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作家簡介1

阿城原名鍾阿城。原籍四川江津,生於北京。高中一年級逢「文革」中斷學業,1968年下放山西、內蒙插隊,後又去雲南農場。1979年回北京,曾在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工作,後任《世界圖書》編輯。1984年發表處女作《棋王》(《上海文學》1984年7期),引起廣泛關注,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此後又有小說《樹王》、《孩子王》相繼問世,他的具有散文化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風流》也引起評論界的廣泛關注。他的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圍,透露出濃厚雋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關於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學玄思,關心人類的生存方式,表現傳統文化的現時積澱。這些作品以及他在1985年發表的關於「尋根」的理論文章《文化制約著人類》使他成為當時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的尋根文學的代表人物,在海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90年代後定居美國,有不少雜感散文作品發表,依舊沿襲了他直白沖淡的語言風格。    艾青(男)(1910-1996)原名蔣澄海,筆名還有莪伽、克阿、納雍、林壁等。浙江金華人。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但自五歲起被寄養在一位貧苦農民「大堰河」家裡,這段經歷成為他日後詩歌創作的重要思想源泉。1928年考入杭州國立西湖藝術學院繪畫系。次年赴法留學,修繪畫。1932年回國,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同年7月被捕入獄。以在獄中寫成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成名。1935年出獄。抗日戰爭爆發後,加入中華全國文協。1941年3月赴延安,任教於魯藝文學系,主編《詩刊》(延安版)。1945年10月任華北聯大文學院副院長、華北大學第三部副主任等職。1949年隨軍進京,曾任中央美術學院軍代表、中國文聯籌備委員會常委、中國作協理事、中國美協理事、《人民文學》副主編等職。1957年被劃為右派,到北大荒。1959年調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975年回京治眼疾。1978年重新發表詩作。1979年平反。後任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筆會中心理事等職。他的早期創作《大堰河》、《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陽》、《火把》等詩集,多寫勞苦大眾、民族命運和社會黑暗,呈現悲愴、高昂、亢奮的重彩格調,由於在詩歌創作中強烈表達對光明的嚮往和洶湧澎湃的革命激情,在青年中產生極大的號召力,並使他得到「火把詩人」的稱號。50年代發表了一些圖解政策和歌功頌德的作品,因概念化和平面化而顯平庸,缺乏生命力,但有些描寫域外題材的作品則得到評論界的肯定。70年代末復出後,發表了大量詩作,使詩壇震驚,包括《光的讚歌》、《古羅馬的大鬥技場》和許多短小篇什,延續了三四十年代的創作風格,並且更為凝練、深沉。1949年以後出版的詩集有《歡呼集》、《寶石的紅星》、《海岬上》、《黑鰻》、《春天》、《歸來的歌》、《彩色的詩》、《雪蓮》、《域外詩集》等。其中,《歸來的歌》和《雪蓮》分獲全國第一、第二屆優秀新詩詩集獎。另外著有理論集《詩論》、《艾青談詩》、《艾青論創作》等。譯作有凡爾哈侖《原野與城市》等。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享有廣泛聲譽。1985年,獲法國藝術最高勳章。    巴金(男)(1904-)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還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餘一、黃樹輝等。原籍浙江嘉興,出生於四川成都。1918年入成都青年會的英文補習學校,1920年考入成都外國語專業學校。在學期間,接受「五四」新文化洗禮,並深受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影響,這構成了他前期創作的底色。1927年至1928年在法國留學,開始文學創作,1929年《滅亡》的發表並引起轟動,使他正式走上了文學創作道路。此後20年,他創作、翻譯了大量深受青年喜愛的作品。1949年以後,歷任中國文聯常務委員、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市文聯和作協上海分會主席。「文革」中受迫害,1973年自「幹校」回上海。現任中國作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他的作品經歷了幾個變化,30年代發表的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激烈的情感噴發傾吐對不合理社會的痛恨和對理想社會的執著追求。而後對現實有了更深層的認識,開始關注小人物的生存悲劇,發表了《寒夜》、《憩園》等感情更蘊藉、思想更深刻的作品,為後來的批評界更為推崇。50年代開始從小說創作逐漸轉向散文創作,跟隨政府號召寫新題材、新主題,寫出了不少遵命文學,喪失本來的藝術個性,但也有像《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這樣在當時獨具一格的報告文學集。經歷「文革」後,思想又有了新的認識,感情更內斂,一部拷問自我和現代中國知識分子靈魂的《隨想錄》閃爍著一個歷經苦難的世紀老人的智慧和人格的光芒,該作1989年獲全國優秀散文(集)、雜文(集)榮譽獎。一生堅持人道主義的追求,常年卧病在床卻筆耕不輟,近年仍繼續他的「隨想系列」的創作。享有廣泛的國際聲譽。1982年獲義大利「但丁國際獎」.1983年獲法國「榮譽軍團勳章」.1990年獲蘇聯「人民友誼勳章」,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特別獎」    .巴人(男)(1901―1972)原名王任叔。筆名屈鐵、行者、八戒、趙冷等。浙江奉化人。1920年畢業於浙江省立寧波第四師範學校後,曾擔任過小學、中學教員和編輯工作。1923年開始文學創作,參加文學研究會。1926年參加北伐,任北伐軍總司令部秘書。1929年赴日本,次年回國,參加左聯。後在南京交通部任職。抗戰爆發後,在「孤島」上海從事抗日救亡工作,曾主編《譯報》、《譯報周刊》、《民族公論》等刊物。1941年去印度尼西亞。1948年進入華北解放區,任中共中央統戰部第二處副處長。建國後歷任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社長、社長兼總編輯。主要從事馬列主義文藝理論的研究,有自己的見解。1954年修訂出版文藝論著《文學論稿》。50年代中期在《人民日本》、《文藝報》、《人民文學》發表雜文,提倡人道主義文學。其中《況鐘的筆》、《論人情》傳誦一時。部分編輯出版為《遵命集》。還創作了歷史長篇小說《莽秀才造反記》等。在50年代反傾運動中,因提倡「人性論」遭批判和撤職處分。1960年又被指為修正主義再受全面批判。晚年從事東南亞歷史研究工作,編成《印尼史稿》。「文革」中被迫害至瘋而死。    白樺(男)(1930-)原名陳佑華。河南信陽人。1938年因日軍佔領信陽逃難,1939年父親被日軍殺害。1942年入河南潢川初中,1945年入信陽師範藝術科。1946年夏入潢川高中,開始文學創作,詩歌處女作發表在信陽的《中州日報》。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中原野戰軍宣傳員。1952年調任昆明軍區創作組長。1955年調總政創作室。1958年因《森林裡的故事》被劃為右派,開除軍籍、黨籍。後在上海當鉗工3年。1961年調上海電影製片廠。1964年重返軍隊,任武漢軍區創作員。「文革」期間曾在新疆度過數年。1979年恢複名譽。1985年轉業,調中國作協上海分會。歷任中國作協理事、作協湖北分會副主席、作協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等。五十年代在西南邊疆時期出版詩集《金沙江的懷念》、《熱芭人之歌》,長詩《鷹群》、《孔雀》,小說集《邊疆的聲色》、《獵人的姑娘》等,以單純、明凈的熱情將鬥爭生活與邊疆風物融匯一體。1977年開始文革後的創作活動。著有詩集《情思》、《我在愛和被愛時的歌》等,小說《遠方有個女兒國》等,電影劇本《苦戀》(與彭寧合作)、《今夜星光燦爛》、話劇《吳王金戈越王劍》等。其中詩歌《春潮在望》獲1979-1980年全國中青年詩人優秀詩歌獎。1979年10月他在第四次文代會上發言《沒有突破就沒有文學》,引起許多文藝工作者的共鳴。他的後期作品尖銳地對社會現實、歷史文化進行批判,引起較大爭議。1981年,電影《苦戀》受到批判,但仍堅持創作不止。他是中國當代作家中為數不多的能進行多種文學體裁創作的作家。    殘雪(女)(1953-)原名鄧小躬。原籍湖南耒陽,出生於長沙市。1966年小學畢業。四年後,進長沙一街道小廠當銑工十年。後為服裝縫紉個體營業者。1985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參加中國作協。出版有小說集《天堂里的對話》、《黃泥街》,長篇小說《突圍表演》等。她的具有「先鋒」色彩的小說《山上的小屋》、《天窗》、《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思》等在讀者和批評界中反響頗大。她的創作具有鮮明的個性,形式上受到西方現代派作品的影響,以臆想、夢囈的手法組織神秘荒誕的敘述氛圍,造成朦朧晦澀、離奇可怖的審美意象。小說有一種對人性醜惡的近乎殘酷的透視力,對人類生存的悲劇本質進行無可保留的暴露,表現其獨特的生命體驗。    曹禺(男)(1910-1996)原名萬家寶,字小石。原籍湖北潛江,生於天津。1923年入南開中學,是南開新劇團的活躍分子。1926年發表沒有引起注意的處女作《今宵酒醒何處》(中篇小說)。1929年升入南開大學,次年轉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在此期間,完成了他第一部多幕話劇劇本《雷雨》(《文學季刊》1934年1卷3期),複雜的戲劇衝突和卓越的藝術魅力立刻引起轟動。大學畢業後入清華研究院深造,後因故輟學,開始教育活動,先後在保定中學、天津河北女子師範、上海復旦大學、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等處任教。在《雷雨》之後,他又創作了《日出》、《原野》等多部影響巨大的話劇劇本,確立了其中國現代話劇大師的地位。抗戰期間,在重慶參加文化界抗敵活動,寫了《蛻變》、《北京人》等作品,並改編巴金的《家》,都獲得了廣泛好評。1946年應邀赴美國講學,同年底回國。1947年在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任教,在上海文華影業公司工作。1949年參加全國第一次文代會,當選為第一屆中國文聯常委,後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1950年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建國後,積极參与黨領導的各項文藝運動,寫過一些迎合政策的散文,收入《迎春集》。1954年創作反映知識分子改造的多幕話劇《明朗的天》,在全國第一屆話劇觀摩演出中獲劇本一等獎。1960年完成號召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歷史劇《膽劍篇》(與梅阡、于是之合作)。「文革」中受到衝擊,在人藝門房工作。1978年完成受周恩來委託的描寫民族團結的歷史劇《王昭君》,在慶祝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中獲戲劇創作一等獎。後歷任中國文聯委員、全國人大常委、中國劇協主席、中國作協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中國文聯執行主席等。總的來說,他的早期戲劇創作成就突出,是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標誌。然五十年代以後的創作因多應時事、政策而作,受各種限制,沒有取得前期作品所達到的成就。他吸收了傳統戲劇和西洋戲劇的雙重營養,善於應用各種創作技法,擅長對戲劇衝突的把握和人物心理的刻畫,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以及戲劇氛圍的詩化處理更是其劇作獨具一格的要素。對於人性和命運的探索是其劇作的永恆主題,也使得他的劇作的藝術生命長久不衰。多部作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雷雨》等劇作至今還在世界各地上演,以此為底本的電視、電影作品也不斷出現。    昌耀(男)(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師文工團。1953年,在朝鮮戰場上負傷後轉入河北省榮軍學校讀書。1954年開始發表詩作。1955年調青海省文聯。1958年被劃成右派。後顛沛流離於青海墾區。1979年平反。後調任中國作協青海分會專業作家。1982年後參與「新邊塞詩」運動,是新邊塞詩派主要代表之一。著有《昌耀抒情詩集》等,代表作有《劃呀,劃呀,父親們!》、《慈航》、《意緒》等。他的詩以張揚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奮見長,感悟和激情融於凝重、壯美的意象之中。其新邊塞詩將飽經滄桑的情懷、古老開闊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識,構成協調的整體。近年的詩作趨向反思靜悟,語言略趨平和,有很強的知性張力    。陳村(男)(1954-)原名楊遺華。上海人。回族。1971年底到安徽農村插隊。1975年病退回滬,進街道里弄生產組做工。1978年初入上海師範大學政教系專科學習,畢業後到上海市政二公司工作。1979年發表處女作小說《兩代人》,步入文壇。1985年加入中國作協,同年調作協上海分會從事專業創作至今。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走通大度河》、《少男少女一共七個》、《藍旗》等,長篇小說《住讀生》、《從前》、《鮮花和》等。他的小說一類主要是對親歷的知青生活的描寫,採用「我」作為敘述者,表達對農村和農民的複雜情感。另一類是對普通人生世事的描摹,在凡人對外物的無助的情境下展現人的自尊與自卑的交織心理,顯露他對人生的憂思。晚近的小說有較強的實驗意識,但仍保持著對現實生存狀況的個人關懷。    陳染(女)(1962-)1962年4月生於北京。196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紙片兒》、《嘴唇里的陽光》、《無處告別》、《與往事乾杯》、《在禁中守望》、《潛性逸事》等,長篇小說《私人生活》。此外著有散文、詩多部。    陳翔鶴(男)(1901-1969)四川重慶人。1920年入上海復旦大學,同年底轉入北京大學。1922-1925年間參與發起組織淺草社和沉鍾社,開始發表作品。1927年起任教於山東、吉林、河北等地,抗戰爆發後到成都,曾參與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領導工作多年。出版短篇小說集《不安定的靈魂》、《在阪道上》、《獨身者》、《鷹爪李三及其他》等。建國後,歷任川西文化廳副廳長、川西文聯副主席、四川省文聯副主席。1954年到北京,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古典文學部副部長兼《光明日報》專刊《文學遺產》主編。後期致力研究,創作較少。曾擬將莊子、屈原等十二位文化名人的故事一一寫成短篇小說,僅完成《陶淵明寫輓歌》和《廣陵散》兩種,發表後影響廣泛。兩篇作品都有借古喻今的意思,影射了當時知識分子艱難的生存環境,借高風亮節、正直狂傲的古人來映照現時的知識分子,寄託了他對現實的批判,同時也是他在時代感傷中對於知識分子如何安身立命的一種關照。作品自1964年起受到嚴厲批判,作者在「文革」中被迫害,於1969年去世。    池莉(女)(1957-)湖北沔陽人。高中畢業後下鄉插隊,在農村當過小學教師。曾讀過三年醫專,畢業後在武漢鋼鐵公司當過五年醫生。後就讀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任《芳草》雜誌社編輯,後在武漢市文聯從事專業創作,任武漢市作協副主席。1978年開始創作詩歌、散文。1981年開始發表小說。主要作品有《煩惱人生》、《不談愛情》、《太陽出世》、《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來來往往》、《小姐你早》等。其中《煩惱人生》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她的小說大多取材於尋常百姓的凡俗生活,呈現本真的原生狀態。樸實流暢的語言風格,冷靜客觀的敘述態度,使她成為80年代末新寫實小說的代表作家。她的小說放棄終極理想,面對瑣屑的現實,以「零度情感」敘寫「此岸」的生存狀態,來揭示平凡生活的生命本質。
推薦閱讀:

觀賞魚主要養殖品種簡介
18種常見觀賞植物簡介【養眼、去毒】
宋十八帝畫像及其簡介
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發展史簡介--丁零
老北京泥玩兔兒爺簡介,兔兒爺圖片欣賞

TAG:中國 | 作家 | 中國作家 | 當代中國 | 當代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