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逃跑 內資接盤?

李嘉誠逃跑 內資接盤?

朱夢楚

來源:界面  2015-09-30 12:10   點擊:46次 

李嘉誠的離開,對香港經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因為一些內地富豪正逐漸來港。中資企業在香港多個關鍵行業中佔據越來越大的比例,包括房地產、金融、電力、建築和股票市場。內地投資佔香港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份額從1990年代末不足1/10,上升到今天將近2/5。

李嘉誠終於開口了。

針對此前熱炒的撤資傳聞,9月29日,在長江集團的官網上刊載了一篇新聞稿,就「為何不回應抨擊」、「為何否認撤資」、「與中央關係是否有變」、「被質疑『不愛國"等四個問題做出回應。

就撤資傳聞回應的核心觀點是,在重組過程中,李嘉誠並沒有減少持股比例,也沒有從中套現,所謂「撤資」指控,完全不成立。減少房地產的投資比重,不等於不投資內地。

即便是在「撤資」傳言甚囂塵上之際,長和系2015年中期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長和繫上半年的收益達到1970億港元(約合254.13億美元),香港市場的收益佔比為16%。上半年,長和在香港地區息稅前利潤為16.03億港元(約合2.07億美元),占長和同期總利潤的5%。

不過,從2013年開始,情況開始有些改變。

2013年7月,長江實業以58.5億港元(約合7.55億美元)向長實旗下房地產信託置富產業信託出售嘉湖銀座商場。由此開始,李家在內地和香港上演「七連拋」,每一筆拋售都重挫了中港房地產市場的信心——畢竟,李嘉誠此前的每一筆買賣時點都異常精準。

此後的兩年時間裡,李嘉誠的長和系先後拋售了廣州西城都薈廣場、上海東方匯經中心、南京國際金融中心大廈、北京盈科中心、上海虹口區北外灘甲級寫字樓盛邦國際大廈、重慶大都會項目等內地資產,共套現逾300億港元(約合38.7億美元),以及7次減持長園集團,套現約8.75億港元(約合1.13億美元)。

在香港市場,長和系出售了亞洲貨櫃碼頭60%股權、屈臣氏24.95%的股權、和記港陸的71.36%股權、香港新界的商業地產物業盈暉薈、港燈電力(2638.HK)19.9%的股份等,套現至少600億港元(約合77.4億美元)。

眾人更為關注的是李嘉誠在地產生意上的進退,尤其是內地市場。

2015年8月25日,長和系重組上市後發布的首份中期報告顯示,長江實業目前持有約150萬平方米的投資物業。其中,在香港持有約130萬平方米,在內地持有物業僅剩20萬平方米。持有物業下降也導致內地租金收入減少,中報顯示,長實地產(1113.HK)內地業務租金收入為9200萬港元(約合1186.8萬美元),比2014年同期減少2100萬港元(約合270.9萬美元)。

此外,更讓人關注的是,長實土地儲備進一步減少。根據中報,目前其土地儲備下降至1490萬平方米。其中香港約70萬平方米、內地1380萬平方米。對比長實地產上市時發布的招股說明書,彼時的土地儲備為1580萬平方米,其中香港為80萬平方米,內地為1450萬平方米,英國40萬平方米,新加坡10萬平方米。

前後對比,長實地產至少減少了70萬平方米的內地土地儲備。

不過,在29日的回應中,李嘉誠就此解釋稱:「過去兩年,集團對全球地產業務持審慎態度,加上內地房地產方面,部份城市出現供求失衡風險,故減少買入土地,但集團在內地的發展中及將發展的總樓面面積遠高於2000萬平方米。」

李嘉誠還強調:「事實上,集團在內地發展中或將發展的土地,90%是從拍賣而來,而90%以上的物業均在建成後出售(酒店除外),只有極少部分保留作收租之用,集團從來也在積極等候土地『交吉』,並沒有囤地(香港也是)。減少房地產的投資比重,不等於不投資內地。」

不僅止步於內地土地儲備,查詢長江集團的公開信息可見,該集團自2012年長實投得馬鞍山白石地後,也沒有再買入香港的土地。

此消彼長的是,2014年年中至今,在香港最大的住宅和商業新發展區——舊機場啟德,售出的六塊可用地塊中有兩塊被中國海外發展購入,一塊由保利置業集團獲得。前者,是中國最大建築聯合企業——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在香港的控股子公司。後者,是國資委監管的大型中央企業之一—中國保利集團唯一的海外上市房企。

雖然,李嘉誠多次對外表態看好中國經濟,長和也澄清稱「集團沒有撤資,有買有賣很正常」。單一方面,李嘉誠確實在出售香港與內地的資產,另一方面,李嘉誠在香港、內地仍然有很多資產在運營。那麼,如何定義他出售資產之舉?

一位分析師表示,判定這些交易套現是否為「撤資」,可以看是否用套現的錢去買了其它市場的資產。

早在2010年,李嘉誠就開始大舉進軍歐洲。此後三年間,長江基建先後收購英國電網EDF Energy、英國上市水務公司Northumbrian Water Group、英國威爾士及英格蘭西南部天然氣配氣網路WWU和紐西蘭廢物管理公司Enviro Waste。

在過去的18個月,李嘉誠又在歐洲投資200多億美元進行各種交易,包括收購英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一家荷蘭連鎖藥店和一家英國列車車廂製造商,以及將他旗下義大利電信公司和規模更大的競爭對手合併等。這些交易的規模超過李嘉誠此前10年在歐洲進行的所有收購交易之和。

根據李嘉誠旗下主要公司和記黃埔2010年中報,公司息稅前利潤中來自香港的部分佔36%,而歐洲佔5%,內地為25%。與長江實業合併後的長和2015年中報顯示,公司來自香港的利潤佔比僅為5%,中國大陸佔比14%,歐洲佔比高達53%,其中,英國佔36%。

根據李嘉誠旗下主要公司和記黃埔2010年中報,公司息稅前利潤中來自香港的部分佔36%,而歐洲佔5%,內地為25%。與長江實業合併後的長和2015年中報顯示,公司來自香港的利潤佔比僅為5%,中國大陸佔比14%,歐洲佔比高達53%,其中,英國佔36%。

不但投資偏好側重越來越明顯,李嘉誠還對2013年自己親口表態過的「長實與和黃絕對不會改變註冊地」承諾食言了。

2014年,李嘉誠宣布將電能實業分拆香港電燈單獨上市,分拆出來的香港電燈註冊地位於開曼群島。

2015年1月9日,長江實業集團與和記黃埔集團宣布重組業務,並創立兩間新的上市公司,分別為長江和記(長和)和長實地產(長地)。原來的兩家公司為香港註冊公司,而新的兩家公司註冊地為開曼群島。

2015年9月8日,長和旗下長江基建計劃和旗下公司電能實業合併,更名「長江基建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並撤銷電能實業上市。合併完成後,原本註冊地在香港的電能實業將退市,而長江基建的註冊地則為百慕達群島。至此,李嘉誠旗下所有上市公司註冊地將全部撤離中國。

對於自己的「出爾反爾」,李嘉誠曾解釋為,「更改註冊地是為了生意的方便,因為遷冊後更有利於公司增加派息,況且過去10多年,香港70%-80%上市公司都到開曼群島或海外註冊,其中包括內地民企及國企,長和實業系只是效仿了他們的做法。」

在9月29日的回應中,李嘉誠再度強調了這個觀點。

但顯然,對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李嘉誠有自己的想法。

香港科技大學金融學副教授、美國道富環球投資的合伙人李系接受界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詳細地分析了目前香港的經濟形勢。李系指出,香港經濟很依賴內地,但經濟放緩是不可改變的事實。美元又處在加息的預期中,不可避免地,以美元計價的資產成本都會上漲。「也就是說,因為港元掛鉤美元的匯率制度,在香港的企業成本會增加。金融危機後至今,歐洲的資產已經跌至較便宜的估值範圍,而亞洲的資產估值正逐漸升高,收益率卻不斷下降。」

李系分析,過去幾年,香港受到一系列挑戰,加上考慮到東方的金融中心上海的威脅,香港未來地位必然走弱。與此同時,香港貧富差距的社會問題愈加嚴重。2012年,香港的基尼係數已高達0.537,逼近聯合國規定的0.6的危險線。

由此引發的仇富心理或許讓李嘉誠不太好受。李系說,雖然在慈善方面做了許多努力,但李嘉誠仍不時被貼上奸商的標籤。2013年初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罷工事件,被認為是李嘉誠撤資的導火索。據港媒報道,3月28日,一批葵涌貨櫃碼頭外判商工人(非正式工人),不滿工資15年來有減無增,發起罷工,前後歷時40天,成為香港二戰後最長的一次工人運動。

外界猜測,正是這個事件讓李嘉誠下決心遷冊,萬一捲入法律問題,最終審判權將由香港終審法院變為開曼群島從屬的英國最高法院。

香港經濟學者、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梁海明則認為,「超高財技」的李嘉誠通過兩次重組案,獲得了充分的現金流。遷冊的另一重要意圖是要將其公司由具有香港色彩的機構,發展成為更具國際色彩的機構。也可以減輕西方國家對其公司的運作是否會受任何國家政府干預的疑慮。

梁海明認為,要判斷一間公司是否真正遷冊離開,最重要的是觀察其決策總部是否留在本地,目前「長和系」的決策總部仍在香港和中國內地,這樣看來,李嘉誠沒有真正「撤資」,也沒有真正離開。

「香港是內地的城!」李系認為,在過去的十幾年時間裡,中國內地通過李嘉誠來「管理」香港市場,所以看起來香港是李家的。現在李嘉誠和北京政府的關係似乎沒有以前那麼好,但作為一個投資者,要為股東負責,雖然有政治上的考量,但資本逐利的本質不變,投資高利潤的地方是合理的行為。

富甲無限會長、獨立股評家黃上瑜則發出如此感慨:「香港已沒有李嘉誠!」黃上瑜認為,不是因為經濟差才撤資,早在2012年3月梁振英當選第四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前後,李嘉誠在香港就沒有大動作了,地皮也沒有買過,自己在香港的話語權、影響力也在減弱。

這是一個改變的時代。黃上瑜說,李嘉誠的離開,對香港經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因為一些內地富豪正逐漸來港。

梳理李嘉誠數次交易的對手方,界面新聞記者發現,「接盤俠」多為內地、新加坡以及少量的香港資本。

從接盤方或新舊資本勢力的交接來看,除了本就活躍在香港市場的外資之外,內地資本開始躍躍欲試。或說,香港與中國其他地區的命運理應高度交織在一起。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內地投資佔香港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份額從1990年代末不足1/10,上升到今天將近2/5。如果計入在英屬維爾京群島和開曼群島註冊的內地企業,這個比重甚至會更高。

這種變化,於實際的投資案例中可見端倪。

越來越多有內地資本背景的企業名字出現在位於中環88層高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的大堂銘牌上。銘牌所展示的95家企業中,有25家為中資背景的公司,佔比為26.6%。2011年成立的國開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租戶,雖然註冊在開曼群島,但它是中國最大的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

其他如匯添富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宜信財富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易方達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國際能源(亞洲)有限公司、山東黃金金融控股集團(香港)有限公司等等,均是內地市場上頗讓人熟悉的名字。

中環是香港金融中心的核心地段。根據中信里昂證券(CLSA)9月發表的一份報告,內地企業目前佔中環地區寫字樓新簽租約的50%以上,遠高於2012年的20%。

2015年初,全球商業房地產服務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 Group Inc.)也發布了一份數據,2014年中國內地企業在港租用寫字樓面積合計14.8萬平方英尺,較前年猛增51%。其中興業證券和壽險公司生命人壽過去兩個季度還在香港的中心商業區租下寫字樓。

由於內地企業帶旺出租市場,世邦魏理仕預計,今年香港寫字樓租金的漲幅將達到5%,遠高於去年和前年,去年微漲0.2%,前年下跌1.6%。

2015年6月4日,有港媒報道,馬雲創辦的雲峰基金近日租下了中環交易廣場高層全層單位,尺租約140元,屬擴充業務。

金鐘太古廣場3期連錄全層租務成交,當中不乏中資機構。其中物業16樓全層,面積約1.5萬平方尺,以每平方尺約90港元(約合11.61美元)租出,新租客為招商局旗下招商局資本。另外,同廈18樓全層,面積約1.5萬平方尺,則獲一家新成立的內地基金公司承租。

可以說,中資企業在香港多個關鍵行業中佔據越來越大的比例,包括房地產、金融、電力、建築和股票市場。以股票市場為例,據港交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8月,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中國內地股份的市值(H股與紅籌股之和)為10.226萬億港元(約合1.32萬億美元),佔主板總市值的43.51%。在2000年,這個比重為26.87%,1993年時僅為4.78%。

通過集團業務體量及範圍的對比,不少人猜測,之前中信泰富反向收購母公司中信集團後,很有可能會陸續承接李嘉誠以前在香港所扮演的角色。

隨著內地資本市場的開放,越來越多的企業產生了「走出去」的想法。進入香港市場是最簡單、成本最低的國際化戰略,也是最容易提高國際影響力的渠道。其中,以2014年滬港通開通前,內地券商大手筆收購香港券商的熱潮為代表,如2014年4月,國金證券以1.9億港元(約合0.25億美元)收購香港粵海證券及粵海融資;2014年6月,西南證券及旗下西南證券國際出價6.93億港元(約合0.89億美元)收購敦沛金融;2015年1月,泛海控股以6.63億港元(約合0.86億美元)收購時富金融;2015年2月,光大證券以40.93億港元(約合5.28億美元)天價收購新鴻基金融70%的股權。

表面上看,香港這座城正在被內地資本「滲透」。然而,資本勢力的轉變僅僅是一撮趨勢的火苗,包括李嘉誠在內的港資勢力根基深厚,仍未能動搖。細觀香港另外四大家族——鄭裕彤家族、李兆基家族、郭得勝家族,甚至郭鶴年家族,均沒有明顯撤資香港或內地的跡象。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李嘉誠試圖出售百佳超市,因價格談不攏而放棄,隨後又賣掉屈臣氏的股份、拆分港燈,一步步的背後,透露出李嘉誠對香港零售行業的悲觀情緒。

匯業證券策略分析師岑智勇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香港經濟有機會轉差,並可能會出現裁員的情況,加上政治也不明朗,佔中以來旅客數目持續減少,對零售業有很大的打擊。

根據香港《星島日報》9月6日報道,香港零售數字連續五個月下跌,香港零售管理業協會主席麥瑞瓊表示,遊客減少導致消費下跌,零售業界已出現退租、減聘人手等現象;立法會批發及零售界議員方剛則形容現時經濟環境「差過SARS(非典)」。

李系對此也有憂慮,「李嘉誠撤資其實並不可怕,重要的是,香港接下來的經濟可能會很差,房價會大跌,這個影響會是劇烈的。」


推薦閱讀:

二婚嫁給刀郎卻嫌家貧,生下女兒40天半夜逃跑,刀郎哭著寫下這歌
少女被騙賣淫跪求嫖客幫助逃跑 稱不要你的錢(圖)
男子被騙傳銷遭非法拘禁跳樓逃跑摔成重傷
劉備13次逃跑次次成功秘籍
這才是面對持刀歹徒的真相:沒有一個警察轉身逃跑。

TAG:逃跑 | 接盤 | 李嘉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