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頸椎病二次手術的病例
脊髓型顧名思義就是導致脊髓損傷,一般是由於頸椎退變所致的椎管狹窄或椎間盤變性突出、椎體後緣骨刺、黃韌帶肥厚及鈣化、後縱韌帶鈣化等突入頸椎椎管內,導致脊髓受壓損傷。大部分是椎間盤突出導致導致脊髓受壓。
有什麼癥狀呢?以肢體運動、感覺障礙及膀胱直腸括約肌障礙等諸多表現為主,但多無頸肩疼痛癥狀。早期雙側或單側下肢疼痛、麻木、僵硬發抖、無力,常有踩棉花感。重者下肢痙攣,行走困難,甚至卧床不起。病情發展多可出現雙側上肢的感覺及運動障礙,如疼痛、麻木、酸脹、燒灼感、無力及活動不靈活等,甚至不能作端碗、系紐扣、執筆、拿筷子等動作。晚期可有便秘、排尿困難、尿瀦留或尿失禁等癥狀。
怎麼判斷是不是脊髓型?1.頸椎核磁共振,最好是3.0t的核磁 2,臨床癥狀表現, 3.體格檢查說明下幾種情況,1,核磁沒有脊髓壓迫,有相似的癥狀,不一定是脊髓型的,交感的也會。2,核磁有壓迫,卻沒有相應的癥狀,可以不用手術,之前就發過一個這樣的病例,脊髓受壓明顯,基本壓了一半,就是沒有癥狀,3,霍夫曼實驗室陽性,核磁沒有壓迫,沒有癥狀,或者有相似的癥狀,也不需要手術。
有什麼癥狀呢?
以肢體運動、感覺障礙及膀胱直腸括約肌障礙等諸多表現為主,但多無頸肩疼痛癥狀。早期雙側或單側下肢疼痛、麻木、僵硬發抖、無力,常有踩棉花感。重者下肢痙攣,行走困難,甚至卧床不起。病情發展多可出現雙側上肢的感覺及運動障礙,如疼痛、麻木、酸脹、燒灼感、無力及活動不靈活等,甚至不能作端碗、系紐扣、執筆、拿筷子等動作。晚期可有便秘、排尿困難、尿瀦留或尿失禁等癥狀。
一般手術怎麼做?頸椎病的術式分為前路手術和後路手術兩種。前路手術一般是直接減壓,切除椎間盤及骨贅而不直接干擾脊髓,減壓後通過椎體間植骨,去除不穩因素,後路手術一般是做椎管擴大手術。通常的做法是,先做前方或後方的手術,然後觀察6個月左右時間,如果患者恢復情況不理想,才考慮選擇從另一個入路再做手術。不管是做前路還是後路,需要根據病人的情況,主刀醫生決定。
不手術哪些危害脊髓受壓時間過長或程度過重,可能出現脊髓的變性或囊性變,在脊髓內部形成一包液體,損害甚至喪失原有的感覺運動傳導功能。影像學上叫「高信號」改變。這種程度的神經損傷一般是無法修復的,手術也不會有很好的效果。脊髓型頸椎病的患者,在6個月之內接受手術,臨床癥狀的改善率比較高。
椎病術後會有哪些併發症?術後併發症涉及很多因素,非常複雜。單純從手術角度說,可能是沒有徹底解除壓迫,也可能是手術當中損傷了神經根。但往往也有疾病本身的因素,如脊髓、神經根徹底減壓後短暫的水腫等,多數情況下是術後恢復的正常過程,經過合理的治療,大部分都是可以恢復的。
講一個病友2次手術的病例
男 大概40幾歲,癥狀,下肢常有踩棉花感,腿部力量不好,上肢無力麻木等核磁共振如下(片子太多,選擇幾張明顯的)
先天性的椎管狹窄,所以一旦突出,椎管的空間就會變小,脊髓的活動空間就會減少。
中央型的突出,很明顯
手術後的固定,穩定性還比較好,本身就沒有頭暈的癥狀。
手術切除5-6節椎間盤,好像椎管大小還是沒有怎麼改善,脊髓還是沒有活動空間
第二次手術,做了頸椎後路椎管擴大手術,椎管明顯比以前大了。、
很多病友會問,為什麼這個病友要做2次手術,其實問題就在於,先天的椎管發育比較小,稍微有點突出,就容易導致椎管表現,脊髓沒有活動空間,慢慢的就會出現變性。癥狀就出來了。有的人脊髓細小,椎管又大,就不容易發展到脊髓型。如圖
這個病友手術還是非常成功的。初期的癥狀大部分都消失,現在只能頸椎酸痛,主要是手術後,肌肉耐力力量差,所以後期要多加強肌肉耐力和力量訓練。很現實的一些話手術目的是解決兩個問題:1、神經受壓(手術可解除神經受壓);2、脊柱支撐功能不足(手術植骨融合+內固定--也就是「打釘子」)即便手術,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衰老+勞累」。因為這個病因現在治不了,過2百年可能行。如果真的能治,就可以「長生不老」+「永遠勞動」。手術是「沒有辦法的好辦法」,也被稱為「遺憾的藝術」。打個比方,手術類似救火,不可能根治火災隱患,但是再次出現火災,再次手術時,手術風險、創傷會比第一次大一些。總而言之,即便手術,自己的保護依舊重要:注意姿勢、勤活動、加強頸背肌鍛煉。這種自我保護應該是終生的。不能臨時抱佛腳。我一般對脊髓型頸椎病的看法是如果影像學上顯示的確有明顯的脊髓壓迫,而且癥狀明顯,經過嚴格的保守治療無效,我建議病友應及時採取手術治療。如果影像學上壓迫重,而癥狀不明顯,可以暫時觀察,一旦發現癥狀進展,應該儘早手術,千萬別等脊髓發生不可逆的損傷以後再治療。
我們一起學習頸椎知識,戰勝頸椎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