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的建國大業:「鄉下人」進城的尷尬
一
姬發率領大軍攻入商都,逼死商紂王,已成功地報了家族延綿三代的血海深仇。
曾經抬頭望不到頂的高山,已經在周人面前轟然崩塌。這麼多年來的廢寢忘食、擔驚受怕、卧薪嘗膽、處心積慮,都是為了這場勝利。如今皇天不負有心人,勝利終於是如期到來!無辜冤死的爺爺、兄長,死不瞑目的父親,如今在九泉之下,都可含笑合上雙眼了。
現在紂王已死,商都就踩在周人腳下,多年來的無助和迷茫,多年來的委屈和悲傷,多年來的痛苦和煎熬,多年來的付出和犧牲,在最後勝利面前,都已化作一片浮雲!正所謂,「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商都』花」!
從此,周人就將取商而代之,正式成為天下共主!
可是,勝利來得如此容易,似乎又太容易了。周人要佔據天下,還沒那麼容易。
人生就如同登山:竭盡全力登上山頂,正洋洋得意,暮然發覺山下仰望著的頂峰不過是個小坡,前面還有更高的山巔在俯瞰著你!
佔據商都還沒幾天,姬發就敏銳地感覺商都氛圍出現了異樣。
事情還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
二
《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武王進入朝歌后,商紂王登鹿台自焚而死。周武王眼見紂王已死,「持大白旗以麾諸侯,諸侯畢拜武王,武王乃揖諸侯。……武王至商國,商國百姓咸待於郊。於是,武王使群臣告語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
唐代司馬貞看到此處,就直接吐槽,說太史公這段記載是「失辭」,不客氣地說,就是「胡編亂造」了。司馬貞同學為什麼敢批評本家司馬遷的這段描述是在胡編亂造?這又得先了解一些古代禮儀常識了。
古人見面時,常用拜禮和揖禮來互相問候。
對於拜禮,就男子而言有三種:稽首禮、頓首禮、空首禮。其中,稽首禮為最隆重的禮節,屬於臣拜君、子拜父、學生拜老師;頓首禮屬於地位相等的人互用;而空手禮則屬於古代一種通常會見的禮節。無論是哪種拜禮,都必先跪坐再行禮,所以是更為隆重和正式的禮節。
而揖禮,在周時屬於王見諸侯的作揖儀式,分為天揖、時揖、土揖。《周禮·秋官·司儀》記載:「詔王儀,南鄉見諸侯,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所以別親疏內外也。」揖禮,屬於拱手禮,以站立姿勢,不需跪拜。因此,揖禮在整體上要比拜禮更輕一些。
在武王克商後,諸侯拜武王,武王僅用揖禮來答禮。這很正常,因為周武王所聯合而來的八個諸侯國都是周國小弟,早就認周人作「帶頭大哥」。既然君臣名分已定,諸侯「拜」武王姬發,姬發當然就可以「王」見諸侯的「揖禮」來回禮。
但是,周武王出來會見商國百姓,當商國百姓對姬發「再拜稽首」時,姬發居然是「答拜」,這就太不合規矩了!各諸侯雖然是周國小弟,再怎麼說都比商國普通百姓尊貴。周武王居然用拜禮回禮商國百姓,而僅僅是用揖禮回禮諸侯——看來周人還真是「鄉下人」,真不知禮,見到「城裡」的商人就腿自動軟了。
難道太史公是在捏造新聞?抑或事實就是如此?
三
要解開司馬貞之惑,就必須得先理解「武王克商」的實質。
其實,所謂「武王克商」,在當時天下人看來,更應該是武王克「紂」。此時,距離周人真正統一天下,不過是萬里長征走完了小小的第一步。
兩年前周武王姬發觀兵孟津之時,不期而會的諸侯有八百之多,可這次真正開始動手伐商時,卻僅僅叫上了與周關係比較鐵的八位諸侯。為什麼孟津觀兵時,那麼多諸侯國都未參加最後的東征?
梁山一百零八好漢,號稱「反盡貪官污吏」,卻不反「趙官家」;參與孟津之會的八百多諸侯,每個人都「反紂」,卻不一定都「反商」。可以說,孟津之會的諸侯有些是想「革命」,另外一些只不過只是想「改良」。
周人延綿三代的血海深仇,讓他們早早就確立了徹底改朝換代的「革命」目標。俗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在武王正式決定發兵倒商之際,在選擇同盟軍時確實是處於兩難境地:那些實力雄厚的同盟,在商國未倒之前是朋友,倒商之後很可能就是勢不兩立的敵人!
所以權衡再三,周武王最終還是決定只帶上與周國擁有共同「革命」目標的八個小弟——庸、盧、彭、濮、蜀、羌、微、髳,一起出兵東征了。
三
外部諸侯方國還只是疥癬之疾,殷商遺族才是心腹大患。
相比於強大的商王國,周人不過是鄉下來的暴發戶,實力弱小得簡直可以不值一提。如果不是內部商人倒戈,周人東征根本沒有絲毫成功的希望。
商國王子、紂王庶兄微子開在商國即將覆滅前,曾經陷入深深的迷惘之中:留在王室,商紂王的滅亡指日可待,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然而,背叛商紂王,逃離王都,他又如何能捨棄大商帝國數百年來的大好基業?
為求指點迷津,他特意向商國太師、少師諮詢:「父師、少師!……父師、少師,我是要逃亡在外呢?還是該避居荒野?如今你們不指點我,殷商就會滅亡,究竟該怎麼辦才好?」
太師斷然答道:「王子!老天爺降下重災來懲罰我殷商,……殷商現在或許有災禍,我們都要承受災難;殷商或許會滅亡,我絕不做敵人奴僕!」
商王國太師、少師,在甲子牧野之戰前,就已先行帶著禮器逃亡到了周國。但在逃亡之前,他們卻信誓旦旦地對微子說「我罔為臣僕」!可見,當時商王室上層,即便是選擇與周人合作,也都是「反紂而不反商」。
四
不光是太師與少師,就連那些被商紂王迫害至深的王公大臣,都未必想投降周人,成為周人統治下的順民。
紂王叔父箕子,在商紂王的殘暴統治之下,被迫裝瘋賣傻以避禍,卻仍然逃脫不了宿命,被生性多疑的商紂王給囚禁起來。後來,周武王攻入朝歌,第一件事就是把箕子從監牢里解救出來,為他平反昭雪。如果不是周人,箕子就無法逃脫牢獄之災。照常理判斷,箕子應該會對周人的解放感恩戴德。
可這不過是周人的一廂情願。
克商兩年之後,周武王特地前往拜訪箕子。一番寒暄之後,周武王突然問箕子,「商何以亡國」?周武王的態度很誠懇,也是真心向箕子請教。但他卻沒想到,他的無心之問,卻撕開了箕子內心最敏感的傷口。
一時激憤之下,箕子本能地「以存亡國宜告」!
周武王問的是殷商帝國為何而亡,箕子卻答非所問地說要保存「亡國」。這可不是簡單地答非所問,更是在當面向周武王強硬地示威!
箕子是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別以為你們周人就已經穩佔天下,我箕子就是不願當你們的順民!
周武王立刻回過神來,打破冷場,尷尬地改談「今天天氣哈哈哈……。」
五
周人攻商,是典型的「鄉下人」進城: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等各方面,都遠遜商人,商人如何能心悅誠服地歸順於周!商人還未徹底歸順,即便周人業已攻克商都,也不敢說伐商已經取勝!撼山易,撼人心難!
要想真正取商而代之,還任重而道遠!
天下諸侯未服,商人更加是敵意重重。所以進入商都後,周武王才會如林黛玉進賈府一般小心翼翼,對商都百姓大回拜禮!這不是姬發不知禮,而是為安撫人心不得已而為之。
攻下商都時的萬千驚喜,瞬間就被這麼一大盆冷水給澆沒了。儘管商人心中暗藏的敵意還沒有太明顯地表露出來,但足以讓周人在睡夢中都得驚醒好幾回了!
東征勝利之後,照常理周人就應該將王都從偏遠落後的西北,東遷至富麗堂皇的繁華中原。但是,在商人疑慮重重的目光注視下,姬發每天都是坐如針氈,如芒在背,不得不放下了立即遷都的強烈慾望。
「革命」尚未成功,周人不得不返回「鄉下」,繼續蝸居在西北!
關注欲雲談史論今公眾號,與您暢談歷史。
推薦閱讀:
※建國後首對父子上將是誰? 張震張海陽父子
※美國建國史話 (51) :門羅總統的第二任期
※美國建國史話 (92):林肯當選美國總統
※千年老省,五百年望洋興嘆,建國後獲1595公里出海口
※毛澤東與將帥(一) 建國後第一次評軍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