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的自信與自強

中醫理論的自信與自強——中醫走向未來的力量和信心是因為「生成論」曹東義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 中醫與西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有區別也有聯繫,在走過一百年的論爭之後,有可能步入融合的結局,錢學森先生說的「西醫也要走到中醫的道路上來」,錢先生是從系統論的角度提出他的命題的,我從「生成論」與「構成論」的角度來進行論述。「構成論」是物質科學的法寶構成論是研究物質結構的科學,生成論是闡述生命成長的知識。西方研究物質科學在近代取得長足進展,奉行的是還原論,是從研究物質結構著眼的,機械論也離不開構成論,因此,可以說「構成論」是西方的「道」。所謂西學東進,「賽先生」進中國,以及後來的四個現代化,基本上是還原論科學觀(構成論)支撐的工業化。我國從廢科舉興學校,到建立門類比較齊全的科學技術體系,中國走過了百年曲折道路。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加快引進、消化、吸收科學技術,已經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的經濟大步前進,國家實力和地位空前提高。但是以還原論方法(構成論)構建的工業文明,追求物質佔有,無法實現全世界的共同富裕、和諧發展,甚至有資源耗竭、環境污染、強權政治的弊端,不是可以全球共享的文明形態,勢必會被信息、生態文明所取代。而信息、生態文明社會需要的科學觀,是系統科學、複雜性科學,不是還原論方法、機械唯物主義的宇宙觀。元明時代,西學借著傳教的勢力登陸華夏之後,曾經廣泛傳播其還原論(構成論)為代表的學術體系,行的是「霸道」。但是,從康熙王朝禁止自由傳教之後,「百年禁教」延緩了其東擴的速度。西方醫學的傳播,也或快或慢地影響了中醫的發展。1830年《醫林改錯》的出版,雖然其主要成就是氣血理論指導下的活血化瘀方葯,但是其「為經典改錯」,走解剖道路的發展方向是錯誤的,背離了幾千年以來的中醫「生成論」的特色,改弦更轍要實行「構成論」,造成了中醫界信心動搖。西醫依靠「構成論」,中醫主張「生成論」。在中西醫互相碰撞的早期,構成論的物質科學,壓倒了生成論的生命理論,中醫事業逐漸衰落。科學作為人類認識自然與社會的系統知識,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別。廣義的科學,包括自然、社會、意識領域的眾多知識,而狹義的科學只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等經典的西方近代文藝復興之後產生的自然科學。但是,西醫依靠的結構,是不穩定的生命結構;而且細胞核的「同質化」,也讓結構決定功能的構成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否定意見。在系統科學新的視野下,大科學家錢學森先生說,醫學發展的方向是中醫,而不是西醫,西醫也要走到中醫的道路上來。西醫如何走到中醫的道路上來?中醫如何現代化?筆者認為,中西醫的融合首先必須從「道」的層面打通,而不能僅僅局限於「術」的角度匯通。 歷史上,中醫也有過「構成論」,研究過臟腑的結構,十二經脈、五官九竅也是構成論的知識範圍,但是中醫的「構成論」始終屬於從屬地位,佔主流的一直是「生成論」。中醫臨床進步的軌跡,如果是沿著華佗外科手術(構成論)的道路前進,必然會非常重視解剖、止血、麻醉、局部抗感染,其手術刀不會生鏽,麻沸散也不會輕易失傳。然而,膽石症、腸梗阻、闌尾膿腫、腹內腫瘤等西方醫學依靠手術治療的疾病,張仲景大多可以通過非手術(生成論)解決,辨證論治方葯體系的建立,豐富的內病外治理論與技術,使中醫臨床走了不依賴外科的道路,其安全有效的特點一直影響到現在,形成了中西醫兩大不同的體系。也就是說,千百年以來,中醫「自從懂了張仲景,臨床不再學華佗」。但是,中西醫之間的這些差別,在複雜性科學、系統論出現之前,在大規模中西醫臨床療效對比沒有出現的時候,人們是很難認識到的。甚至今天,仍然有人說「你把全中國的癌症都治好了也與本案無關」,這是只認西方標準,不管中醫特色的「技術壁壘」、「西方科學霸權」。兩次反中醫思潮的出現,都與狹隘科學觀看不見中醫科學性有關係。中醫優秀的原創特色,都落在西方還原論的目光之外。「構成論」在生命微觀領域破產西方醫學在還原論方法的指導下,打開人體進行解剖研究,從結構研究功能,數學、物理、化學等近代科學方法與知識,很自然地進入了西醫學的體系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是中醫學所不具備的。細胞是整體生成的,不是分步合成的。按照還原論的方法進行下去,到了細胞、基因水平,就出現了行不通的問題,因為,所有的細胞都具有相同的細胞核,也就是出現了生命結構的「同質化」,這就否定了「結構決定功能」的「構成論」。不同細胞,只是選擇了整體功能的一個部分。共同的細胞核,說明所有的細胞,都可以變成「全能幹細胞」,形成一個新的生命。另外,生命的「結構」,還是一個「不穩定結構」。每個細胞,每時每刻都處於不停的分結合成狀態,一旦周圍環境發生改變,就會影響細胞的穩定性,或者出現變性壞死、細胞凋亡。這種「不穩定的生命結構」,最適合「狀態調控」,而不適合「機械修理」。以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治療,有其清晰的作用靶點,代謝過程清晰,量效、構效關係明確,可重複性強,都是其優點。但是,化學分子在微觀領域的存在是十分複雜的,不是單一的分子在起決定作用,而是形成了極為複雜的細胞因子網路,往往互相影響,彼此互相制約,需要的是調節,而不是祛除、移植某種分子。以攻擊靶點為出發點的單純一種化學物質治療,往往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很難求得生理功能的和諧平衡,對於人體自組織能力的干擾作用,可能大於治療的幫助作用。因此,需要重新評價其遠期影響,這也是循證醫學崛起的一個原因。「生成論」要求「全數據」生命的誕生和成長,一刻也離不開環境因素。健康的維護,疾病的治療,也離不開環境,「生成論」就是研究生命為什麼能夠生、何以成的道理。大型計算機、互聯網、未來科學的發展,是要把一切有關健康、疾病、康復的因素都考慮進來,把天地萬物、自然、精神、社會的因素都納入進來,這才是大數據,而不是只在身體內部找分子靶點。也就是說,生成論研究生命規律的時候,要求全數據,而不是統計學的抽樣樣本。人體因為年齡的增加,或者患病日久,往往從頭到腳有很多「異常」。如果按照「精細儀器檢查」的結果,可以分別找到許多攻擊的靶點,各科專家可以「很有科學依據」地分別開出來幾種藥物,把各位專家的葯加在一起,就是一大堆化學藥物。如何服用呢?都吃?那麼,就只能吃藥,而無法吃飯了;都不吃?隨意吃?把各位專家的「科學依據」置於何地呢?現在已經出現了不少老人「按單服藥」,即使撿著主要的葯吃,每天也要吃幾種葯,還需要經常「調葯」。這幾種十幾種葯,相互之間是什麼關係?加在一起是起協同作用,還是互相抵觸?是否產生新物質?沒有人說得清楚,需要經常就診諮詢,更換治療藥物。因為每一種葯都是單獨研究出來的。在肚子里開西藥鋪,遠不如在外邊開中藥方。因為中醫的復方用藥,大多「道法自然」,是天然植物,炮製使用的方法,已經反覆研究、驗證了幾千年。還原論方法,只追求局部最佳,認為整體的健康,都是由局部因素決定的。中醫學在臟腑解剖上,限於歷史條件,是一個傳神、寫意的臟腑,是「時空化」的臟腑,側重於研究人在天地萬物之間,如何保持自身的整體性,如何與環境和諧相處,不再深入研究臟腑的內部結構,而是重視探索它們相互之間的互相影響,建立起來一套關係模型。中醫這套關係模型,以氣、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指導,把人體放在自然環境之中進行考察,充分依據人體的「自識」和「識他」的能力,建立了一整套識別、判定、解決人體健康與疾病,及其促進疾病向健康轉化的方法,是整體貫通的、即時隨機的狀態調整的醫學方法。儘管其體系難以吸收數學、物理、化學等經典的簡單科學知識,但是,新興的控制論、資訊理論、黑箱理論、自組織理論、耗散結構理論、系統論等複雜性科學的新興學科,都可以在中醫學裡找到共同語言,找到依據。中醫的科學性,可以從複雜性科學取得理論支撐,可以擺脫線性理論簡單科學的考問,直奔未來科學的殿堂。病灶不是構成,是生成中醫與西醫分別抓住了不同的東西,西醫看重病灶,把它當做「構成」來研究。中醫依據生成論來辨識證候,認為所有異常結果,都是生成的結果,而不是原始構成因素。證候與病灶分別反映疾病的側面,證候包容病灶,而不是病灶決定證候表現。比如,冠心病的纖維帽,看似屬於很明確的「白箱病灶」,但是它是否穩定,是否發生「冠脈事件」,不僅與病灶形態有關,而且與飲食、情緒、氣候、勞倦、感染、血脂、血糖等等都有關係,是一個隨機發生的「黑箱控制」。臨床醫生不能籠統地說,什麼葯是治療冠心病的,而只能說選擇的藥物是鈣離子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製劑、某個受體阻滯劑、激動劑等等,需要說出分子靶點的作用機制。也就是說,在具體治療過程之中,病理解剖的「白箱病灶」已經太粗略了,病灶既不能精確地說明過去,也不能準確地預測未來,甚至不能精確地指導現在的治療,因此說,「白箱病灶」診斷實際上只是一個籠統的黑箱。中醫的診斷儘管也是黑箱,但是,經過轉化,我們看到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辨證論治,正是緊緊抓住複雜微觀變化的整體綜合狀態,而且通過反覆實踐的摸索概括,以中醫理論貫穿起來的中藥、針灸、按摩、拔罐、飲食、氣功,都可以為幫助病人由疾病向健康轉化服務,是理、法、方、葯一氣貫通的整體醫學。它往往能夠解決西醫所解決不了的複雜病情,取得意想不到的臨床療效。創新發展提升中醫地位中醫藥在國家自主創新中的戰略地位與作用,已經引起政府高度的重視,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於中醫發展的政策,中醫有了彰顯個性的保障。工業文明的標誌是機械化、自動化,因此,人們崇尚硬技術。硬技術把西醫包裝起來,各種為了發現病灶、發現攻擊靶點的設備,富麗堂皇讓人目眩,看上去就很「科學」,而中醫連一個聽診器、體溫計也不用,讓人覺得中醫沒有技術,因此也就不科學。但是,請不要忘記,西醫的設備雖然很堂皇而貴重,但是,它們只是為西醫發現疾病服務的,是西醫「認識疾病的成本」,不僅代價昂貴,也可能會帶來損傷。這些檢查結果,很難納入中醫的知識體系之中,只能做事後說明和參照,而不能做「事前指導」。因為,用事前指導西醫診療的檢查結果,來指導中醫診治疾病,就可能使中醫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失去功能。比如,預防傳染病流行的時候,大家都服湯藥。有人問:「你這湯藥是根據什麼開的?有何作用?」有崇尚中醫現代化的人說:「我這中藥湯液,可以提高免疫力,可以抗病毒。」這種解釋目前很盛行,但是,經不住進一步考問:「你抗的什麼病毒?新出現的病毒,你以前治療過嗎?有數據嗎?」中醫的有效性,即使有了臨床資料的數據,還要進一步接受考問:「你用什麼抗病毒?為什麼是復方,而不是一味葯?為什麼是一味葯,而不是一種成分?為什麼是天然的,而不是人工合成的?」如此一來,中醫的方葯之中似乎大多是不必要的藥物,大有「搭車賣葯」、「捆綁銷售」的嫌疑。中藥提高免疫力,面臨相同的,或者更多的考問。按照還原論的方法,有效的應該只是一個化學分子,中藥湯劑最好馬上停止使用。因為,「臨時組合的方劑」,既沒有有效性的數據,也沒有安全性的數據,更沒有大規模循證試驗的數據。「完全不合法」的結論,不用藥檢部門檢查就可以「根據常識」進行認定。因此,反中醫人士說「有充足理由告別中醫中藥」,取消中醫中藥。這都是用還原論方法衡量中醫藥得出來的必然結論,對中醫發展是十分有害的。發展中醫事業必須破除這種「技術壁壘」和「理論桎梏」。中醫生成論的精準是「狀態控制」中醫不做儀器檢查如何認識人體的健康與疾病狀態?中醫依據的是「認識論的反映論」,然後總結摸索出來一整套「整體識別系統」。中醫認為,在診治過程之中,病人為本,醫生是標。人體生命是自生成的,並且「貴有自知之明」,每時每刻都在「自檢、自測」,會形成判斷,然後上升為概念,通過語言表述出來,這就是主訴,就是證候。中醫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出來一整套發現病人信息(證候),接受病人信息(證候)的方法,就是依據中醫理論的四診;判定病人證候,處理病人證候,幫助病人消除證候的理論方法,這就是辨證論治的理法方葯。它們就是中醫的「軟技術」。中醫歷來看重四診、辨證論治的理法方葯。施行四診的過程,也是運用中醫理論的過程,一邊診察患者的信息,一邊與既往的理論認識、醫療經驗相參照,不斷交流,重複驗證,就能得出清晰、精準的判斷。當然,這種清晰、精準的判斷只能是寒熱虛實的清晰、精準,而不是物理化學的清晰、精準。中醫靠著這種寒熱虛實的清晰、精準,就能借鑒以往的理論經驗,選擇合適的方葯,或者參用其他外治的綜合治療措施,幫助患者從不健康狀態轉向健康狀態。中醫的四診、辨證論治的軟技術,運用成本低,而學習過程長成本高,不是短時間可以熟練運用的。因此,有「久診識證」,「久治知葯」之說。面對同一個病人,老中醫和新畢業的博士的診治水平是不一樣的。中醫學既有科學理論,也有診療技術,更有治病經驗,三位一體,缺一不可。而且,雖然理論知識主要在學校里學習,而在臨床運用這些理論知識的時候,往往還要進一步驗證和更深入地學習,中醫的理論與臨床實踐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繫,要不斷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以至於無窮。」其間的聯繫一旦割斷,知識就不能深化,中醫的「軟技術」就會退化、僵化、異化,甚至消失。現今,許多中醫人過於迷信西醫的硬技術,而逐漸放棄了自己的軟技術,已經退化為只知道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或叫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等幾個簡單的術語。既不能識證、辨證,更不能活法、巧治了,已經是異化(西化)的中醫了。中醫學術的萎縮,導致治療水平下降,與其應當達到和可能達到的水平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距離。因此,應該回歸中醫「原創思維」,堅持中醫的自主意識,堅持按中醫自身規律發展中醫,而不是按人們的期待,或者按西醫的要求、按物理化學的標準發展中醫。因為,異化中醫,只能導致中醫的退化,而不會促進中醫的發展,儘管有人稱之為「現代化」。「醫隨國運」告別文化自卑中國知識分子一向以追求真理為己任,「朝聞道夕死可也」是一個光榮傳統,「格物致知」喜歡探索「所以然」的歷史很悠久。但是,在還原論方法盛行的時代,在機械唯物主義世界觀是唯一價值觀的時代,是沒有能力解釋中醫理論的時代,因此,人們在崇尚西方工業文明的時代,輕易地把中醫理論判定為「玄虛之學」。所以,「五四」前後,一大批文化精英,儘管他們傳統文化的底蘊很深厚,但是,他們起來反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中醫學作為中華文化哺育的東方科學技術,也被一起否決、拋棄。國學隨著鴉片戰爭的失利而遭受了質疑,1908年,留法青年「新世紀派」倡導廢除漢字,國醫也成了「東亞病夫」的替罪羊。國學、漢字、國醫,是近代史上命運相連的「歲寒三友」,如今都迎來了復興的「天時地利人和」。梁啟超、嚴復、傅斯年、陳獨秀、魯迅等,都有過反對中醫的言論。知識分子反對中醫,促使一般民眾在思想上不認同中醫,甚至遠離中醫,希望取消中醫。這是發生在中國人趴著看世界的時候,當然,那個時代也是一部分外國人主張「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時代。醫隨國運,在新興科學觀正在崛起的時期,有的人看不到科學觀、技術觀的變化,看不到中醫有效性的背後蘊藏著豐厚的科學原理,依然按著狹隘的科學觀、技術觀看中醫。因此,只能看到中醫不科學、不進步,其實是他們不進步,思想仍然停留在五四時期,他們反中醫的理由竟然還是五四時期的陳詞濫調。這充分說明現代反中醫人士思想上的貧瘠是何等嚴重。他們用錯誤的方法研究中醫,用錯誤的方法評價中醫,污損了中醫的社會形象,侵害了中醫的權益,是非常錯誤的行為,甚至是觸犯法律的行為。他們一貫推崇西方,而西方的醫療危機難以化解;歐美國家在不斷引進中醫藥知識和技術,美國政府不斷加大對於中醫藥的研究力度,FDA也正式認同中醫藥是具有完整體系的醫學,而不是反中醫人士所說的「土醫」、「另類醫學」。70年前,中國發起成立的世界衛生組織(WHO),是世界上先進醫學的代表組織,健康概念打上了深深的中國烙印,人們重視中醫藥在全球醫療保健之中的重要作用,幾十年之前就建立了十幾個「傳統醫學合作中心」,很多中心分布在我國。全球100多個國家與中國政府簽定有關合作中醫藥的協議,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勢頭很猛。國家五大發展理念,與中醫完全一致;一帶一路戰略,讓中醫藥走向計界的步子更加堅定。在「健康中國」、「美麗中國」的發展夢之中,中醫藥具有不可替代的五大優勢。中醫之所以代表醫學未來發展的方向,是因為「生成」的生命有結構,因此,生成論可以包容構成論,狀態可以包容形態,多元並存的治療方法,可以包容單一靶點的還原論方法。因此,中醫與西醫可以在「道」的層面融合,相互包容,容易為完整的學術體系。因為,世界是一個整體,關於世界的學問也應該是一個整體,由於人的認識能力有缺陷,才分成了不同的學科(科學)。展望未來,我們應該學習毛澤東《送瘟神》的詩篇,為百年、十年的反中醫思潮,獻上一篇「紙船明燭照天燒」的祭文。2016、6、11
推薦閱讀:

為民主辯護!——對當前反民主理論的回答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卞建林、王帥:審判權的理論展開與科學配置
中醫陰陽五行理論(1)-----起源
風水理論中的最大陷阱[原創][ 作者:區宇俊易學齋 ]

TAG:中醫 | 理論 | 自信 | 自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