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解秘: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並非他們最高水準之作
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黃胄的驢,等等,都是拍賣公司和報章文章愛說的亮點,也難怪,民間口耳相傳的也就這麼幾個形象了。可真見了畫,一個個看下來,也就那樣。可真有人為了這名聲花大價錢買馬買蝦,似乎錢燒得慌,好在,當代各國通貨膨脹是常態,以後說不定還能賺錢。但就欣賞而言,有一件好點的也就夠了,至少算是名牌商標吧,兩件掛著就刻意俗氣。
其實徐悲鴻的馬大部分是應酬之作,大概是抗戰時期時間緊湊,西洋畫材也不易得,畫得也累,就常常做國畫,而且因為名聲漸大,免不了社交之累,所以畫了一張又一張的馬而已,蓋印馬有好彩頭,多數場合都可應付。另外,他離婚時付給蔣碧薇100萬法幣和100幅畫,後者估計都是國畫吧,要做油畫那可就要塗抹到天荒地老。
與齊白石的蝦一樣,這些馬大多是非常程式化、類型化的「常備素材」而已,這並非是說他們的其他作品不重要,或者某些包含這些素材的作品不重要,那些可以一覽他們畫藝轉折、演進的重要作品、精心創作的佳構自然還是煌煌可觀的。
這也可以說是藝術市場對藝術創作的引導作用吧。就比如說齊白石開始畫的冷調子的作品,到北京賣畫就不好賣,後來在陳師曾指點下變化風格,簡化又增加喜氣,就好賣多了,這是適應當時購畫階層的普遍愛好。林風眠、徐悲鴻在油畫之外兼畫國畫,也不僅僅出於對藝術的追求和探索,也因為當時國畫確實是個更為巨大的市場,需求多,而對畫家而言則材料簡便,出手快捷,何樂而不為?
這是美術史上的常態,比如中世紀的宗教畫、荷蘭畫派的人物畫之類,大多是應僱主要求所畫,很多名家都有常備的角度、構圖切入,以便快速、有效的完成作品,然後趕下一個訂單。不僅僅古典畫家如此,畢加索、馬蒂斯等現當代藝術家其實大多也類似,發明出一個新的形象、式樣,就會連續畫一個系列,不僅僅是為了窮盡技藝與觀念上可能性,也可說是有意塑造質量均等、名目客觀的產品系列,滿足商業體系的需求。真要按書本上的要求,他們件件作品都格外出靈感,是強人所難,也無法實現。不僅畫家有其創作高潮低潮,同一系列也有所謂產品生命周期之說,比如畢加索吧,其實1938年以後的作品系列大多沒什麼意思了,就是各種小趣味的精彩表現。
另一方面,馬之出名,還與傳播機制有關,無論古今,無論是口口相傳還是報刊網路之類現代大眾媒體,快速、大量傳播的要點就是要有口號式語言,簡單明了,便於記憶理解,大家一說這是某某畫的馬,立即做瞭然於胸的樣子,這知識信息就好層層遞進。否則從各種細枝末節的技法、構圖、淵源入手,動輒三五千言,一般聽眾哪有這耐心。
前賢多人以畫馬以人聞,後來有畫家不懂其中原委,直接順桿爬,一開始就立志畫馬、畫虎,畫荷花等等,搞出百馬千虎萬荷之類,陣勢一個比一個大,一入畫室形如馬廄虎窟,這就乏味了。
推薦閱讀:
※王海燕:春暖花開,花中景境
※美國20世紀最受歡迎的藝術家,「諾曼.洛克威爾」
※如何充分發揮筆畫線條的書法藝術表現力
※藝術欣賞拇指盆栽,小得不可思議!
※書法家王樹華——幾十年孜孜不倦 只為無愧於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