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留學的社會階層
轉載▼
當我們談歐洲時,我們在談留學
歐洲留學的社會階層
有錢人去英國,藝術家去法國,裝逼犯去比利時,吃貨去義大利,精分去德國。請勿對號入座,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文/陳舊
18世紀之前的英國人,不在26歲之前到歐洲周遊數年,沒去烏菲茲與西斯廷臨摹過文藝復興名作,沒去巴黎或維也納的沙龍里把個貴婦,沒在羅馬或尼斯的勾欄里惹一身梅毒,此生算白過了。
如今,每逢夏季,北至瑞典,南至希臘,西至英國,東至波蘭,依然遊盪著來自美洲、亞洲或非洲的學子們。他們一雙夾腳人字拖、背NorthFace大背囊、拿一張Eurorail火車通票,住火車或YHA通鋪,便能自由穿梭於邊界消失的歐洲。他們在哥本哈根Christania與無政府主義者調情,在阿姆斯特丹紅燈區里抽兩口大麻,在英國Glastonbury音樂節撒野,在巴黎貝爾拉雪茲Jim Morrison墓前跳舞,在西班牙Ibiza島喝到爛醉,在希臘Mykonos沙灘上裸奔。經歷過這樣放浪而迷醉的青春之後,他們回到各自所在,從Young Person(歐洲慣例,26歲以下為Young Person,出入博物館與乘坐交通工具有折扣)成長為Adult,西裝革履,娶妻生子,夾緊尾巴做人。
如今,幾乎歐洲每一所大學,都找得到中國人身影。中國人赴歐留學曾有三段高潮:第一段容閎發起的官派留學生,包括赴歐留學的船政留學生。第二段,辛亥革命後到1949年,主力為赴歐赴美。第三段,改革開放至今,赴美者最多,赴歐者亦為數不少。
去美國留學,或是因為財富,因為學術,或僅僅因為美國;去澳洲或加拿大,多少都有著移民的念頭;去歐洲讀書,則多多少少有著點小情懷。有去德國讀哲學的,去梵蒂岡讀神學的,顯然對形而下已喪失了興趣;有去法國讀紅酒的,去義大利修時尚的,完全是中了某種生活方式之毒。看看歐美同學會的構成就知道:名為歐美,但留德與留法者向來不屑於參與,留英者人數也少,漸漸也與那些喝啤酒、看橄欖球、談華爾街內幕的留美胖子們漸行漸遠。
所以留歐者聚一塊,基本無甚可談。好吧,唯一交集就是控訴物價。最貴者尚且不是英德法意,而是冰島挪威等北歐小國。打個車的錢足夠你在印度買部經濟適用車,如廁廁資也足以你在北京買杯咖啡。
將留學做到上市的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說,留學是一種浸泡,第一種是在大學裡泡,泡他的學識、方法論,泡他對問題的思考能力,當然也包括了他的價值體系的建設。第二泡應該是泡在社會中間,學生留學完之後應該在社會中間工作以後再回國,泡他的社會,泡他的人情,泡他潛在的人文思維模式。
如果說一代、二代留學生還是為求知、為救國,如今留學者多不為學。可以遊學、閑學、玩學或休學,但學統統排在第二位。另一種陳詞濫調是為「開闊眼界」,某些人到歐洲小城待久了,沾染了中歐的雙重土氣,中不中,西不西,洋倒不洋,土倒更土。若真為開闊眼界,你應去中國、印度。
官二代去英國,藝術家去法國,裝逼犯去比利時,吃貨去義大利,精分去德國。小說《圍城》里,方鴻漸出洋留學,四年中換了三所大學,分別在倫敦﹑巴黎和柏林,最後卻拿回美國「克萊登大學」文憑。如果真有這樣的大學,我倒真想一讀。
有錢人喜歡去英國。代表人物:徐志摩、錢鍾書。
中國人留英的歷史,至少不比留美幼童晚。
第一個留英生黃寬,與容閎是同學,廣東中山人,1850年經美國到蘇格蘭愛丁堡大學讀醫科,也是中國第一個留歐生。這位自小生長於炎熱地區的黃面孔到了苦寒的蘇格蘭未久,就得了抑鬱症。
難怪,這也是大多數留英生的苦惱:惡劣天氣與糟糕食物。冬季數月不見陽光,一年吃不到幾頓好飯。
最出名的留英生非徐志摩莫屬,他1921年赴劍橋。他的《再別康橋》讓不少人心醉神迷,也讓更多人大呼上當。不過徐情聖濫情的生活方式與表達方式,都是典型法式的,也最讓英國人深惡痛絕的。
最得英國人神韻的是錢鍾書。他1935年就讀於英國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英文系。關於他的機智、刻薄,馮友蘭之女宗璞曾作小說《東藏記》挖苦,其中的主人公尤甲仁、姚秋爾夫婦,家住「刻薄巷1號」,「他們以刻薄人取樂,他們這樣做時,只是覺得自己異常聰明,凌駕於凡人之上,不免飄飄然,而毫不考慮別人的傷害,若對方沒有得到信息,還要設法傳遞過去。射獵必須打中活物才算痛快,只是閉門說說會令趣味大減」。後人考證其即指錢鍾書、楊絳夫婦。
徐、錢尚算人中龍鳳,數十年之後,留英生因其門檻低(不用再學第二門語言)、學制短(本科三年、碩士一年)、收費貴(適合炫富)而成為官二代富二代樂園。
如今,中國大陸學生已逐漸成為英國除歐盟外第二大留學群體。20世紀90年代初,全英的中國大陸學生不過兩三千人。進入新千年以來,中國學生劇增,2003—2004年,在英高校註冊的中國學生已增至4.5萬人。據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教育處估計,若把研究生、本科生、語言生和中學生等都算在內,目前中國留英在校生總數至少應超過9萬人。目前在英國約100所正規大學中,幾乎都可看到中國人身影。據英國文化委員會最新預測,未來10年,中國赴英留學人數將保持年均15%的增長率,將繼續成為英國最大國際學生來源國。
不僅如此,中國學生的專業分布也高度集中:據《華商報》統計資料,就讀管理專業的中國學生達52%,財經類佔23%,其他學科(電子工程、材料等)只佔25%。
關於留英學生最常見的詬病,是總有些人如何如何揮金如土。最新最知名的是薄瓜瓜,據傳他因為成績掛科與行為不檢被牛津除名。
藝術家去法國。代表人物:趙無極。
錢鍾書離開英國後曾轉赴法國,但迅速地厭倦了巴黎。在他看來,巴黎保持了一貫的熱熱鬧鬧和亂亂烘烘,也就是那種「美妙的雜亂」(beau desordre)和「浪漫的混亂」(romantische verwirrung),人們在抱怨中享受自由。錢鍾書不喜歡法國人的行為方式、說話方式,甚至吃飯時間過長,也讓他心煩意亂。
但藝術家就愛這樣的生活。趙無極1948年留學巴黎,自此定居於法國。他曾說過:「我必須說,隨著我思想的深入,我逐漸重新發現了中國。或許悖謬的是,這種深遠本原的歸復,應該歸功於巴黎。」
從2000年開始,法國這個文化大國逐漸被更多中國留學生所關注,很大原因是法國留學的經濟性。法國國立大學本科每年註冊費和保險約為360歐元(約3200元人民幣),比內地高校都便宜。
據中國駐法大使館教育處信息,大部分中國留法學生是自費,管理和商業等專業依舊熱門,越來越多人開始選擇文學、藝術等文科專業,服裝和設計也吸引了不少中國學生。除了正規學院,不少人到法國修讀短期課程:如花半個月修讀紅酒班,或花一周學做馬卡龍。
但法國文憑最大的問題仍是辨識度不高。最近電視節目《非你莫屬》BAC+5風波即為一例。
留德派的代表人物是陳寅恪、季羨林。
國學大師陳寅恪13歲起就負笈西學,到過德國、日本、瑞士、法國及美國,其中留學德國時間最長,先後去了兩次,共計5年。德國學者特有的對精確性的追求與對徹底性的偏愛,深深地影響了陳寅恪。被這種「德國的影響」影響的還有後繼者季羨林。
德國大學的註冊費更便宜,只收取100歐元左右(約900元人民幣),廉價的入學費用、先進的科技水平、傳統的歐洲文明和高水平的福利政策,是德國最吸引人的優勢。從2001年起,中國學生開始形成一個留學德國的小高潮,並在2007年形成一個高峰。據統計,目前生活在德國的中國留學生,總人數在30000人左右。
但讀過德國大學的人都說,學德語難,拿德國學位更難如登天。
德國長期以來所實行的學位體制與歐美其他國家迥然不同,學位無學士碩士之分,學生們需要一次性面臨五、六年,甚至更長的學習時間,淘汰率非常高;德國大學裡更沒有年級和班級概念,只有學期數和專業區分。學校開放所有課程,學生需要自己安排學習進度。只要完成專業內的必修課程和規定數量的選修課程,以及實驗、實習、報告、論文等內容就可畢業。
更令中國學生崩潰的是,德國大學連課本都沒有。教授往往只提供自編講義或提綱,有些課程甚至只有教授板書作為一手資料。習慣了「填鴨式」被動教學的中國學生,其手足無措,可想而知。
難怪有人感嘆,要麼神經病才去德國讀書,要麼去德國讀成了精神病。
義大利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吃貨都去義大利。
雖然貝盧斯科尼很不靠譜,義大利政府又瀕臨破產,但義大利政府至今都把教育作為非營利產業,政府對所有學生統一全免學費,留學義大利的花費僅為去英、美、澳、加等國費用的1/3左右。
義大利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其他學校在歐洲也屬一流水平。2005年7月,義大利與中國教育部簽訂協議互相承認學歷,之後越來越多中國人來到義大利。義大利本科學制3年,碩士2年,博士生為3年或更長。義大利排名較靠前專業包括設計類、建築類、美學和音樂類專業等。另一個好消息是,去義大利的中國留學生,很少被拒簽。
另一個吸引中國人的好處是義大利無處不在的美食。大自然賜予的物產如此豐富,以至於在義大利你很難吃到一頓差勁的飯菜。多少世紀以來,義大利廚師已懂得不要太「改善」食物。只要給義大利人一些新鮮橄欖油,一隻鮮檸檬,一籃子番茄,一點大蒜、胡椒,幾片羅勒,以及一塊巴爾馬乾酪,他們就能做出使你久久難忘的可口面點。
難怪連法國人都說,食在義大利。
裝逼犯都愛去比利時的安特衛普。
除了倫敦的聖馬丁之外,裝逼犯們還有一個選擇,去安特衛普。
這離不開以下這六位世紀80年代初在歐洲時尚界崛起的六位比利時設計師:安·迪穆拉米斯特(Ann Demeulemeester)、Walter van Beirendonck、Dirk van Saene、德賴斯·范諾頓(Dries Van Noten) 、Dirk Bikkembergs和Marina Yee,他們都畢業於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故稱「安特衛普六君子」 。
你可能想像不到,畫家梵高也是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校友。
尤其是該校時尚部門,每年招收150名新生,卻只有平均不到6名學生能撐完四年順利畢業。從布料、剪裁、縫紉到設計,學生必須自己摸索決定探索方向,第一年任務是做出一件裙子。第二年鑽研歷史服飾,從製作布料到成品複製出不同時代的服飾。第三年則以民族服飾為主題,但除了複製外,學生也必須從中發展出一套時裝設計。第四年則主要專註於設計與畢業作品創作。
安特衛普人講荷蘭語,但課程多用英語授課。學費每年約20萬元人民幣,再加生活費,每年費用不能少於50萬。
否則,堂堂安特衛普藝術學院學生,穿著設計師服飾去端盤子,也太煞風景了吧?
推薦閱讀:
※【深度分析】誰是統治階層,對香港政改、港股大機會的深度分析
※鍾偉:中國階層分裂的不安徵兆
※中國最愛排隊的是精英階層,排三年也要去美國
※中國財富夢:專家為草根經商階層點明致富關鍵(4)
※甲午戰敗與中國精英階層的激進與困厄-馬勇 | 歷史頻道-中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