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指南:中國腦血管疾病分類2015

一、缺血性腦血管病

(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1. 頸動脈系統。

2. 椎-基底動脈系統。

(二)腦梗死(急性缺血性腦卒中)

1. 大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1)頸內動脈閉塞綜合征;(2)大腦前動脈閉塞綜合征;(3)大腦中動脈閉塞綜合征;(4)大腦後動脈閉塞綜合征;(5)基底動脈閉塞綜合征;(6)小腦後下動脈閉塞綜合征;(7)其他。

2. 腦栓塞:(1)心源性栓塞;(2)動脈源性栓塞;(3)其他(反常栓塞、脂肪栓塞、空氣栓塞等)。

3. 小動脈閉塞性腦梗死。

4. 腦分水嶺梗死。

5. 出血性腦梗死。

6. 其他原因(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高凝狀態、煙霧病、動脈夾層等)所致腦梗死。

7. 原因未明腦梗死。

(三)腦動脈盜血綜合征

1.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

2. 頸動脈盜血綜合征。

3. 椎-基底動脈盜血綜合征。

(四)慢性腦缺血

二、出血性腦血管病

不包括:外傷性顱內出血。

(一)蛛網膜下腔出血

1. 動脈瘤破裂:(1)先天性動脈瘤;(2)動脈硬化性動脈瘤;(3)感染性動脈瘤;(4)其他。

2. 腦血管畸形。

3. 中腦周圍非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

4. 其他原因(煙霧病、夾層動脈瘤、顱內靜脈系統血栓形成、血液病、抗栓治療併發症等)。

5. 原因未明。

(二)腦出血

1. 高血壓腦出血:(1)殼核出血;(2)丘腦出血;(3)尾狀核出血;(4)腦葉出血;(5)腦幹出血;(6)小腦出血;(7)腦室出血;(8)多發性腦出血;(9)其他。

2. 腦血管畸形或動脈瘤腦出血。

3. 澱粉樣腦血管病腦出血。

4. 藥物性腦出血(溶栓、抗栓治療及應用可卡因等)。

5. 瘤卒中。

6. 腦動脈炎腦出血。

7. 其他原因腦出血(煙霧病、夾層動脈瘤、顱內靜脈系統血栓形成、血液病等)。

8. 原因未明腦出血。

(三)其他顱內出血

1. 硬膜下出血。

2. 硬膜外出血。

三、頭頸部動脈粥樣硬化、狹窄或閉塞(未導致腦梗死)

(一)頭頸部動脈粥樣硬化

(二)頸總動脈狹窄或閉塞

(三)頸內動脈狹窄或閉塞

(四)大腦前動脈狹窄或閉塞

(五)大腦中動脈狹窄或閉塞

(六)大腦後動脈狹窄或閉塞

(七)椎動脈狹窄或閉塞

(八)基底動脈狹窄或閉塞

(九)多發性腦動脈狹窄或閉塞

(十)其他頭頸部動脈狹窄或閉塞

四、高血壓腦病五、顱內動脈瘤

(一)先天性動脈瘤

(二)動脈粥樣硬化性動脈瘤

(三)感染性動脈瘤

(四)假性動脈瘤

(五)其他(夾層動脈瘤等)

六、顱內血管畸形

(一)腦動靜脈畸形

(二)海綿狀血管瘤

(三)靜脈性血管畸形

(四)頸內動脈海綿竇瘺

(五)毛細血管擴張症

(六)腦-面血管瘤病

(七)顱內-顱外血管交通性動靜脈畸形

(八)硬腦膜動靜脈瘺

(九)其他

七、腦血管炎

(一)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

(二)繼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

1. 感染性疾病導致的腦血管炎(梅毒、結核、鉤端螺旋體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萊姆病等)。

2. 免疫相關性腦血管炎:(1)大動脈炎;(2)巨細胞動脈炎(顳動脈炎);(3)結節性多動脈炎;(4)系統性紅斑狼瘡性腦血管炎;(5)其他(抗磷脂抗體綜合征、乾燥綜合征、白塞病、Sneddon綜合征等)。

3. 其他(藥物、腫瘤、放射性損傷等)。

八、其他腦血管疾病

(一)腦底異常血管網症(煙霧病)

(二)肌纖維發育不良

(三)腦澱粉樣血管病

(四)伴有皮質下梗死及白質腦病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腦動脈病和伴有皮質下梗死及白質腦病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腦動脈病

(五)頭頸部動脈夾層

(六)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綜合征

(七)其他

九、顱內靜脈系統血栓形成

(一)腦靜脈竇血栓形成

1. 上矢狀竇血栓形成。

2. 橫竇、乙狀竇血栓形成。

3. 直竇血栓形成。

4. 海綿竇血栓形成。

(二)腦靜脈血栓形成

1. 腦淺靜脈血栓形成。

2. 腦深靜脈血栓形成。

(三)其他

十、無急性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的腦血管

(一)無癥狀性腦梗死

(二)腦微出血

十一、腦卒中後遺症

(一)腦梗死後遺症

(二)蛛網膜下腔出血後遺症

(三)腦出血後遺症

十二、血管性認知障礙

(一)非痴獃性血管性認知障礙

(二)血管性痴呆

1. 多發梗死性痴呆。

2. 關鍵部位的單個梗死痴呆(如丘腦梗死)。

3. 腦小血管病性痴呆。

4. 低灌注性痴呆。

5. 出血性痴呆。

6. 其他。

十三、腦卒中後情感障礙附錄:修訂說明

近20年來我國腦血管病分類一直採用1995 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分類方法。近年來,隨著腦血管病研究的深入和檢查治療技術手段的進步,對腦血管病的認識不斷更新,原分類方法已無法滿足臨床的需求。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結合1995年中國腦血管病分類方法及近年來國內外對腦血管病分類的新認識,對以往的腦血管病分類經過多次討論、修訂,重新改寫成了《中國腦血管疾病分類2015》。

本分類主要參考了《腦血管疾病分類(1995)(中、英文)》 、《國際疾病分類》(ICD-10)中腦血管病分類部分和2009年由法國、瑞士、美國、澳大利亞和德國五國腦血管病專家提出的《國際卒中新分類》,結合近年來國內外對腦血管病的新認識,對中國腦血管病分類進行了重新修訂。新分類綜合考慮了腦血管病的病因、病變血管、病變部位及臨床表現等,努力為臨床醫生提供一種清晰、全面、實用的腦血管病分類方法。

本次腦血管疾病分類較《腦血管疾病分類(1995)(中、英文)》主要做了如下修訂。

1. 將腦卒中分類改為缺血性腦血管病和出血性腦血管病兩類分別撰寫。

2. 對腦梗死分類修訂較大,這次修訂主要參照了腦梗死的TOAST病因分型和牛津郡社區卒中項目臨床分型,把病因分型、臨床分型和病變血管的分類結合起來,希望這樣的分類能對患者的個體化治療、二級預防及今後進行臨床研究有所幫助。主要有3點說明:(1)將大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進一步按照病變血管進行了分類;(2)小動脈閉塞性腦梗死主要表現為腦部小動脈玻璃樣變等所致的腔隙性腦梗死;(3)因腦分水嶺梗死病因、影像學和治療均有其特點,故單獨列出;(4)繼發於腦梗死的腦出血因其屬特殊類型,處理與一般腦梗死有所不同,故單獨列為出血性腦梗死。

3. 將腦動脈盜血綜合征列入缺血性腦血管病中。

4. 增加了慢性腦缺血(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CCH是指腦整體水平血液供應減少狀態(腦血流量25-45ml/100g/min)而非局灶性的腦缺血。患者多為老年人,常感覺頭重、頭暈、頭痛,除有動脈硬化或腦動脈狹窄外,無局灶性神經系統缺損的癥狀和體征,也無顱腦影像學異常(即無結構性改變)。這些患者以往曾被診斷為「腦動脈硬化症」。但腦動脈硬化症的概念和臨床診斷標準長期存在分歧,是否應作為疾病單元爭論較大,WHO(1989 年)、美國(1990年)、中國(1995 年)相繼在腦血管病分類中取消了腦動脈硬化症這一診斷類型。1991年日本第16次卒中學會及2007年ICD-10分類中增加了CCH這一診斷類型。為了正確診治這類疾病,有必要在這次分類中增加CCH這一疾病單元。

5. 增加了中腦周圍非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因為其病因、臨床表現、影像學特徵、治療和預後都與動脈瘤和腦血管畸形引起的蛛網膜下腔出血不同。

6. 對高血壓腦出血按照出血部位進行了分類。

7. 增加了非創傷性硬膜下出血和硬膜外出血。

8. 增加了頭頸部動脈粥樣硬化、狹窄或閉塞。因為目前臨床上有許多腦血管檢查手段,如經顱多普勒超聲、頸動脈超聲、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等,臨床可以根據輔助檢查診斷,而且有助於針對性地進行預防和治療,如進行血管內支架治療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等,所以增加了這一類。

9. 增加了無急性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的腦血管病,這對以後的防治均有益。

10. 增加了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綜合征、伴有皮質下梗死及白質腦病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腦動脈病、伴有皮質下梗死及白質腦病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腦動脈病、腦卒中後遺症、血管性認知障礙、腦卒中後情感障礙。

11. 綜合國內外最新文獻,將腦血管炎做了重新分類。

12. 棄用了1995 年分類中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13. 棄用了1995 年分類中顱外段動靜脈疾病。

有一些參考文獻是在撰寫分類時參考的,特此說明。

共識制定專家委員會成員

(按姓氏拼音順序排列)

陳海波(北京醫院)、陳生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崔麗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董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樊東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高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龔濤(北京醫院)、郭力(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郭毅(暨南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韓釗(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賀茂林(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何志義(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洪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胡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黃如訓(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一寧(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賈建平(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李繼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李新(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李正儀(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新峰(解放軍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劉運海(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呂傳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陸正齊(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彭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蒲傳強(解放軍總醫院)、秦超(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饒明俐(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宿英英(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施福東(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宋水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田成林(解放軍總醫院)、汪謀岳(中華神經科雜誌編輯部)、汪昕(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王檸(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王文志(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王擁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吳鋼(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武劍(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吳江(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吳世政(青海省人民醫院)、肖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謝鵬(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徐安定(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徐恩(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許予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徐運(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焉傳祝(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楊弋(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曾進勝(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張黎明(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張蘇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張通(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張微微(北京軍區總醫院)、張祥建(河北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趙鋼(第四軍醫大學附屬西京醫院)、趙性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周華東(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周盛年(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朱遂強(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朱榆紅(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中華神經外科雜誌 2017年3月第50卷第3期

作者: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吳江 楊弋 饒明俐執筆)


推薦閱讀:

氣溫驟變易誘發心腦血管病
才知道,這些都是心腦血管疾病給你的徵兆
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心腦血管病變前兆,2種食物這樣吃輕鬆破解
夏季,心腦血管患者高危期!謹記「4少3多」,安然度夏,少生病
死亡第一殺手:腦血管病

TAG:中國 | 分類 | 疾病 | 神經 | 血管 | 腦血管 |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