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講傷寒論(12)
宗氣,什麼叫宗氣呢?就是水谷之精微,上聚於胸中,以灌心脈之氣,就叫宗氣,在胸中兩乳之間,是膻中。所以說宗氣,是水谷精微之氣匯聚的地方。為什麼匯聚於胸中呢?人受氣於天,秉氣於地,水谷就是從地上來的,受氣於天,就是呼吸,就是因為呼吸所以才和水谷之氣相結合,天、地之氣結合才能發揮作用,為人所用。所以水谷之氣上聚於胸中。現在脾胃氣衰,脾胃之氣不足,聚於心中之氣就不足了,所以宗氣就衰微了。
宗氣不足,問題就多了。最明顯的,因為脾胃主於四肢,脾胃之所以主於四肢,要借賴於宗氣,宗氣衰了,那四肢就無所主了。為什麼脾主四肢?不要簡單地單方面來考慮,要辯證。因為四肢是個勞動的器官,人的活動全在四肢,勞動就需要大量的水谷精微之氣支持他。所以脾胃之氣支持他,所以人才能勞動。一般則這麼講。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反過來說,脾胃為倉稟之官,既然是管飲食的,就有代謝的作用,精者為人所用,糟粕排出體外,有這樣的作用。所以脾胃的代謝,對於水谷的消化吸收,也要通過四肢的活動,才能消化,才能吸收,很好地完成新陳代謝。講脾胃主四肢,要從這兩個方面來講。所以現在提倡運動,就能多吃飯,脾胃就好。脾主四肢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四肢幫助脾消化。肝藏血,肝是藏血的,但是血又是能養肝,如果不能養肝,又是另一個問題。不要講單方面,要講辯證的。
宗氣虛了,宗氣是推動血脈、推動心臟,灌心脈嘛,宗氣虛衰了,脾胃之氣就虛了,脾胃氣虛,就不能灌四肢,四肢之氣無所秉了,四屬斷絕,這個人就懈怠了,無力了,嚴重的手腳發涼。
通過這一條,把脾胃之氣、榮衛之氣、宗氣三者拉在一起了,反應了三者的關係。在臨床,從辯證診治、從理論到實踐,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支持、啟發。比如心臟病,心悸、早博,這些病是客觀存在的,怎麼治?這些年,我總結出一條,就是吃人蔘。人蔘為什麼管用?人蔘這個葯,就是能補脾胃之氣、補宗氣,就能使宗氣灌心脈。補中益氣湯,就是用人蔘補心脈。這就反應出來,脾胃之氣、榮衛、宗氣的關係,聯繫性。所以張仲景在調和榮衛的桂枝湯里陽光三疊:一個是加人蔘,一個是加附子,一個去甘草加黃芪叫黃芪五物湯。很意思。很符合這一條的精神。
63條,「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胃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日血崩。」
這條更有意思了。這一條也論榮衛的,榮衛和三焦、血崩之間的關係。
這一條里要明白方法。因為漢朝有很多倒裝句。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胃氣疏,疏則其膚空。這是主筆。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這個是賓筆。賓筆是陪襯主筆的重要性的。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是點睛的筆法。這三種筆法明白了,其他的就好解釋了。
寸口這脈是講榮衛的,趺陽之脈是講脾胃的。張仲景先以寸口論胃所之虛,所以叫微者胃氣之疏,微是輕微了,脈無力了,三部無力按之怯小,似有似無,微是衛氣疏了,疏是稀疏,不厚了不密了,衛者衛外而衛固也,是保護體表、肌腠的,氣應該比較密,很密緻地,才能主表。現在脈微了,說明衛氣不足了,衛氣就疏了,就不是很密緻,不足了。疏者其膚空。這是主筆。
再說賓筆,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如果屬於胃氣實,脾胃不虛,脈就不微,而見緩,這個和疏就不一樣了。所以是賓筆,來陪襯主筆的,是對比的。來突出胃氣疏。這樣來看,脾胃對於榮衛是很重要的。
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榮衛是來於脾胃的水谷的。既然胃氣疏了,脾胃之氣就不足了,意在言外。榮盛則其膚必空,三焦絕經,名日血崩。這裡的榮盛,不是指榮氣實講,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榮盛,指的榮氣有病了,而使榮衛不和,榮衛氣血陰陽本是相將而行,互助的。現在榮衛不和,必有原因啊,如果是榮里有邪了,而使榮衛不各,榮有病不能支援衛氣,則其衛氣必空疏,就不緻密,不能固體表了。榮衛不相將,衛氣空疏了,必然使三焦不為所養,不歸其部,三焦絕經,三焦有三焦經。這絕,在這裡應該當「行而無資日乏,居而無資日絕」講。為什麼呢?行而無資,但家裡有錢,只是暫時的手頭不寬裕了,但是在家裡沒有錢,就是真沒錢。這裡三焦絕經,認為三焦之氣與榮衛的關係的問題。三焦的資,能夠營養的能量等,是來源於榮衛的,所以三焦也就絕乏了,就象居而無資了。絕經,就是三焦經的氣也絕了,這個樣子,榮衛之氣虛,三焦之氣虛,同時榮中有邪,將會有血崩之變。
血崩之變是發於前還是發於後?是在三焦絕經前發生的,還是在後發生的?我認為兩個都有可能,即可見前又可見後。發於前,必然有榮不和,三焦不利;血崩了,也可見榮衛不和,三焦不利。
64條,「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博,則為短氣。」
這一條,是論脾胃虛寒之變,而變為短氣。這裡頭,應取其義,而不記其形。什麼道理呢?趺陽脈微而緊,脈微而緊不能同見,這是相矛盾的,是不可能同時出現的,所以就不要取其形了。所以成無已很有頭腦的,他的註解是「中虛氣緩,氣之短也」。避實就虛,而不提微緊。因為不好提。
緊則為寒,是說脾胃中洲而有寒,微則為虛,還是說中焦氣虛。虛者脾胃正氣虛,寒則為有寒邪,虛寒相博,則這個人宗氣不足,出現短氣。這是兩太陰病――手太陰肺、足太陰脾。脾胃虛寒,肺就虛寒。不但是氣短,下利啊、不欲飲食,也可以出現的。這個是說明,中焦脾胃虛寒的病理的變化。
所以趺陽脈微而緊,虛寒可同見,但脈 不會同見。
65「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
這個是少陰陰陽兩虛的脈證。少陰脈,一般是說太溪脈。傷寒教研室過去有個陳老,陳慎吾。寸關尺,關代趺陽,尺代太溪。但是按照平脈法,太溪主少陰。
少陰脈陰陽兩虛,見一不足之脈 了,一個是弱,一個是澀。沉而力叫弱,來利不利叫澀,往來難短且散。弱者,主陰虛,不能配陽,陰不敵陽,微微地有點發煩,陰氣虛不能配陽,陽動故微煩。澀者,是陰陽氣虛而氣澀,陰陽都虛,脈道不利,所以可以出現厥逆,手腳發涼,陽氣不達於四肢。
66「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
這一條是論脾氣不得升降的脈證。
趺陽脈,屬於脾胃,脈不出,脈很沉微,但不是絕了,還是脈 的。為什麼脈不出呢?因為脾氣衰微,脾氣虛了,脾氣就不能升清降濁,不能上下。脾能上下,所以才能新陳代謝,才能運化水谷,才能把水谷之精氣布達於周身。現在脾氣已經很不足了,所以就不能生榮衛了。這個樣子,身冷膚硬。脾氣不能升降,榮衛無所秉,榮衛之氣血,不能溫煦周身,溫養膚腠。
總而言之,有的由榮衛虛衰推論到脾胃的虛衰,也有從脾胃論到榮衛虛衰,來發揮在臨床上,要分清是由榮衛引起的脾胃還是脾胃引起的榮衛不和,值得注意。
推薦閱讀:
※揭開《傷寒論》真相的不二法門(寅 河洛易——先天八卦)
※六經陰陽比例和用藥規律一覽表(傷寒論方劑規律新解)
※劉渡舟傷寒論 前言
※劉渡舟總結的傷寒論方歌
※《葯鑒》---藥性(熱門)(轉) - 教學園地 - 傷寒論壇 - 振興國醫,從我做起!中醫...
TAG:傷寒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