,但是這麼做的正是作者,馬克思和所有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沒有說過,不變資本在價值和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中沒有作用,馬克思尤其指出「勞動不是全部財富的唯一源泉」,不過這個對於作者來說肯定過於複雜不能理解了。總之,因此,作者形而上的顧做深沉的思考,工人怎麼能夠脫離生產工具使得價值僅僅與勞動成比例,就成為作者自己的問題了。這個問題確實好,作者把自己都問倒了,卻從沒有想過,那根本不是馬克思的思想。 至於「在生產過程中……兩者都各自只保留了自身的價值」和「1個工人只是無限期的保持著不屬於自己的1台昂貴的機器的原有價值」是什麼意思,恐怕只有作者自己能明白。一個連把話說清楚的起碼能力都沒有的人,卻在那裡大言不慚的說什麼「重新確立」! 再看看作者的「公式」,作者寫到, 假設:「1台昂貴的機器」 C1價值10000元;「1個工人」V1的勞動量價值1000元;「10件價值很小的工具」C2價值100元;「10個工人」V2的勞動量價值1000元(未進行使用機器的複雜勞動專業技術培訓);勞動對象及其他輔助因素忽略不計。為計算方便不以提高工效「100倍」計算,而以「10倍」計算。同時以10%的利潤率計算: 1、提高工效與剩餘價值的比例 =C1+V1+M1∶C2+V2+M2 =10000+1000+1100∶100+1000+110 =12100∶1210 =10∶1 2、剩餘價值額為: M1=K1—C1—V1 =12100—10000—1000 =1100 M2=K2—C2—V2 =1210—100—1000 =110 3、剩餘價值分配比例數額為: MC2=1000元=10000·10% MV1=100元=1000·10% MC2=10元=100·10% MV2=100元=1000·10% 其實,如果作者願意,他還可以捏造出任意比例的分配方式來,因為這些神奇的計算根本與價值是怎麼產生的沒有任何關係,一個最偉大的數學家或者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也不能從這幾個充滿常識性錯誤的計算中看出來,剩餘價值是怎麼產生的。我說是充滿常識性錯誤的計算,是因為,作者雖然一本正經的研究勞動之外的其它生產要素可以生產剩餘價值,卻在計算剩餘價值量時,使用的是可變資本x利潤率的方法,這可真是莫大的諷刺,真不知道作者的腦子是怎麼長的,而且,居然使用「利潤率」這個概念,看了他這個術語的選擇,就知道作者是個閉門造車的白痴,連最起碼的商業名詞的涵義都不懂。談到利潤率,當然是總資本的利潤率,這和什麼不變資本可變資本簡直就是驢唇不對馬嘴! 作者在說了一堆廢話之後,終於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過去的勞動不是沒有主人的,活勞動在勞動過程中使用了過去的勞動,就得向過去勞動的所有者付出代價。作者卻絲毫沒有發覺,這時,他已經從是什麼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以及怎麼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走到了另外一個問題上去。那就是所有權(所有制)的問題。不過,中國所有「重新確立」勞動價值論的混蛋們都是這麼做的,他們用所有權對產品的要求得到了完美的結論:各種要素都創造價值!卻沒有一個人說明,所有權是怎麼使生產要素創造價值的。 我之所以用如此尖刻的語言來評述,完全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我痛恨那些以馬克思主義為幌子向馬克思主義噴糞的傢伙。這些傢伙是馬克思主義真正的敗類、叛徒和敵人,他們的腦子完全不能用人的頭腦的標準來衡量。 作者:elre 回復日期:2003-11-6 19:07:24 我這裡提一點疑問。 我認為交易的過程並不是等價的,在交易的過程中,商品的價值是可以變大或變小的。如果一次交易讓雙方都感到滿意,是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得到的比失去的多。在這樣的交易過程中,總價值增大了,即通過優化資源的配製失其效力增加。這樣似乎就動搖的馬克斯主義更基礎的學說——勞動價值論。 我不是學經濟的,以上只是我的一點思考,歡迎批評。 作者:賴安 回復日期:2003-11-11 17:25:10 馬克思認為「剩餘價值」僅是由「活的勞動」創造的,體現在可變資本的有機構成之中,「不變資本」的「凝固的勞動」不再創造「剩餘價值」。由此推導出資本的擁有者資本家是剝奪者,結論就是「剝奪剝奪者」。因此,在無產階級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的上述理論是不能被批判的,否則就幫助了無產階級的敵人,批判者也就會淪為資產階級的幫凶,尤其是在提不出更加正確同時有力的革命理論的時候。 ----這是什麼話?這種推斷能成立么?無聊。 作者:巡夜人 回復日期:2003-11-12 10:30:31 因為這個白痴認為自己的「觀點」或者「理論」更加「正確」而且「有力」。 我真是搞不懂,為什麼如今中國如此盛產如此不要臉的傢伙,以炫耀自己的無知作為唯一的榮耀。 作者:rexuecc 回復日期:2003-11-12 11:09:46 關注中~~ 值得學習!!! 作者:lihaobo 回復日期:2004-7-9 23:28:51 巡夜人先生:你好! 我再一次將送給董柱朝先生的話送給您: 「魯迅說過「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何況現在已不是當初的戰鬥歲月,否則我也不會談這個問題,去造成那種客觀上自毀長城的蠢事,我對馬克思主義的熱愛也不亞於您。我不希望沒有討論而只有詛咒,我讀馬列著作不多,但看到不少是對敵人的謾罵和詛咒。共產黨人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而不應是流氓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真理越辯越明,而不是越罵越明。」 您說: 「我痛恨那些以馬克思主義為幌子向馬克思主義噴糞的傢伙。這些傢伙是馬克思主義真正的敗類、叛徒和敵人,他們的腦子完全不能用人的頭腦的標準來衡量。」 「因為這個白痴認為自己的「觀點」或者「理論」更加「正確」而且「有力」。」 「我真是搞不懂,為什麼如今中國如此盛產如此不要臉的傢伙,以炫耀自己的無知作為唯一的榮耀。」 「 作者在說了一堆廢話之後,」 「簡直就是驢唇不對馬嘴!」 「 就可以讓作者所有這些激動得語無倫次的鬼話成為徹底的鬼話,鬼話中的鬼話。除了暴露作者沒有腦子之外,什麼意義都沒有。」 「作者在胡言亂語了一大通之後,終於宣布」 「首先毫無價值的說了一通廢話,然後又莫名其妙的宣誓了一翻,」(番) 「切(且)不說作者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無知」 「可悲的是中國許多「熱心」人都是這種缺乏起碼的修養的無知無畏的傢伙),」 「因為作者實在無知而且混蛋得厲害。」 「考慮到作者的智商,我們必須多說幾句,以便作者都能理解馬克思的意思。」 「一個連把話說清楚的起碼能力都沒有的人,卻在那裡大言不慚的說什麼「重新確立」!」 看來您不同意 「 馬克思的學說首先是無產階級鬥爭的武器,其次才是科學。」那麼您認為首先是科學,其次才是鬥爭的武器。但從您以上的惡毒咒罵來看,您還是把它首先當成了流氓無產階級鬥爭的武器,並沒有絲毫科學研究的態度。雖然如此,我還是願意和您共同探討有關問題。不要讓馬克思他老人家在墓中笑話咱們這幫孫子們的沒修養。 另外關於: 「恩格斯曾經在論著中講到,馬克思的學說首先是無產階級鬥爭的武器,其次才是科學。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是研究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有階級性的,不是超階級的和跨越一切歷史階段的科學。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只能由後來的人們去研究。(恩格斯《反杜林論·政治經濟學·對象與方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186—189頁。)」 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按照作者提供的頁碼去找,看看是否能找到「馬克思的學說首先是無產階級鬥爭的武器,其次才是科學」這句話,如果誰能找到這句話,我可以送給他100本《反杜林論》作為回報。 在這裡我需要向您表示歉意,是第三卷第186-189頁,一時疏忽沒有註明「第三卷」字樣。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是研究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有階級性的,不是超階級的和跨越一切歷史階段的科學。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只能由後來的人們去研究。(恩格斯《反杜林論·政治經濟學·對象與方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186—189頁。)」這樣理解就是我的本意。原文是:「我們在生產和交換時所處的條件,各個國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個國家裡,各個世代又不相同。因此,政治經濟學不可能對一切國家和一切歷史時代都是一樣的。」(186頁第二段第一至三行。)「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各種社會進行生產和交換並相應地進行產品分配的條件和形式的科學,——這樣廣義的政治經濟尚有待於創造。到現在為止,我們所掌握的有關經濟科學的東西,幾乎只限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生和發展」(第189頁第一至四行。) 還有幾點,我再查找一下依據,咱們再談。 作者:lihaobo 回復日期:2004-7-10 0:33:30 列寧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講到:「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9年出版)和《資本論》(1867年出版第一卷)兩書中,使這門科學革命化了(見後面馬克思的學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一卷第4頁第一段第7-9行。) 在這裡針對巡夜人先生指責「馬克思的學說首先是無產階級鬥爭的武器,其次才是科學」找不著根據,引用列寧的話來說明首先是起碼證明馬克思的學說並不僅僅是科學。再來慢慢證明武器與科學的孰先孰後。 巡夜人先生說: 「馬克思和所有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沒有說過,不變資本在價值和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中沒有作用,馬克思尤其指出「勞動不是全部財富的唯一源泉」,不過這個對於作者來說肯定過於複雜不能理解了。總之,因此,作者形而上的顧做深沉的思考,工人怎麼能夠脫離生產工具使得價值僅僅與勞動成比例,就成為作者自己的問題了。這個問題確實好,作者把自己都問倒了,卻從沒有想過,那根本不是馬克思的思想。」 這裡我引用一段列寧關於馬克思剩餘價值的簡明論述來說明問題:「因此,從生產過程看來,必須把資本區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耗費在生產資料(機器、勞動工具、原料等等)上面的不變資本,它的價值(一下子或一部分一部分)不變地轉移到成品上去;另一部分是耗費在勞動上面的可變資本。可變資本的價值並不是不變的,而是在勞動過程中增殖起來,因為它創造出剩餘價值。因此,為要說明資本對勞動力的剝削程度,不應當把剩餘價值同全部資本相比較,而只應當同可變資本相比較。這種比率,馬克思稱做剩餘價值率,」(《卡爾.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 1972年5月第1版第一卷第16-17頁。) 我真的不敢說列寧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或者說列寧說的「根本不是馬克思的思想」。 舉報 回復 有益的探討!舉報 回復 諸生產要素共同創造剩餘價值 有意思。 拋棄了階級思想,不錯。 有時代意義。舉報 回復 過了這麼久,偉大的公民李浩波,熱愛馬克思的思想家李浩波,終於積蓄好了力量,從韜光養略轉入戰略反攻,把這麼爛的帖子重新翻了出來,讓所有人再看看無知的人是怎麼把自己當成了不起的大人物的。 李浩波把我所有的罵人話都摘錄了下來,雖然我很佩服他的耐心,但是我還是要遺憾的說,如果他用同樣的耐心去讀一讀導致我說出那些話的分析,那麼,對他的成長無疑是有好處的。對,我用的就是成長這個詞,沒錯。在理論上,李先生還處於孩童時期。 雖然你李浩波先生這次給出了「是第三卷」,但是我還是要告訴你:第一個,我知道是第三卷;第二個,如果你真的想做學問,就要把版本也同時標明,這是引用他人言論的最基本的要求,何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也出了兩個中文版了;第三個,《反杜林論》中根本沒有那句話,上次我幾乎是看了整個經濟學部分一編,也沒看到這句話;第四,恩格斯也不會說這麼沒有邏輯的話。 還有就是有階級性的那些話。如果你是在文革的時候這麼寫,可能會很得人賞識,因為那時候「真理有階級性」的觀點很受讚賞。可是,無論它是否受到讚賞,它還是不對的。而且,如你所引,恩格斯說, 我們在生產和交換時所處的條件,各個國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個國家裡,各個世代又不相同。因此,政治經濟學不可能對一切國家和一切歷史時代都是一樣的。……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各種社會進行生產和交換並相應地進行產品分配的條件和形式的科學,——這樣廣義的政治經濟尚有待於創造。到現在為止,我們所掌握的有關經濟科學的東西,幾乎只限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生和發展。 這些話說的很明白了,你卻理解出了這樣的意思: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是研究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有階級性的,不是超階級的和跨越一切歷史階段的科學。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只能由後來的人們去研究。 是研究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就是有階級性的嗎?恩格斯提到階級性了嗎?馬克思自己說過自己的學說,作為科學是有階級性的嗎?相反馬克思不是一直都在反對用理想、正義、道德和其它一切不科學的東西影響科學研究的公正性嗎?馬克思反對庸俗經濟學不正是因為庸俗經濟學對資產階級偏見卑躬屈膝嗎?你這幾句話,只有這麼說,才有點意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政治經濟學,不是跨越一切歷史階段的科學。後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和研究所有人類社會經濟結構的政治經濟學,只能由後來的人們去研究。 你說我指責「馬克思的學說首先是無產階級鬥爭的武器,其次才是科學」這句話沒有根據,就把列寧的話找了出來。確實,馬克思的學說不僅僅是科學,但是列寧並沒有說什麼「馬克思的學說首先是無產階級鬥爭的武器,其次才是科學」,任何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都沒有把馬克思學說的科學性和革命性分出個先後來。科學性與革命性完全是統一的,而且兩者根本沒有衝突,談何孰先孰後? 至於李先生再次引用列寧的話,以證明「不變資本在價值和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中沒有作用」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可是,李先生作為一個「有頭腦」(姑且這麼說吧)的人,作為一個為種種深奧的難題苦苦折磨的人,卻連最起碼的語文能力都缺乏,連最簡單的中文都看不懂。朋友!列寧那裡說不變資本在剩餘價值生產中不起作用了?他說的是不變資本不生產剩餘價值!沒有不變資本,可變資本怎麼生產剩餘價值?不變資本不起作用的話,還把它劃分出來幹什麼?生產中還需要它幹什麼?難道勞動者不使用任何工具,沒有任何生產資料,只有兩隻手,就可以生產出剩餘價值來了?難道任何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腦子裡有過這種瘋狂的念頭嗎?如果不變資本不起作用,還革個鳥命呢?還公有個屁制啊? 作者:gggttt 回復日期:2004-7-10 10:10:25 這裡我引用一段列寧關於馬克思剩餘價值的簡明論述來說明問題:「因此,從生產過程看來,必須把資本區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耗費在生產資料(機器、勞動工具、原料等等)上面的不變資本,它的價值(一下子或一部分一部分)不變地轉移到成品上去;另一部分是耗費在勞動上面的可變資本。可變資本的價值並不是不變的,而是在勞動過程中增殖起來,因為它創造出剩餘價值。因此,為要說明資本對勞動力的剝削程度,不應當把剩餘價值同全部資本相比較,而只應當同可變資本相比較。這種比率,馬克思稱做剩餘價值率,」(《卡爾.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 1972年5月第1版第一卷第16-17頁。) ------------------------------------- lihaobo先生引用的這一段話能說明什麼呢?好象是在說明了巡夜人觀點的正確。 「馬克思和所有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沒有說過,不變資本在價值和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中沒有作用」-----------對應「從生產過程看來,必須把資本區分為兩部分」 作者:In_Paradise 回復日期:2004-7-10 10:15:13 汗~~~~~暈頭轉向啊! 作者:巡夜人 回復日期:2004-7-10 10:59:09 對不起,你在文章末尾標明了版本,我沒注意到,承認錯誤。 但是,絕對沒有「馬克思的學說首先是無產階級鬥爭的武器,其次才是科學」這句話! 作者:lihaobo 回復日期:2004-7-10 12:03:01 謝謝!幸好我沒有加引號,不然我就是篡改領袖語錄了。剛才打了一大段,鍵碰錯了結果都丟了,抱歉,只好再重複來了。 作者:巡夜人 回復日期:2004-7-10 12:05:53 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最好先在寫字板上打。 作者:lihaobo 回復日期:2004-7-10 13:14:50 巡夜人先生: 您好!雖然受了您的多次豪罵,但有人接招,有人來指出錯誤,卻是好事。這就是所謂真理越辯越明。最可悲的是誰都不說話。 李浩波原文: 「恩格斯曾經在論著中講到,馬克思的學說首先是無產階級鬥爭的武器,其次才是科學。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是研究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有階級性的,不是超階級的和跨越一切歷史階段的科學。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只能由後來的人們去研究。(恩格斯《反杜林論·政治經濟學·對象與方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186—189頁。)」 巡夜人先生更改: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政治經濟學,不是跨越一切歷史階段的科學。後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和研究所有人類社會經濟結構的政治經濟學,只能由後來的人們去研究。」改得好!這個「後」字得好。根據上下文也只能推導出這樣的結論,應該是我錄入時漏字了。謝謝! 關於「馬克思的學說首先是無產階級鬥爭的武器,其次才是科學」,我翻了半天,同樣也沒找到恩格斯的原文,只好再慢慢找吧。幸好引用時沒有加引號,否則就是篡改經典作家語錄了。有些沒加引號的話是過去聽到的、看到的、憑印象記憶的,不太確切的。否則我自己一定是要加上引號的,尤其是這麼重要的意思。我爭取找到能夠推導出這個意思的話,也好應付一下。同時向您的治學嚴謹學習,看來當初應該不要強調「恩格斯曾經在論著中講到,」這樣的話。 您說: 「過了這麼久,偉大的公民李浩波,熱愛馬克思的思想家李浩波,終於積蓄好了力量,從韜光養略轉入戰略反攻,把這麼爛的帖子重新翻了出來,讓所有人再看看無知的人是怎麼把自己當成了不起的大人物的。」 人貴有自知之明,我的無知,我和所有的人都是知道的,也包括您。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什麼大人物,更沒有什麼了不起。我發帖子是才看到您的帖子。當然也更沒有針對別人「把這麼爛的帖子重新翻了出來,讓所有人再看看『把自己當成了不起的大人物的』『人是怎麼』『無知的』。」 「李浩波把我所有的罵人話都摘錄了下來,雖然我很佩服他的耐心,但是我還是要遺憾的說,如果他用同樣的耐心去讀一讀導致我說出那些話的分析,那麼,對他的成長無疑是有好處的。對,我用的就是成長這個詞,沒錯。在理論上,李先生還處於孩童時期。」 您的話,我的理解是:學無止境,努力吧,朋友! 謝謝!您這樣祝我永遠年輕,永遠進步,永遠健康,永遠長壽。 與使用另一種的朋友交流,只能去努力理解,理解不了就往好處猜。曾有一個老外指著中國汽車說:「拆你死,傲他媽B傲,歪嘴骨頭。」我怎麼想怎麼氣,後來聽人說那是誇我們中國的汽車好。開個玩笑,不要當真。 您說: 「至於李先生再次引用列寧的話,以證明「不變資本在價值和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中沒有作用」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可是,李先生作為一個「有頭腦」(姑且這麼說吧)的人,作為一個為種種深奧的難題苦苦折磨的人,卻連最起碼的語文能力都缺乏,連最簡單的中文都看不懂。朋友!列寧那裡說不變資本在剩餘價值生產中不起作用了?他說的是不變資本不生產剩餘價值!沒有不變資本,可變資本怎麼生產剩餘價值?不變資本不起作用的話,還把它劃分出來幹什麼?生產中還需要它幹什麼?難道勞動者不使用任何工具,沒有任何生產資料,只有兩隻手,就可以生產出剩餘價值來了?難道任何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腦子裡有過這種瘋狂的念頭嗎?如果不變資本不起作用,還革個鳥命呢?還公有個屁制啊?」 我還是把您的話當外語理解。 我理解,列寧所說的——當然,馬克思、恩格斯也都是這樣認為的——他們認為不變資本在完成生產周期以後,只是完整地保留了它們自身原有的價值,即剛開始參與生產時的價值。「一部分是耗費在生產資料(機器、勞動工具、原料等等)上面的不變資本,它的價值(一下子或一部分一部分)不變地轉移到成品上去;」所以說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觀點都是認為不變資本不創造剩餘價值。 「另一部分是耗費在勞動上面的可變資本。可變資本的價值並不是不變的,而是在勞動過程中增殖起來,因為它創造出剩餘價值。」這個「因為它創造出剩餘價值」就是說可變資本創造出剩餘價值。我的中文水平不高,我的理解就是這樣。有什麼不對請指教。致於說不變資本在生產中起不起作用,馬克思沒有否認,我也沒有強迫他否認。但是有一點問題,核心問題,如果承認不變資本起作用,又不承認其創造剩餘價值,不允許其參加分配,是不是有矛盾呢?剩餘價值的分配才是所有爭論的最終目的。 我提出的疑問關鍵就在這裡。 作者:gggttt 回復日期:2004-7-10 13:37:29 但是有一點問題,核心問題,如果承認不變資本起作用,又不承認其創造剩餘價值,不允許其參加分配,是不是有矛盾呢?剩餘價值的分配才是所有爭論的最終目的。 ----------------------------------- 應該退回一步,從什麼是價值開始討論起,然後才是剩餘價值。 作者:巡夜人 回復日期:2004-7-10 13:57:48 也許我的用語太尖刻了。曾經有個網友,就在經濟論壇,說,你們不要和巡夜人談馬克思,否則他會跳起來。其實也不盡如此,我只是覺得有些東西本來很簡單很明白,非要弄得混亂起來。其實我能理解你認真的態度與那些別有用心的人不同。 起作用和創造剩餘價值是兩回事。可變資本藉助不變資本生產剩餘價值。剩餘價值首先是價值。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它只能由活勞動創造。不變資本對應的是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勞動只是在生產過程中藉助它們實現自己。 至於說不參與分配?那可沒人這麼說過。分配方式是生產方式的另一種表現方式。所有參與生產的要素都會要求獲得自己的一份。這與誰創造價值沒有關係,不論是誰創造了價值,它們都參與了這一創造過程,都得到相應的補償。 作者:lihaobo 回復日期:2004-7-10 15:14:47 巡夜人先生:您好! 您說: "可變資本藉助不變資本生產剩餘價值。剩餘價值首先是價值。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它只能由活勞動創造。" 我在文中對這一點做了一個極端化的論證,藉以說明問題: 「 3、作為生產資料的全自動化工廠在創造剩餘價值過程中的作用 再從馬克思時代的近代的機器工業前進到現代和超現代的全自動化工廠來參觀一下。在目前已經試驗成功的「無人工廠」中,在一個生產力諸要素形成的生產過程封閉圈中,可以沒有一個「活的勞動」,而由「過去的勞動」完成全部的生產過程。這時「活的勞動」為零,「活的勞動」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也自然為零。在這種極端情況下,剩餘價值完全是由「過去的勞動」創造的。 機器人、自動油氣開採輸送系統、水電站、自動電梯、自動電話系統、電子計算機、網路系統等等,都更多地具備了「過去的勞動」創造剩餘價值而「活的勞動」趨於零的性質。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的哈貝馬斯,在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作了考察之後,於1968年提出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其論證之一是:「當著科學技術進步變成剩餘價值的一個獨立源泉的時候,在非熟練(簡單)勞動力的價值的基礎上,去計算資本在研究和發展中的投資,已經不再有意義了,被馬克思認為是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的直接生產者的勞動力只有一種越來越小的作用」。(哈貝馬斯《走向一個合理的社會》1970年波士頓版,第104頁;徐崇溫《西方馬克思 主義理論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192頁。) 「可變資本藉助不變資本生產剩餘價值。」可不可以也反過來說,同時,「不變資本藉助可變資本生產剩餘價值」呢?如果這是一個不可逆反應,那就是馬克思的觀點;如果是可逆反應,就是同意我的觀點。 「剩餘價值首先是價值。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它只能由活勞動創造。」這個「它只能由活勞動創造」就是最根本、最典型的馬克思觀點,在今天的觀念上看,不一定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我關於「無人工廠」的論述,我認為就可以證明在當年站得住腳的觀點,在今天可能就站不住腳了。有可能所有的價值和剩餘價值都會是「活的勞動」的對立物——「死的勞動」、「凝固的勞動」創造的。反映到價值上,就是過去的人創造的價值創造的;反映到資本上就是「不變資本」創造的;反映到勞動者身上就是過去的勞動者創造的;反映到所有者身上就是生產資料擁有者創造的。這只是極端的狀態,容易說明問題,是0:1的關係;還有一種均衡的狀態也能說明問題,但明顯力度弱一些,就是1:1的關係。這在處理分配關係時容易一些生產資料和生產者各投入相同的比例,收益分配時所得也應是相同的,這樣也皆大歡喜;最麻煩的是現實生活中大量的是2:1或1:2的關係,這樣分配中誰多誰少就難以簡單計算了。實際這也難不倒會計師們,關鍵又回到我們爭論的問題上了,到底誰創造了剩餘價值?過去資本家說是資本創造的;後來工人說是勞動者創造的;現在實際上已經按生產要素分配了,但還是不能坦誠布公地說是因為生產要素各部分都創造了剩餘價值,所以要參加分配。當然,大家都知道,生產要素概念中的「生產資料」對應在資本概念中就是「不變資本」。也就是承認不承認不變資本也創造,而且今後所佔比例越來越多地創造剩餘價值。最終如果達到一個極端狀態,就是大家都不用勞動,僅僅作為社會成員的身份就可以分得自己作為前輩社會成員的繼承人的身份就應該得到的那一份剩餘價值(不好意思,我的書袋都掉出來了)。在現實生活中現在也已經有實例了,沙特、科威特這樣的國家就是靠自動抽油機全民分享著祖上留下的遺產。當然這只是極端的例證,用於說明問題,人還是要活動的嘛。勞動、管理都是活動,今後可能大家更多的是管理。這個問題又是一個未有定論的引起爭議的論題。可能還會招來大家的非議。沒事,罵吧! 舉報 回復 非常欣賞董先生的「就資本論本身來談資本論的問題,我們都會進入一種無法自拔的境地」。。。。。 中國人所說的文人儒雅,在巡夜人我是看不到:如果你自身是此行專家而李先生是新學,你該有點撥、扶掖後進的心胸;如果李先生和你只是理論相當,只是觀點不一,也該有尊重對手的氣量。。。。 在生活中動不動這冒出「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的味兒,恐怕沒必要吧。。。。舉報 回復 嚴重同意周先生意見!舉報 回復 兄弟,你理解錯掉,科技進步的生產工具只會提高生產效率,不能產生任何價值,更不會產生剩餘價值,要知道價值的本質是人與人的社會關係,是人類無差別的寄於商品中的勞動,無論生產效率怎麼變,一定歷史的單位時間裡價值量是一定的,好的機器只會使工人在單位時間裡生產出更多的產品,降低了每個產品的價值量,但機器技術沒有創造價值,而且價值是個歷史相關數,前人科技積累,使得不同時期的同一商品價值量不同,總之我要告訴你,不變資本不會創造價值,只能成為創造價值的工具!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關於唱歌的笑話錦集
※關於「色彩」你需要知道的
※漢字基本部件解析:關於「足」
※關於孕媽們為何赴美生子的一點看法
※關於狗狗的10個感人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