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老子的辯證否定式思維方法
許抗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凡是要突破前代的思想體系,建立一個新的哲學思想體系,尤其是要在我國歷史上第一 次突破古代的傳統天命論(或稱上帝神學),建立自己的系統而完整的哲學思維體系,以替代傳統的天命論,沒有新的思維方法的產生,是不可能做到的。從人們的認識經驗來說,往往總是先從正面,從呈顯出來的現象著手認識事物,並不能一開始就能看到事物的反面或表象背後的東西的作用。如果說與老子同時代的孔子仍然是從正面從現象著手看待問題的話,那麼老子的思維方法突破了傳統的思維定式,進入了從事物的反面、對立面、表象的背面來看待事物的思維模式。這也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思維方法上一次突破,一次革命。這一思維方式的特點是:看到了事物的反面、對立面的存在和作用,並通過反面(對立面)以達到肯定正面的作用(如「無為而無不為」的命題即是如此),看到了否定和肯定的統一性等等。具體地說:
(1)對立面(肯定與否定)的相互依存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2章)
在這裡老子把美與丑(惡)、善與惡(不善)、有與無、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後,皆看作為相反相成,對立面互相依存的,缺一不可的,有美就有丑,有丑即有美;有善即有惡,有惡即有善;同理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等等,皆是對立然而又是互相依存的,沒有「此」也就沒有「彼」,沒有「彼」也就沒有「此」的,相反的又是相成的。
(2)肯定的東西要以否定的東西(即自己的對立面)為基礎、為根本、為開端,從而才能成就其自己。如高、貴、多等等,要以下、賤、少等等為基礎、為其根本。如《老子》說: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39章)
「九層之台,作於壘上;千里之行,始於足下。」(64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敞則新,少則得,多則惑。」(22章)
「重為輕極,靜為躁君。」(26章)
這即是說,貴的,高的,大的,盈的,多的,新的等等,皆要以它的對立面賤的、下的、少的、窪的、敞的等等,為自己的存在的基礎或根本或開端。這是說,肯定的東西要以自己 的對立面作為自己的基礎和根本。或者說,肯定的東西是在自己對立面的基礎上存在和發展的。這就要比上述的對立面互相依存的思想又前進了一步。
(3)肯定的東西要依賴於否定的東西,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老子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巨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1章)
這是一段講有無辯證法的十分精彩的文字。「當其無,有車之用」,「當其無,有器之用」,「當其無,有室之用」,這三句話中的車、器、室三者皆為實體之有,然而這三者之「有」之所以能發揮自己的作用(車之用、器之用、室之用),皆是依賴於自己的對立面「無」(車中之無,器中之無)而發揮自己的作用的,沒有「無」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自己實體的作用。在這裡老子的思想是很深刻的。人們一般只會看到實體「有」的作用(「有之以為利」),而往往很少去考慮「有」之所以能發揮作用還得依靠「無」才能起作用的情況。在此,如果不懂得辯證否定(以否定達到肯定)的原理,是很難把握到這一點的。
(4)對立面的轉化
老子講「反者,道之動」。這是主,對立面向自己的相反方面的轉化是「道」運動的結果。不僅「道」的運動是這樣,萬物亦然,皆存在著向對立面轉化的法則,《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共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58章)禍福是可轉化的,正可轉化為奇,善可轉化為妖,可見,向對立面轉化是事物運動的普遍法則。為此,老子主張人們應當利用這一原則達到自己的目的。《老子》說:
「將欲歙這,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渭微明,柔弱勝剛強」。(36章)
歙(收斂)張、弱強、廢興、奪與兩者皆是可以促使其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的,要想收斂它,可先擴張它,要想削弱它可先強大它,要想廢棄它可先興盛它,要想奪取它可先給予它,這樣可以促使其向相反方面轉化。這確實是一種微妙的智慧,這是柔弱戰勝剛強的謀略,在這裡老子講的是很深刻的對立面轉化的辯證思想,柔弱者要戰勝強大者,如果不懂得這些辯證法,不懂得這些謀略,是很難得到成功的。
以上就是我概括的老子的辯證否定式思維原則。以往我曾把老子的這些思想稱之為逆反式思維模式。現在看來,還是把它叫做辯證否定思維為好。這種思維方法,是一種通過否定來達到肯定的辯證方法。可以說,老子的以「道」為核心的新哲學思想體系的建立,就是這一思維方法的產生。
老子把宇宙萬物的本原,視作為無形、無名、無欲等等的(無限)的存在物。這是怎麼得出來的呢?《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章)依老子看來,萬物皆是有形有象的有具體規定性的存在物,從縱向的發生過程說,一切具體物(有)皆是有具體的有規定性的物產生出來的(「天下萬物生天有」),這是一個無窮的物生物的過程。但是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的生成過程總應該有一個開端,這個開端不可能是有具體規定的物(「有」),因為一個具體存在物,又是為另一個具體存在物所在。所以,這萬物的最初開端(「先天地而生」)的東西一定是與具體的存在物相反的東西,一定是一種「反物」的存在物。也就是說,它一定是「有」的對立面,「萬有」皆是有形的有象的有名的……,即有一定規定性(有限)的實體存在物,那麼它的對立面一定是無形的無象的無名的無欲的等等,即沒有一定規定性的無限(無極)虛體存在物。「萬有」可稱作為「有」,宇宙的本原可稱之為「無」。所以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但這個「無」又非什麼也沒有的虛無,它是確實存在著的,它的能量和作用永不會用盡,並能產生出萬物來。可見,宇宙的本原既可稱之為「無」,亦可稱之為「有」,它是「有無」的統一物。至於萬物(「有」)與宇宙本原「無」之間亦存在著對立面的統一關係。一方面宇宙本原「無」可產生萬物(「有」),「無」向「有」轉化了去;另一方面產生出來的萬物(「有」)又要依賴於宇宙本原「無」而存在,即所謂萬物要抱一(或稱抱道)而生。這裡的「一」或「道」,即為宇宙本原「無」。如果不能得一,不能抱道,則「不道早已」,早就死亡了。由此可見,萬有的存在亦是以宇宙本原或本體「無」為根基的。最後,萬物的運動又要復返於「道」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萬物(「有」 )向著自己的對立面宇宙的根本「無」轉化而去,完成了老子的「道生萬物,萬物復歸於道」的「道——物——道」宇宙大循環的哲學思想體系。由此可見,老子的較完整的哲學思想體系的建立,是與他的辯證否定的思維方法密切不可分的。
(弘揚老子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