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和他的書法藝術

弘一法師和他的書法藝術

作者:法 宏

說起弘一法師,我想許多人是知道他的。因為1998年中央電視台播放過廣播連續劇《弘一法師》,不僅僅是因為他是近代一位文化偉人、傑出的藝術大師,於書法、金石、詞章、音樂、繪畫、藝演無所不通,而且每一門類他都可以稱大師,更主要的是,他是近代著名的愛國高僧,振興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師,抗日戰爭時,他提"念佛不念救國"的口號。

大師在俗時,寫過《送別》傳唱近一個世紀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捿惋之韻,不知打動過多少人的心。大師教育出的豐子愷、(文學家、畫家)、劉質平(音樂家)黃永玉(詩人、畫家)個人都是藝術大師,而與大師相友的人,如夏丐尊、馬一浮、范古農、黃晨虹、吳昌碩、謝撫量等人,無一不是藝術大師,大師出家後,所親近過的印光法師、虛雲法師,太虛法師,也無不是大師。

豐子愷先生說到他的恩師弘一法師時說"他的人格,值得我們崇敬的有兩點;第一點是凡事認真,第二點是多才多藝。"

大師俗姓李,生於1880年,其父親筱樓和李鴻章是同治年間同科進士,在大師五歲時,父病逝,享年72歲,李鴻章親束"點主"(一種儀式),家中請僧人誦經,大師時始親近佛教。

大師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幼時從兄桐崗學文化,因生於富貴人家,從小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大師幼時極喜《格言聯璧》,12誦其文,這使大師在處事,為人方面,依著先賢的教導而做人。可以說,大師的人格境界,與《格言聯璧》之教化分不開,大師出家後,於晚年手編過一些格言以教導青年學僧,其中不少格言就選自此書。

大師12歲時,因乳母念佛,因而受重可,也念咒。但所受教育,仍是儒家傳統教育,大師至十八歲其間,專政過《唐詩》、《千家詩》《孝經》《回書》《古文觀止》《爾雅》《詩頌》《說文解宗》《史漢精華錄》《左傳》。

大師從十三歲開始臨帖攻司書法,先學篆書,而後習隸字、北碑,平生猶愛陽剛奇倔的《張猛龍碑》,此碑是大師書法成就的根柢。同時,大師也師從名家學治印。

大師十八歲時,與俞代結婚,改名文濤、字叔同。"藝術大師李復同"的名聲許多人知道,但往往和弘一法師未聯繫起來。當時大師思想激進,傾向於維新變法,刻過"南海康君是吾師"之印,康君即維新領袖人物康有為。清政府官員懷疑大師也是維新派人物,為了避禍,大師帶家眷到上海,從此與瀘上文人交遊、加入城南文社、詩文冠絕一時。許幻園先生將自家的"城南草堂"贈給大師一家人,並與蔡小香、張小樓、袁希濂結為"天涯五友"。

大師二十二歲時,入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求學,從蔡元培受教,與邵力子、黃炎培、謝無量、洪允祥等人是同學,這些人後來都成了名垂史冊的人物。其中謝無量成了書法大師,與弘一法師同被今人評為"二十世紀中國十大傑出書法定"。大師曾與吳碩交流,吳先生是木大書法家之首,大師少年是受康有為書法理論影響極大,而康先生也是"十大傑出書法家"之一。十人中,與大師情在師友間者佔半。

大師二十四歲時,就有法學方面的澤著出版,可知大師英文水平很高。

大師二十六歲時,生母王氏痛逝,大師遂改名李哀。同年,大師與許幻園、黃炎培在上海組織"瀘學會",提倡改良風俗,大師所作《祖國歌》風靡全國。因母逝、心無牽掛、大師遂東渡日本而求學,專政西洋三畫與音樂。在日本時,大師創界過中國第一本音樂雜誌《音樂小雜誌》,並組織過中國近代第一個話劇組織"春柳社",大師粉墨登場,親自扮演主角,一時名動東瀛。現代話劇藝術家歐陽予倩是他的同學。

大師三十二歲回國,至三十九歲從事教育工作,豐子愷、劉質平就是大師此時的學生,在教育上,大師留下的佳話極多,以人格感化而使師生欽服,大師待子愷,質平有如父子之情,不僅教他們藝術,做人之道,而且在生活上無私幫助他們,供養他們的留日學費,在此期間,大師讀過宋明理學、道學方面的不少書,後來轉入對佛法的研究。對於大師的出家,許多人不理解,認為這樣一個藝術大師,為什麼會舍塵而出家呢,何次,他與日籍妻子情深意長,兩人的愛情故事,也和歷史上的愛情經典一樣動人、雋永。可是,大師為什麼要舍俗而修行。

出家時的李叔同(中)

我想過:藝術的究竟境界,是必然要探索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而宗教尤其是佛教,以探索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為本位,藝術的至高境界,就是通達宗教的境界、宗教的至高境界、同樣是一種大美的藝術境界。對於李叔同這樣的藝術大師,最後通向宗教,而自他出家為僧之後,他在書法藝術的境界才真正得到了升華。

大師於三十九歲時在杭州虎跑定慧寺披剃,法名演音,號弘一,從此,中國佛教史上誕生了一位高僧,中國的藝術史上,一位真正的藝術大師開始了新的征程。弘一法師與慧能,玄弉法師等十人被評為中國"十大高僧",可見弘一法師在整個佛教史上的地位、豐子愷說大師一生的行持在"認真",做了和尚,就做一個真正的和尚,立範千古的和尚。

大家都知道,魯迅先生和郭沫若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兩大文豪,而他們都欽服弘一大師的書法藝術,一九三一年,魯迅先生托內山完造,自弘一大師"乞得"一幅書法作品,大臨以魏碑體寫"戒定慧"三字,大師的字,秀髮而潤和,已沒有了張猛龍碑的粗擴而質野。一九四二年,大師去逝之前數月,郭沫若求大師墨寶,大師寫了寒山子的詩:"我心似秋月,碧潭澄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大師晚年的字,又不同於當年給魯迅先生寫的豐腴富態之字,而是形成了獨特的"弘一體"的清瘦有神,返樸歸真,純和天真的達到馬一浮所謂"逸品"的境界字。

大師早期臨各種碑帖、法帖不下六十餘種,而且達到了寫什麼家什麼的境界,於諸碑上,對《張猛龍》《張黑女墓誌》用功猶勤,他的字寫得有骨力,字形略來扁平之勢,主要是大師將隸書筆意融入了楷書。出家後,以寫經為主,並以寫佛言祖語而與人結緣、印光法師告訴他,寫經的字體要端嚴而神凝。於是,大師依印老之教導而書寫,同時書風也漸漸變了。本來,魏碑用方筆,有楞有角,有氣勢,而大師以出家人的定慧之內重力,寫出的字圓轉而不見楞角,方正而骨力不減,端嚴而凝重如聖。到了大師五十歲後,字體風格又為之一變,變得清瘦,修長,疏朗而神聚氣完,看似信筆而寫,且筆筆恰到好處,不能增減難以移以,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且表現出了出家人與世無爭,淡汐明志,慈悲為懷的內聖之境,平淡、清逸、沖遠、質樸,無一切塵俗中的燥氣和做作,一切顯得那麼自然、隨和、適意。蘇東坡、董其昌、趙朴初都是否佛之大居士,其書法都受佛法內重而表現出了恬靜,和平的一面,而弘一法師更是境界幽遠,意趣天成。

我在十九歲時始讀大師的傳記,讀得落淚,感嘆不已,把大師視為生平最敬仰者之一。十多年來,我讀過不同版本的大師的傳記,還有夏丐尊、豐子愷、葉聖陶、錢君陶、黃炎培、黃永玉諸多名家寫的回憶大師的文章,大師的文集我讀過《弘一法師書信集》《弘一法師演集》《弘一法師文集》。我一直在想,要是能得到大師的墨寶,那其是三生之幸。我購買過《弘一法師手書嘉言集聯》,是大師將《華嚴經》中佛言集之成聯,共三百聯,端嚴手書。又購過《弘一法師書法集》,對大師的敬仰之情,使我萌生過給大師寫傳記的想法。

說來因緣巧合,今年十月初,我和一位同事孟蕾去北京琉璃廠古玩市場上去,在一間不起眼的閣房中,我見掛著弘一大師手書對聯:

如來境界無有邊際,普賢身相猶如虛空。

署名"明州大誓莊嚴院沙門亡言"。落款是"演音",引首是大師當用的佛像印。亡言是弘一法師的又一號,他一生中用過的字、號近二百個。

我一見大喜,貨主也不識貨,只知是個和尚寫的字,別人送來的,掛了好久沒人問。我問多少錢,他說"八百元",我說"太貴了",他後來說"三百元"。

當年書畫界的不少人也不知弘一法師為何許人,更不用說普通人了。大師的墨寶就這樣得到了,大師生前說過:"勝緣集合,蓋非偶然",這的確了確了我的一樁心事。

大師生前所留墨寶,據說不下萬件,數十年後,所存不過上千件,大師生前僅給劉質平先生所寫有千餘幅,抗戰中,日本人得知劉先生藏有大師墨寶,便來掠奪去了大半,許多作品用日軍翻與而毀壞。劉先生這位大學教授只好逃避鄉村,磨,豆腐而維衛,以保存大師書畫。解放後,又經歷了文革,大師的作品再次受到破壞,劉質平教授怕墨寶損壞,主動提出要捐贈山東省博物館,可當時的"革命者"認為這是迷信品,拒收,由此還毀壞了不少。如今想來,令人痛惜不已。

我能在弘一法師圓寂六十年後(1942年九--2002年九月古歷)得到大師墨寶,已是萬幸了。

弘一法師的作品,不僅以高超的藝術,境界而傳於世,更因其傳奇般的人生經歷,高古超邁的人格品質,可以說大師人格與書藝都達到了高遠境界。大師心性淡泊,故其書法中透出淡泊之氣,人與書一也,大師品格高尚,而書格亦高,大師出家後,諸藝俱廢,唯獨不廢書藝蓋以書法寫佛經佛語,可與眾生生廣結善緣,同時,也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國寶級的藝術珍品,大師青少年時,習字很勤奮,出家之後,以戒定慧的內重力而通達藝術的高遠境界,藝以通道,藝以載道,實非虛言。

願人們能了解弘一大師。


推薦閱讀:

弘一法師:從風流才子到一代高僧(5)
田智良辭賦:《弘一法師賦》
弘一法師講演錄
弘一法師(李叔同)《心經》
弘一法師《放下》二字為什麼能拍出天價師|精神性

TAG:藝術 | 書法 | 弘一法師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