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西泠秋拍:·文房古玩部分精賞

木易居·文房古玩專場

▲ 2016西泠秋拍

1305 清·田黃石薄意寒梅江景閑章

印文:昨日老於前日,去年春似今年(白)。

高:6.7cm 印面邊長:3.2cm 重:121g

RMB: 1,800,000-2,800,000

『薄意雕』是壽山石印章的一種獨特表現技法,為『雕技在薄,而藝在意』之解,即用極淺的浮雕刻飾石材,雕刻層雖薄,但刀功宛轉流麗且富有畫意,因而備受金石家們的欣賞和推崇。因田黃貴重,加之外表裹皮,為惜其材,薄意工藝是最為理想的修飾方法。此件拍品即因石隨形,巧施薄意,構成精妙畫面;印石本身之紋路肌理溫潤可人,也借薄雕手法得以完美襯托展現。細細觀之,印章雕琢線條細膩流暢,景物疏密有秩,置之案頭,使人忘憂。

此方印章之材質、顏色、尺寸亦是難得。田黃石質極美,質地細膩而通透油潤,撫之溫嫩無比,石材本身的蘿蔔紋隱蘊於肌理之下,呈色為熟栗黃色,色澤艷麗,勻澈動人。且田黃多隨形狀小料,無規正形態,似此印將底部削磨為方章,又有此大小重量的,極為少見。印文以白文篆刻,行分四列, 大小錯落左右平衡, 線條勁挺、古拙樸茂、氣息典雅。貴比黃金的佳材與名家篆刻的完美結合,可謂是材、工、形、意、神皆備。

▲ 2016西泠秋拍

1300 漢·銅製南郡守虎符

銘文:與南郡守為虎符。

說明:秦朝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南郡就是其中比較大的一郡。西漢時期南郡基本上沿襲了秦朝南郡的地盤,有人口七十四萬,地域囊括現今湖北的大部分。虎符為中國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盛行於戰國、秦、漢時期。一般為銅製、虎形、分左右兩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將領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調動軍隊,就需帶上右符,持符驗合,軍將才能聽命而動,軍隊不執行執皇帝金符節者行兵令,除皇帝親臨現場調兵。虎符是發兵之物,貴在謹慎嚴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於藏匿,不易被人發現。此件伏虎形,豎耳瞠目,四足蜷伏,背部有銘文。形制精巧,造型樸拙,神氣內斂。帶黃楊木原座。

高:3cm 帶座高:4.5cm 長:7.5cm 寬:2.6cm

RMB:30,000-50,000

敬請關注《收藏傢俱樂部》兄弟號:收藏家大部落

▲ 2016西泠秋拍

1321 戰國·白玉紅沁勾雲紋璧

說明:玉璧作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屬重要的瑞玉。此件玉璧局部有紅沁,璧內外邊緣各刻一周陽線形成邊廓,兩面均琢勾雲紋,中間突出部分琢刻規整,排列密緻有序,古趣盎然。

直徑:6cm 內徑:2.5cm

RMB: 20,000-30,000

▲ 2016西泠秋拍

1333 漢·白玉雕辟邪獸把件

高:2cm 長:6.5cm

RMB: 30,000-50,000

▲ 2016西泠秋拍

1326 良渚·獸面紋玉琮

說明:玉琮作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因其具有精美絕倫的紋飾、重要的歷史價值、巨大的藝術魅力,自古就被嗜玉者所追捧。此枚玉琮玉料呈青黃色,質地細膩,圖案分布規整,雕琢細膩流暢,皮殼熟美,實可寶之。

高:2.5cm 長:6.2cm 寬:6.2cm 內徑:4.6cm

RMB: 160,000-250,000

歡迎關注公眾號:正點鑒藏

▲ 2016西泠秋拍

1373 清·翡翠雕睢陽五老圖筆筒

說明:明清時期的文人非常重視文房用具與陳設,筆筒是文房必備的用具,其中以竹雕筆筒和玉筆筒數量較多,翡翠筆筒並不多見。明代張岱《夜航記》:「宋馮平與杜衍、王煥章、畢世長、朱貫,咸以耆德掛冠,優遊桑梓間。暇日宴集,賦讀云:『醉游春圃煙霞暖,吟聽秋潭水石寒。』時人謂之睢陽五老」。由於他們德高望重,德、才、壽兼備,備受人們敬重,為弘揚其美德和長壽之福,睢陽的畫家(宋人)以他們為原型,為他們畫了《睢陽五老圖》。此筆筒用材為緬甸老坑翡翠,種頭好,色澤艷,體量碩大,不惜耗材,仿竹刻陷地陽雕的技法雕琢而制。筆筒平口,直腹,平底,下承如意足。器外作松石樓閣,互相輝映,山崖岩石盤踞四周,流水淙淙。松干曲折盤繞,局部呈紫羅蘭色。五名長者隱於其中,舒眉展目,怡然自得。整圖雕琢層次分明,刀法堅實有力,線條流暢繁複而不雜亂,構圖繁密,意境典雅古樸。其通景圖案的設計布局、刀法之刻劃均融以畫意,選材經典,製作謹嚴,氣韻恢弘,簡潔而大氣,又不似黃金般流俗,擺在書房之中,既有紫氣東來之意,又增添了文化氣韻,為翡翠類傳世文玩中難得一見的珍貴器物。

高:18.2cm 口徑:18.3cm

RMB: 500,000-800,000

▲ 2016西泠秋拍

1339 清·翡翠雕石榴形筆洗

說明:匠師取翠料將筆洗琢成石榴形,局部泛紅沁。洗內通體平滑,內挖精細,洗外枝幹見筋見骨,枝盛葉茂,打磨光潤。把手處鏤刻石榴枝,並雕數片樹葉相襯,葉片翻卷,頗具動感。石榴身形飽滿,似果香裊裊。其側取大塊翠色巧雕一天牛,栩栩如生。石榴形態飽滿,雕工細膩,搭配和諧美觀。

石榴在我國是一種吉祥的象徵,其籽粒多而豐滿,因此象徵多子多福,是清代常用的吉祥紋飾。整件作品寓意美好、吉祥。 此件翡翠水洗不但造型豐富多彩,趣意盎然,且工藝精湛,形象逼真,作為文案小品,不但實用,更可以怡情養性,陶冶情操,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高:4.5cm 長:18m 寬:13cm

RMB: 400,000-600,000

出版:《清代玉雕藝術》P148,國立歷史博物館,1982年。

▲ 2016西泠秋拍

1375 清乾隆·銅鎏金鳳形水盂

說明:水盂銅質精純細膩,立體圓雕鳳回首狀,昂首挺立,長尾曳地,雙足並立,姿態挺拔優美,雙翼翎羽刻畫細膩,腦後翎羽飄飄,神采非常。內膛中空用以貯水。鳳凰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常用來象徵祥瑞,亦有喻才華橫溢之意;中國的古代文房用具歷經唐宋元明之後,至清代到達了鼎盛時期,除了被譽為「文房四寶」外,更精心設計「文房四寶」的輔助工具,水盂就是文房中的「第五寶」。水盂,又稱水丞、硯滴,其主要作用是為了給硯池添水,因其最能體現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故在文房類的工藝品中成為「文玩」,既實用又有觀賞價值。此作品形象生動鮮明,格調高雅,寓意美好,陳於雅室,立增清瑞。

RMB: 50,000-80,000

歡迎關注公眾號:正路收藏

▲ 2016西泠秋拍

1377 清乾隆·鑲白玉嵌銀絲紫檀圍棋盒一對

說明:嵌銀絲原本是青銅製作工藝中的「金銀錯」,清代工匠通過改良這種工藝後,把它應用於木器裝飾上。這對棋盒以紫檀木製成,直口溜肩,鼓腹,器身呈倭角四邊形,盒蓋與盒身子母口相接,咬合緊密。盒身嵌銀絲裝飾,表面嵌銀絲平滑細膩,文綺穠華,打磨光細,線條簡潔,器型穩重典雅。此對圍棋盒裝飾風格華麗,整體圖案分布對稱,構圖疏朗,精美異常。盒內襯舊黃錦。

高:8.5cm 口徑:6cm 數量:2件

RMB: 160,000-250,000

▲ 2016西泠秋拍

1318 清乾隆·紫檀雕書匣式包袱形文具盒

款識:清愛堂。

說明:以錦袱包裹為裝飾題材肇始於清雍正年間,乾隆年間獲得進一步發展。包袱紋飾頗為特殊,其形制一般是在器身上飾一包袱巾或者綬結。包袱因與「包福」諧音,且「綬」與「壽」同音,故寓意幸福吉祥,此等設計當與宮中風尚有關,是用來包紮名貴物品以作呈獻用。將包袱式紋飾於宮中器物之上緣於雍正,後盛於乾隆,乾隆承接其父之愛好,使之更為多樣化。故宮博物院藏有各式以包袱為紋飾的文玩器物。

此盒整體呈長方形,主體材質為紫檀,上面陰刻百錢紋。盒子表面用黃花梨木鑲嵌出包袱的形狀,包袱由四條布帶扭結而成,在盒蓋中央系一扣,布帶交織纏繞,婉轉自如。包袱面褶皺處過度極為自然,如行雲流水自蓋頂蜿蜒而下,覆於盒身,縫處嚴絲合扣,渾若天成。盒蓋稜角處雕琢細膩,線條剛勁飽滿,使人能感受到包袱緊繃裹物的狀態。盒內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以盛放筆墨等文房用具。下層設計頗具匠心,盒邊設有抽板,抽板內為暗屜,可以放置書信等比較隱秘的器物。此品構思巧妙,費時費工,匠心獨運。巧妙地結合紫檀、黃花梨木製作,其藝術及收藏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高:18cm 長:31cm 寬:18.5cm

RMB: 80,000-120,000

款識說明:「清愛堂」為劉墉先祖劉棨堂號。聖祖御賜匾額。劉棨,字弢子,山東諸城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進士。初為長沙令,擢知寧羌州。時關中大飢,啟「假倉粟以賑」。山多槲樹,教民編織,州人利之,名日「劉公綢」。又創義學,親為請解。官至四川布政使。

歡迎關注公眾號:收藏趣聞

萃古熙今·文房古玩專場

▲ 2016西泠秋拍

1233 北魏·砂岩雕釋迦牟尼及弟子造像

帶座高:62cm 高:50cm

RMB: 1,200,000-1,800,000

出版:《增訂中國佛教雕刻史研究》P239,圖版P59(b),松原三郎著,吉川弘文館,1966年。

▲ 2016西泠秋拍

1234 北魏·王丘生造石雕釋迦牟尼立像

銘文:延興五年,三月二日,王丘生為七世父母,敬造釋迦門佛一軀。

說明:此尊立像質地縝密而尤顯厚重。法相慈美端莊,臉作方圓形,髮髻高束,髮絲刻劃仔細,梳理整齊。胸前瓔珞自然垂墜,帔帛於膝前呈雙U形,其寶繒的波紋狀褶皺頗具北魏中早期犍陀羅遺風。簡約的線條表達了大舟形火焰紋背光。佛像所立覆蓋蓮蓮座,瓣瓣豐厚,中間起棱二分,兩邊凸起呈核形,瓣尖略翹,蓮心突起,極具三維效果。

按延興為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孝文帝拓跋宏的第一個年號,時為公元475年。北魏崇佛之風氣極勝,造像者既有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也有卸任官吏、地方豪紳,而供養者更是遍及各個階層。《洛陽伽藍記·序》云:「逮皇魏受圖,光宅嵩洛,篤信彌繁,法教愈盛」,實為中國古代歷史上佛教發展的最虔誠與最強烈時代。此件原為信徒所虔誠供養,故物尺寸體量適中,適宜廳堂供奉;且紀年、供養人、發願對象清晰,底座保存品相上好,實鮮見於市、難能可貴。

高:52cm

RMB: 500,000-800,000

▲ 2016西泠秋拍

1219 乾隆御題·漢水波紋陶罐

銘文:穆然外發內蘊真,經歲火消土性存。為陶詩題皆長助,三代千秋泥古香。乾隆甲午春御題。印款德充符。

說明:尚古之風,本是緣自對古今之別的體認,即是以溯源的方法令古為今用。因而表現在器物之用上,常見有古彝器、陶瓷用於日常把玩,甚至被改作當時實用器之用,這件御制詩文波紋古陶罐即為一例。陶罐本為古物,圓口,口老磨,似改為水洗,器身刻御題詩並帶印款。腹部上下分飾兩道水波紋,高足外撇。整器包漿瑩潤,經長期婆娑把玩,質地如石質一般,古樸內蘊。因乾隆好古,常於喜好的器物之上留下把玩痕迹,就現在資料已知,台北故宮、北京故宮及世界各大博物館,存有乾隆御題詩的古陶罐數量極為稀少。據《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和《搏泥幻化、院藏曆代陶瓷》兩書中介紹,只有兩件御題詩古陶器,其中一件為殘器,系15到17世紀的泰國灰陶長頸壺。此件雖只剩下頸部,但得乾隆皇帝御題詩32字,可見其珍愛程度,甚至遠超其它官窯瓷器。

參考:《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P50、P193, 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年。

《搏泥幻化、故宮博物院藏曆代陶瓷》P22,國立故宮博物院,2014年。

高:8.5cm

RMB:280,000-500,000

歡迎關注公眾號:收藏家大視野

▲ 2016西泠秋拍

1237 宋·胡人馴象擺件

說明:象歷來被視為瑞獸,有「太平有象」的寓意。胡人馴象圖樣在歷代藝術品中皆有所見,是中國與西域的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的生動體現。南陽出土的「胡人馴象」畫像石證明了早在漢代,此類圖像已成形。唐代胡風極盛,與中亞等地區的交流十分頻繁,因而如此件拍品所呈現的胡人馴象形象一直流行,直至宋代依然頗有影響。

此件擺件與其他時期的「胡人馴象」圖樣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增加了象足踏與口銜蓮花的形象,有著典型的時代風格。佛教東漸傳播後,象與蓮花作為佛教中的重要祥瑞代表,在各時期的金銀器、瓷器中都有所表現。此尊擺件,象銜蓮花作回首狀,四肢直立於四朵蓮花上。象頭配纓絡,背披鞍毯,飾物刻畫細膩,花紋繁複。象上胡人手持訓鞭,鬍子捲曲,高鼻深目,形象生動傳神。型態優美,製作精良,值得細細欣賞。

高:21cm

RMB: 220,000-300,000

▲ 2016西泠秋拍

1238 明·銅持如意菩薩像

說明:觀世音菩薩具有三十三相,如白衣觀音、提籃觀音、水月觀音等,「持如意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之中位列第三十二尊,是三十三身中的執金剛神身。這尊持如意觀音頭戴寶冠,頭髮向後梳起,並同時在耳後結有兩細辮。每綹髮絲細細刻劃,髮絲在肩部打彎垂下,十分婉約細緻。額部飽滿,面部富含肌肉感,五官端正,唇邊隱隱含笑,牽動兩頰與眉眼。觀音胸膛厚實高聳,身披漢式袈裟,胸前垂掛瓔珞,下身著長裙。袈裟看來些許厚重,邊緣有各種卷草紋路,並有細緻的邊褶。觀音左手緊持如意,右手托在底部。遊戲坐於神犼背上,神獸身形壯碩,肌肉鼓脹,大眼粗眉,但神情溫順,趴伏於地上,口中銜一支蓮莖。整體而言,觀音衣紋規整,裝飾華麗,透過衣褶輪廓,隱露出其軀體雄健,結構勻稱,觀音面容優美,衣紋、寶冠與髮絲皆細細刻劃,塑造極具藝術個性,無圖案化之感,生動傳神,精美絕倫。

高:16.3cm

RMB: 80,000-120,000

▲ 2016西泠秋拍

1252 清早期·何瑗玉藏劉起制竹雕甪端擺件

款識:劉起制,何援玉。

說明:甪端,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之獸,與麒麟相似,其形怪異,犀角、獅身、龍背、熊爪、魚鱗、牛尾。頭生一角是其最大特徵。《宋書·符瑞志下》載:「甪端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聖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則奉書而至。耶律楚材謂為旌星之精,靈異如鬼神」。以甪端護衛在側,顯示皇帝為有道明君,身在寶座而曉天下事,做到八方歸順,四海來朝。故甪端崇拜在明清兩代均為皇家所重視,內府專置有司負責製造事宜,以供內廷之用。此竹根雕甪端香熏材料碩大精美,質地古樸。甪端四足粗壯有力,腹部渾圓飽滿。頭部有角,雙目圓睜,表情生動喜人。形象親切隨和,雕琢細緻流暢,體量碩大,母獸身邊攀爬幼獸,甚為可愛。

高:27cm

RMB: 300,000-500,000

作者簡介:劉起,字韓抒,號昌復,晚年自號可笑道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補博士第子員,雍正二年(1732)貢入太學,工詩善畫,兼善竹刻,年八十四歲而卒。《竹人錄》中記載其「所刻筆筒秘閣,行書婉麗遒逸,花卉偶一為之」。

藏者簡介:何瑗玉:何昆玉之弟,字蘧庵,號蓮身居士,官翰林待詔,富收藏亦精鑒別,少負奇氣,曾遊歷吳、越、燕、齊,登羅浮、泰、華、天台、天目絕頂。寫墨梅秀逸天成,花卉學上海葉敷,亦明艷。善摹印。著有《書畫所見錄》。

歡迎關注公眾號:古美藏社

▲ 2016西泠秋拍

1218 清乾隆·子正銘貼黃卷草紋開光式多寶櫃

銘文:木天接藻,如絲如綸,揮毫佐治,墨花生春。子正銘。闇古氏。

說明: 貼黃又稱「文竹」、「翻簧」,是取大型的楠竹為材料,將新鮮的竹筒分節截開,劈去竹青和竹肌,僅留下薄薄的一層竹黃片,經過水煮、晾乾、壓平等工序,粘貼到各種形狀的器物上。貼黃器色澤光潤,清淡幽雅,表面毫無接痕,被譽為「天衣無縫」、「宛若天成」的藝術品,此種將粘合,雕刻技術結合一氣的工藝,在乾隆時期非常盛行。清代文人紀曉嵐有《詠竹黃篋詩並序》云:「瘦骨碧檀欒,頗識此君面。誰信空洞中,自藏心一片。憑君熨貼平,展出分明看。本自汗青材,裁為幾―上器。」對貼黃器的製作做了一番形象的描述。字裡行間不難看出清代內廷對貼黃器物的喜愛。此件小櫃身近似一封書式方角櫃,正面櫃門安銅胎掐絲琺琅吊牌,櫃身四面滿貼竹黃,飾卷草、蘭竹紋飾,工藝異常複雜,實為不易。

高:32.5cm 長:28cm 寬:14cm

RMB: 80,000-120,000

▲ 2016西泠秋拍

1253 明末清初·養拙款竹雕蓮藕擺件

款識:養拙。

說明: 竹,虛懷勁節、剛正不阿、一隅而安、四季常青,有「君子」美譽。且平安吉兆,能食能用、可賞可玩,故歷來深得國人喜愛,尤其是文人雅士,把竹視為品格修鍊的標杆和精神涵養的榜樣。由於這種東方特有的審美心理驅使,因此人們種竹、賦竹、畫竹、刻竹,樂此不疲,以至「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此藕節把件取竹根為材,圓雕而制。整器圓潤生動,形態逼真,包漿厚實,色似黃楊,把玩於手,可愛至極。

長:24cm

RMB: 80,000-120,000

▲ 2016西泠秋拍

1254 清·哈少夫舊藏錢載銘枯木竹石竹臂擱

銘文:丁未夏日八十老人錢載。

袋上銘文:枯木竹石圖,錢載繪,少夫珍藏。

說明: 臂擱竹製,覆瓦式。表面陰刻一幅竹石圖,山石取細皴,竹葉隨風搖曳,筆劃分明,工細如畫,充滿自然靈活之氣。此作精雕細鏤,運刀如筆,有工筆劃的風韻,耐人尋味,是一件精緻的文房用器。原配老盒。

長:25.5cm

RMB: 120,000-150,000

銘者簡介:錢載(1708~1793),字坤一、殳炘,號籜石,晚號萬松居士,浙江嘉興人。乾隆十七年進士,官禮部侍郎。學問淵博。擅花卉。

藏著簡介: 哈少夫(1856~1934),字少甫,號觀津老人,回族,江蘇江寧人。少年因家道貧寒,棄學經商,從事古玩業,掌握金石、書畫鑒定知識。宣統二年(1910年),上海書畫家、收藏家發起成立上海書畫研究會,被選為協理,並與西泠印社同仁創海上題襟館。民國元年(1912年)集資建館於西湖孤山之巔。民國4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期間,他將所藏精品供陳列展覽,榮獲美國及中國工商部獎章。


推薦閱讀:

誰在攪渾古玩市場
戰鬥民族的「古董地攤」和中國的有什麼差別?
玉雕稀世珍品 一七五 (古玩玉器)
文物 古玩 7
以前古玩行里規矩多,不按規矩來,進不了真正的古玩圈!

TAG:古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