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超級家族]港珠澳大橋跨海造「通途」
[砥礪奮進的五年·超級家族]港珠澳大橋跨海造「通途」 2017-06-30 08:23:01 來源:央廣網 責任編輯:
央廣網北京6月30日消息(記者杜希萌)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明天(7月1日)就是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一路走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得到全面貫徹落實。而在特區與祖國「同心創前路,掌握新機遇」的未來日子裡,還會有一座橋,連接內地與香港,拉近時空和人心,它就是港珠澳大橋。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上個月,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已經實現全線「接龍」貫通,意味著大橋建設工程進入收尾階段,通車時間日益臨近。不過,到時候大家開車走在橋上,會發現大橋突然在海上「消失」了。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要以這種效果建設這座大橋?
大橋:Hello,大家好,我是港珠澳大橋,我的建設者們都稱呼我是「大橋」。全長50公里的我可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僅主梁鋼板用量就達到42萬噸,相當於建6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我這一頭跨過了珠海,連上澳門半島,那頭就是香港大嶼山啦。
杜希萌:你這樣的跨海大橋我也是真沒見過,竟然在海中間玩起了「消失」,橋身連上了海中的小島,然後就找不到了。
大橋:這可不能怪我。我所在的位置——伶仃洋,大家都不陌生,詩裡面學過嘛。但估計沒多少人知道,這兒的伶仃洋航道是大型船隻穿越這片海域的唯一通道。如果我要建在海面上,太矮了輪船過不去,可是如果我太高了往來香港的飛機又會受影響。沒辦法,我只能鑽到海底,你看的人工島就是我的橋樑與隧道之間的「關節」,我也是世界首例大橋、人工島、隧道集合在一起的工程。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說,這當時對他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用世界眼光看,是當前世界上最有挑戰的一條沉管隧道。用國際行業的眼光來看,特別惡劣的海洋環境和地質環境。我們有個專業術語叫軟土地基,在軟土地基上建沉管隧道建完以後它會沉降。港珠澳沉管隧道的軟土地基有多厚呢?最厚的地方有30米到50米。外國人擔心什麼呢,就是經驗來看(沉降)都超過30到40公分這樣一個水平。我們現在做到6公里的沉管隧道,(沉降控制在)差不多只有5公分。」
大橋:要知道,我海底下這部分身體是由33個180米長、四層樓那麼高、還能讓雙向六車並排行駛的的巨型沉管組成的,單節就有8萬噸重,和一艘滿載的航母差不多。就我這部分隧道在我們橋樑界已經拿到了「最長、最大跨度、最大埋深、最大體量」4個世界紀錄呢。
杜希萌:這麼多「最」啊,我得一個個記下來。這33段隧道管段是要在海底實現對接嗎,這感覺好像拼「積木」,不過和航母一樣重的積木想要無縫對接應該不容易吧?
大橋:是啊,那幾年施工,我是眼見著我的建設者們來來回回的試驗。海上風浪難測,一點點偏差都可能造成大問題。我還記得E15節沉管安裝的時候,就出現了意料之外的泥沙回淤,雖然很多人都認為問題不大,但林鳴總工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還是決定中止安裝。後來這節沉管直到第三次預裝時才成功對接,「沉管隧道每裝一節都有一個故事,每裝一節都是一次挑戰。30多節沉管,預置的數量有200多次,每一次的預置要連續工作30多個小時。比如第10次沉管安裝出現了一個偏差,偏差本來預計是四公分一下變成8公分,我們把它拆掉重來一次。」
杜希萌:我聽林鳴總工說過,你身上一共有64項創新,形成的技術專利超過400項,你自己對哪些創新印象深刻呢?
大橋:就說我的人工島吧,為了保護這片海域的生態,我的設計師們沒有採用傳統「大量拋石填沙」的方式,而是把「超大圓筒插入海中」進行填沙造島,工程少影響小。這樣,我的小夥伴——白海豚就還可以在這裡自由遨遊。大家以後來找我,說不定也能像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安全環保部工程師溫華一樣,幸運地見到小海豚們,「當初建橋的時候大家都很擔心這麼大的工程影響範圍這麼廣會不會對白海豚造成很嚴重的影響,所以我們在防止懸浮物擴散、防止水下雜訊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這麼多年來沒有發生任何一起海洋環境污染事故,當然我們希望保持下去,希望將環保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杜希萌:這40、50米的深海是什麼樣我還真沒去過。但我知道,海底「壓力山大」,你頂得住嗎?
大橋:回答你這個問題,我給你講個我們橋樑界的 「百年慣例」。一般來說,橋樑工程設計壽命是100年。不過我的設計壽命比他們都長,可以達到120年。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說,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們研究出了專屬我的設計標準,「海洋環境下混凝土的腐蝕是個什麼概念?海洋當中的氯離子把混凝土裡面的鋼筋腐蝕了,體積膨脹就把混凝土脹裂了。120年的使用壽命要考慮鋼筋混凝土怎麼達到120年、鋼管樁怎麼達到120年、接縫處怎麼達到120年。經過科研,我們自己設計出了一套設計標準。在我們一路監控下,120年氯離子腐蝕不到鋼筋。」
杜希萌:這麼厲害!可這畢竟是常規問題,萬一碰上什麼大場面,你也能這麼有信心嗎?
大橋:我知道你想問什麼?海底地震、暴風海嘯,你也別用這些來嚇唬我。蘇權科總工程師已經偷偷告訴我了,這些也都扛得住,「抗震主要是沉管隧道的抗震和和橋樑的抗震。國際上像歐洲,對抗震的設計、抗震的構造沒有類似的方法。所以我們自己從理論、模型試驗到接頭做了一系列實驗。做了一套沉管隧道的抗震設計方法。根據評估,如果在這個地方發生8級地震,(防震)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大橋:今年年底,我就要正式和大家見面了。以後有了我在這伶仃洋里也無需「嘆伶仃」,30分鐘路程就能從珠海到香港了。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黨委副書記韋東慶還給我寫了一句詩,來描繪未來的景象呢,「『海中無橋,我自橫渡。』開車在橋上行駛的時候,到海的深處,你看不到橋,你鑽到了海底,它有6.7米的海底隧道,未來的港珠澳大橋就值得你開車上去『穿越』,是非常美的體驗。通過大橋這個窗口,你可以看到我們國家整個裝備製造業的提升。」
推薦閱讀:
※葛森家族第三代傳人霍華德首次訪華都講了什麼
※三星之變:李氏家族控制權岌岌可危
※技巧|人氣爆棚的石榴石家族,哪種最值得入手?
※吳氏家族遺傳歷史
※郭晶晶嫁霍啟剛中港擺酒花千萬 為家族爭產沖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