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理念 | 依師聞法,精進學修 (二)

編者按:

本周繼續刊載該文第二節「如理聽聞斷器過,一切聖言皆教授」。在本節中,法師談到,通過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是趣入佛法的先導。並詳細講述了聽聞的三個步驟:初善啟請,中善諦聽,後善流通。

文 | 學誠法師

二、如理聽聞斷器過 一切聖言皆教授

我們修學佛法,就是要通過親近善知識來聽聞正法,然後如理思維、觀察、修習,最後得到相應的證悟。

最初如理的聽聞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趣入佛法的先導,總結起來有三個步驟:初善啟請,中善諦聽,後善流通。

什麼是初善啟請呢?就是在講法之前,聽法的人要向說法師作啟請。我們可以看到在佛經中,佛陀與很多弟子在一起,其中有一些弟子請教問題,佛陀就給他們講法,這些人就叫做當機眾,當機眾的啟請是促成佛陀講法的重要因緣。

佛陀講法時,會場中還有三種人:一種是影響眾,像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大菩薩,他們在場的目的是影響別人。弟子們看到這些已有大成就的等覺菩薩也坐在裡面聽法,自然也就願意來聽。另一種是結緣眾,他來聽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和大家結緣。還有一種是隨喜眾,他們是碰到了就聽,碰不到就不聽,隨喜大家而已。其中大部分的人是隨喜眾,但最關鍵的是當機眾,由他們來向佛做啟請,佛才會講法。因為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佛法,除了《佛說阿彌陀經》外,其它的經典都是有人請問才講的,眾生有困惑,佛才應機回答。就像我們生病去看醫生一樣,有什麼病才給你開什麼葯,佛說法也是因病予葯,才會應機,而不是像小販賣貨一樣,不管要不要都給人說,那就不對了。

世間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法,不是靠我們憑空去想像的,因為佛菩薩觀察到眾生機緣成熟了就講佛法,所以我們要有希求心,才容易感得聞法因緣的成熟。這就是初善啟請的目的所在。 

我們如何培養聞法的希求心呢?就像世間人做生意一樣,要先看到好處才願意去做,聽法也是一樣,要先知道它的殊勝利益才會有希求心。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維,如《大寶積經》說:

「多聞解了法,多聞不造惡,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

善聽增長聞,聞能增長慧,慧能修凈義,得義能招樂。

聰慧得義已,證現法涅槃,聞法凈黠慧,證得第一樂。」(卷第五十)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說:

「譬如入暗處,現前諸色相,彼眼不可見,以火能破瞑。

如是現在劫,彼有生死人,於善不善法,不聽而不知。

由聽是法故,於罪不應作,及除非義利,速能趣涅槃。

樂親近師友,增長於聞慧,彼慧清凈故,獲得妙樂義。

彼聞義智者,見非法出離,於凈法勇猛,得殊勝妙樂。

若於菩薩藏,聞已住法性,光明照世間,真行菩提行。」(卷第三十三)

《瑜伽師地論》說:

「若諸菩薩欲聽法時作五種想,應從善友聽聞正法。

一作寶想,難得義故;

二作眼想,能得廣大俱生妙慧因性義故;

三作明想,已得廣大俱生慧眼,於一切種如實所知等照義故;

四作大果勝功德想,能得涅槃及三菩提無上妙跡因性義故;

五作無罪大適悅想,於現法中未得涅槃及三菩提,於法如實簡擇止觀無罪大樂因性義故。」(卷第四十四)

希求心的行相,如《瑜伽師地論》說:「菩薩云何求聞正法?謂諸菩薩於善說法,應當安住猛利愛重求聞正法。如是略說於善說法安住猛利愛重之相,謂諸菩薩為欲聽聞一善說法,假使路由猛焰熾然、大熱鐵地,無餘方便可得聞是善說法者,即便發起猛利愛重歡喜而入,何況欲聞多善言義。又諸菩薩於自身分,及於一切資身眾具飲食等事所有愛重,於欲聽聞諸善說法所有愛重,以前愛重方後愛重,於百分中不及其一,於千分中亦不及一,於數分中亦不及一,於算分中亦不及一,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菩薩如是於善說法深生敬重,常樂聽聞諸善說法,無有勞倦,亦無厭足,凈信淳厚,其性柔和,心直見直,愛敬德故,愛敬法故。」(卷第三十八)當然這裡講的希求心的量是很高的,對於初學者,只要依著經論隨份隨力去思維,讓內心對聽法產生好樂,就是有了希求心。

初善啟請還有一個目的,是提策學法者對說法師的恭敬心。印光大師說:「佛法從恭敬中求。」有幾分恭敬,就會有幾分受用。可是凡夫最容易從外相上分別好壞,對法師挑毛病,這是最要不得的。不論法師相貌、聲音等有沒有缺陷,只要他講的是佛法,我們恭敬地聽受就能得到好處,反過來說,如果對法師生輕慢心,觀察過失,那就肯定不願意聽他說法了,最後受傷害的還是自己。

因此在聽法前,對法師種種的非理作意、不恭敬的心態都要凈除。如《瑜伽師地論》說:

「若諸菩薩欲從善友聽聞法時,於說法師由五種處不作異意,以純凈心屬耳聽法:

一於坏戒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破戒不住律儀,我今不應從彼聽法;

二於坏族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卑姓,我今不應從彼聽法;

三於坏色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醜陋,我今不應從彼聽法;

四於坏文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於言詞不善藻飾,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但依於義,不應依文;

五於坏美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語粗惡,多懷忿恚,不以美言宣說諸法,我今不應從彼聽法。

如是菩薩欲聽法時,於是五處不應作意,但應恭敬攝受正法,於說法師未嘗見過。若有菩薩其慧微劣,於說法師心生嫌鄙,不欲從其聽聞正法,當知此行不求自利,退失勝慧。」(卷第四十四)

在啟請中還應對說法師做種種的承事供養,這能夠消除我們很多不敬法和法師的業障,同時積聚聽法的資糧。例如佛陀在因地中求聞《法華經》時,曾對仙人承事供養歷經千年,如《妙法蓮華經》說:「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惓,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舍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采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惓,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卷第四)

什麼是中善諦聽呢?就是在正式聽法的時候,要調整好我們的心態,讓聞法與說法相應。我們可以看到,每部經都是以「如是我聞」開始,聽法的人要很認真,不能聽錯,這樣才能得到受用並憶持記錄下來。真正相應的時候,當下就能夠調伏煩惱,開顯智慧。每部經結束時都是一切大眾皆大歡喜,多少人發無上道心等等,這就是善諦聽聞的效果。

如何做到善諦聽聞呢?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聽聞軌理中講到,聽法時首先要斷器三過。打一個比方,說法就像天降甘霖,聽法就像用杯子去接,這接水的容器必須準備好,不能有三種過失:第一種是覆器,就是杯子倒覆過來,那就接不到雨水;第二種是垢器,雖然沒有覆器的問題,但是杯子裡面是髒的,有泥巴甚至有毒,如此,接到的水就不能飲用。第三種是漏器,雖然沒有前兩種問題,但是杯子有洞,水也存不住。

聽聞佛法也是一樣,要斷除這三種過失。佛陀也常常在講法的時候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這八個字的內涵就是斷器三過。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這八個字,聽聞佛法真正的關鍵就在這裡。第一個「諦聽」的意思是說我們要把法聽進去,要斷覆器。我們在聽法的時候,容易有的一種狀態是散亂,如《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說:「云何心散亂性?答:諸心散性,若心亂性,心躁擾性,心流蕩性,不一境性,不安住性,是名心散亂性。」(卷第十七)就是心念不能安住,東想西想,聽法時心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根本就聽不到法,這就是覆器。

無散亂心聽法的行相,如《瑜伽師地論》說:「云何菩薩無散亂心聽聞正法?謂由五相:一者求悟解心聽聞正法,二者專一趣心聽聞正法,三者聆音屬耳聽聞正法,四者掃滌其心聽聞正法,五者攝一切心聽聞正法。菩薩如是求聞正法。」(卷第三十八)

對治散亂的方法,比較重要的是要在聽法之前做好前行準備,可以通過供養、皈依、祈求等提策對聞法的希求心和恭敬心,從而讓自己的心能夠收攝。

聽法時還容易有的一種狀態是昏沉,如《大乘廣五蘊論》說:「云何昏沈?謂心不調暢,無所堪任,蒙昧為性,是痴之分,與一切煩惱及隨煩惱所依為業。」就是心智蒙昧,不清明,沒有能力去感受外在的境界,再嚴重的就會打瞌睡,這也是覆器的典型行相。我們聽法時昏沉,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業障,以前造過不敬法的業,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時要好好懺悔。

第二個「諦聽」,是指聽法時內心一定要良善、清凈,不能夾雜不良的動機,這是斷垢器。如果內心不清凈,動機不純,學佛法的時候就會受到染污,雖然有點相似的幫助,但是會有很多壞作用,乃至根本得不到佛法的受益。如《瑜伽師地論》說:「又以善心聽聞正法,便能領受所說法義甚深上味,因此證得廣大歡喜,又能引發出離善根。」(卷第二十)

聽法的目的是讓我們出離、解脫,究竟成佛,不能為名為利,那是世間八風。學法時動機不純就是因地不正,因地不正就不會有好的果報。《瑜伽師地論》說:「如來弟子依生圓滿轉時,如先所說相而聽聞正法,唯以涅槃而為上首,唯求涅槃、唯緣涅槃而聽聞法,不為引他令信於己,不為利養恭敬稱譽。」(卷第二十)

後四個字「善思念之」,指的是能夠憶持所聽的法義,不失念,這是斷漏器。如《大乘廣五蘊論》說:「云何失念?謂染污念,於諸善法不能明記為性。染污念者,謂煩惱俱。於善不明記者,謂於正教授,不能憶持義,能與散亂所依為業。」

失念就是聽完了就忘記掉,內心不能執持所聞的法義,聽聞也就等於白聽了。我們聽法前都要念的開經偈中有一句「我今見聞得受持」,見聞之後就要受持,受是指領納,持是執持。受持後,我們才能慢慢地理解如來說法的真實義,這是很關鍵的問題。對治漏器的方法,要在平時多培養內心的專註與寂靜,不斷增強自己的念知力,不能憶持法義的過失,慢慢就會得到改善。

有的人聽法時還會存在這樣的心態:我來聽聽,看看這位法師講的有沒有道理。這樣聽聞是不會得到受益的,因為他不是在學習,而是拿自己的見解去評判說法師。符合自己的見解才認可,覺得不合己意時,就會想:「你講你的,我有我的看法。」這是內心不清凈、有邪執的一種表現。

還有一種心態,聽法者覺得法師講的都是別人的問題,沒有講到自己。其實真的沒有講到自己嗎?不是,是沒有用心去聽,沒有把法和「我」聯繫起來。「這個法師是為我講佛法」,一般人很少這樣思維,這就是法不入心的一種行相。如果用法師講的法去看別人,觀別人的過失,那就是法鏡外照,錯上加錯了。

以上三種器過屬於負面的部分,屬於聽法時要斷除的過失,要想得到更大的受益,還應該從正面觀察思維,讓自己的好樂心增長。這些思維的角度如《大方廣佛華嚴經》說:

「複次善男子,汝應於自身生病苦想,於善知識生醫王想,於所說法生良藥想,於所修行生除病想。

又應於自身生遠行想,於善知識生導師想,於所說法生正道想,於所修行生遠達想。

又應於自身生求度想,於善知識生船師想,於所說法生舟楫想,於所修行生到岸想。

又應於自身生苗稼想,於善知識生龍王想,於所說法生時雨想,於所修行生成熟想。

又應於自身生貧窮想,於善知識生毗沙門王想,於所說法生財寶想,於所修行生富饒想。

又應於自身生弟子想,於善知識生良工想,於所說法生技藝想,於所修行生了知想。

又應於自身生恐怖想,於善知識生勇健想,於所說法生器仗想,於所修行生破怨想。

又應於自身生商人想,於善知識生導師想,於所說法生珍寶想,於所修行生捃拾想。

又應於自身生兒子想,於善知識生父母想,於所說法生家業想,於所修行生紹繼想。

又應於自身生王子想,於善知識生大臣想,於所說法生王教想,於所修行生冠王冠想、服王服想、系王繒想、坐王殿想。」(卷第七十七)

什麼是後善流通呢?聽完後要依教奉行,就是把善知識的教授教誡如法行持。

教授跟教誡不同,教授是告訴我們一個法門,應該怎麼去做;教誡是告訴我們什麼事情不能做;這是一體的兩個方面,一個是該取的,一個是該舍的。我們要對善知識的話深信不移,對於他教誡我們不能做的,如果只是今天沒有做,明天還是照樣去做,那是沒有用的;同時教授我們要去做的,必須老老實實地做,一直堅持下去,才會有成就。如果只遵守教授而不遵守教誡,或者反過來,都是不行的。就像冷熱陰陽的相生相剋一樣,所有的教授教誡都要遵行無違,這是很重要的。我們自己聽法後能夠依教奉行,並將學習實踐的心得為他人宣說,廣為流通,這就是後善流通。

剛才提到,如理聽聞佛法能夠讓我們開啟智慧,乃至於佛陀講完一座法後,就有許多人開悟證果。其實我們學習佛法,無論聽聞也好,看書也好,都不能停留在文字理論上面,文字只是一種符號,是表徵佛法的,我們一定要趣入文字背後的內涵,才能夠啟發智慧,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講「一切聖言現為教授」,就是說佛陀所有的言教都是我們修行的教授,都是現前對治煩惱究竟圓滿成佛的。我們容易去接受文字理論,但是要體悟到內涵就不容易。我們學佛法是要通過如理聽聞、思維、修習,到最後是要得到智慧,由智慧才能到彼岸,究竟地解脫生死。我們要以智慧解決問題,而不是以經論的文字語句解釋問題。佛在四依法中講「依義不依語」,學文字是為了得到內涵,聽聞、看書是要通達佛法,解真實義。如《瑜伽師地論》說:「由諸菩薩思惟法時但依其義、不依文故,於佛世尊一切所說密意語言能隨悟入。」(卷第三十八)

很多人學佛要麼在文字上轉,要麼在義理上轉,從這個概念推到那個概念,沒辦法現為教授。現為教授有什麼效應?就是在聽聞的當下,現行煩惱得到調伏,開啟智慧,很多疑惑得到破除。比如講無常,我們可以用無常來解釋境界,但如果內心無動於衷,那有什麼用呢?講無常是要破除內心的常執,提起警策心和精進力。真的發起了精進,放逸懈怠等煩惱現行就會被破掉,這才是佛陀告訴我們無常的本意,其他法類也是一樣。

在經典中記載了一個故事,佛陀有一次生病,正在休息,這時阿難在外面給別人講佛法,講到精進的時候,佛陀聽到了,馬上就坐了起來。阿難看到了,就問佛陀為什麼不休息,佛陀說我聽到你講精進,心裡好歡喜啊!佛在生病時都是這樣示現的,一聽到法,內心馬上就能夠相應。學習佛法真正能夠現為教授了,就會有這樣的功效。

如果聽法久了,不想再聽了,甚至疲掉了,好樂心沒有了,那就是學出了問題。有些人學到最後成了「老油條」,什麼道理都懂,煩惱卻不能調伏,就是沒有做到現為教授。

學佛法就要讓聖言活起來現為教授,要想辦法真正體會佛法的內涵,真正體會到了佛法的境界,對法才會有感覺,才會生起不可動搖的信心。比如說我們對三寶的功德真正有了體會,才能談得上建立終極信仰,就是要成佛、取證涅槃。真正建立起終極信仰的人,遇到什麼境界都不會怯弱,每一天都很清楚為何而活者,所以內心很踏實,也非常有力量。如果體會不到佛法的內涵,就會感到佛法這麼好,為什麼我學了這麼久還有如此多的煩惱和問題?就會疑惑重重。

我們學習佛法,不能把聖言現為教授的原因何在呢?《大乘起信論》說:「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意思是說,我們在人生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切,感受到痛苦也好,快樂也好,美好也好,醜陋也好,都是自己的妄念產生出來的,是分別心分別出來的。我們肉眼所看到的事物,只能看到外表現象,無法辨別本質。

因為我們只是看到局部、有限時空因緣下的事物現象,以及由這些現象所產生出來的各種各樣的感受、知識、經驗等。這些都是凡夫內心當中的經驗,同時也是問題,必須用佛法去凈化和提升。如果不能認識到這一點,聽聞佛法時就會以個人的經驗和認知去理解佛法,這就是問題所在。

學習佛法必須要藉助語言文字,儒家也講「文以載道」,語言文字是承載佛法的工具,在佛法中叫做名言。在學習佛法之前,我們接觸的都是世間名言,也就是世間的語言文字,它是用來安立諸法和表達思想的工具,可是世間人卻反而受到這套工具的支配和束縛。

因為凡夫的名言所指的都是世間法,它是從分別心出來的,從煩惱出來的。我們的一切看法、想法、觀念,都是受名言的支配,不僅會導致自己內在起煩惱,還會影響別人。佛法就不一樣了,所講的都是聖者的名言,它也有所指,卻是從智慧流露出來的,所有言說皆依諸法實相,清晰地指出問題所在,但又不落入名言的執著中。

凡夫被世間名言束縛住了,跳不出去,不能得到解脫。因此必須用聖者的名言來代替世間名言,否則你執著世間的一套名言,就難以接受佛教中聖者的名言,就會被束縛住。世間的成就恰恰是要放下的,世間講「我」,佛法講「無我」,世間講「常」,佛法講「無常」。

我們學習佛法,一切聖言現為教授的目的就在這裡,要讓我們的名言概念體系,符合聖人的名言體系,這樣才能夠轉凡成聖。世間名言都是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都是會無常遷滅的。凡夫皆以有為法而有差別,聖人則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我們要透過學習,將內心中世俗染污的名言轉變成佛法善凈的名言,最後用智慧徹底破除一切執著,才能解脫生死,修行即是要達到這種勝義諦的境界。

學習佛法,就是要去體會佛菩薩的境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就是要把內心裏面無明煩惱的名言種子、業種子去轉化,轉染成凈,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我們以前都是凡夫的境界和經驗,現在要去學習佛菩薩的境界和經驗,這個境界和經驗不容易學,那我們怎麼去學呢?就是要依靠善知識,在善知識的引導下步步深入。

以上內容為《依師聞法,精進學修》第二節

原載於《法音》2007年11期

繼續閱讀:

依師聞法,精進學修(一)

推薦閱讀:

黑格爾:「絕對理念的內容」就是我們迄今所有的全部生活經歷
荒謬的死刑理念
精神分裂症共病睡眠障礙:新理念與新證據
美媒:俄軍對中國無人機無興趣 作戰理念需追趕中國
做人理念(八)

TAG: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