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百年的圖案里,讀一讀古代二十四節氣的故事

劉錫玲

(1848-1923 年)字梓謙,一字子芊。晚年耳朵重聽,遂自號「聾道人」。晚年更長於指畫,獨樹一幟、無所不精,深得慈禧太后賞識。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劉錫玲指畫《桂湖春燕圖》榮膺金獎,這是歷史上中國畫家首次獲得國際金獎。

以劉錫玲的《聾道人繪二十四節氣信筒》為原稿,桃園山房復刻出一套《二十四節氣箋》。其中包含的是古代中國最重要的節日、節氣,與現在的二十四節氣相比,略有出入。

如今色澤古雅的箋紙,

成為營造文人書房清雅情趣的賞玩之物。

願這些時隔上百年的圖案,

通過一套二十四節氣箋紙,

讓現代人理解其中的歷史典故與習俗,

讓傳統文化的隔閡,逐漸消除。

取彼枝上錢,釀作社中酒。與君共飲之,果能治聾否。

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社日,是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

余按《呂公忌》雲『社日男女輟業一日,否則令人不聰』,始知俗傳社日飲酒治耳聾者為此,而停針線者亦以此也。」劉錫齡自嘲地說,取榆錢釀成社日喝的酒,與友人一起喝,真的能治耳聾嗎?

自慚書跡濫劣,合飲墨瀋一升。北齋書元日有此故事。子芊戲作於京師

元日,正月初一,是新年,也是古代科舉考試的時節。北齊朝廷曾下過命令:在考試時對「成績濫劣者」要罰喝墨水。喝多少,按濫劣的程度決定。梁武帝時規定「差謬者罰飲墨汁一斗」。劉錫齡自謙說自己的字寫得不好,於是畫了裝墨汁的三角杯以示到了元日。

駕梯取月在我手,懷中一寸光照人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又名「中夜節」。中秋之夜,古人常在月光下飲酒賦詩。畫家畫了圓月的一部分弧形,又添上梯子,應該是喝醉了,要「駕梯取月」呢。

三耒雲

三耒即「劦」,基本意思是用力不停。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三耒雲在這裡指立冬雲層較厚,源源不斷,如同協力耕種的田地般的雲朵。

乞巧得巧喜爾不寐,網盒穿針盡如人意。子芊七夕作

乞巧節,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穿針乞巧是古時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許多古籍中都對這一活動有所記載。

詩清都為飲茶多,湖州常以清明貢,茶味頗佳也。丙申清明日子芊作此。

古時,每年皇宮「清明宴」上所用的紫筍貢茶必定是「春分」時節特早萌芽而採制的茶葉。因為古時交通不便,在湖州長興採制的顧渚紫筍茶,快馬日夜兼程運到長安(今西安)剛好趕上清明節。所以,畫了茶壺茶杯,一品清明茶味。

桐葉生題詩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所以箋畫桐葉飄落,便是寓意立秋。

紫筍朱櫻寫贈君,杭州以立夏日侍選櫻筍,今仿其意。

江南地區有立夏嘗「三新」的俗諺,傳統的三新即:櫻桃、青梅、鰣魚;也有指「竹筍、櫻桃、梅子」「櫻桃、青梅、麥仁」「竹筍、櫻桃、蠶豆」的。箋紙上所畫為竹筍和櫻桃。

栩栩然而來周耶,蝶聆不可得而知也。花朝節撲蝶會主人寫。

花朝節在全國範圍內廣泛盛行,始於武則天執政時期。節期因地而異,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一般於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舉行。花朝節又名撲蝶會,箋紙便以翩翩飛碟來表現。

宜春

正月初七,人日,又稱人節、人七日等。傳說女媧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人日節下午一般吃長面,也叫拉魂面。人日一過,就到了適宜該春耕的時候,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來,準備春耕生產。

鞦韆院落沈沈夜,一刻千金是此霄。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鞦韆即鞦韆,寒食節有盪鞦韆的節俗。

聽爆竹聲聲便引上眉梢喜。紫芊寫於除夕。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後來,人們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白鹿未能忘夾谷,今能還為使君來。立春日。

傳說,周平王在另行擇地建都的途中,來到一座原上。

看見一隻通體雪白的神鹿,口含一枚靈芝,四蹄飄雲而來,凡經過之處草木茂盛,疫癘滅絕,六畜興旺,人壽年豐。為了紀念這隻帶來吉祥康樂的白鹿,從此便把這原起名為白鹿原。

中有尺素書。唐以中和節賜尺,今仿其制。仲春朔桃園鐫。

仲春二月是日夜平分的月份,古人順應天時,選擇在二月份校正度量衡器具,認為這樣可使度量衡器公平準確。中和節,皇帝給臣下賞賜尺子,希望臣子們在今後的工作中權衡利弊,辦事公平公正,廉潔奉公。

暗藏深意待君猜。 元夕日即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

元夕日即元宵節。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人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回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唐太宗於天中節書飛白鸞鳳字以賜群臣,俾增美德。今於丙申午日適得山谷所書,喜而摹之。子謙。

天中節即端午。「飛白」為中國書法的一種技法,又名飛白書,後代也稱之為「破鋒」,指的是書寫時,毛筆因出墨不全而出現枯筆,使筆劃中留有拖絲或留白的現象。《唐會要》記載唐太宗於貞觀十八年五月初五,「太宗為飛白書,作鸞鳳蟠龍等字,筆勢驚絕。」文中提到的山谷即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

報道日長添一線,可至詩句答分陰。

長至日即冬至。日長添一線,指冬至以後白晝漸長。箋畫以織布添線來比喻冬至之後白晝漸長。

上巳觴詠暢幽情。丙申上巳自聞居士作(上巳節,陰曆三月初三)。

箋紙所畫為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曲水流觴,後來發展成為文人墨客詩酒唱酬的一種雅事。夏曆的三月上巳日人們舉行祓禊儀式之後,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意為除去災禍不吉。

秋分見壽星

古時把南極星(也稱「南極仙翁或老人星」)的出現看成是祥瑞的象徵。因為我國生活在北半球,因而南極星只有在秋分之後才能見到,且一閃而逝。這一日,歷代皇帝會在早晨,率領文武百官到城外南郊迎接南極星。

同和新城洗象詩

伏日,一般指入初伏第一天。三伏天是我國夏季最熱的時間,故而「伏日」也是伏避盛暑、祈祭清爽的祭日,伏日祭祀也極為盛大。明代萬曆年間,洗象被納入京師歲時民俗。清承明制,亦於伏日洗象,成為京師一年一度的盛事。

延年。春分采雲母,煉服可駐顏

《遵生八牋》是中國古代養生學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記載了「春分宜采雲母石,煉之用礬石或百草上露水,或五月茅屋滴下檐水,俱可煉,久服延年。」的方子。

聞瘦羊博士之風者,貪夫廉貧士有之志。臘日子芊作此。

臘日即臘月三十,光武帝在臘日下詔賞賜每位太學博士一隻羊。羊肥瘦、大小不等,怎麼分才公平合理呢?博士們七嘴八舌,有人建議把羊殺了,平均分取羊肉,有人建議抓鬮。甄宇對斤斤計較的分羊辦法感到羞恥,便挑了最瘦小的羊,自己牽走了。別的博士看到他的行為,倍感羞愧,你謙我讓,很快就把羊分完了。這件事情傳播開來,京師洛陽的人們就以「瘦羊博士」來尊稱甄宇。

參軍落帽渾閑事,自有毛錐與解嘲。

話說有一年重陽節,東晉政治家桓溫照例率領幕僚到龍山登高飲酒,他的參軍孟嘉也在其中。席間一陣風吹落了孟嘉頭上戴的帽子,他卻渾然不知,依然風度翩翩。桓溫湊趣命孫盛作文戲弄孟嘉。誰知孟嘉不假思索,即席對答,出口成章。孟嘉落帽遂成佳話,用以形容才子名士的風雅洒脫、才思敏捷。

天中山墖(塔)夏至亭,午無影,影正在塔中也。舍利子是諸法空相,須悟得此中自有三昧。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

夏朝開國君王大禹把天下分為九州。其中,豫州的汝南縣,位於版圖中心點,古人自然把這裡確定為天地中心的原點。周公在汝南城北的天中山採用土圭測日影。圖中所畫為天中山附近的悟穎塔,夏至中午時分,日照塔而無影,故又名無影塔。

桃園山房的黃小建父子從劉錫玲的二十四節氣箋中復刻出這套箋紙。

箋畫雖然講究,但不能喧賓奪主,

畢竟箋紙主要是為了書寫所用。

所以在印製時,箋畫的顏色總是淡淡的。

因以梨木為雕版,宣紙拓印,

實物上的雕刻痕迹依然細膩可見。

收藏一套箋紙,讀二十四節氣的故事


推薦閱讀:

西遊記其實就是香火記,講訴的是佛道玉帝三家爭奪民間供奉的故事
戒除邪念:文昌帝君顯應故事
奸商與屠龍的勇者
錢不見了
這些眼熟的照片,還有故事要說     錢江晚報

TAG:故事 | 圖案 | 古代 | 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