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少兒小提琴教學中的一些問題

  小提琴號稱樂器之後,是交響樂隊、弦樂組中的高音樂器,聲音優美,表現力極為豐富,目前學習小提琴的學生逐年增多。

  然而小提琴是一種非常難掌握的高雅樂器,其難度在於:

  一、持琴。左手手形和右手運弓姿式的正確性。二、音準的問題。三、左右手的有機協調。四、音樂的感受能力。即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把理解的東西傾注到演奏中去的能力等。

  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解決這些問題,培養孩子們學琴的興趣,儘快打下紮實的基礎。儘早取得優異的成績,教琴的老師無不絞盡腦汗。尤其小提琴這一專業,非同鋼琴以及其它門類樂器。比方鋼琴,學上一年,甚至幾個月就可以彈奏一些簡單樂曲,不存在音準問題,不存在非常難糾的姿式問題。但學小提琴則截然不同,左手的音準概念問題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它又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東西。在弦上,手指移高或移低一點,拉出來的作品則五音不全,真可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而有一部份學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難糾正過來。然而右手的運弓及姿式,則更難了。一長弓的運行,在弓根不施加任何壓力,發出聲音的響度到弓尖如要達到同一聲音響度,則需要1。9斤的壓力,才能達到,而且,隨著運弓點的不斷移動,上下來回施加的壓力則不斷調整變化,並且運行在一種無形軌道中,周而復始,可見其難度。因為,樂曲處理的輕、重、緩、急,情緒上的喜、怒、衰、樂,全靠右手運弓來表現。音符拉得準不準確,靠左手,拉得動不動聽,靠右手。最後如何把左右兩手有機協調起來,拉出來的每一個音符都在同一個時間點,即左手按的音符,右手拉的弓,在同一個時間同步動作,特別是對每分鐘120拍速度的樂曲,則難上加難了。

  值得提到的是,現在考級如同「赴京趕考」似的,學生、家長、教師每年臨近考級,壓力過重,這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原本是課外的素質教育的一部分,現在反而成了又一個應試的教育。有的地方老師教學生半年考「三級」,兩年教「五級」,均取得「優秀」或「合格」的證書。學生、家長、老師個個皆大歡喜,好象又有一個世界級的天才小提琴誕生了。談這些,筆者並非有意貶低這些老師的功績,因為本人也教學多年,深知其中的艱辛和無奈。這裡是要探討這樣一個問題:在短時間內讓這樣一門難學的樂器急速獲得高級別的考級證書,是否能衡量一個孩子的真正的演奏能力和真實的演奏水平?是否能真正培養出孩子們學習音樂的樂趣?是否能真正有利於孩子們今後的成長?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電視中看到當今最負盛名的梅紐因小提琴學校的教學片斷,深感中西方的音樂教育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他們的做法是每年在世界各地招收二十餘名音樂天賦極好的男女兒童組成一個班,半年之內,根本不要他們摸一下小提琴,上課時,就讓學生把一個「T」型棍當作小提琴放在左下額與鎖骨之 間。這樣做的好處是沒有重量,能使學生的肩和左手臂非常松馳地自然到位,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就把持琴和按弦的姿式學好了。老師教右手運弓姿式的方法是讓學生蹲在地上,用右手握著一個鉛筆粗的小棍,不停地在地下畫長橢圓圈的遊戲。學生在輕鬆的遊戲中,不經意地就把運弓的無形軌道練準確了。其它時間就讓孩子們做跟音樂「似無關係」的遊戲。課堂上興趣盎然,教師「不教而教」,學生「不學而學」一切全在「無意無心」之中。

  我國在音樂教育方面和西方相比,無疑還是非常落後,「音盲」還是大多數。在西方發達的國家中,很多普通人都能和你交談音樂,談論許多音樂家和他們的創作或演奏。

  而我們現在許多人連聞名於世的「國歌」、「黃河大合唱」、「梁祝」是出自誰的手筆,創作在什麼時候,什麼環境下創作的。都一無所知。根本不知道,聶耳、冼星海、黃自等為何方人氏,就更談不上巴赫、莫扎特、貝多芬了。我們現在的小提琴教學跟國外小提琴教學一比較就可見一斑了。

  在國內練琴,特別是業餘教學,只注重技巧和如何快點把作品拉出來,不太注意基本功的訓練,而忽略教學方法的科學性,更不重視培養孩子們對音樂的興趣。孩子們練琴極不情願,甚至個別是眼淚汪汪。而在西方,練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老師強調的是對作品的理解和對作曲家那個年代的了解,是循序漸進,是首先使孩子們產生對音樂的熱愛,增進對音樂的興趣,注重的是對學生進行全面的音樂素質培養。正如國外的專家所評價的那樣:「中國培養的是演奏家,而國外培養的是音樂家。」個中道理令人品味深思。

  最近看到一個資料,美國波士頓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潮田益子來上海音樂學院訪問,當她聽完三位10歲的附小學生演奏的樂曲後說:「他們年紀那麼小,就能拉那麼難的曲子,拉得很不錯,但看得出,都是老師教的。我在擔心,他們將來會怎樣?」潮田教授上課時,並沒有教這些孩子什麼演奏本領,而是充滿撫愛地與他們對話:「你喜歡看電影嗎?喜歡運動嗎?」當問他們「你願意拉琴給我聽嗎?」三個孩子都搖頭回答:「不願意」。這番話是令人吃驚的。通常國外來的專家無不為我們音樂學院附中、附小的學生演奏喝彩:「你們有那麼多的優秀人材,他們將來會有很好的前途。」但潮田教授卻說:「我看教得太多未必是件好事。」一位外國的音樂教授曾說過這樣的話:「中國老師的本事最大,他們甚至能教會電線杆拉琴。」確實,我們的老師嘔心瀝血,盡心盡職是沒得說的。中國的家長望子成龍,自己捨不得吃穿,對子女卻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孩子們在這樣強大的壓力下,「出成績」越來越早。但留給他們的空間似乎也越來越小,屬於他們自己的東西也越來越少。看看近二十幾年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的十幾位「少年神童」,小時候在國內國際頻頻獲獎,長大後,除呂思清、薛偉外,大多並沒有像人們所期待的那樣,成為世界大師級的人物。在他們之中,有的人反倒出現了厭惡拉琴的情況。只有從未獲獎的大提琴手王健,正以強勁的勢頭向前發展著,越來越趨於成熟,成為國際公認的繼馬友友之後的世界級大提琴明星。

  現在學琴的孩子,都是業餘學琴,每天能堅持練琴一小時的學生,實話實說都非常少。大部分學生每天練半小時,每周大約練3個半小時至4小時。那麼全年練琴的時間也就是180至200來個小時。在半年的時間中能達到「三級」標準,其基本功——持琴、左手手形、右手持弓的姿式、流暢的音階和練習曲,就可想而知了。練習過多過難的曲目,只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和對練琴的厭煩情緒。拔苗助長、急功近利的教學方式,往往事與願違,欲速則不達。考級只是手段,並不是目的。在一次考級中,一位教授看到一位樂感很好的學生拉琴,因其姿式不正確而難過得哭了。其實這不是培養學生,而是無意中貽誤了學生。總之,在兒童小提琴教學中,要從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入手,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紮實基礎,循序漸進,充滿愛心的教學,才能最終使孩子們變成駕馭自己和音樂的主人。

  首先,我必須毫不誇張地說:"音準是小提琴的生命。"會小提琴的也許都明白:小提琴的音拉不準,十分令人難受,幾乎沒有繼續練下去的必要。否則,一切都是白費力氣。所以,要學好小提琴,非得把音練准。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訓練:

  第一。多練耳---要拉得准,就必須聽得准。當然,從來沒音樂基礎的人也談不上良好的音高辨別能力。我們可以這樣訓練,在老師的幫助下,把要練的曲目反覆唱熟唱准,然後再拉。平時還可以多作些有關的基礎訓練,例如聽唱音階、琶音等簡單樂曲,促使自己的聽覺越來越敏銳。

  第二。養成正確的左手手型---學習小提琴必須注意正確的手型。因為演奏小提琴,左手手型比較特殊,不象很多樂器的手型都比較自然舒適。很多情況下,左手肘關節以至腕關節需要向內拐,這個動作不太自然但是必須這樣。五個手指呈半圓形自然環繞,按在弦上的1指與4指隨時都要保持準確的四度關係。4個手指離弦的高度大體一致,處於低空待命狀態,並且指甲幾乎在一直線,朝著自己的臉部。手指之間摁弦距離要根據全音半音隨時調整。半音兩手指一定要緊挨著,全音則隔開(兩個半音的距離)。

  第三。左手動作訓練---良好的音準還依賴左手準確敏捷的動作。剛開始練習發音或訓練音準(如拉音階和琶音)時,注意手到還要心到,要把自己拉的每一個音,與自己事先唱准相應的那個音進行印證。並根據音高差別及時調整手指在弦上的位置。這個階段很重要,是將來的基礎,一定要有耐心練好。以後,還要注意手指按音要有準備,要有預見性。力爭量出下一個音的準確距離,盡量減少音高的誤差。還有,在摁弦的過程中,要根據樂曲需要,有的手指要提前按,有的手指要提前抬,還有很多情況下,手指需注意保留。尤其是在不同的把位,一指要注意正確的位置(關係到其它手指位置正確與否)。

  儘管如此,小提琴音準訓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必須通過長期系統嚴格的訓練,才能取得儘可能理想的效果。

推薦閱讀:

Erick Friedman拉琴跟Jascha Heifetz有什麼主要的不同?
三十歲開始學小提琴,有沒有可能成為職業小提琴手?
為什麼小提琴的降a不等於升g?
成績不錯到底要不要走音樂專業?
小提琴如何演奏和弦

TAG:小提琴 | 教學 | 少兒 | 提琴 | 問題 | 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