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心理諮詢中來訪者的阻抗ZT -

論心理諮詢中來訪者的阻抗【內容提要】阻抗是心理諮詢的伴生現象,阻抗本質上是來訪者對於心理諮詢過程中自我暴露與自我變化的抵抗。態度不主動;贅言與反覆訴苦;要求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進行理論交談或直接辯論;把原因歸於別人等是阻抗常見的表現形式。阻抗的產生是由於來訪者不願否定自我與不敢面對困難;不願放棄各種既得利益,企圖以失調的行為掩蓋深層的心理衝突;還可能是由於來訪者對抗諮詢或諮詢師的各種不同的的心理動機引起的。正確進行診斷;具有誠懇助人的態度;調動來訪者的主動性積極面對阻抗;諮詢師要解除自身的戒備心理;把阻抗的解除與移情的處理結合起來等是解除阻抗比較有效的方法。【關 鍵 詞】阻抗/來訪者/心理諮詢/心理諮詢師【正文】一、阻抗是心理諮詢的伴生現象阻抗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將阻抗定義為患者在自由聯想過程中對於那些使人產生焦慮的記憶與認識的壓抑。」[1](P96)因此,阻抗的意義在傳統的精神分析學說中是所有精神防禦機制的總和。羅傑斯將阻抗看做個體對於自我暴露及其情緒體驗的抵抗,其目的在於不使個體的自我認識與自尊受到威脅。[2](P124)有些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把阻抗理解為個體對於其行為矯正的不服從;或者是由於個體對心理諮詢心存疑虐;或者是由於個體缺乏行為變化的環境條件。[3](P57)所有這些理論都表明,阻抗對於心理諮詢過程具有深刻的影響。人們只有加以積極的認識與控制,才能達到預期的諮詢效果。反之,如果對阻抗現象不加理會,或處理不當,則諮詢的進展與效果將受到阻擾。我們在心理諮詢實踐中發現,許多帶著煩惱來求助的正常人和因心理疾病來求治的來訪者,儘管起初都是主動來尋求幫助,口頭上希望諮詢師幫他分析煩惱的原因,解除煩惱的困擾,消除痛苦的癥狀,但往往在實際行動中卻以種種公開或隱蔽的方式否定諮詢師的分析,抵制諮詢師的治療。這種現象就是「阻抗」。影響諮詢順利進行的因素很多,其中也有來自心理諮詢師的。當求助者表示不願接受某些建議或方法時,不能一概把它都看做是阻抗的表現形式。那些來自諮詢師自身的原因阻礙心理諮詢順利進行的因素不能稱為阻抗。例如,心理諮詢師不具備應有的條件,或沒有很好地遵守諮詢原則,或對來訪者產生正、負移情而不能妥善解決等等。有時,來訪者的某些人格特徵,如,攻擊性、暴躁或防禦心理過強、退縮性等特點,不僅在平時的人際關係中表現充分,也會反映在諮詢面談中。這種阻抗不是心理諮詢本身所產生的阻抗,不是心理諮詢意義的阻抗。阻抗本質上是來訪者對於心理諮詢過程中自我暴露與自我變化的抵抗。只要是進行深入的心理諮詢,只要是觸及內心情感的心理治療,都會遇到來訪者程度不等的阻抗。因此,可以說,阻抗是深入心理諮詢和治療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伴生現象。心理諮詢的過程,其實是一個阻抗的產生與衝破阻抗的過程。二、阻抗的表現我們在進行心理諮詢過程中,所見到的來訪者對諮詢的阻抗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一)要求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迴避諮詢師深入探索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有些強迫症來訪者訴說他們被強迫動作折磨得非常痛苦,迫切地希望諮詢師給他一種「靈丹妙藥」或教給他們一些具體辦法,使他們能增加一些控制自己的力量。有些恐人症患者不敢和別人對視,要求諮詢師想個具體辦法使他們膽子大一些等等。當諮詢師告訴他們,對那些癥狀只靠控制是不行的,實際上他們也控制不了,而是要深入思考,找出心靈深處造成這些癥狀的原因,重新用理智的態度來評價它,那些癥狀就會自然消失。他們常常不相信諮詢師的話,堅持要求給他們具體辦法而不願深入思考。(二)贅言與反覆訴苦,阻止心理諮詢師的解釋贅言表現為來訪者在心理諮詢過程中滔滔不絕的講話。在積極回答諮詢人員提問的表面背後隱藏了某種潛在動機,如減少諮詢師講話的機會,迴避某些核心問題,轉移注意力等。反覆訴苦多見於神經衰弱患者,他們每次見到諮詢師都反覆傾訴自己的癥狀,而當諮詢師詢問他們引起發病的心理因素時,常常閉口不答,或不顧諮詢師的提問,仍熱不斷地訴苦,以控制面談的話題。他們急迫地要求諮詢師快些治好他們的病痛,但不願觸及心理生活中的困難,正是這些心理困難才使他們的心理疾病遷延不愈。(三)態度不主動,常以沉默的方式應答諮詢師這種阻抗形式常見於要求治療的神經症來訪者。他們都有一定的病感,口頭上訴說被「病魔」折磨,迫切要求治好心理疾病,但行動上表現並不積極,常以沉默的方式應對諮詢師。他們對諮詢師的解釋聽不下去,或當時聽了表示同意,認為符合他們的情況,似乎有不少體會。但下一次面談時,對諮詢師的解釋已忘了大半,也不照諮詢師的囑咐寫書面作業。這些來訪者的家屬也常向諮詢師反映,說患者每次和諮詢師面談後,心情似乎好一些,癥狀有時也真的減輕些,但並不聯繫自己進行思考。(四)進行理論交談或直接辯論,為癥狀辯護理論交談指來訪者竭力用心理學或心身醫學術語與諮詢師交談,來訪者這樣做的目的是試圖迴避其自身的情緒問題,為自己的行為辯護是直接的阻抗方式。比如,強迫症病人訴說無休止的重複動作使他們煩惱,懇求諮詢師治好他們的「病」,但當諮詢師分析病的性質,指出他們的強迫動作應當放棄時,他們又說這些動作並非完全不必要。來訪者表面上要去除癥狀,而內心又認為癥狀的心理和行為是合理的、必要的,只不過是過分了一些而已。這些來訪者不僅從他們的感覺和經驗說明癥狀的合理性,有的人還從書本上找到根據,根據上面的觀點客氣地和諮詢師辯論,好像是在和諮詢師進行學術性爭論,而不是諮詢。(五)把原因歸於別人,自己是受害者這種阻抗形式主要表現在深入的心理諮詢過程之中。許多帶著煩惱的來訪者常常訴說,引起他們煩惱的原因來自客觀環境,是上級領導、丈夫或妻子,甚至孩子,使他們陷於苦惱的責任全在別人。照他們的想法,只有別入的態度改變,客觀處境改變,才能使他們的煩惱得以解除。但是,如果深入了解,便可知道在大多數來訪者中,其煩惱的主要原因都出自他們自己。當諮詢師通過了解和分析,指出他們煩惱的內在原因時,他們往往要加以否認。這時諮詢師需要引導他們反覆討論,他們可能有所認識。如果過早地要他們承認自己的責任,常會引起更大的阻抗。以上我們分析了阻抗在心理諮詢過程中的表現,這些表現的背後有負移情的成分在諮詢過程之中,來訪者表現出的阻抗形式還不只上面幾種,而且可能在一個人身上兼有上述各種表現。無論哪一種阻抗形式,都是對個體的自我保護及對其痛苦經歷所表現的心理防禦。三、阻抗產生的原因弗洛伊德認為,大多數患者對心理分析進行阻抗並不是有意與諮詢師不合作,因為他們是自己來求諮詢師幫助的,而是無意識地阻擋潛意識中的癥結,不使它意識化。弗洛伊德所指的潛意識癥結是指幼年期未得滿足和妥善解決的俄狄浦斯情結。[4](P204)後來,各派心理動力學治療家都修正了幼年性癥結理論,認為幼年癥結不只是性的成分,尤其不只是俄狄浦斯情結。[5](P278)在治療過程中,病人都可能表現阻抗,許多心理諮詢師在對正常人的諮詢中,只要觸及內心深處的感情,同樣會遇到不同程度的阻抗。由此看來,阻抗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麥克爾?卡萬納格認為來自求助者的阻抗主要原因有三個,[6](P323-354)一個是因為成長必然帶來某種痛苦;另一個是因為行為的失調是機能性的;再一個是求助者可能帶有某種反抗心理諮詢的動機。鍾友彬研究認為,在諮詢阻抗的原因中,「成長帶來的痛苦」多見於要求諮詢幫助的正常人,其它多見於神經症和性變態患者。[7](P245-250)分析在諮詢實踐中來訪者的情況,我們認為阻抗的產生有以下原因:(一)阻抗的產生是由於來訪者不願否定自我與不敢面對困難來訪者在諮詢過程中都會產生某種變化。成長中的變化總要付出代價,總會伴隨著消除舊有的行為習慣,建立新的行為習慣的痛楚。在諮詢過程中,求助者往往期望毫不費力地發生奇蹟式的變化,在這種心理支配之下,由於對成長所帶來的痛苦沒有心理準備,往往易產生阻抗。這時,求助者可能會希望放慢改變的步伐,或停止改變舊行為、建立新行為的行動。來訪者一面感到心理衝突和痛苦而要求改變,一面又無意識地不願意放棄和否定舊的自我,對促成改變的建議不自覺地進行抵制。這是在深入的心理諮詢過程中,來訪者表現阻抗的深層原因。面對自己過去相信的東西的瓦解是痛苦的,而建立新的信念和價值觀也是很艱難的過程。即使是心理上最堅強的人,改變舊有行為,建立新的行為的過程也會給他帶來心理上的衝突和焦慮。而對於某些本來心理就不易平衡的人來說,這一過程的痛苦程度會更為嚴重。  (二)阻抗的產生是由於來訪者不願放棄各種既得利益,企圖以失調的行為掩蓋深層的心理衝突來訪者一方面為失調的行為感到焦慮,另一方面求助的積極性卻並不高。看來,阻抗的產生源於失調的行為填補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即求助者從中獲得了某些利益。求助者因癥狀的出現緩和了內心的衝突,癥狀使患者得到了好處。弗洛伊德把這種好處叫做「一級獲益」。[8](P154)這種不願放棄的好處,患者本人是意識不到的。神經症患者在患病以後,得到周圍人的關懷、照顧,甚至可得到經濟上的好處,弗洛伊德把這種好處叫做「二級獲益」。[8](P154)患者對這種獲益並非完全意識不到。如果病救治好了,癥狀消失了,他將失去這種獲益,並且要面對充滿矛盾與衝突的現實社會。來訪者當然會對治療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阻抗。阻抗的產生更為隱蔽的原因源於求助者企圖以失調的行為掩蓋更為深層的心理衝突。例如有些被人稱之為酒鬼的人,其飲酒過度只是表面的行為問題。其飲酒不過是為了掩蓋其解脫不了的心理矛盾,比如,工作上的失敗,婚姻中的不幸,對以往行為的內疚、悔恨等等。如果諮詢僅從表面問題入手,未能觸及根本的問題,諮詢必然會遭到某種程度的抗拒。  (三)阻抗的產生可能是由於來訪者對抗諮詢或諮詢師的各種不同的心理動機來訪者有各種各樣的求助動機,其中有些求助者會帶著抗拒諮詢或對抗諮詢師的動機。其一,有的來訪者只是想得到諮詢師的某種贊同意見的動機,或者並非為了改變自己或解決已有的問題,而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應該受到批評或懲罰。他們把心理諮詢看作是聲討某些人的法庭。其二,有的來訪者只是想證實自己與眾不同或諮詢師對自己也無能為力的動機。有些求助者由於反覆諮詢,有的醫生或諮詢師認為他是「沒治了」,由此產生了並不想再做任何嘗試的動機。在這種情況下,每當諮詢師從各種角度提出建議或進行諮詢時,他們就會說某些希望只是暫時的,或某些可能性對別人是有的,對自己卻不行,或某些道理自己已經知道了,等等。還有這樣的求助者,他們前來求助僅僅是為了證實他們自己的「價值」。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自己及解決自己面臨的某些問題,而是為了反駁諮詢師,從中獲得某種滿足。這種類型的求助者在諮詢中困難重重。其三,有的來訪者並無發自內心的求治動機,他們並非自願來訪,可能只是與他們有重要關係的人,如上司、父母、配偶等認為其有心理問題,應去做心理諮詢,是在各種壓力下前來就診的。因為如果他們不來心理諮詢,其結果可能更糟。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也會「自願」前來,但其內心深處對諮詢有抵觸情緒。這時,諮詢往往難於進行或只在表層徘徊不前。  四、解除阻抗的有效方法阻抗有有意識的阻抗和無意識的阻抗之分。有意識的阻抗,比如對諮詢師的不信任,或擔心說出不得體的話而拒絕進行聯想等。對於這種有意識的阻抗,經過諮詢師的說服就可以解除。其方法是指出來訪者的阻抗表現,並分析阻抗的可能原因及其幼稚性,告訴來訪者對諮詢不自覺地阻抗不利於自己的心理成長,妨礙疾患的迅速好轉,要求來訪者正確對待諮詢師的幫助。而無意識的阻抗在個別心理諮詢中則更有意義而且更難解決。因為來訪者未意識到自己的心理阻抗,也不承認這是阻抗,甚至當諮詢師指出其阻抗時,他還感到委屈或不理解。因此,征服阻抗是心理分析諮詢過程最艱苦的工作。弗洛伊德認為,那些人們不願談論的東西,不能自我承認,也不能向別人承認的東西,可能比他們談到的東西更有治療價值和意義。如果能使病人認識到他在阻抗而予以承認,那就是治療上的一大進步。[9](P247)我們在實際諮詢中也認識到,能否克服阻抗是心理諮詢尤其是心理治療成敗的關鍵。在心理諮詢中,如何克服阻抗至今還是一個艱難的工作,患者不能放棄對諮詢的阻抗常常是中止諮詢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我們的經驗,用以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克服來訪者的阻抗。  (一)正確地進行診斷諮詢師正確的診斷有助於減少來訪者阻抗的產生。求助者最初所談的問題、可能僅僅是表層的問題,面對其深層的問題,諮詢師若能及早把握,將有助於諮詢的順利進行。作為諮詢師要善於弄清來訪者的不信任與諮詢阻抗的區別,還要善於弄清來訪者的暴躁退縮等人格特徵與諮詢阻抗的區別,進行正確的阻抗診斷。  (二)以誠懇助人的態度應對阻抗在心理諮詢過程中,一旦確認來訪者出現了阻抗,諮詢師應把這種信息反饋給求助者。反饋時,一定要從幫助來訪者的角度出發,並以與對方共同探討問題的態度向對方提出來訪者的阻抗。絕對不能把來訪者的阻抗當成故意製造事端來對待。  (三)調動來訪者的主動性積極面對阻挽應對阻抗的主要目的在於解釋阻抗,了解阻抗產生的原因,以便最終超越破解阻抗,使諮詢取得實質進展。這裡的關鍵是要調動對方的積極性,使之能與諮詢師一同尋找阻抗的來源,認清阻抗的實質。  (四)諮詢師要解除戒備心理解除戒備心理是指諮詢師不必把阻抗問題看得過於嚴重,似乎諮詢面談中處處有阻抗。如果諮詢師採取這種態度,就可能會對求助者產生不信任,從而影響面談的氣氛與諮詢關係;諮詢師一方面要了解阻抗的原因和表現形式,以便在阻抗真正出現時,能及時發現並進行處理;另一方面也不必「草木皆兵」,而使諮詢氣氛過於緊張。過分強調阻抗的結果,可能會把求助者當成諮詢中的競爭對手,其結果,諮詢師的「成長動機」與求助者的「阻抗動機」將會使面談變成了一種爭奪輸贏的對抗。  (五)把阻杭的解除與移情的處理結合起來有意識的直接阻抗容易克服,而間接的阻抗常以移情的方式表現,阻抗的解除還必須與移情的處理結合起來進行。負移情是阻抗的表現形式之一,諮詢沒有移情就不會有良好的諮詢效果。只有在妥善地處理好移情以後,才能最後破除阻抗,使病人得到領悟,癥狀消失。阻抗是妨礙心理諮詢與治療順利進行的重要現象。心理諮詢的過程就是衝破阻抗的過程,心理諮詢存在著阻抗與反阻抗的較量,由於阻抗自身的複雜性,要有效地解決來訪者的阻抗,必須進行不斷地實踐與總結。

推薦閱讀:

173心理治療四步法則——從解除交互作用開始
李鴻恩:學會做最好的自己
心理諮詢師的職業倦怠
著名兒童心理諮詢專家陳默:考試前,這10件事可以做,這20句話千萬不能說!
諮詢師原創 | 改變為什麼那麼難?-余虹

TAG:心理諮詢 | 心理 | 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