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咖啡市場大得嚇人,你準備干一票嗎?
咖啡文化在中國才剛剛起步,這個市場的巨大空間,配合清涼經濟,一切皆有可能。
文|市井財經專欄作家 葉克飛
在主角、配角永遠都在吃的港劇里,冰咖啡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巨輪》里陳展鵬介紹鍾嘉欣喝的「早上醒神飲料」,就是凍齋啡。南粵的所謂「齋啡」,就是黑咖啡。黑咖啡的苦澀配上冰涼口感,確實能掃去你所有的睡意。
這種凍齋啡以及其他口味的冰咖啡,還有大名鼎鼎的凍鴛鴦(咖啡加奶茶),在足以象徵香港的茶餐廳和早餐店裡十分常見。嚴格來說,它們屬於最傳統的冰咖啡,咖啡加冰即冰鎮咖啡。當年,電影《羅馬假日》里的格里高利·派克在咖啡館裡點的那杯「Cold Coffee」,還有大正時代的日本人第一次把咖啡和冰拉在一起,都是這樣做的。
大大咧咧的美國人也很喜歡冰鎮咖啡。我們熟悉的冰美式,大概有幾種形態,比如去冰、少冰、多冰、溜冰美式和正常版本,但萬變不離其宗,骨子裡都是冰鎮咖啡。
除去這種簡單方法外,還有看起來高大上一些的辦法,即冰滴咖啡,以冰水直接通過咖啡粉萃取而得到咖啡液。因為全過程沒有接觸熱水,滲透速度慢使咖啡的風味釋放出來的方式與常規方式不同,同樣份量的咖啡里有更低的酸度和更少咖啡因。也正因此,許多咖啡迷認為傳統的冰鎮咖啡根本不是冰咖啡。
但不管是哪一種方法,都很討人喜歡。這幾年,咖啡的低溫化趨向非常明顯,冰咖啡市場大得嚇人。
清涼經濟下的咖啡生意
早些年,冰咖啡的最主要陣地是美國。而相對高端的冷滴咖啡,更是局限於新奧爾良和其他南部地區的高端咖啡館。
近年來,冰咖啡的銷量不斷走高。前兩年有調查數據顯示,美國許多咖啡館的冰咖啡銷量已經超過熱咖啡,甚至冬天也不例外。
這些年來,「清涼經濟」在中國越發火爆。在傳統的國人認知里,寒涼對身體有害,許多人甚至連冰水都不肯喝。去年,中國人對保溫瓶的謎之迷戀還成了段子。但在年輕人的認知里,冰凍飲料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咖啡也不會例外。
也正是因為這種認知的扭轉,使得冰咖啡市場一再擴大,甚至快於咖啡市場整體的擴大速度。有人甚至認為,冰咖啡有機會撼動奶茶和可樂的地位。
主流連鎖品牌因為更具市場敏感性,其選擇往往意味著市場風向。星巴克、COSTA、高樂雅等多個連鎖品牌,這幾年都推出了夏季專屬的「冰咖啡」新品。比如星巴克的冷萃咖啡,還有暢銷多年的星冰樂等。
連一向專註濃縮咖啡的Nespresso,也推出過特調限量版冰咖啡膠囊,分為濃烈冰咖啡與柔和冰咖啡兩款。
但在龐大的冰咖啡市場里,這僅僅是一小部分,更主要的銷售渠道是商場和超市。星巴克、JAB、意利咖啡、雀巢……所有的相關廠商都在開發冰咖啡,並在商場和超市渠道推出高端瓶裝咖啡飲品。2015第四季度,星巴克推出新的冰咖啡飲品後,在全美冰飲的銷售就增長20%。當然,為了吸引更多人,這些咖啡製造商還在琢磨更多高端、低熱量、低糖的冰咖啡,以供應沃爾瑪等大型超市。
2011年以來,美國的罐裝或瓶裝即飲咖啡市場一直在以兩位數速度增長。預計到2020年,該市場規模將達到近36億美元。2015年,這類飲品的全球市場規模為180億美元。業內人士認為,罐裝和瓶裝咖啡便攜、耐儲存,讓不住在時尚咖啡館附近的人也能喝上高端咖啡,這也是此類咖啡的一大賣點。「你也許會想買一組六連包咖啡帶去野餐……你不可能為了開個派對跑去咖啡店買上10杯咖啡,但買上10罐冰滴咖啡卻沒有任何問題。它就像啤酒,手工精釀啤酒。」
對於國內咖啡館的經營者來說,如果能沉下心來做真材實料的冰滴咖啡,並且找到捨得花錢的消費者,完全可以走高利潤加高逼格的路線。當然,選擇做普通的冰鎮咖啡也可以,薄利多銷即可,但千萬別拿冰鎮咖啡冒充冰滴咖啡就好。
至於冰咖啡罐裝和瓶裝飲料,它的便攜或許真的代表未來風潮。也別以為這就是大廠家大品牌才能玩的東西,小咖啡館如果有私人定製路線,能不能把瓶裝冰咖啡也賣出杯裝的高價?
畢竟,咖啡文化在中國才剛剛起步,這個市場的巨大空間,配合清涼經濟,一切皆有可能。
冰咖啡不正宗?誰關心呢
人們對冰鎮咖啡的詬病,可以參考麥當勞等快餐廳的可樂。一半可樂一半冰,喝到後面越來越淡,簡直成了可樂味道的水。冰鎮咖啡也一樣有這個問題,一半咖啡一半冰,喝到最後就成了咖啡味道的水。
連星巴克都在這事兒上栽過跟頭,前兩年有位芝加哥人,在星巴克點了杯冰咖啡,發現24盎司的超大杯里,只有14盎司咖啡,其他都是冰塊,咖啡僅有星巴克廣告承諾中的一半分量。於是她憤而將星巴克告上法庭,認為星巴克陳述不實加欺詐,要求賠償500萬美元。
這幾年咖啡在國內逐漸成為一種文化,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讓現在的咖啡迷回頭看八九十年代那些代表時尚風潮的港劇,見到主角們往咖啡里加冰塊,還會嗤之以鼻呢。在他們看來,這種傳統的冰鎮咖啡簡直就不算是冰咖啡。
但他們津津樂道的冰滴咖啡,其實也有問題。因為長時間低溫萃取,很難將咖啡的香味完全萃取。加上萃取過程較長,咖啡一直接觸空氣,容易氧化,味道會有所改變。
不過話說回來,冰滴咖啡支持者對冰鎮咖啡的鄙視,也有先例——當年,歐洲人就是這樣鄙視美國人的。
喝了幾百年咖啡,咖啡館文化幾乎貫穿近現代所有大變革的歐洲人來說,美國人實在太土鱉了。當年星巴克進入歐洲的過程阻力重重,就是因為慢節奏的歐洲人鄙視美國人把咖啡變得跟快餐一樣俗氣。冰鎮咖啡也一樣,歐洲人當然也有喝冰咖啡的需求,但絕不肯學美國人,他們有自己的方式。早在17世紀,當時還是荷蘭殖民地的印尼爪哇島,就有荷蘭商人傳入了冰水萃取咖啡的方式,即荷式咖啡,又稱為water drip coffee,即冰滴。
不過在國內的咖啡廳里,大多數自我標榜的冰滴咖啡都未必值得相信,這是因為冰滴咖啡的成本太高,尤其是時間成本。冰萃的辦法是以冰塊自然融為水滴,慢慢滴落在咖啡粉上,標準速度是1秒多1滴,每分鐘45-50滴,一般萃取一壺冰滴咖啡需要8至12個小時。滴濾完成後,還需要繼續在冰箱中發酵長達十多個小時,才能沉澱出香醇風味。以一般咖啡館的設備來衡量,這一壺的分量僅僅是10-12杯。即使咖啡文化一向標榜「慢」,即使那一家家咖啡館都講究情調,但以中國人的浮躁,加上賺錢的壓力,有多少人能安心花這麼久做一壺冰滴咖啡?
那麼,如何辨別真正的冰滴咖啡?口感是關鍵,因為冰滴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少,所以沒有澀味,更為爽口。冰鎮咖啡的咖啡因並未隨溫度降低而減少,所以口感大大不同。
如果無法辨別口味,那麼看價格是一個基本法則。貴的不一定是真的,畢竟可以標高價,但便宜的肯定不是真的。一杯冰滴咖啡,價格如果不在六七十元以上,基本都可以判定為假。但這個價格,肯消費的人又不會很多。
當然,如果是大型連鎖咖啡店,擁有較大的機器設備,一次性萃取的量足夠大,那麼成本就會降低。比如這兩年開始供應冰萃咖啡的星巴克,就能通過成本的降低實現相對較低的售價,不過每日也限量供應。這個限量舉動雖然有飢餓營銷的嫌疑,但也有部分的成本考量。類似的例子是Hey Coffee,它家的冰萃咖啡也需要提前預約。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也許並不在乎冰鎮咖啡和冰滴咖啡的本質區別,而是以冰咖啡之名統一稱之。他們更在乎的是那種清涼感覺。
本文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
--全文完--
推薦閱讀:
※準備活動與拉伸
※國六標準極大可能提前實施!全國車主務必提前做好準備!
※李登輝站台挺蔡 特勤維安、醫療小組準備好了
※十條笑話之:向暗戀妹子表白,準備發一個「52.1」紅包給妹子
※【提醒】準備買年貨的注意:這些東西不能買,可能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