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弗洛伊德《作家與白日夢》
——(讀書雜感之十二)
「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是一位詩人。只要有人,就有詩人。」富於想像力的能動性的最初軌跡要到童年時代去尋覓。孩子最喜歡和投入的活動是遊戲和及玩耍。孩子在遊戲時的行為表現儼然一位作家,他的態度非常嚴肅認真,他在遊戲中創造著屬於自己的世界。「作家與玩耍中的孩子做著同樣的事情」,他以極大的熱情創造了一個他很當真的幻想的世界。「語言保留了孩子們做的遊戲和詩歌創作之間的這種關係。」
「一個幸福的人從來不會去幻想,只有那些願望難以滿足的人才去幻想。幻想的動力是尚未滿足的願望,每一個幻想都是一個願望的滿足,都是對令人不滿足的現實的補償。」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偉大的作家或藝術家總是有著與眾不同的痛苦的人生經歷。太幸福的人很難成為重量級的大家。現代心理學認為,無論怎麼樣的童年最終都要影響到人生的觀點和態度。童年的經歷對人的思想性格的形成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成年人性格的每一道痕迹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在女性詩人的成長道路上,童年的生活環境以及父母關愛與理解的狀況更是影響其思想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這不禁令我想到了冰心和張愛玲。
冰心是個幸運兒,她出生在一個重女輕男的家庭,從小就被特許進入祖父的書房,可以自由地瀏覽群書,後來又較長時間生活在海邊,朝夕與水兵、大海、青山和書籍相伴,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開闊了她的心胸。父親是海軍高級軍官,他把冰心當作兒子,教打槍、騎馬、划船、看星星。而母親則是個知書達理的賢妻良母,她始終是冰心知識和情感的燈塔:4歲時母親教她認字,7歲時母親用「文字的鑰匙為她打開書籍的大門」,14歲時母親送她進教會女中。即使長大成名之後,母親仍然是冰心最貼心的人。她說過:「每當我完成一篇文字時,我總是首先交給母親,她是我第一個最忠實、最熱情的讀者和批評者,她總能指出我許多的錯誤和牽強的地方」。開明而溫馨的家庭環境促成了冰心柔和嫻靜性格的形成。她後來回憶說:「我十分感謝我的好父母,是他們培養了我自然、安靜的個性,是他們為我提供了一個乾淨的好環境,我十分珍惜生活。我相信,任何缺陷經努力都可以消除。」
與冰心相比,張愛玲的童年要不幸得多。雖然她也出身名門,祖父張佩綸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祖母李菊耦則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敗落,父親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則是一個現代新女性。3歲時張愛玲隨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個短暫的幸福童年。受父親風雅能文的影響,張愛玲從小就會背唐詩,給了她一些古典文學的啟蒙,鼓勵了她的文學嗜好。同時也受母親嚮往西方文化的影響,生活情趣及藝術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長,在她四歲時,父親娶姨太太后,母親離家出走,與姑姑一起出洋留學,而年幼的張愛玲,在失去了母愛之後,生活在繼母的淫威下。繼母的自私、殘暴與專橫,使她的幸福幻夢徹底破碎。
與張愛玲相比,冰心的生活太幸福,因此她能寫出那麼多清麗、溫馨、受兒童歡迎的文學作品,在兒童的心目中,她永遠是慈祥可親的冰心奶奶;而張愛玲,在大陸和港台文壇不斷出現研究張愛玲的「張熱」時,她卻一人獨居美國加州的某個小城,深入簡出。不可否認,冰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有著重要的一席之地,但從作品的思想深度和研究價值來看,張愛玲的地位要遠遠居於冰心之上。
「願望利用一個現時的場合,在過去經歷的基礎上描繪出一幅未來的畫面。」「如果幻想變得過於豐富多彩、強烈無比的話,那麼神經症和精神病就處於待發作狀態。」這就是為什麼在某種程度上常人總把偉大的天才看做是瘋子。
心理小說的作品中通常只有一個人物,那個被作者進行內心描寫的主角。作者好像寄居在主人公的大腦中一樣,明晰他(或她)內心的一切活動和思想。作家憑藉自我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思想,將自己心理生活中相衝突的幾個傾向(多個自我、人格分裂)在幾個主角身上體現出來。一般在心理小說中,我們都能看到作家自身的影子,作品中的人物(一個或多個)通常就是現實生活中作家自身多個自我的再現。《野草》是魯迅人生哲學的集大成,其中的多個篇章中的人物都能感受到魯迅偉大深刻的靈魂所在。如《過客》中的老人與過客,《影的告別》中的「影」和「我」,很多研究者認為這是魯迅人格的自我分裂,其中相互對立的人物形象體現了魯迅內心激烈的矛盾鬥爭與痛苦的心理掙扎。
作者的生活與其作品之間通常有著密切的聯繫。「現時的一個強烈的經驗喚起作家對早年某個經歷(通常是童年時代)的記憶,在此記憶中有產生一個在其作品中可以得到滿足的願望。其作品本身能夠顯示出近期的誘發事件和舊時的記憶這些因素。」看張愛玲的作品能明顯地感覺出她對童年時代生活體驗的記憶。她的諸多作品的母親都是惡母的形象,在張愛玲的作品我們看不到一個正面母親的形象,這與她童年時代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幼年時期父母的離異,母親離家出走,後母的自私、殘暴和專橫在她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陰影是毋庸置疑的。
小說《心經》中的父女戀可以說是張愛玲自身境況的真實寫照。許小寒極其依戀自己的父親,她與母親爭奪父親的愛,她冷淡母親,嘲笑母親為修復父親關係所做的任何努力,並在父親面前與母親爭風吃醋,以自己的年輕貌美譏刺母親的衰老、憔悴。可以說許小寒就是張愛玲的化身。許小寒愛上了自己的父親,而張愛玲自己也說:女孩子有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去誘惑自己的父親。在小說裡面,小寒不斷的誘惑自己的父親,希望父親能夠大膽的接受她的愛。當父親不能接受她的愛的時候,小寒就選擇了毀滅。從這裡面也可以感受到張愛玲自己的情感宣洩。後母的出現,使她在父親及家庭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她不再是父親心中唯一的精神寄託,這使得她對後母的怨恨與日俱增。她在自傳體散文《私語》裡面寫到:「姑姑把父親要再娶的消息告訴我的,當時是在一個小陽台上,當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就覺得如果我的這個繼母就在我的眼前,我就會把她從這個陽台上推下去,讓她摔死掉。」由此可以看出她對後母簡直是恨之入骨。
《心經》中的母親可以說既是張愛玲後母的化身,同時又有生母的影子。在小說中,當父親與自己的好朋友同居後,許小寒想盡一切辦法去阻止結果都是徒勞,母親來安撫她時,小寒曾這樣痛苦地叫喚道:「媽,你早也不管管我!你早在那兒幹什麼?」這一句似乎也是發自張愛玲內心深處久久被壓抑的聲音,親生母親丟下自己,隻身去往國外,對自己不聞不顧,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是無法承受,也是無法理解的,因此她心中會充滿對母親的怨恨。因此,小說中的許小寒與母親爭奪對父親的愛,無形中顯露了她對後母的報復心態,也表達了她內心深處對自己生母的怨恨之情。
推薦閱讀: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本我 自我 超我)與精神層次理論(潛意識 意識 前意識)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還真有一種動力可以讓人連死都不怕?是被弗洛伊德發現的!
※【王浩威等對話申荷永】與申荷永教授談「三修」(上)
※慾望及其象徵性的釋放 弗洛伊德心理學文論
※當世界上人類失去了生育能力,是不是就安靜了,世界就和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