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探討: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觀

教育探討: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觀

2009-09-09 07:59:12作者: 魏飴 來源: 光明日報
素質教育發端於古希臘自由教育和中國孔子的「做人」、「成人」人本教育。古希臘文明能達到古代世界的巔峰,並非因為它強大的富足,而是教育培養了使人自由的精神。它強調人在本質上和目的上是一個理性的、道德和精神的存在體,人的教育應該是為知識而探討知識,為真理而追求真理,並由此實現心靈的培養。這種教育就是為了人的,而不為人以外的其它任何目的。孔子教育追求的目標是使受教育者「成人」或成為「君子」,而「君子」的核心就是「仁」。與自由教育相比,兩者的目標都是指向人的:不過自由教育重在人本心靈的培養,孔子教育在提倡人本的同時更多的是對人倫教化的關注。進而,中國教育強調調和持中、反求諸己的群體倫理和社本主義也因此成為我們的一個傳統。作為社會發展中的人,「成人」兼顧群體倫理應該說也無可厚非,問題的關鍵在於究竟把人本放在一個什麼位置。中國教育的發展,一開始就沒有真正突出的人本,往後一直是社本主義或功利主義佔了上風,這是值得我們深刻反省的。   素質教育內容不僅要通過傳統的顯性課程形式來傳授,而且還應特別注意通過耳濡目染的隱性課程的形式實施,這幾乎是古今中外所有學校的一致做法。知識可以是從彼到此教出來的和學出來的,不教不學當然就不會了解和掌握知識,但人的素質卻不能僅通過課堂教學得來,需要在生活中學、在實踐中學。就古典淵源而言,早有教育來自生活的事例,諸如先民的生活與宗教密不可分,這樣宗教也即成為學習禮儀的必要環節。漢以後,祭祀等禮儀還成為學校生活的重要活動。唐太宗以後,除中央國子監及地方州學以外,「廟學」制增及縣學,直到晚清不變。即便宋以後興起的書院教育以及佛門的書院教學等,都帶有「廟學」的影響。直至香港中文大學當下通過學院和書院並行制推動素質教育,更是對顯隱並重的課程形式的自覺運用。   「二戰」以來,在發達國家首先表現出的科學綜合和行業綜合的趨勢已愈來愈突出。表現在高等教育方面,減少專業數量,提倡學科交叉,增強課程間的融合,關注學生終生學習能力培養已逐步成為我國大學發展的主旋律。在這種背景下,人的素質如何自然成為關注的熱點,它是著眼於人的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然而,在人的所有素質因素中,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則又是「做人」的靈魂,是蘊藏在國民心中推動國家和民族前進與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在西方大學,他們把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稱之為「德育投資」,認為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德育已成為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學校要開設的必修課程;譬如美國的公民課:日本的社會課;加拿大的道德價值教育課;新加坡和比利時的道德教育課;匈牙利的世界觀基礎課等。我國大學也專門開設有思想政治品德課,國家曾組織過多次專題研究,反覆改進,非常必要。   要正確認識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相互借鑒融合的問題。通識教育是一種哲學觀,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觀,兩者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角度是不一樣的。事實上,大學素質教育問題的提出相對較晚,通識教育的很多做法是可以直接用之於素質教育的,譬如國外普通採用的「2+2修讀模式」等。甚至有著名學者指出,通識教育「實際上是全面素質的教育」。這裡,將通識教育與素質教育完全等同雖然並不準確,但應看到通識教育與素質教育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素是相對,而且兩者近年來都有互相接近的趨勢。雖然,素質教育不是一種模式,而是一種思想和觀念,但素質教育並不排除通過一定的形式加以強化;雖然,素質教育不重在開設出多少門課程,它更多關注的可能是一種能力、一種思維形式或情志傾向等,而素質的種種表現又是以人的紮實的知識素質為基礎的,基本的知識與技能仍需要通過傳統的課程講授:雖然,通識教育是相對專業教育而言的,但美國高校現在也注意把通識教育作為一種同樣可適用於專業教育的理念與方法來加以認識的。(編輯:趙露)

推薦閱讀:

(59)一個值得探討的93年男孩八字
命理疾病探討大全之一
對腰神經後支症與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初步探討
OpenCV學習筆記(11)OpenCV+MFC的雙目視覺測距與景深實現 之 問題探討
《黃帝內經·素問》運氣七篇核心思想探討

TAG:教育 | 素質 | 素質教育 | 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