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

2008-05-26 20:33:02 來源:東南營小學的博客

教育的目標應該是把孩子培養成能夠自食其力、獨立生存於社會的人。要教給他們生存在這個社會所必須的、最常用、最實際的知識,培養最基本、最實用的能力。所以,家長應該保證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一個健康身體的同時,通過教育,開發他們的智力,引導他們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生存、適應能力,從而能夠與社會很好地融合。

鼓勵孩子的自助行為

今天的孩子將是新世紀的主人,而生長在現代家庭的孩子們,大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免不了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這對未來參與社會競爭是十分不利的。獨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現之一,因此,我們要積極地鼓勵與培養孩子的自助能力,讓孩子們從小學會獨立生存的技能,在實際生活中讓他們經過錘鍊,學會獨立生存!

孩子的自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也得靠平日的訓練和培養,這種能力不是靠父母的金錢能買到的,也不是課堂上能獲取的。

時常聽家長來叫苦不迭。這個說孩子在家搶著喂金魚而把金魚缸摔碎了;那個又說孩子搶著自己端湯而成「落湯雞」了;另一個又說孩子搶著自己穿褲子而把褲子穿反了。諸如此類,舉不勝舉。這可真苦了我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但我們轉念想想,喜歡動手,什麼都想試試看的特點幾乎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學習自己解決問題和學習自己照顧自己的過程中,會把新的情景作為一種挑戰,這樣既增長了他們的能力,又使他們在用他們自己的能力去創造和嘗試各種結果的過程中獲得了自信心,也達到了既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又使孩子認識到自己能做事,有能力自助和助人的目的。所以我們家長要幫助孩子自助。

孩子自己搶著做事常會陰錯陽差或事倍功半,所以成人要尊重孩子堅持自助的願望。這需要時間和耐心,不可操之過急。畢竟孩子年齡比較小,在訓練他們自我服務技能、自理生活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策略,懂得說服孩子的藝術,讓孩子輕輕鬆鬆、開開心心地得到鍛煉。對於孩子嘗試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成人不要替他們干。儘管成人自己做結果會更完美,但孩子完成後肯定會感到自豪和自信。所以成人要期望、鼓勵和提供時間、機會給孩子自己做事。

最初要保證孩子能夠比較容易地完成任務,再逐漸增加難度,這樣才會增加學習自我服務技能的興趣,而不至於一下子被難倒或再也不聽從指揮。例如,孩子學洗衣服時,可以讓他洗污漬較少的。

再譬如,當天氣轉冷時,家長要記住給孩子留出額外的時間穿脫鞋子、帽子、手套、外套等。當孩子不會拉衣服上的拉鏈時,家長不要幫他直接拉上,而應給他提供一些能幫他學會拉拉鏈的動作。雖然家長替他們扣扣子,拉拉鏈會使這些事更快做完,但若給孩子時間來練習與掌握這些技能,則可增強他們的自助能力和習慣。

有的時候,父母也可以「請教」孩子,比如出門前可以問孩子穿多少衣服合適。

如今普遍是獨生子女家庭,因而家長為「小皇帝」包辦代替的現象與日俱增,而都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有的家長缺乏時間和耐性,於是「你還小,這些事應大人做!」「看你做得像什麼,還不如我來做!」等等這些話就會從家長口中不經意地吐露出來。這些話都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

孩子剛開始動手時,經常會不小心把事情搞糟,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呵斥孩子,否則就會損傷他們的積極性。而要耐心地把動作解釋清楚並做示範,然後再讓他練習。

父母隨時準備在孩子一有困難時就提供直接幫助的做法,往往會剝奪孩子有價值的學習和建立自信心的機會。我們要記住孩子的學習產生於得到結果的過程中。即使結果本身不是特別令人滿意,只有當孩子有了錯誤的經驗,才會有機會去尋求真知。

如果一個孩子一直有機會自己做事,他們的自助技能會更為擴展。我們應該在每個活動中鼓勵孩子自助。這樣,孩子很快會對支持其獨立願望的環境做出反應。於是更積極地適應環境、適應社會,自助技能也自然而然擴展了。

用愛的意志磨練孩子

愛孩子,但不是事事都替孩子去做,以至於孩子對父母有很強的依賴性,不願意麵對困難和挫折,而喪失了獨立生存的能力。父母要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愛,給孩子提供充足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們才能勇於大膽地去嘗試。

孩子總是會長大的,作為父母親,我們不可能總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完美的生活環境。總有一天,他們要自己面對生活。因此,我們對孩子的真正的愛,是教會孩子怎樣生存,鼓勵孩子適應環境。需要注意的是,適應環境不是一味地「順從環境」,根據環境條件改變自身、調節自身,試著與環境條件保持協調,才是其本意,才能真正生存。只有適應環境,才能改變環境、創造環境。

現在,有很多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都很差,他們往往會因在生活、學習上受到挫折而傷心,特別是那些表現一向優秀的孩子,當他們在生活、學習上受到挫折後,往往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尤其當對自己的期望目標過高,而實際成績過差時,這種挫折感就會更加強烈。

在孩子經受到類似的挫折後,家長應該積極地幫助孩子認真尋找受挫折的原因,以便採取針對性措施,扭轉這種不利局面,而不是一味指責。因為只有尋找受挫原因,才能及時採取改進措施。作為家長,在孩子遭受挫折時,一味地不管不問,並美其名曰讓孩子承受更多的磨練是不對的,而事事關心,使問題都希望給孩子解決也是不對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幫助孩子一起度過難關,讓孩子嘗試失敗的壓力,同時也讓他體會到,身邊還有人在默默地關心他,幫助他,使他有勇氣走出失敗的陰影,重新綻放燦爛的笑容。

美國洛克菲勒家族,是石油界的巨子,資產無數。但是這個家族的孩子們從小就要接受節約教育和勞動教育。每個周末,孩子們從父母那兒得到幾十美分的零用錢,至於怎麼支配完全由孩子們自己決定,但是他們必須詳細地記在個人的小賬本上,以備父母查詢。如果孩子們覺得自己的零用錢不夠用,他們的父母不會再給他而是鼓勵孩子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去掙錢。所以,星期天的時候,洛克菲勒家的孩子們便忙著修剪草坪、打掃花園或者擦皮鞋。擦一雙皮鞋5美分、擦一雙長靴20美分。

億萬富翁洛克菲勒對孩子同樣是這樣嚴格的要求,正是這一種嚴格的愛,才讓孩子能夠獨立地成長。

在美國,部分中學為培養學生獨立適應社會生存的能力,特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才允許畢業。這對我國的許多家長來說感到有些「過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年齡還小,擔心孩子的安全受到威脅。在培養孩子獨立和求生能力的過程中,家長面對我國現在交通秩序狀況,考慮的是讓孩子獨自上學是否安全?面對現在社會治安情況,想的更多的是孩子獨立外出是否妥當?因此許多孩子應獨立完成的,獨立辦到的事都由家長包辦代替,但面對許多孩子獨立生存、自理能力的不足家長們又感到不安和著急。

教育應該讓孩子們學會自我生存和服務技能

英國牛津大學紐曼教授說:「學校課程設置的目標,是為了培養良好的社會責任,學校所傳授的學問乃至社會生活的藝術,其最終目標是使學生能夠適應這個社會,教育給人以對自己見解和判斷的清晰自覺,給他們發展這些見解和判斷的信念,表達這些見解和判斷的雄辯,以及身體力行這些見解和判斷的力量。」也就是說,要將服務於社會公共福利的品質和才能的培養放在首位,而不是將專業素質放在首位。

遺憾的是這恰恰是當今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足。現在的教育太注重進行知識灌輸,不太注重健全和諧人格培養,因此孩子多具有紮實的學科知識,必備生活知識和奉獻社會的品德往往欠缺。前段時間,天津還發生了大專生不知道回家路,只得求助於警察的事情,主要原因就是父母捨不得讓孩子獨立生存。連生活都不能自保,你說這樣的孩子能夠獨當一面、盡心奉獻嗎?

美國作家海明威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老海明威就經常帶著他外出穿林越水,走村串戶,使他受到了鍛煉,增長了許多見識。但是,老海明威很希望兒子能儘早地擺脫對自己的依賴,以便更有效地培養其獨立自主的能力。於是在海明威年僅4歲的那一年,父親就鄭重其事地對他說:「孩子,別老跟著我,自己活動去!」老海明威將一根釣魚竿甩給了兒子,並鼓勵他說:「自己去干吧,你肯定行!」

海明威在父親的鼓勵與指點下,開始了獨立活動,而且很快迷上了釣魚、打獵和探險。接著,他又迷上了讀書。釣魚、打獵和讀書,從小形成的這三大愛好,伴隨了海明威的一生,並對他走上文學道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甚至說,沒有父親從小對他獨立意識的培養,就不會有一位探索一生、創新一生的世界級作家海明威。

當今我們的家長比起當年的老海明威來,望子成龍的心理更加強烈,但是,卻缺少老海明威那種敢於讓孩子獨立生存的勇氣與眼光。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愛」他是為人父母的責任,所以呵護有餘,放手不足。但要真正愛孩子,真正想讓孩子成才,應該向海明威的父親學一學,讓孩子獨立地去發展,給孩子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在關心愛護孩子的同時,一定要磨練孩子的意志,培養孩子勇於挑戰困難的決心和鬥志,培養孩子敢於面對失敗和接受教訓的勇氣。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因為窮的條件和環境迫使他必須早當家。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富裕給人們帶來了幸福的生活,也是容易滋生孩子「懶」、「散」、「嬌」、「挑」的壞毛病,如果我們不加以重視,有可能造就一代只懂享受不懂創造,只會吃魚,不會捕魚的花花公子與小姐。日本的「餘裕教育」提倡熱愛生命,選擇堅強就是試圖將學生從應試教育中徹底解放出來,以寓教於樂的方式,恢復孩子天真爛漫的本性,鼓勵青少年利用周末到農業學校體驗生活。把孩子從溺愛中解脫出來,變嬌氣、懶惰為耐勞和堅強。

作為愛孩子的合格家長,就是在你需要幫助孩子的時候不去打擊孩子,在孩子需要磨練的時候,不去過分的溺愛,要知道,孩子是否能夠成材,是需要家長用愛的意志來磨練的。

過度的保護會讓孩子無能

父母愛憐孩子,孩子依戀大人,這近乎是一種天性。但是,孩子對父母過度依戀,導致的是孩子獨立性的缺失和自我生存能力的弱化。有的家庭,父母事無巨細地關照、保護孩子,這樣看起來是為了孩子好,但實際上使孩子失去了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限制了孩子能力的發展,並使得孩子變得無能。

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最好的保鏢是自己。孩子能不能在社會上站得住腳,與他們獨立解決、處理問題的能力密切相關。有的家長在這個問題上管得太寬,過度的保護使孩子成為溫室里的花朵,孩子的能力沒有得到發展,一到社會中就相形見絀。而一些有眼光的家長,則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獨立生存與發展的能力。

生活中,我們會不止一次碰到這樣的情景:兒子長得比媽媽還高了,還像個嬰兒一樣偎在媽媽懷裡要這買那,稍不順心就捶胸頓足,旁若無人地又吵又鬧。

一位揚州某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只因跟堂弟玩電腦時發生了一點爭執,他容忍不下堂弟說他「笨」,便揮刀將堂弟和堂弟的母親一起殺死。事後法官問他為什麼會為了這樣一句話,連堂弟的母親都不放過?他卻說:「堂弟罵我『笨,連電腦都不會玩』時,他媽媽在旁邊看著直樂,我當時只想把他們都殺了,就沒有人敢再嘲笑我了。」

塑造什麼樣的孩子,主動權在父母手中。面對如此之多的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劇,我們與其想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倒不如反思一下現在的父母們都怎麼了?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有兩類父母行為肯定導致兒童後來的人格問題,這就是溺愛和忽視。

父母對孩子過多的關注和過度的保護就是溺愛,溺愛剝奪了兒童的獨立性,引起更強烈的自卑感,導致成年後的人格問題。例如,對孩子的「淘氣」行為,有些父母要麼不管,要麼完全壓制。他們總是想時時刻刻保護孩子,玩滑梯時別摔著,別被其他的孩子欺負,企圖迴避生活中許多醜陋的現實。結果,孩子長大後,根本就沒有應付各種生活問題的能力,不能自謀生路,不能自己做出決定,不能應付生活中面臨的日常問題和挫折。

父母捍衛子女,不讓子女們受到痛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過度的保護,反而會讓孩子缺乏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愛很重要,但卻無法保證孩子會出現良好的行為。孩子不但需要有愛心的父母,他們更需要接受過訓練的父母。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會對孩子的心理發育有哪些不良影響呢?

(1)影響孩子的社會性

孩子的社會化過程即孩子的心理成熟過程。兒童的社會性是在其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幼兒離開母親進入夥伴世界,但夥伴關係和母子關係不同。母子關係是保護與被保護的關係,而夥伴關係則是要求友情、信賴、協調的關係。幼兒為了在夥伴中保持良好的關係,就得學會某些必要的品質,發展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自我控制的能力,並發展獨立性,在心理上體驗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進而主動適應社會並承擔自己的義務。受到過分保護的兒童,人際交往局限於父母和同胞(獨生子女沒有同胞,接觸面更狹窄),不能從廣泛的交往中體驗他人的情感、意識以及價值觀念等等,進入社會(幼兒園或學校)後,不知道與人交往的手段和方法,從而形成孤僻、依賴、抑鬱的性格,甚至產生嚴重的社會行為問題。

(2)壓制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動機

心理學家認為:個體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種需要,這種需要的內驅力――動機,由此推動個體產生為滿足其需要的一系列行為。但是,受到過分保護(限制)的孩子,其父母從各個方面已全部滿足了他的需要,這樣便抑制了他活動的內動力,大大降低了他對外界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並削弱了他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意志力。

(3)影響兒童的智力發展

人的智力是在社會活動中發展的,過度的保護實際上是限制了兒童智力和心理活動的發展。過度保護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去探索,去努力發展和表現自己的智力。更糟的是,由於很少有需要自己動腦、動手的情境,這樣的兒童進入社會中常表現軟弱、退讓和懶惰,不能獨立完成作業,不願動腦筋想問題。

在河北的一場大學畢業生就業招聘會上,有不少的家長陪著孩子找工作。這不禁讓人想起,常常會看到一家幾口送一個孩子入學,曾經耳聞父母為子女作「陪讀」,而如今連找工作也出現了家長作陪的身影。在感嘆「可憐天下父母心」之餘,我們也不得不深思:難道現在的子女什麼都需要父母「關心」嗎?

甘心「陪讀」、「陪找工作」的家長們用心良苦,原因無非就是一個「擔心」――擔心孩子沒經驗,擔心孩子受挫折,擔心孩子錯過機會。問題是,孩子的事,家長能都包辦得了嗎?我們曾一度反思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諸多問題,尤其是中國孩子獨立性差的種種弊端。但僅僅有反思還是不夠的,還必須採取切實的行動,要時時處處去培養「小皇帝」、「小公主」們的獨立生存和生活能力,讓他們自己去經受磨礪,去承擔責任,去自理生活。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他們只有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自理自立,老一輩人的「反思」才算有成效。

父母的愛是子女成長途中的陽光,無論何時都讓他感受到你的愛,但愛不等於嬌慣和替代。嬌慣孩子,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因此我們要很好地把握家庭教育的度。彈簧的伸縮原理告訴我們,拉力適度,使彈簧的功能保持,拉力過度彈簧將失去了彈性,無力回原。教育也同樣如此,了解子女是家長教育子女的前提,孩子是成長和發展中的人,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也應適合他們的變化,因此只要我們教育的目標不會過高,教育的態度不會過分,注意研究自己孩子的特點,看到孩子的優勢和不足,實事求是的、客觀的因人施教,定一個孩子跳一跳能摸得著的目標,就容易樹立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就能激發孩子積極上進的勇氣和決心。

所以,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學會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自己作決定,即便他們有時會做錯,對他們的未來也會大有好處。否則,他們成年後生活的特點就是「絕對沒有信心、猶豫不決、過度敏感、缺乏耐性、離不開別人的支持」。

培養孩子獨立生存的技能

為什麼對孩子「含在嘴裡怕化了,托在掌上怕摔了」的中國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尊敬度還不如一個明星?因為,過度保護的孩子其獨立性受到了摧殘!做父母的千萬別怕孩子吃苦!

孩子的事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做!能讓孩子多獨立就要讓孩子多獨立!

培養孩子獨立的方法就是讓孩子獨立。孩子的人格是和你一樣獨立的,您必須堅守這一信念。獨立是一個人在沒有被壓迫的情況下自覺自愿的行動傾向。獨立是生存的基本條件,有獨立性的人不僅善於行動而且善於思考,能根據事情的合理性來安排自己的行動,不能獨立就只有淪為附庸了。孩子從小就有獨立與依附的心理衝突,作為家長,必須時時注意培育其獨立性。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隻母雞撿到一隻鷹蛋,把它帶回去和自己的蛋一起孵,小雞和鷹一起成長,雞媽媽待它視同己出。一天,一獵人經過,一眼就看出了那隻鷹,雖然那隻鷹走路和覓食的神態已經和小雞差不多了。

獵人對雞媽媽說:「這是一隻鷹呀,你應當讓它成為真正的鷹!」

雞媽媽說:「它是我的孩子。」

獵人對鷹說:「你是一隻鷹呀!」

鷹說:「你弄錯了,我是一隻雞。」

於是獵人把小鷹帶到一個小土堆上,把小鷹舉高,然後撒手,小鷹撲稜稜落在地上,然後邁開母雞般四平八穩的步子。

獵人有些失望,但還是把小鷹帶到更高的土堆上,把小鷹舉高,然後撒手,小鷹撲稜稜又落在地上,還是邁開母雞般四平八穩的步子。

獵人有些遺憾,但他說:「我們再試一次!」於是獵人把小鷹帶到懸崖邊,對小鷹說:「這次就看你的造化了!」說完把小鷹舉高,然後撒手,小鷹撲稜稜直掉下去,突然,快要著地時,小鷹奮力地撲閃自己的翅膀,扇動著,扇動著,終於,小鷹飛了起來,像一隻真正的鷹!

獵人欣慰地笑了。

看看你的孩子吧,他的獨立性如何?是搏擊長空的雄鷹還是溫室里的花朵?你是否像那母雞一樣,把孩子帶在自己翅膀下?

如果有事,你的孩子能否一個人在家料理自己的生活?你放心嗎?是孩子太小還是我從來沒讓孩子干過?或是你不想讓孩子自立更生?

遇到事情你是否和孩子商量?你是否採納孩子的正確意見?你是否支持孩子的正當行為與要求?

獨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現之一。從小學會獨立生存的技能,對自己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成年後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滿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我們的目標是要青少年成長為一株迎風而立的大樹,而不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小草,所以要在實際生活中讓他們經過錘鍊,學會獨立生存!

明明的媽媽工作特別忙,所以明明生下來不久便被送到鄉下的爺爺奶奶家,到他要上幼兒園的時候,媽媽才決定接明明回市區住。也不知道是不是在鄉下隨意慣了,明明養成了不講衛生的習慣。爸爸媽媽一讓他洗澡,他就推三阻四的,更不用提飯前洗手、刷牙漱口這些重複次數較多的習慣了。因此明明牙齒被蟲蛀了不少,肚子也經常疼。在學校里,明明乾淨整潔的校服沒有幾天就又臟又破。爸媽不斷的提醒、警告、責罰都沒有生效,明明仍然把自己弄得一塌糊塗。媽媽眼看著別人家的孩子整潔漂亮、神采奕奕,自己的孩子卻像一頭又臟又臭的小豬,非常苦惱。

怎樣讓青少年從小就養成獨立生存的技能,自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呢?

(1)父母要提高認識,更新觀念

父母要明白,孩子的人生之路最終還是要他們自己去走,身為父母幫得了一時幫不了一世,只有讓他們學會為自己服務才能為他人服務;也要讓孩子明白「天上不會掉餡餅」、「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一切要靠我們自己」的道理。只有離開父母的懷抱,才能鍛鍊出蒼鷹的矯健翅膀,翱翔於天空之中。

(2)從小在孩子心裡播下愛勞動的種子

通過講名人軼事等方式,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的小手也能做許多大事。要激發孩子自我服務的興趣,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過度關注孩子,給予孩子充分的活動自由。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情,父母不要中間插手,一般情況下在進行過程中不要提出任何建議。要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愛。父母與孩子之間可以嘗試以朋友方式相處,給孩子提供充足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們才敢大膽地去嘗試。

(3)要善於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培養

先提出任務,再悄悄創造完成任務的條件。例如,學洗衣服時,可以讓他洗污漬較少的。最初要保證孩子能夠比較容易地完成任務,再逐漸增加難度,這樣才會增加學習自我服務技能的興趣,而不至於一下子被難倒或再也不聽從指揮。

單純的改善觀念當然還不行,關鍵要落到實處。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讓孩子自己動手做。要鼓勵或間接指導孩子做簡單的事,讓他們體會到依靠自己雙手取得成功的喜悅。不要總是一味代勞,凡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盡量放手讓他們自己動手做。也許會經歷幾次失敗,但總有一天,他們會做得很好。

(4)要肯定和鼓勵孩子每個小小的進步

哪怕孩子獨立完成一件微不足道的事,父母也要給予鼓勵,以培養孩子的興趣。如孩子自己洗了臟衣服,儘管洗得不怎麼乾淨,但父母也應該說「會自己洗衣服了,真是個好孩子」之類表揚他的話。同時,不失時機地教孩子怎樣洗衣服。多給孩子提供一些自我服務的機會。如在學校組織春遊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決定穿什麼衣服、準備什麼食物;過節了,要清理房間,可以跟孩子說:「爸爸媽媽跟你來個比賽,看誰的房間整理得漂亮!」這樣,引導孩子自己動手,使他們願意自己勞動,在勞動中無形地提高了孩子自我服務的能力。

要有耐心、不要急於求成。孩子剛開始動手時,經常會不小心把事情搞糟,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呵斥孩子,否則就會損傷他們的積極性,而要耐心地把動作解釋清楚並做示範,然後再讓他練習。

(5)定下一些規則,全家上下一律遵守

如果孩子依賴、懶惰成性,鼓勵或者模範可能都不起作用,這時可以定下一些規則,例如「不洗澡就不準上床」。如果孩子不聽勸告,父母可以不理睬他的抗議。確立規則時不要帶有責備的語氣,也不要重複嘮叨,只要以行動來證實就可以了。也可以求助於醫生、老師等具有權威性的人。這些人更能使孩子明白自我服務的重要性。如孩子不肯刷牙,可以直接帶他到牙醫那裡,讓他看看病人的痛苦。然後讓醫生告訴孩子,這些病人就是因為小時候不好好刷牙,現在就要補牙、拔牙,還要打針吃藥。在孩子認識到「慘痛」的教訓時,再教他們如何保養牙齒、如何養成正確的習慣。

(6)讓孩子學會說「我自己來」

要制定一些引導孩子的策略。畢竟孩子年齡比較小,在訓練他們自我服務技能、自理生活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策略,懂得說服孩子的藝術,讓孩子規劃自己的生活,培養獨立意識。讓孩子輕輕鬆鬆、開開心心地得到鍛煉。

具有自我服務的技能、生活自理是一個人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能力,但是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要從小加以培養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鍛煉的機會。
推薦閱讀:

小姨做了5年的醬香餅配方,孩子三天兩頭就要吃,比外面強多了!
帶孩子的男人更有魅力,盤點國外的那些明星奶爸
這麼批評 孩子既知錯又有面子
孩子喜歡說謊,家長該怎麼辦
跳繩能幫孩子輕鬆長高!可惜的是,很多孩子都跳錯了!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