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不敢生一胎?我們和幾個年輕人聊了聊

2018年1月20日,國家統計局披露2017年「全面二孩」政策情況。在發布的相關數據中,有一組一孩和二孩的對比數字吸引全社會普遍關注。數據顯示,2017年一孩出生人數724萬人,而二孩數量反超一孩,達到883萬人。這是2016年推行「全面二孩」政策以來,二孩出生數首次超過一孩出生數(詳見《我國二孩出生數超過一孩,為何年輕人連一孩都不想生了?》)。

  不少網民認為,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不願生一孩」現象的直接反映,新夫妻的生育意願已低於已生育過的老夫妻。網民在各大互動平台紛紛表示:「生娃前是基本小康,生娃後又窮了」、「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自己養不起,何談小孩」、「(生孩子)怕公司白眼,怕沒人帶孩子」……。

每日經濟新聞官方微信粉絲部分評論

  年輕夫妻為什麼不願生孩子?哪些因素正在阻礙年輕人生孩子?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深入調查多個城市年輕夫妻群體,探尋目前普遍存在的「不敢生一孩」現象的深層次原因。

  樣本走訪:為啥不願生孩子?

  職場壓力、生活成本高等

  徐女士是上海陸家嘴(600663,股吧)某知名律所的年輕律師,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近兩年您所在單位是否有女性打算生孩子」這個問題對她進行採訪時,她斬釘截鐵地回答道:「基本沒有」。

  在記者進一步詢問行業普遍存在的生育意願低迷現象的原因時,她表示,律師行業壓力過大,工作節奏過快,普通假期都很難得到保障,更不用說生育假期了。

來源:攝圖網(圖文無關)

  她向記者介紹道,前不久她得知一位業界標杆律師儘管執行了生育計劃,但手頭的工作完全無法停止,直到產前一個星期,這位律師仍在家中準備業務。還有律師出現過「開會中途生產,生完繼續開會」的事例。這讓不少人對於是否應該在目前階段生育產生疑慮心理。

  此外,律師事務所偏好招收年紀較輕、暫無生育條件的女員工,這讓相當一部分適齡婦女為保持工作穩定不敢貿然制訂生育計劃。

  而在北京從事傳媒行業的劉先生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他目前尚沒有要孩子的計劃。

  他認為,生育並撫養孩子對於家庭會產生壓力,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活品質。他舉例道,他接觸過的一位朋友為了保障孩子能夠享受良好的教育,只能忍痛割愛售出家庭房產,購買一個半地下「學區房」,之後再長租一個相對較大的住宅,以保證孩子正常的空間需求。這一家庭的生活質量在生育後出現了明顯下降。

  「除去奶粉錢之外的正常育兒支出,生一個孩子,車和房子可能都要換空間大一點的,而且夫妻都工作的話,只能找保姆或者老人來帶,這些都是准剛性無形支出。」劉先生說道。

  他還隨手舉了一個例子:

  「我一個朋友剛生了小孩兒,在家周邊的一個嬰兒游泳館辦卡,90次5000塊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採訪發現,相比起二三線城市來說,一線城市年輕人的生育意願走低趨勢可能更加明顯。

  劉先生向記者介紹道,在他的家鄉華北某三線城市,年輕人工作普遍相對穩定、老人在身邊為年輕人撫養孩子提供幫助、為孩子改善居住條件不用過多受高房價束縛、公共服務也較為均等化。而這些因素在一線城市普遍不具備,這使得一線城市年輕人認為生孩子可能會帶來一定負擔。

  數據因素:

  育齡期婦女有所減少

  不僅微觀案例反映了年輕夫妻生育意願走低,從整體數據上看也能證明這一點。智聯招聘發布的《2017年職場媽媽生存狀況調查報告》稱,問卷採訪超過4萬名職場女性,數據顯示有一半的職場女性尚未生育。

  該調查報告指出,目前,生育對女性在職場中的發展影響很大,36.1%的受訪者認為生育後可能會面臨崗位下降的困境,認為待遇下降的受訪者也比2016年進行的同一項調查結果上升了8.3%。此外,有超過50%的受訪職場女性擔心在結束孕期後難以在職場復出,從而脫離社會。

  此外,除主觀生育意願外,生育率還受到其他客觀條件的制約。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逐步改變,育齡期婦女的總量也在逐漸減少。

  2016年,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曾表示,中國育齡婦女總量在2011年達到3.8億人的峰值後,正在逐步減少。到2017年,據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司司長李希如披露,15~49歲育齡婦女人數比2016年減少400萬人,其中20~29歲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人數減少近600萬人。

  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高等教育普及和城市化程度提升的影響,中國居民初婚年齡和初育年齡都在近20年內普遍提升。20年前,中國婦女的初育年齡大約在22歲左右,而到2016年,國家衛計委法制司司長張春生向媒體披露,目前我國初婚年齡已上升至25歲,而女性初育年齡進一步上升至26歲。

  此外,產婦年齡越大,成功生產的幾率在一定程度上就會下降。因此初婚初育年齡的上升會對整體生育率產生影響。

  國外經驗:

  各國多舉措應對「少子化」

  部分網民擔憂,生育率走低是否對經濟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相關人口專家指出,生育意願走低和生育率下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正常規律。

  國務院參事、著名人口專家馬力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各項社會制度的完善和普通人自我實現意識的提高,生育意願一定會下降,對此不必過分奇怪。

來源:攝圖網(圖文無關)

  而記者在查閱相關資料後發現,不少發達國家也在過去幾十年內經歷了出生率逐漸走低的過程。

  以日本為例,日本生育率走低現象已持續超過40年,以至於專門用來形容低出生率現象的專有名詞「少子化」就出自日本。

  據統計,自上世紀90年代起,日本的總和生育率(平均每位女性生育孩子的數量)不斷下降,最近幾年一直維持在1.4左右。剛剛過去的2017年,日本新出生人口數僅為94.1萬人,創下1899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最低值。

  為應對少子化趨勢,日本政府從1995年開始採取措施鼓勵生育,推出《少子化對策大綱》,以鼓勵年輕人結婚,減輕多子女家庭負擔,為生育孩子延長產假、提供補貼等。為進一步刺激生育,日本現政府打算在2020年前徹底解決日本國內幼教資源緊張問題,免除日本人生育的後顧之憂。

  而另一個歐洲大國德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德國2014年的總和生育率是1.44,0到14歲的人口佔比是13%。

  德國聯邦統計局的報告稱,德國是歐洲少子化最嚴重的國家,生育率遠落後於歐洲其他國家。德國人的生育意願正隨著代際交替逐漸降低,相關調查顯示,1937年出生的德國女性僅有11%不願生育,而1967年出生的女性這一比例則已達到21%。

  對此,德國政府採取的應對措施是鼓勵外來移民。2017年德國聯邦統計局發布的報告認為,目前,德國少子化形勢已經得到控制。其中,對外來移民的吸引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專家視點:

  進一步普及學前教育

  雖然生育率下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但不少專家指出,為了長遠考慮,有必要維持一個相對合理平衡的出生率。與此同時,有關方面應充足做好各項準備,將生育率調整和高質量發展目標有機結合起來。

來源:攝圖網(圖文無關)

  目前,有什麼可行舉措能刺激生育率回升?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

  他表示,目前年輕夫妻群體普遍反映兒童青少年教育成本逐年提升,這對該年齡層的生育意願帶來一定衝擊。

  他認為,當前階段要做好的工作是進一步普及教育特別是學前教育。普及學前教育不僅能夠為年輕人生育提供「托底」保障,還能夠進一步提高學齡前兒童營養和智力水平,促進其健康成長,使得中國人口發展質量持續提高,為今後迎接高質量發展做好準備。

  張燕生進一步指出,要促進中國人口發展質量提高,需要做三方面工作:

  一是要普及普通教育,特別是普及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促進國民整體素質提升;

  二是要重視發展職業教育,提高普通勞動者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三是大力吸引全世界人才,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使得外國人才也能為中國所用。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岳權利 HN152)

看全文

和訊網今天刊登了《 為啥不敢生一胎?我們和幾個年輕人聊了聊 》一文,關於此事的更多報道,請在和訊財經客戶端上閱讀。

???
推薦閱讀:

【鵝眼】鳳凰苗家兩場年輕人的婚禮
物價飛漲年輕人結婚靠父母 80後淪為新貧
9條經驗之談告訴你喜茶、奈雪等6大品牌如何俘獲年輕人?
我們社會環境給予年輕人怎樣的起點?
濮存昕:謝晉的審美已不適合年輕人,應該停止拍片了

TAG:年輕人 | 年輕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