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鑒賞—千古名月》(文字稿)
《古詩詞鑒賞—千古名月》(文字稿)
于丹
大家好!
今天我們要講中國詩詞的意象,這個意象我相信大家從小都認識,小的時候你都相信有很多很多的童話,長大以後越來越忙了,反而想不起來了。大家還記得嗎?從2008年開始,我們的傳統節日開始放假了,中秋節現在已經有假期了,遺憾的是我們今天的日子裡,月餅越來越多了,可是看月亮的時間卻越來越少了,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講這個意象——千古明月。
我先來問問大家,想起月亮,你們直覺的從小到大,從經歷到聽說的,還能想起什麼來?大家都說想起月亮,就想起了神話,想起了祝福,想起了故鄉,想起了童年,所有這些都跟明月相關。我們平時容易忽略掉的一些東西,真正靜心去想的時候,會完成一些內心的喚醒。其實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學習,很多不是一個外在知識的灌輸,而是在寧靜之下真誠地從內心喚醒了關於生命的記憶。所謂文化,就是那些走過我們的生命,留下了這些痕迹的記憶。
千古明月到底留下了什麼呢?剛才大家說到的蘇東坡、李白的詩,這些都是從小的時候大家都讀的詩句,很多話,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其實,我們對於天上的明月,有過多少發問呢?
李白曾經問過,「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天上有月亮這件事情到底有多少年了?從什麼時候開始天空出現了一輪明月呢?我要停下酒杯問一問蒼天。跟他不同的是蘇東坡舉起了手中的酒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在這裡,大家還應該有一個聯想,就是「明月」跟酒有關,當你酣暢淋漓,飄然欲仙的時候,天上的一些童話,晶瑩剔透的開始逼近你,你忽然想一想要問問天上的事情了。
千古明月,其實世界上各地的人都能夠看得見。天上只有一個月亮,但是人們心中有無數個月亮,每一輪月亮穿越了不同民族文化視野的時候,它留下的是一種特定的文化意蘊,每一個民族都有它的月亮神話,每一個民族都有它自己對月亮的解讀。
作為中國人,我們心中的明月,到底可以從那些角度去解讀呢?它在我們的生命中僅僅是一個點綴嗎?僅僅是一些風花雪月的傳說嗎?還是說它有更深刻的一種意味呢?我們今天第一個問題就要講一講關於月亮的哲學層面。
第一集 「太陰之象」——月亮的哲學意味
大家都知道一個名字——太陽,但是我們不知道另一個名字,跟太陽相對的月亮也有一個學名叫太陰。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平衡是陰陽之間的平衡,那麼熟悉了陽光下生活的我們,再去看一看太陰之下,它到底能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啟發呢?
《周易》說得好,「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是什麼?「道」是一種平衡,「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這是《老子》中的一種描述,它可以為天下母。這是「道」呈現的一種狀態,這種周行不殆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平衡。那麼跟「陽」所對的這個「陰」是如何完成平衡呢?在《呂氏春秋·精通篇》裡面,有這麼一個界定,「月也者,群陰之本也。」說月亮是什麼,月亮是群陰之本,月亮是屬陰。我們小時候聽童話,給小孩子講故事,說太陽公公出來了,很少說月亮公公,都說月亮婆婆。我以前有一個學生是湖南的小姑娘,給我用湖南話念過月亮婆婆的童謠,是一個關於月亮婆婆特別美好的童謠。再小的孩子,現在看中央台看少兒節目的,會知道叫月亮姐姐。從月亮婆婆到月亮姐姐,月亮在擬人化的時候,從來都是屬陰性的,這是我們約定俗成的一種心理投射,有時候約定俗成是最厲害的事情,因為它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文化默契。
那麼這個世界上陰陽是怎麼去完成平衡呢?「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意配日月。」陰陽在我們生命中的呈現,最基本的一種形態,就是日月之間的平衡。為什麼這麼說,你去看看「日」和「月」在我們生命中呈現出來的意象是不一樣的。
太陽這個東西,只要不是日食,你只要看見它,都是一樣的。而月亮每天看見都不一樣,小的時候你看到的是小月牙,細到極致的小月牙,這就是它虧極而盈的時候,因為它已經走到了最細的時候,所以它要逐漸豐盈,到十五望的時候,月亮是什麼樣子呢?今天晚上大家可以看月亮,因為昨天是陰曆十五,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今天的月亮特別圓。但是圓過了今天,明天就盈極而虧。走到極致的時候,就開始從它相反的方向走了,這也符合老子說的。「道」這個東西要給它起個名字叫「大」,大曰遠,遠曰逝,逝曰反,這就是物極必反。什麼東西走到極致的時候,就開始向另一個方向發展,只有這樣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永不停歇,這就是月亮。
某種意義上來講,太陽的能量更充足,但月亮的意象有意味。我們每天在太陽下所接受的教育,和在月亮下所接受的教育,顯然是不同的。太陰和太陽有什麼不同呢?太陽我們每天都可以看見,它是掛在朗朗晴空上的,它圓滿,它熱烈,它充滿了光明,它代表著我們在社會人格中的進取心。一個人的奮進,對責任的承諾,在社會上的這種進步,都如同太陽給你的這種勵志一樣。但是月亮是什麼樣,月亮是陰晴圓缺永遠變化,它代表著我們自然人格中的平常心。有一個詞叫慾壑難填,當一個人心中永遠只是對這個世界的要求、慾望有不滿足而缺乏平常心的時候,這個人就會過於的亢奮,過於糾結,很多事情可能會因為自己的期待值太高而反而達不到了。
什麼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教育,最好的教育不一定是在教室里所講的內容,而是你穿越萬古山川、天地江河時所體會到的這種變化。大自然是對人是最深刻的教育,比如說太陽的教育和月亮的教育,它讓你知道一陰一陽之間,我們所完成的平衡在哪裡,我們是怎麼樣完成了這樣一種進取和平常之間的匹配。
進取心是讓我們拿得起,平常心是讓我們放得下。一個人在生活里,要拿得起就需要力量,放得下需要有度量,沒有力量就什麼也拿不起來,在世界上無法安身立命。但沒有度量的話,就什麼事情也放不下,永遠扛著的話,那你怎麼前進呢?所以我們說陰陽對我們是一種教育,從哲學的總體上去思考一下,我們現在在月亮下的時間太少了,月亮能夠教給我們的道理卻是太多了。
中國的佛家教給我們什麼叫「圓滿」,最好的境界是七個字:花未全開月未圓。一個人在有所期待的時候是最美好的,花還剩一點點沒有開,你可以想像它全開的燦爛,月亮還剩下一點點沒有圓,你就一直期待著那一輪清輝填滿。但是盈極而虧,一旦圓滿之後呢,花開始凋零,月開始缺損。所以最好的境界往往是有所期待,還有那麼一點點空間。
我們今天的人太追求圓滿了。我經常看到媒體上說,什麼樣的人生叫完美的人生?其實我更喜歡的說法是,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真實的人生?就是那一種不掩飾自己的弱點、痛處,抱著一種坦率的勇敢,在這個世界上真實走過的一生,它不一定完美。所謂完美就是方方面面,綳到了花已全開,月已全圓。我們不能從中學一點哲學的道理嗎!
老子說得好,「物或損者而益,或益之而損」。這個世界上一切的循環,其實都是在圓轉之中的,也就是說所有的東西都是在變換著它的形態的,而不會最終停頓。我們經常說,這個世界上的很多東西,只有它周而復始,它才有永生的力量。
剛才有同學說,想起月亮就會想起吳剛,吳剛砍一棵桂樹,這棵桂樹的特點是怎麼也砍不死,砍一下,斧子離開了,那個樹又合上了,再砍一下,又合上了。月亮上這個桂樹永遠砍不死,這是個意象。剛才有同學說嫦娥,嫦娥是吃了什麼葯才飛上月亮的?也是長生不死。所以,月亮還有一個意象,就是月亮的年華是在輪迴中永生的,就是在它盈極的時候,它又最後虧損,讓自己頤養到那麼一個小小的月牙,然後它又豐滿起來,然後它再虧損下去,所以就在這樣的潮起潮落,月盈月缺之間,獲得了真正的永生,這也是一種哲學的意味。所以我們平時看到的月亮,總會覺得它很美,但是我們很少站在哲學的角度去考慮它。
站在哲學的角度再往前去走,你從月亮中還能夠看出什麼呢?中國的佛教在中國的本土上真正蔚為大觀發揮起來的是禪宗,禪宗對著這一輪明月是有很多感悟的。我們來看一看禪宗對明月的感悟。《五燈會元》上有這麼一句話,「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真正不變的,永生的,循環的,這輪明月,它能夠照見我們內心什麼樣的動靜呢?還是《五燈會元》上有這麼一段話,「見山不是山,見水何曾別,山河與大地,都是一輪月。」
你想過這個境界嗎?山河與大地都是一輪月,這是一個飽含了禪悟的一首偈子。這裡面所講的,其實是說佛家對生命的那一種徹悟,要經過幾個不同的境界。大家聽過這個公案故事嗎?說對於山水的感悟,第一個層次,師傅說,你看這山是什麼?說看山就是山啊!水是什麼?看水就是水啊!那不行,要去修鍊,要去讀經,要去參悟。參悟到第二個層次的時候,師傅說,你再看這是什麼?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那麼再往下修鍊,到了更深的層次的時候再看呢,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大家可以想一想,這就是在哲學上正反合的三個階段。
如同你們看這個世界,你們剛剛進入生活的時候,聽老師聽家長講,看書本上的故事,覺得世界應該很美好的,人性也應該很善良。小孩子為什麼會信賴童話呢?就是你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信賴的。但是你們走到現在,包括再過兩年你們出去求職就業,就覺得更難了,你對這個世界一定會有一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時候。可是你們要相信,最後人真正走向平淡的時候,走到人對這個世界本來認知的時候,會發現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所以為什麼說山河與大地都是一輪月,在陰晴圓缺的循環輪轉中,人的認識也是以這樣一種螺旋式的方式完成著它的前進。詩曾寒山曾經說,「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心似朗月,這是中國人追求的一個境界,就是因為明月清輝,它可以去滌盪很多我們人間的不快,它可以去消除那些陰影,它可以保持著我們心靈的那種澄澈。所以心如朗月的時候,那點徹悟是無法言說的。
中國道家也有這樣的說法,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無論是山川還是明月清風,這個世界上至極的美好,只有你讓它與自己物我合一,你才能夠體會到心裡的那一份明朗,但不可言傳。這種境界,中國的道家,中國的佛家都在追求。
我們今天總覺得月亮只是我們的一個外在的天上的星球,當人類真正知道了阿波羅帶回來的信息之後,我們開始用科學的眼光去審視月亮的時候,我們就失去了很多童話的清瑩。其實,我多希望在今天這個時代中,我們一方面篤信科學,另一方面我們仍然喜歡神話,我們仍然願意自己的心可以與明月合一。如果說科學與神話能夠變成我們的一雙翅膀,那麼這樣的人生,也許我們多一些月色相伴。還是詩僧寒山曾經說,「圓滿光滑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他就是這樣看月亮的,為什麼他說我心似秋月呢?他從來就覺得,掛在天空的就是自己的內心,天地可證,澄澈如月,這就是一顆人心。
現在經常有人說,人心叵測,現在每個人心裡想的都是什麼,我們沒法看見呀,你能想到中國的古人在禪悟中,能夠遠遠地看見自己的心就懸掛在天上嗎?所以一顆心到底在哪裡?也許有人會說,一個月也就是一個十五,月亮才是圓的,我們是能夠看得見。一年才一個中秋,我們才抬頭看一看,平時那些半月缺月的時候,我們都去看什麼呀。其實只要你真正去用這個心情,你看看中國的宋詞里曾經有這樣的說法,叫「天邊一鉤殘月帶三星」,這是什麼字?一鉤殘月帶三星的時候,一抬頭你就撞見了自己的心。圓滿有磊落透徹的情懷,殘缺有惆悵傷感的美麗。無論殘月還是滿月,只要你肯用心,你會知道掛在青天的是我心,這是一種境界。
那麼,青天的一輪月映在人心裡,你能夠感受到什麼呢?佛家有一個偈子,就是一個飽含哲理的一句話,也是一句禪詩,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這說的是什麼?一個人心有牽掛的時候,想父母,想親人,只要你在思念的時候,你看見明月會思念,你拿起筷子也會思念,你穿一件新衣服會思念,你看到一處好風景還是會思念。一個人心中有所牽掛,就心似千江水。天空只有一輪月,但是千江有水千江映月,在任何時候心中都有一份投射。但是,如果人心沒有了這份牽絆,也有很多人說,要把一些惆悵往事了斷,那個境界放下了,那就是萬里無雲萬里天了。一瞬間,當牽掛遠去的時候,天空上了無一絲雲痕,你看,這就是一個生命的境界啊。
所以,風花雪月在今天,越來越不像一個褒義詞了,鼓勵大家奮發進取的時候說,不要把時間都消磨想花前月下。你看花前月下,風花雪月,這個月亮在勵志教育中,從來都不是個正面角色。但其實,如果你肯靜下心來和明月相處,你會發現,如同《華嚴經》里說的「萬川印月」。這種澄澈的安靜的中國式的智慧感悟就是以月映人心,追求一種空靈的虛靜的生命內涵。為什麼要虛靜?蘇東坡說,「靜故了群動」,一個人只有自己的心安靜了,能夠了解群體的動向。
一個人的心為什麼要空靈呢?因為「空故納萬境」,自己心裡騰空了,萬種境界就會包納心中。你想想月亮是空靈的虛靜的,我們現在為什麼內心煩惱焦慮,這些東西都是因為你心中的鬱結太多了。所以我說,有一個秘密,就是我們現在受的太陽底下的教育多於憂慮下的審美。如果我們肯靜下來,去真跟明月交流,你會發現,這萬古風月,它跟我們的心一定是有所關聯的。
第二集 「月光皎兮」——月亮的審美意象
我們站在哲學本體的意味上來看千古明月,那麼月亮也是一種審美。「月出皎兮,佼人撩兮」從《詩經》的時候開始,月亮就帶著它自己的審美來到我們的身邊。
月亮首先見證了古今的永恆。大家都會記得張若虛在明月清輝中那樣一種惆悵的發問,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中把這一種發問稱為「少年輕愁般甜蜜的窺探」,對於光陰流走那樣一種感傷,但同時有一種感悟。你們今天看明月的時候會想這些問題嗎?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我們今天還有誰去追問,人與明月,電光石火,目光相觸的那個瞬間,開始於什麼樣的年代呢?誰是第一個見證明月的人呢?而明月照澈的人間悲歡,又是那一個故事呢?為什麼長江水滔滔不息,但是人與明月之間的秘密永遠都無法解讀呢?
你想想《春江花月夜》裡面,無所不在的那一點月光啊,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何處春江無月明?這就是心似千江水,明月在心照出來我們那樣一種傷感的美麗。所以月亮首先是見證古今的。
我們大家都會記得,李白在月亮下,也曾經問過人與明月的這種關聯。李白《把酒問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惟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尊里。」
你想想今人古人之間的關聯,誰都見過這一輪月。雖然今天的人沒有見著古時的月,但是今天的月照亮過古人吶。今天的人古時的人,都像東逝流水一樣走遠了,可是月光在金樽也在,只要我們這此刻,把握住人與明月的關聯,月光常照金樽里,人與明月就在這一瞬間,得到了一種永衡的交匯。所以這首詩你說它悲傷嗎,的確悲傷,因為今人古人若流水,一切都會遠離。但是你說這首詩它積極嗎?它又真是樂觀積極的,因為它找到了人流住明月的那個密碼,就是把明月映在酒中,映在自己的心裡。所以李白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能夠把古今風月都留在他的生命里。為什麼他是詩仙,咱們就成不了神仙呢,就是因為他留住的東西比我們多,他還能夠把這個東西變成另外一種形態再釋放出來。
所以,余光中先生寫李白《夢李白》,他說李白喝的那點酒都變什麼了?「酒入豪腸,三分笑成了劍氣,餘下的七分釀成了月光,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為什麼能夠繡口一吐,就吐出半個盛唐?因為他把他豪腸中的那些美酒有七分釀就了月光。所以李白有多少明月情懷,貫穿了他的一生啊!你想想這種永恆,古今時空的永恆,可以被一個人用這樣的方式留在自己的生命里。
中秋月圓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去想,他對世界,對於歷史,對於人生意味著什麼呢?白居易想起了:
「萬里青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
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
你看他用了四個典型的意象,讓月亮照見了這些人,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什麼呢?失意。月光下照見了好多失意的人生,你想想隴外久征戍,遠遠戍邊的那些將士,看見明月會思鄉。庭前新別離,在月光下執手相對,情何以堪。「失寵故姬歸院夜」,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沒蕃老將上樓時」,這都是好的年華遠逝的時候,「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世間見白頭」,這都是他們白頭時候回首紅顏韶華。在這樣的時候,明月起了什麼作用呢?「照他幾許人腸斷」。可是這是月亮的事嗎?「玉兔銀蟾遠不知」,月亮自己不知道它把人間的悲歡放大了多少啊!「一輪中秋月,見證古今情」,你說的這些真有這樣的故事嗎?也許依稀有。但是這樣的時刻,循環在不同人的身上。所以叫見證古今呢,就是這一輪明月,這裡面你能看見不同人自己身上的身世感慨。
我們今天在賞月的時候,其實這些東西都會縈迴於心。為什麼月亮能夠照到的這種古今呢?辛棄疾在《木蘭花慢》里有這麼一段: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想一想天空明月,像一輪明鏡,沒有人用繩子拴著它,但是它始終在天空上徘徊不去。月中的嫦娥寂寞獨守,誰去挽留她你?你想這裡面講的都是些永恆的跡象。「長風浩浩送中秋」,年年都有中秋夜,中秋都有家家戶戶都有不可言說的心事,所有這一切都被放大出來的時候,古今同歡,古今同悲,你可以放大了這一刻人心的繫戀。
揚州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在杜牧的時代,「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它是多麼美麗的一段眷戀。但是時過境遷,走到南宋姜白石來的時候,「廢池喬木,猶厭言兵」,這裡已經一片荒敗,什麼還在?「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燦燦的紅芍藥依舊絢爛,波心的冷月照樣無聲蕩漾,月映古今,這樣一座揚州城,它的興盛,它的衰敗,它的爭鬥,它的荒蕪,所有的歡喜和落寞,只有明月見證了古今。
小的時候,我們背詩就會說,「秦時明月漢時關」,悠悠的明月,它見證古今的時候是我們對歲月的追問,也是在光陰流轉中完成的一種明示,這一種審視勾連起了天上人間之間綿綿不斷的溫情。
第二集 「月光皎兮」——月亮的審美意象
從審美的角度去審視明月,它見證了古今,更重要的是它勾起了我們內心的一種感受。在明月下,顯然是審美的,但這種美一定是有它的特質的。
這種美有什麼特質呢?大家想一想,我們每個人在月亮底下想到的那種審美,都是什麼樣子的?有人說看到明月有時更快樂,有時更憂傷。明月的特質之一就是會把你的快樂放大得更快樂,會把你的憂傷映襯得更憂傷。月亮下既有那種圓潤美好的祝福,同時也有那種傷感寥落的牽掛。
有人說到牽掛,有人說到思鄉。月影照進人心的時候,往往勾連起來一種思念,所以人在明月之下,你去看中國詩詞中的審美,往往是傳遞了一種孤獨寥落的傷感之美。大家都知道在戲劇的形態中,悲劇是最高的形態,為什麼呢?有限時光中的遺憾和殘缺,會在我們的心靈中激起空暢的反響,久久縈迴,揮之不去。人生的很多缺憾,當它漸漸走遠的時候,它也可以變成一種感傷之美。明月跟中國文人之間的關係,恰恰就放大了你生命中的很多落寞和惆悵。
你看看中國的那些詩人,都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看見了月光呢?提起明月,你不能不提到詩聖杜甫。愛李白,不能不跟李白一起醉酒;愛杜甫,不能不陪杜甫一起熬夜。
大家發現沒有,杜甫寫的大量詩篇,都是「片雲天更遠,永夜月同孤」,內心惆悵徘徊,望著天邊的孤月,前世今生湧上心來。所以杜甫看見的月亮,比我們看見的多,在我們酣睡的時候,他一個人獨對清輝。杜甫的月光是「江月光如水,高樓思殺人。天邊長作客,老去一沾巾」。杜甫一世的漂零,讓他覺得「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抱病獨登台。」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詩。杜甫一直在尋覓著他的故里,尋覓著託付。中國文人尋找的安頓,是自然人格與社會人格的雙重安頓。自然人格的安頓是故鄉,社會人格的安頓是仕宦。他需要一個角色把他安頓下來,否則他就始終在漂泊。所以,杜甫是一個生命漂泊感特彆強烈的人。
你看李白雖然也漂泊,但是李白處處皆可安頓。李白一喝酒,說「但使主人能醉客,不問何處是他鄉」,能喝酒的地方他就安頓了。蘇東坡也是經常在流放、漂泊,但是蘇東坡說「此心安處是我鄉」,一顆心安頓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可是杜甫不同,他沒有李白的豪邁,也沒有蘇東坡的曠達,他有著一份赤誠,有著一份執著。在他的執拗之中,始終感覺到他的漂泊是他的此心大悲。漂泊之感,在哪裡更清晰?在月色下會被格外放大。所以他看到的月光,經常映襯出他的一生。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杜甫說自己「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這四句話,幾乎說盡一生心事,我是個什麼人呢?我就是一介迂腐的儒生,我也必有天地的坐標,我就是在漂泊途上,我也不舍思歸心情。我守著的漫漫長夜,有明月入心照耀著我自己的孤單。這就是他給自己的一個速寫。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生,在月色下格外被放大。他在《宿府》裡面,他說自己這麼多年的這種「願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多年的漂泊,在「清秋落府井梧寒」的時候,一個人審視著天地,看見了「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岳色好誰看。」他的一聲一色,聲音是聽見徹夜的清角吹寒,就好像是喃喃切切的私語,綿綿縷縷不絕於耳。另一方面,是看到了天上的月色,月色好了,他也承認好,但好與我的生命有什麼關聯啊。好誰看?縱使好,能照亮我明快的心情嗎?我自己是看不見它的好,照亮的只有悲傷。這就是杜甫與明月相處的方式。
我們去體會杜甫的崇高,和體會李白的天真,同樣會有一份明月下的感動。我們說一個詩仙一個詩聖,包括詩佛王維,他們三個人都是愛明月的,但是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月色,李白的月色都天真,「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他看著天上的月亮永遠都很好。王維的明月就很曠達,「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但杜甫的明月永遠是這個樣子,永遠會被月光照徹他內心的悲愴。
在明月下,有人說思鄉,有人說思親。一個人在明月下會有很多很多的思念,比如說杜甫思念自己的手足,「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在紛紛戰亂之中,明月牽掛著你對手足兄弟的那些遙遙寄盼,「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在深秋時節,中秋之月分外明朗。在這樣的時候,千山萬水之外,都映襯在自己的心上。所以為什麼在中秋這個時候,大家的心格外有一种放大的惆悵呢?還因為這個季節,也就是這個季節,「露凝為霜,草木搖落。」這是一個蕭瑟的時節,這是人心隨著樹木紛紛飄灑,走向悲涼的時節。所以中秋的月亮顯得格外的意味深長。你想,對於兄弟手足的這種牽絆,就看到了今天的月亮格外分明。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特別的歡喜和特別的憂傷,都會被明月放大。因為就在這一刻,月亮跟你的心事相關。
杜甫照樣會在這樣的時節想念他的妻子,想完了手足想妻兒。一首著名的詩,就是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他說我一個人在長安,老家鄜州的月色,只有我的妻子一個人去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孩子還小,不懂得媽媽的惆悵,無人分擔。所以他的想像妻子一個人站在月夜中的時候,「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身上被露水打濕了,打濕的還有他的心情。「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共同站在雕窗前,讓明月照著我們臉上的淚痕終於乾淨了。這是一份憧憬,這是一種期待。你想想,明月為什麼能說出很多人的這種心情呢?
我記得在我十一、二歲的時候,我爸爸在安徽工作,那時候坐飛機很少,都是坐火車。我媽媽的生日恰恰在中秋之後白露之前。有一次一個叔叔,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那時候火車也慢,到了我們家,替我爸爸帶了好多東西。其中有一個大大的裝洋酒的盒子,但是非常輕,好像空的一樣。我和我媽媽猜了半天,最後打開看看是什麼呢?我爸爸給我媽媽折了整整一枝桂花。那時候還沒有花泥,他就用脫脂棉片蘸上水,一層一層包在那個花枝的根上,外面用塑料袋包起來,然後在桂花的枝杈里,他用他的讀書卡片,一筆非常漂亮的蠅頭小楷,給我媽媽寫的是什麼呢?寫的就是杜甫的《月夜》這一首詩:「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其實,有些思念人心永恆,所以「明月千里寄相思」,它在每一個時代都會重複著故事。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現在看到那些從花店裡定的花,上面別的生日祝福,我在想,我老爸比這些酷多了。那都是在三十多年前,他自己折的桂花,託人那麼老遠那麼久帶來。而且我現在看到那些生日卡片上寫的祝福語太直白了,真的不如這首詩好。這首詩恰恰寫出了我們家當時的心情。那時候,「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我真的不懂得怎麼樣想我爸爸,上小學時還挺高興的。我媽媽一個人帶著我在北京,她也不能經常去探親,我爸爸那時候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調回來。所以這首詩,我越是長大的時候,越覺得寫出了他那時候的心情。所以,月亮是永恆的,人心的思戀牽絆是永恆的,這就是詩歌的力量。
杜甫的明月,在多年以後還會照進每個人的心裡。這樣一種明月,除了照見牽掛,照見親人,它還有一種更為驚心動魄的映照,那就是照見了故國。李煜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個亡國之君,是一個詩思澎湃,用王國維的話評價他,是「粗服亂頭,不掩天姿國色」的這樣一個本色詩人。但是,畢竟千里江山斷送在他的手裡,他那「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哀愁寄托在哪裡呢?雖然他也有很多的不眠之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一切不需要朗月了,「如鉤新月」都可以照澈悲傷。一個人無言獨上西樓,看見殘月如鉤的時候,心如寂寥的清秋,滿滿都是悲切。那月明的時候更不堪了。「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一輪滿月照見曾經河山,「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那一切山河還在,但是江山易主了。所以,這一種古國之思,在明月之下顯得格外觸目而驚心。
你們想過嗎?明月的審美,這種寥落,不是一己的悲傷,有的時候是家國的疼痛。所以李煜寫他的內心世界,那一種細微的活動,「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我們總是說,動靜,動靜,我們能聽到的看到的是什麼動靜呢?這裡總是有聲有色,我們經常說一個人講什麼事情形象,叫繪聲繪色。你看,杜甫寫了「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李煜寫了「斷續寒砧斷續風」,聽見一點點的聲音,是「數聲和月到簾攏」,月色把這一切帶來了,他才砰然入心。
月色有時候喜人,有時候惱人,月色惱人的時候,你想躲它都躲不開,你想把它攆走都攆不走。所以《春江花月夜》中寫的樓上那個思婦,也有這樣的心情,「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看見那個月亮照到妝鏡台上,應該是「女為悅己者容」,她的身邊沒有人,就月亮照在妝鏡台上,這不是煩人嗎?她就想,我放下窗帘,把月亮給檔上,結果「玉戶簾中卷不去」。我就卷了以後,月光不走,還是透進來,那一賭氣,你不走我走,抱起了洗衣盆,我洗衣服去了。就是這個寒砧,在搗衣的時候,「搗衣砧上拂還來」。月影又來了,我用手把它掃掉,但它又來了,你說這月色多惱人啊!月色如影隨形,人心感傷悲切的時候,它偏偏要來搗亂。這就是蘇東坡說的「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人間別離不團圓,你月亮非得這樣圓,這不是搗亂嗎!所以你會知道,有時候月色惱人,放大了就是這種寥落、孤獨、傷感之美。但是這份情景,你今天讀起來不美嗎?這也是一種雋永的美。
范仲淹說,「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就是說,酒這東西進不同人的心肺,它化作的是不同的東西。進李白,那是酒入豪腸,所以他那笑成劍氣,他能釀就月光。但是到了范仲淹這裡,你們小時候讀的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公情懷何等浩蕩,但是在詩詞中一見明月,也有此情不堪。你們去想一想,中國的散文很多是言志的,詩詞是言情的。而在詩與詞中,以詞最甚。所以在詞中一見明月,這個高樓也是上不得的。明月在樓頭,一個人在樓上徘徊的時候,也是不敢獨留的,因為這時候的酒就化入了相思淚。
你是否發現中國人有一個特點,就是登高這件事,登什麼感受不一樣。很多人登山,登得胸懷始開,眼界闊達,「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杜甫登山。李白登山,「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你看中國人登山的時候,往往都很豪邁。
但是,另外一種登高就是登樓,即使李白這樣的人,也會說「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這是從古詩詞十九首里傳下來的詩。你聽到那地方,「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那是一種苦苦的尋覓。所以到了秦少游的時候,寫「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我一直在想,中國人在高樓之上到底迷失了什麼?辛棄疾這樣一個曠放的人,那也是在落日摟頭,一個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那樣的一種英雄情懷,到這個時候也是「喚起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一個人登高的時候,再見明月,酒入愁腸,當然它化作的都是點點淚滴了。你看這就是明月在那個特定時刻,對人心的放大。所以有一些時候,人不敢和明月相逢,「三相愁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舊業已隨征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一個人在黃昏清秋的時節,見到了乍起的這種明月,「三湘愁鬢逢秋色」,正是人歸途不識途,這樣的一個心意婉轉的時候,恰逢秋色已經開始寥落了。「萬里歸心對月明」,他不用說他的感受,把它擺在這裡就可以了。萬里歸心,何堪月明,這時候的明月照著人是多麼的無奈啊。
那時候的萬里可真是萬里,現在的萬里坐著飛機就到了。那時候的人沒有消息,那真是音書絕啊,現在發的E—mail就行了。所以,今天的人很少能去理解明月為什麼對古人那麼重要。因為我們今天用不著月亮幫我們什麼忙了,我們今天打個電話,發個簡訊,一封電子郵件什麼都解決了,再急了直接坐飛機就過去了。可是古人能怎麼著,只能是「我寄愁心與明月」。所以明月在那個時候,對人的那種慰藉,是我們今天這個高科技時代的人所不能體會的。應該說,我們比他們更幸運。但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今天也失落了很多,因為我們失落了那種纏綿的感傷,失落了無奈中堅持的情懷,我們失落了對清風明月的那份託付,我們失去了在惆悵之間內心的那一點真誠,我們今天一切都變得太簡單了。在今天這麼一個成本很低,就能夠完成很多消解相思的時代里,相思就顯得不那麼珍貴了。
明月為什麼在今天顯得不重要了?能夠完成很多消解相思的時代里,相思就顯得不那麼珍貴了,就是因為今天的明月已經被城裡那些汽車尾氣遮擋得朦朦朧朧了,不再那麼觸目驚心了。我們即使看得清楚,我們也用不著它來幫多少忙了。
你如果集中去體會一下,當時的那種寥落感傷之美。李白是個多麼豪放的人,但是李白的心看明月,在不同的時間,看見的月亮感受也不一樣。李白也會寫他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那是一種豪邁。「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時候是一種幼稚。但是李白在悲傷的時候,「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也就是說月色在他的心中也有惱人的時候。月光的這種惆悵,他也會想長門深宮中的怨婦,怎麼能見得月光呢?
我們從這裡要引出另外一個話題,就是在明月下相思,很多都是這樣一些惆悵的思婦,而思婦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人是誰呢?就是月里嫦娥。因為人人都是借著月光去照徹自己的相思,而嫦娥是住在月宮去眷戀她曾經的人間。她長生不老了,但是長生變成一種折磨,因為她在漫漫的生命歷程中永遠無法歸來。李商隱的《嫦娥》寫的是多麼典型的一種心情:「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一夜一夜,這個星河漸漸黯淡了。星星要暗下去,黎明繼起的時候,你才會想這一夜一夜天空的朗月為什麼如此明亮,那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個女人的惆悵懺悔,那樣一種深深的無奈,但是沒有可以回頭的那條道路了。這種夜夜的心情,就變成了驚心的明月。所以思婦的那些惆悵,有時候在嫦娥這樣一個美麗的、憂傷的、無奈的、永生的生命上,被格外的凝聚並放大出來。
我們為什麼說月光照出來的是寥落呢?因為它總會集中在某些人的意象上,這樣的思婦古今太多了。晏殊在他的詞里說,「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這也是月色太惱人了,明月怎麼就不懂得人間離別有多苦啊,為什麼你成宿成宿的月亮總是照在我的屋子裡呢。這樣的一種明月入心,讓我怎麼辦啊。這是一個人在明月下的無可逃避。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從《古詩十九首》傳下來就是這樣的詩篇。那是在東漢的時候,一個世道很紛亂,文人朝不保夕的時代,很多托寓之詩,都是在照出自己心中深深的那種憂患,生不逢時,人生漫漫,但不得自主。所以,你就覺得整個明月皎皎的時候。後來在曹丕的詩里也寫到,「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漫漫長夜怎麼就到不了頭啊。眼看著星漢西流,長夜怎麼還沒有完呢?明月皎皎照在床上,「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照的是什麼樣的床呢?照的是孤單的床。
一個人顧影自憐的時候,深夜應該是安睡的,深夜的生命應該是溫馨的。但是明月的溫度是什麼,月亮照在人心上,月亮是冷的,月亮是寒的,月亮是清寂的,月亮是落寞的。這樣的月光照出了人心中越發的孤單與悲傷。人真的是因為月亮在悲傷嗎?人真的是要月亮去承擔很多責任嗎?歐陽修的詞說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無關風和月。」這一句話道出了人與明月之間的關聯。人生有情,這件事你能怨得風月嗎!
不僅風月承擔著這個人生離恨的這麼一個名聲,還有很多的江山,還有很多的花草。杜甫也曾經說,「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人生只有有情,就會不斷地淚沾胸臆。你看江水起,江花紅,這一切那有盡頭。看著這一切,人生有情都會勾起來。
所以,人世間,看到的所有離愁別恨,都會找到一個意象去寄託。明月給了我們這樣一種意蘊,其實明月照徹的是人心中那些不曾消散的心事。
我們看了這麼多不同的月色,最後你看到什麼呢?這些皎皎的月光投射到人心上的溫度清寒孤冷,這種意象在中國的戲曲中也是很多的。大家看的崑曲《玉簪記·琴挑》,書生潘必正上場唱的第一支【懶畫眉】,唱的是「月明雲淡露華濃,欹枕愁聽四壁蛩,傷秋宋玉賦西風。落葉驚殘夢,閑步芳塵數落紅。」他說這樣的月明雲淡的時刻,我就是睡不著,睡不著就在枕上就聽到蟋蟀聲起來了。這樣的一個清秋時節,刷刷的樹葉子下來了,吧嗒一聲殘響,驚斷了我未穩的夢境。這個時刻想起宋玉,想起明月下所有的悲歡,他要「閑步芳塵數落紅」,一出去要看一看落英繽紛,陪陪它們,數數它們,不枉它們來此人間一回,偏偏這個時候聽到了陳妙常彈琴的聲音。陳妙常看到的「粉牆花影自重重,簾卷殘荷水殿風」,也是在月色之下照得一切的美好,在自己的心中引起了感傷。
月光有時候很美。但是中國人也有一個說法,叫做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所以月光下的枝繁葉茂照出人心的寥落孤單,這份清冷的投射觸手可及,生命中所有的惆悵所有的憂傷,都被月色勾勒出了清晰的細節,月光其實照見了我們心中的眷戀。
你會思念什麼呢?思念愛情,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甚至思念故國。一切溫暖的眷戀在孤冷的月光下,都鋪上了一層迷濛的色彩。這種審美又讓人感傷不已,又讓人心碎神謎。所以在月光下的審美,往往是讓人帶著這種感傷惆悵而不可自拔。
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有品質的歡樂不多,有品質的憂傷更少。你想一想,你真正擁有那種有品質的憂傷嗎?我們可以說有很多時候,我生氣了,我煩躁了,這樣的事情很多。我憤怒了很多,我鬱悶了也很多,但你敢說那叫做憂傷嗎?憂傷這個詞,不一定跟你的失業或者失戀相關,它是一種情懷,一種與生俱來你骨子裡的氣質,這種憂傷相關於悲天憫人。看到世事的很多艱辛在月色下被逐漸的放大,心懷悲憫,流連不去,這樣的一種感傷是為憂傷。
我們不一定都要去月亮下找歡樂,某種意義上講,中秋佳節我們過得越來越不真實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兩年過什麼節日,手機上的簡訊多得不得了。我總想過春節的時候,好像應該這樣發信息,打電話,紅紅火火過大年,熱熱鬧鬧去問候,沒有什麼不對的。但現在過清明過中秋,也這樣的不消停。我們現在把一些清靜的節日過得太熱鬧了。
生命追求幸福沒有錯,但幸福不等於熱鬧,幸福有時候是要留一段自由的空白,讓自己可以真正真誠地沉寂於一段感傷,你可以真正去看明白月色,想一想這些古今的神話與不舍的眷戀,這未必不是一種幸福。所以,有時候太熱鬧,連孤獨的自由都沒有了,也未必是一種幸福。現在,真正過中秋節的時候,我們不應該都是切開月餅,洗上葡萄,倒上酒,對著月亮,大家吃吃喝喝,最後悶頭大睡。總應該再想一想,張若虛、李太白、蘇東坡,他們在月亮底下曾經的發問,還能觸動我們的心嗎?
月光放大了我們心中的眷戀,月光勾連起了我們內心一種溫情而傷感的審美。我們在月光陪伴的時候,你要相信人生並不孤單。
第三集「孤光自照」—月亮的人格意境
中國人在哲學層面上對月亮的審視,在審美意境上對月亮的感悟,其實,有時候月亮對不一定是在萬古山河之中見證永恆,在一個人的生命中,它也可以去完成忠誠的陪伴。中國的詩人們追求一種境界,就是月光與人格的相映,這是一種人格的意境。
這種映照文人的高標獨立的情懷,代表作就是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此情此景,我們將心比心想一想,換了我們何等悲傷,一個人多麼孤單啊。張孝祥何以不怕呢?因為他有了陪伴,「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你看看他的這份從容,甚至掩映一份孤單的驕傲,他可以說這樣的一個時刻,有皎潔的月光分給我一輪清輝,有耿耿的銀河照耀著我的影子,我的表裡都是澄澈的。月光是由表及裡入心入懷,我跟明月之間的這份默契流連,那種美好曼妙,遺憾吶,我都不能跟你說明白,只能悠然心會而已。
為什麼他從容中有驕傲呢?因為他真的沉醉其中。一個人心中有萬古明月的時候,他是不會孤單的,因為明月已經跟他的人格水乳交融。其實張孝祥在那一段時間裡,日子過的真是不順,他一直處在顛沛流離中。「應念嶺表經年」,表裡,表裡,嶺表就是嶺外。在流放之地,顛沛流離,過的什麼日子啊,「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你們是否想過有這樣一種雄闊的人格嗎?即使沒有任何人的肯定,沒有世道上的榮華,一輪明月足矣!你孤單的光芒變成了人格的投射,可以照耀著自己,「肝膽皆冰雪」。
所以孤光自照,這是月亮和中國人人格之間一個驕傲的符碼。沒有人跟太陽說孤光自照,你會發現太陽是群體性的,月亮是個體性的。在太陽下往往是公眾的生活,但是月光下往往是私密的交流。所以跟月亮的交流都是一對一的,但是不敢說對太陽的交流都是一對一的。
首先太陽的光芒不可逼視,它哺育萬物照澈人間,但月亮是在凝視審視中,讓你覺得有一種交流,叫做孤光自照。它能夠照見你的肝膽冰雪,一個人有了這份情懷,就會變得勇敢,儘管「短髮蕭騷襟袖冷」,但不妨「穩泛滄溟空闊」,就算是人生寂寞,還是可以穩穩泛舟,有一份遼闊,有一份坦蕩,這是他份大境界。
在這樣的時刻,家家戶戶的賓朋都已經開始喝酒了,都在敘舊了,有誰和他敘舊呢?轉眼一看山川,可以把所有的山川請來做嘉賓了,但沒有酒怎麼辦?他說沒有酒不要緊,看到了北斗七星的排列,好像一個大勺子,他說行了,我把北斗星這個勺子摘下來,把西江水舀起來,這不就是美酒嗎。我來遍宴山川,「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一個人敲擊著船舷,仰天長嘯,此樂何極,不知今夕何夕!
南宋張孝祥這首《過洞庭》,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詞。因為這首詞有一種人格上真正的偉大的光芒,因為它是從內心投射出來的。我相信他也有感傷。但感傷未必不是一種美麗。感傷之後,人能穿越嗎?張孝祥是把這樣的月光融進了他的生命。
什麼樣的月亮是永不寂滅的呢?是從你情懷之中放射出的生命光芒。如果一個人能說孤光自照的時候,月亮跟你的心已經融在一體了。中國的文人為什麼那樣愛月亮,因為月亮可以陪伴,月亮可以讓一個人看見他的自我鑒定,在月光下能夠清晰地照見自己的人格。一個人真能獨善其身嗎?在獨處的時候,在寥落的時候,是最難自己看清內心的,幸虧有明月相照。
明月還可以陪伴解憂,李白、王維都曾經在明月之下看到了它的相伴。相比於張孝祥這樣的一種從容和驕傲,王維顯得淡泊空曠許多,他已經到了物我皆忘的境界。大家也知道王維這個人一生的傳奇太多,最後還能做回到尚書右丞。他怎麼總結自己呢?他說「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這一輩子的榮辱浮沉,都已經不掛在臉上了,他連驕傲都不再動於聲色。所以明月對他來講,是那樣一種溫暖的恆久的,若即若離的,但永不背叛的相隨相伴。他經常看到「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他說這樣的日子「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有明月就足矣!在明月下,「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都是輕盈的美。
如果沒有那些人,就一個人彈琴呢?」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彈琴不一定是給別人聽的,只要有月光足矣。我們總說一個人彈琴,意在高山,意在流水,這個世界上萬古風月,也許是真正忠誠的聆聽者。在這個世界上誤讀遠遠大於理解,看一幅畫,聽一支曲子,我們誤讀的信息要比理解的多得多。特別是現在那些指向性的音樂教育,一聽嗒嗒嗒當,說命運在敲門。我們千萬不要在音樂中有太多的指向性,太多標準答案以後,你就失去了那樣一種自由的交流。其實,這樣的的清風明月,往往是真正懂得的,它永不誤讀。
人對明月彈琴,比對人彈琴,有時候要保險得多。明月相照,它不會突然轉身拂袖而去,它也不會一驚一乍,喜怒形於顏色。所以王維最後的境界,就是這樣對著明月的。
如果說王維的明月還是靜默的,遠遠地相伴,這是一種有節制的審美。李白縱情的時候就毫無節制,明月簡直就是專門來他解憂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看李白都能耐啊,一舉杯子馬上就熱鬧起來了。前有月後有影,他自己也明白,「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我舉半天杯子,月亮也喝不上我的一口酒,影子也就白白跟著我,那想明白了,又怎麼樣。李白就是李白,李白想明白了就說,「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他感到,也沒有想到一輩子他們都不離不棄,就這一會兒,大家在一起高興就行了。「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李白的月亮是最想得開的月亮,就是有這麼一會兒陪著我,高興就行了。他想的不是月亮到底能幫我多少忙。月亮幫不了忙,只是讓月亮陪著他一起,月亮不起舞,他可以自己起舞。「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一個人如果生命的氣場足夠強大的話,天地為之動容。
為什麼杜甫說,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是因為風雨鬼神是願意為他的氣息而動的,他有這麼大的氣場。莊子說得好,「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你相信天地有精神嗎?如果你相信人生,此生只要有生命氣勢,可以磅礴萬物,那就能達到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合一,這就是天地精神的共往共來。李白的明月,完全是被他感動的,而且他也想得開,他說我們「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你就陪我這一會兒,人生抓住此刻,就會連成一個一個的永恆。我們所有的過往,都是讓人可以回憶的,是挺清楚的。所有的未來都是讓人憧憬的。也很明白,但所有的此刻都是迷茫的,焦慮得轉瞬即逝的。所以,誰能夠抓住此刻呢?誰能讓月亮陪著他此刻呢?李白的不朽就在於此。李白說,我們散了就散了,我跟你一個約定,人與明月終有一天在雲端相逢,我們「相期邈雲漢」好了!
為什麼說李白的生卒有好多傳說,其中有一說是李白是為了撈水中之月溺水而死,這樣不靠譜的傳說,只能發生在李白的身上。因為李白這一生的月亮情緣,他為什麼是詩仙呢?大家都覺得神仙的故事是不太可聽的,但是這樣的故事發生在李白的身上,大家也信,是因為他一生的明月情結太深,而他這一生性情天真而明亮,月亮就是他的性格,他就是這麼一個天真的人。這一刻,月亮的生動莫過於李白,而且他與月亮雲漢之上還會有約,中國的文人多麼愛月啊。
梅堯臣說自己因為喜歡月亮,「終夜每愛月,見月常苦稀。」我每天晚上都想看見月亮,但是可惜見到月亮的日子太少了,總能夜夜有相思,寄予明月。「聽猿推枕坐,愛月近窗眠。」就是一個人在行舟的時候,舟行在江上的時候,為了要看這個月亮,要貼近窗邊去看著這個月亮。「悲秋時把酒,愛月夜行船。」月亮照著江水照著行人,夜裡捨不得睡覺,就是因為人跟明月有一份江上的默契。
劉禹錫說得好,「揚州從事夜相尋,無限新詩月下吟。」為什麼詩人總愛月?劉禹錫說出了秘密,就是因為「無限新詩月下吟」,人在月亮能夠吟成的佳句特別多,為什麼呢?因為人在月下特別安靜。按道家的說法,「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這是莊子的一段話。說這個東西,是能照得見萬物,但惟一能照得見的情況是它安靜的時候,水靜猶明。它喧囂澎湃著,把浪花摔碎在礁石上沙灘上的時候,你什麼也看不見,很安靜,「水靜猶明,而況精神」。何況人的精神呢?
什麼叫聖人,「聖人之心靜乎」,聖人就是心能安靜的人。人心安靜以後就是天地之間的鏡子,能照清萬物。月色下人心似水,月色似水,一切寧靜反照天地萬物。為什麼能寫出詩來?因為這個時候最寧靜。人在太陽底下往往是在忙建功立業,如果說大白天浪擲浮生,就在哪裡吟詩誦詞,別人會覺得你有點不務正業,但是在月光下「無限新詩月下吟」。如果沒有在月光下的充電,到白天的時候,你還真是電力就不足了。月光下人的審美和對於內心的反省,能夠看清一個人的人格的高標。
什麼樣的人格就有什麼樣的詩篇,蘇東坡這樣一個人,他生命中有多少落寞,不僅滿月圓月可以陪人起舞,孤光自照,缺月也一樣,就是人心中既無奈又不甘,但他還有一份守得住的堅持不妥協。蘇東坡一輩子都在新舊黨爭的夾縫中,始終不如意。所以他的心情會被殘缺的月影清晰的勾勒出來。「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08年的時候網路歌曲,當時就跟《求佛》那一批最紅的歌就是《寂寞沙洲冷》。所以古今詩詞歌曲這些意象都能夠打通。
我在各地講學的時候,很多人都問同一個問題,當今的青少年沉迷於流行文化,怎麼樣才能夠讓他們關注傳統文化。我覺得這麼提問本身就讓大家對傳統文化很反感的。他喜歡一定有喜歡的道理,這個東西你人為的把它對立起來了,你怎麼能夠把它扭得過來呢?實際上在我看來,所有的文化都有它的血脈相丞,唐詩宋詞到今天的流行歌曲,為什麼唱的意象都一樣,為什麼今天的人也唱明月呢?就是因為這些意象在每一代人的手裡,都有它的演繹方式。所以,古詩詞在今天一次一次被翻新寫成流行歌曲,這是它一種生命的延續,說明人心中的這種感受一直都沒有放下。
蘇東坡在這樣一個寂寞的深夜之中,月亮也不圓滿,而人都安靜的時候,「幽人獨往來」,恰是「縹緲孤鴻影。」月色多麼驚心,可以「驚起卻回頭」。內心有什麼?「無情有恨何人覺」,這一句寫得讓你有怦然心動之感。有什麼樣的別情愁恨都不必說出來,只告訴「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莊子曾經勸人說,「鷦鷯巢於深林一枝而已」,要那麼大林子有什麼用,一隻小麻雀小鳥就落一根樹枝就行了。「鼴鼠飲河」,一隻小老鼠去飲河水,再大的河,你飲半天,不也就是果腹而已,填飽你的小肚子以後,就喝不下去了。人幹麼要那麼多的挑剔呢。
可是蘇東坡的不妥協,就在月下,被月色放大得無比堅強,他可以說「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為什麼說月光不僅讓人寥落感傷,還是會給人一種鼓舞振奮,它不能改變人的不如意的境遇,但可以鼓勵人心的執守和堅強。
從張孝祥到蘇東坡,都是被月光鼓舞的人,所以他們守得住。蘇東坡特別清晰的看到這一點,在他的《前赤壁賦》里,他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李白在《襄陽歌》詩里說,「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李白認為有清風明月,我就喝得人啪一下子就倒了,沒有人推我。李白接著還說,「舒州杓,力士鏤,李白與爾同死生。」這話說得很豪邁,「舒州杓,力士鏤」都是酒器,就是這些盛酒的東西,李白與爾共死生。我這一輩子有什麼財富,我一輩子就是清風明月,不用一錢去買,這真是大驕傲。
這個世界上能用錢買到的東西,你一定還失去了一些東西,只有不用一錢去買東西是最永恆的。我們今天可以喝酒喝茶,可以喝咖啡,可以喝果汁,可以喝各種飲料,為什麼人們喝得最多的是水呢?你如果要拿酒當水喝,就會喝得傷肝了,你如果拿咖啡和茶當水喝,就喝得失眠了,你要拿果汁各種飲料當水喝,那防腐劑添加劑都挺超標,你要是喝多了乳酸飲料,還能喝出三聚氰胺來。水嘴廉價,人們還是老去喝它,從清風明月和不變的純凈水裡,我們應該得到一個啟發,就是在奢侈品很多的時代里,聰明人是守得住的那一種最廉價最永恆的東西,這是生命中最後的陪伴,清風明月就是這樣。為什麼大家看萬古明月,因為這些江上清風,山間明月,眼睛一看它就是景色,耳目一聽它就是聲音,這些東西是天地造物無盡藏,永無止境,這不是很美嗎?
從清風明月對人格的歷練陶冶中,看到了人心是成長的,從小時候不認識月亮,一直走到月映人格,孤光自照,很多中國文人,他的人生是在明月的陶冶之下醞釀了一種朗朗情懷,所以他們在穿越這一生的時候,在光明透徹中,安頓了生命和心愿,這就是明月跟人格之間的關聯。
明月跟人格還能發生什麼關聯呢?自我跟月亮之間有交流,千山萬水,還有親人朋友。有時候,人格還可以把明月投射到別人身上,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千里寄情,明月可托。
《春江花月夜》里說,「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這一刻,人遠遠的,不能夠互相連通,那個時侯不相聞,因為沒有電話,彼此沒有辦法聯絡,可是我可以把心託付到明月上,「願逐月華流照君」。
今天我們對於相思的堅持,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今天一有想念,簡訊可以寫,email可以發,我們可以託付給文字,寫很多東西。但是古人比我們更能耐,人家「願逐月華流照君」,還託付其他東西嗎?「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他託付鴻雁,也託付水中的魚,即使鴻雁也飛不到那裡,我在魚躍出來的水上的紋路中,就看見了文字和心愿。那時候託付給青鳥,「雲中誰寄錦書來」,天上的鴻雁青鳥,一切都可以傳書傳情。
我們今天獲得了發達的科技,但我們失去了浪漫的情懷.我一直不希望阿波羅十三登月之後,就告訴我們月亮是那麼一塊醜陋的坑坑窪窪的石頭,我寧願在篤信科學的時候,仍然相信月亮上吳剛還在砍著桂花樹,玉兔還在守著桂花酒,寂寞嫦娥碧海青天夜夜心,還照耀著我們的眼睛,如果這一切還都在,那都好。
古人的驕傲就是能夠託付,李白說,「我寄愁心於明月,隨君只到夜郎西。」流放到比夜郎還遠的地方,說夜郎自大,就是說那個地方的人不開眼界,太封閉了,但流放的地方比夜郎還遠,但是沒關係,明月托著我的心一直就過去了,這是一份託付。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為狂夫照白頭。」戴復古這一句詩說得也好,古人心就好像中秋滿月,心中有多少飽滿的思念,才能撐得這麼光明皎潔,圓滿碩大,肯為狂夫照白頭。有這樣的心愿,有這樣的朗月,生命永不孤單,這也是一種人格。這是一種如果經過明月投射以後的陪伴。
白居易說得好,「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三五一十五,指的還是中秋夜。在中秋夜中的這種月色意味著什麼?是二千里外的故人心。那時候的二千里,別說二千里,就是二百里,見一面也是不容易的。現在我們二千里都不用飛機,高鐵就過去了。但那個時侯寧可相信「月色系著故人心」。
關於這樣一些牽絆和眷戀,說得最好的是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是一種廣大的,一種博愛的投射,因為他不在投給那一個故人,他沒有明確的地方指向,他只知道「海上生明月」這一刻,「天涯共此時」。
一輪明月映照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這一刻你或悲或喜,或心存眷戀,或渾然天真,但這一刻的明月確實掛在天上,在這樣的明月照耀下,人心有理由祝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東坡這一句詩,其實所有的人都覺得這一句代表了我們心中最好的託付,「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問來問去問出什麼呢?雖然人間有悲歡離合,雖然月亮有陰晴圓缺,但是月長久人長久,只要有這樣的祝福,就是生命的永恆。我們人心永遠沒有月亮那麼萬古,但是此生相隨相伴,有這樣的月亮進入我們的生命,那是我們生命中的一種成全。
我們今天過中秋節,大家都團聚看著眼前的月餅,而不看天上的月亮。這件事情一定不是月亮的遺憾,而是我們生命的缺失。因為你看不看它,亘古一月,月映山川,它都在,但是你錯過了它,你就錯過了今生與明月的緣定。
我們今天這樣的生活,每天都在追逐著意義與價值,但是那畢竟是陽光下的事情,月光下應該醞釀一把閑情。有那樣的一種牽絆,有那樣一種憂傷,有那樣一種萬古流芳照徹不舍的心愿,它陪伴著你,這把閑情會讓我們的生命刻畫得更清晰。我們每個人在月影之下,更能洞悉自己的心事,更能知道自己的不舍與堅持。
中國的古人從哲學的層面上給了我們一種啟發,告訴我們陰與陽的平衡;從禪悟上給了我們一種思考的方式,知道掛在青天上的這一顆心的變化。中國的古人從審美的層面上,讓我們了解月證古今,能夠看到歷史長河的變遷,它也月映每一個自我,照見每個人的孤單寥落,但是感傷之美照樣可以縈繞於心。中國的文人更讓明月入心入懷,成就一個孤光自照的人格。在這種投射之外,還可以將千萬里之外的親人、朋友和一切心事託付給月色,讓它遠遠相隨。
月亮是強大的,月亮也是柔美的。今天的月亮之所以失去了力量,是因為我們不再對它有所信任和託付。其實,當我們託付明月的時候,月亮會變得更皎潔,我們的心會變得更澄澈。人與明月之間多了那份密碼的時候,可以說千古明月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月映人心。(文稿為本人根據視頻資料整理)
推薦閱讀:
※呂蒙正千古奇文《命運賦》
※醒世箴言 千古奇文
※李清照與趙明誠:千古才女猶可憶,萬般心事向誰說?
※千古子平 第六章空亡論
※調子婉約、性子剛烈,李清照才是千古第一大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