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最早的雜技畫卷:濮陽蚌塑龍虎圖

1987年在河南省濮陽縣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發現了「華夏第一龍」。在一個墓室中部的壯年男性骨架的左右兩側,有用蚌殼精心擺塑了三組龍虎圖案。因其圖案年代久遠、形象逼真被一些專家學者們譽為「中華第一龍」、「中華第一虎」。遺址發現20多年來,國內外許多研究八卦、天文、龍、虎、道教等文化方面的專家學者,都從各自角度對這三組蚌圖進行了精深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驚世論斷。但這些研究又多是一些局部的研究,筆者認為三組擺塑是一個系統的互相照應的文化整體,三組蚌圖,三個雜技畫面,這些圖案是中國最早的雜技畫卷。

  表現早期原始雜技的石刻

  雜技又稱「百戲」,起源於上古時期。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雜技就已經萌芽,原始人在狩獵時追逐野獸、跋山涉水、縱跳騰挪、使棍投石、奮力拚搏形成了爬、越、翻滾、縱竄、投擲等技能。在原始社會人們和猛獸徒手搏鬥時為做到既不為猛獸所傷,又能制服猛獸,創造了武技。這些技能,在休息和娛樂、祀祖祭天、獵獲勝利等時刻,被再現為一種自娛遊戲的藝術表演,這就形成了最早的雜技藝術。原始的雜技既有模仿鳥獸動態表演,又有訓練鳥獸的表演,既有高超的武術表演,又有裝神弄鬼以求天意的幻魔術表演,由於雜技藝術來源於五花八門百行百業,繽紛多姿的現實生活,「雜」成為它的整體特徵,「百」說明它種類繁多。故而「雜技」「百戲」之名就在歷史長河中被確定下來。

  顓頊帝乘龍至四海

  濮陽,因位於濮水之陽而得名,古稱之為帝丘。古帝丘是顓頊的都城。對於顓頊,《莊子·大宗師》載:「顓頊得之以處玄宮。」「得之」,即得道成神。「玄宮」,已故的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帝顓頊考》一書中說:「玄宮大約就是帝顓頊所遺留下的神宮」。徐旭生先生認為:「顓頊是一個宗教主,他死以後,他所居住的帝丘(今河南濮陽)大約還繼續不少的年歲為宗教的聖地」。此說很有道理。很多學者認為,上古時期我國先民分華夏、苗蠻、東夷三大集團。這三大集團的後裔,都把顓頊奉為自己的祖先。對於「帝」字,《說文解字》釋:「帝,諦也;諦,諦祭也」。濮陽是顓頊的玄宮及陵墓所在地,顓頊死後,不管那個集團的首領繼承宗教主之位,都要在玄宮或顓頊陵前不斷舉行諦祭活動,久而久之,這裡就成了舉行宗教祭祀活動的帝祭之丘。另據《墨子·非攻》載:「高陽(顓頊)乃命(禹)於玄宮,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看來,直到帝舜時期,遇到類似征伐有苗的重大事情,還要到玄宮內舉行祭祀占卜儀式,向顓頊討「天之瑞令」。

  西水坡遺址墓室圖

  1987年5月,在濮陽縣城西南隅西水坡市引黃供水調節池工地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三組仰韶文化時期用蚌殼擺成的圖案,引起了國內外轟動。筆者認為這三組蚌圖展示了三個含義,突出了一個主題思想。

  第一組蚌塑圖:巫師升天

  第一組的含義為「巫師升天」。 第一組 45號墓,墓主人是一位壯年男性,在其右側發現用蚌殼擺塑一龍,頭北面東,昂首弓背,前爪扒,後爪蹬,尾做擺動狀,似遨遊蒼穹。其左側發現用蚌殼擺塑一虎,頭北面西,二目圓睜,張口齜牙,如猛虎下山。墓主北側布有蚌塑三角形圖案,緊接蚌塑三角形圖案的東側橫置兩根脛骨。筆者認為此組蚌圖是濮陽西水坡的先民們為紀念他們失去的部族長老或酋長兼巫師時,根據巫師生前駕馭龍虎升天的馴獸表演而擺塑的巫師升天真實寫生圖。對此,不少專家學者都有類同的認識。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張光直教授認為,這三組蚌圖是遠古宗教中巫術活動的遺迹,蚌圖中的龍、虎、鹿,是道家經典中所謂巫師升天的媒介,「是死者馴使的動物助手或夥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曹桂岑認為,此組是仰韶先民遺存的一祭祀場面。「第一組蚌圖,人骨架兩側擺塑龍虎,不僅是死者生前威武的反映。而且死後置以神獸龍、虎予以護衛……其生前地位一定很高」。「這一祭祀場面都是為了超度亡靈,使其從人間榮登仙界」。對於蚌塑三角形圖案及兩根脛骨,中國社會科學院馮時研究員認為「這毫無疑問是北斗的圖像」。中國天文博物院研究員伊世同認為「濮陽天文圖中北斗的呈現,表明在六七千年前,古人已通過斗轉星移,找到了北天極,認可其在宇宙核心主宰萬物的地位,進而對它臣服崇敬,並給予最隆重的祭祀,奉獻犧牲」。「六七千年前的北斗……很可能是件象徵力量和權威的武器,更可能是既代表天神和天極,也代表人和鬼的一位多重身份的巨靈,是被人為神化的圖騰」。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石興邦認為「那一組一組的蚌圖,實際上是中國最早的祖先肖像,動物代表圖騰,圖騰即祖先也」。

  第二組蚌塑圖:百獸率舞

  第二組的含義為「百獸率舞」。 距45號墓南20米處是第二組蚌圖擺塑,其圖案有龍、虎、鹿和蜘蛛等。龍頭向南,背朝北;其虎頭朝北,面朝西,背朝東,龍虎蟬聯為一體;其鹿卧於虎的背上,特別像一隻站立著的高足長頸鹿。蜘蛛擺塑於虎頭的東面,頭朝南,身子朝北。筆者認為,龍是水中水族之王;虎是地上百獸之王;鹿是牲神;蜘蛛是昆蟲,是網織之王。這幾種動物代表百獸,圖中各種動物和諧相處翩翩起舞正是上古雜技喬裝表演中的「百獸率舞」。

  第三組蚌塑圖:鳳凰來儀

  第三組蚌圖的含義為「鳳凰來儀」。 第二組再向南25米是第三組蚌圖擺塑圖案,有人騎龍和虎等。人騎龍擺塑於灰溝中部偏南,龍頭朝東,背朝北,昂首、長頸、舒身、高足,兩腿前後岔開,十分生動有力。龍尾很大而且向下彎屈,背上騎有一人,也是用蚌殼擺成,兩足跨在龍身上,一手在前,一手在後,面部微側,好像在回首觀望。虎擺塑於龍的北面,頭朝西背朝南,仰首翹尾,四足微曲,鬃毛高豎,呈奔跑和騰飛狀。在龍虎的西南面還有一舒身展翅的飛禽即鳳凰,整圖描繪了一幅鳥獸參與起舞的「鳳凰來儀」集體舞表演場面。鳳凰是鳥族,是百鳥之王。上古時期我國東方民族有崇鳥的傳統,「鳳凰來儀」就是原始舞獸雜技表演中有頭戴鳥首道具,身披羽毛,代表鳥類參舞的喬裝表演。

  總之三組蚌圖突出了一個主題:這是一座表明墓主人有著特殊身份的祭祀遺存,推測墓主人是一位具有部落酋長、軍事首領和巫覡身份的人。在他統治時期「百獸率舞」、政通人和。由於墓主人生前有功、有德於部落,在部落成員中享有崇高的威信,故在他死後為表哀思,不管是崇拜天上飛的鳥圖騰的人,還是崇拜地上跑的獸圖騰的人,或者是崇拜水中游的水族圖騰的人、崇拜植物上爬的昆蟲圖騰的人都為他榮升仙界而送行,大家一起為他舉行隆重的葬禮。人們構思了45號墓的天體造型反映墓主人駕馭龍虎升天,蚌塑出「百獸率舞」、「鳳凰來儀」圖案,刻畫了一個群體性宗教禮儀活動的畫卷,使「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這三組蚌圖,真實記錄了原始宗教主「騎龍升天」溝通人和神聯繫的雜技藝術活動畫面,再現了「百獸率舞」和「鳳凰來儀」等原始雜技歌舞表演場景,是原始先民眼見的歷史記錄,也是他們留給後人的原生態宗教文化瑰寶。

  圖片來源網路

推薦閱讀:

上海雜技場【圖文】
JapEn 13th - Dramatic Story
請不要讓年齡,成為阻擾你的絆腳石。
轉筆招式之間到底應該怎麼樣連起來呢?

TAG:中國 | 雜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