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鄉愁——太倉日報

□李孝忠  最近,中央電視台《記住鄉愁》欄目組來到沙溪古鎮,以古鎮為對象拍攝一集紀錄片。沙溪古鎮為什麼能夠吸引《記住鄉愁》欄目組的鏡頭?在於沙溪傳承1000多年的商貿文化、隱士文化。至今,這種文化還在影響古鎮居民的生活方式,給中外遊客呈現了記憶中的鄉愁。  「我們來到沙溪古鎮後,感觸特別深,這裡民風淳樸,老百姓之間相處融洽,我想正是傳承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才能給他們帶來這份生活的淡然和自在。」欄目組編導李娜表示,這恰恰吻合了《記住鄉愁》的初衷。因為《記住鄉愁》這一大型系列紀錄片就是以傳統村落為載體,以生活化的故事為依託,以鄉愁為情感基礎,展現傳統村落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民風民俗、鄉土之物和文化積澱,梳理傳統村落的歷史發展脈絡,聚焦海內外華人記憶中的鄉愁。  鄉愁是什麼?「鄉愁是對童年、過去以及故鄉的留戀。」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阮儀三先生曾對此作了簡要定義,他認為「千城一面」的城市沒有記憶,我們要把鄉愁留住。令人惋惜的是,當今「千城一面」、「千樓一孔」、忽略人與人關係的現象還比較突出。有媒體報道,石家莊一個七旬老翁乘公交車外出,因為迷路竟找不到自己居住的生活區,後被110巡警送至家中。於是乎網友「吐槽」:石家莊千篇一律的建築風格令人迷惑,似曾相識的建築形制讓人犯暈,淺層次的模仿和克隆正在成為我們許多城市建築的通病,且呈越來越泛濫的趨勢。  驅車行駛在我市城鄉之間,除了沙溪古鎮、瀏河古鎮等一批歷史遺存外,能給遊客留下記憶的建築也不多。城市是人的集合體,現在卻成了房子和小區的集合體。儘管一幢幢片狀、柱狀的高樓現代氣息濃郁,但與其它城市的樓群相比,似乎並無什麼特別之處。蔚為壯觀的集中居住區,讓人看到了現代農村居民的生活品質,可那一幢幢公寓房、農家小樓卻很難找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很怕有一天,生活在這些建築里的孩子長大了,提到兒時只存孤立和堅硬的符號,而沒有活生生的人和事。  每一位太倉人心中都有一個「太倉夢」,都有一首鄉愁曲。我們要堅持國際化標準、人性化設計的原則,積極借鑒和融合德國元素,不斷提升城市軟硬體設施及功能性項目的建設水平。變「以房為本」為「以人為本」,做實城鄉控制性詳規,強化片區整體設計、樓宇外觀設計和城市小品設計,彰顯精緻、宜居的城市特質,不僅講究空間舒適,而且力促人情回歸。用一個個文化街區代替現在的生活小區,從問題導向出發,把小區已有的功能、經過檢驗的功能發揚放大,把安全、綠化等設施做得更好,防止「新問題跟著舊問題來」,提升街區與生俱來的文化氣質,修復「陌生人社會」,凸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讓我們成為「有鄉愁的人」。  鄉愁是對成長的一種文化記憶,不僅是城市,鄉村也要「留得住鄉愁」。我們要塑造田園風光、田園建築、田園生活,保護碧水基底、歷史肌理、空間形態,留住世外桃源式的鄉村,延續田園牧歌式的生產生活方式,尊重鄉村特有的田園景觀、傳統建築,注重老莊台的提升和復興,慎砍樹、不填塘、少拆房,在風貌塑造上留住鄉村的「形」,打造「城在田中、園在城中」的現代田園城市形態。關注鄉村的差異性、多樣性,找到不同鄉村的「性格」,強化每一個村落的整體設計,提供差異化的農村住房設計圖紙,持之以恆地延續建設,增強每一個村落建築的獨特魅力,把村落從城裡人的「盆景」變成城裡人的鄉愁。
推薦閱讀:

如此「堅果」·杭州日報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7.5.26)
法制日報:檢察內外兼修打擊環境犯罪
悠悠登溪水     浙江日報

TAG:鄉愁 | 日報 | 太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