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第四大主糧的土豆,為啥在明朝才被引進中國呢?
繼水稻、小麥、玉米後,土豆已經成為中國第四大主糧。但是,您可能想不到,現在這麼多人吃的食物,在元朝和宋朝,中國人是吃不到的,因為它在明朝才被引進中國。
那麼問題來了,土豆為啥在明朝才被引進中國呢?
土豆的歷史可追溯到8000年前
土豆的本名叫做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
安第斯山脈海拔3800米之上的的的喀喀湖區可能是最早栽培馬鈴薯的地方。
在距今大約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東部遷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脈,在的的喀喀湖區附近安營紮寨,以狩獵和採集為生,是他們最早發現並食用了野生的馬鈴薯。
他們最重要的的貢獻是發明了馬鈴薯栽培方法——四倍體種。四倍體栽培種馬鈴薯向世界各地傳播,最初是於1570年從南美的哥倫比亞將短日照類型引入歐洲的西班牙,經人工選擇,成為長日照類型。
土豆的旅遊之路
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被一個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總是欣賞它的花朵美麗,把它當作裝飾品。
1586年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從南美搜集煙草等植物種子,把馬鈴薯帶到英國,英國的氣候適合馬鈴薯的生長,比其他穀物產量高且易於管理。
後來一位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踐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麵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
1650年馬鈴薯已經成為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並開始在歐洲普及。
1719年由愛爾蘭移民帶回美國,開始在美國種植。
十八世紀初期,俄國彼得大帝遊歷歐洲時,以重金買了一袋馬鈴薯,種在宮廷花園裡,後來逐漸發展到民間種植。
土豆明末進入中國
明朝沿海地區,曾經是一個最不安份的地方。比如,我們熟知的戚繼光抗倭,就能知道,外國人經常侵佔我國沿海地區。
同樣,也有很多外國人和我國沿海地區居民做生意。土豆就是在明朝末年,沿海地區和葡萄牙人的交流中,傳入我國的。
當時,土豆適合低緯度高海拔地區生長,東南沿海種植不太成功,並未推廣種植,直到清朝中期經濟回復人口暴增,這時候才發現那些不適合種植小麥大米的高原山地地區,卻非常適合土豆種植,這時候才開始大規模種植土豆,有力支撐了中國人口的大幅增長。
土豆的營養價值
土豆一般新鮮土豆中所含成分:澱粉9~20%,蛋白質1.5~2.3%,脂肪0.1~1.1%,粗纖維0.6~0.8%。100g馬鈴薯中所含的營養成分:熱量66~113J,鈣11~60mg,磷15~68mg,鐵0.4mg~4.8mg,硫胺素0.03~0.07mg,核黃素0.03~0.11mg,尼克酸0.4~1.1mg 。
土豆具有抗衰老的功效。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B6和泛酸等B族維生素及大量的優質纖維素,還含有微量元素、氨基酸、蛋白質、脂肪和優質澱粉等營養元素。
土豆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有資料表示,其含量與蘋果一樣多。因此胃腸對土豆的吸收較慢,食用土豆後,停留在腸道中的時間比米飯長的多,所以更具有飽腹感,同時還能幫助帶走一些油脂和垃圾,具有一定的通便排毒作用。
土豆是碳水化合物,但是其含量僅是同等重量大米的1/4左右。研究表明,土豆中的澱粉是一種抗性澱粉,具有縮小脂肪細胞的作用。同時,土豆幾乎不含脂肪,100g土豆脂肪含量僅為0.2g。
土豆是非常好的高鉀低鈉食品,很適合水腫型肥胖者食用,加上其鉀含量豐富,幾乎是蔬菜中最高的,所以還具有瘦腿的功效。
推薦閱讀:
※「歷史」南明四柱!明朝不亡靠他們!(二)——鄭成功(四)
※為什麼有人質疑岳飛關羽諸葛亮的水平和忠心,卻從來沒有人質疑李定國?
※清朝編修的《明史》到底全面抹黑了明朝嗎?
※明朝施行不和親不割地的外交政策,是否是因為沒有遭受強大游牧民族的威脅?
※多少人認為洪承疇,袁崇煥等人是大漢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