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校精品課「四要素」
郭榛樹
去年,全市黨校系統教師培訓時,我已經杜撰過一些體會,與大家做了交流。這一次,我與大家分享的主要是他人的經驗和體會。通過對第一屆、第二屆精品課獲得者的經驗和體會的學習,我覺得有四個關鍵詞值得好好探討、交流一下。
第一個關鍵詞是「學術」。學術是我們教師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黨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支撐。黨校教師不管開設什麼樣的專題,一定要有相應的學術基礎,要有一定時間的研究,甚至是長期的、終生的研究。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田嵩燕(「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化發展與我黨的文化自覺」)認為,「一般來說,在黨校課堂教學效果比較好的課程,都有一個必備的條件就是承擔課程的教師要在相關領域鑽研多年,長期追蹤學術前沿,做好了充分的學術準備。」中央黨校黨史部劉寶東教授(「中國共產黨奪取全國政權的歷史經驗」)則從反面強調了長期研究的重要性。他說,「中央黨校主體班的課難講,講好更不易,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講題有時變動很大,教員不得不倉促上一些新題,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短期內是可以的,長遠看肯定不行。」為了避免這一問題,黨校教師要盡量做到教研一體化,即研究什麼,就講什麼;或者是講什麼,就要研究什麼。寧波黨校副校長鄭湘娟獲獎後,「感到十分欣慰的是,自己堅持科研的主攻方向與自己從事的教學方向一致,在教學中尋找問題,在研究中探索路徑,在教學科研一體化中以科研含量提升教學質量,以教學質量滿足學員的新需求。」當然,黨校有一定的特殊性,教研一體化對於有些教師根本不是問題,但對於有些老師,則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比如黨校需要法學老師,但任何一個高校都不可能培養出正好適合黨校的法學老師,黨校只能進民法、國際法等專業的博士,但黨校基本上不會開設這方面的專題課,因而這些老師就必須根據黨校教學的需要適當調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拓寬自己的研究領域。
第二個關鍵詞是「實踐」。[南宋]陸遊有詩云,「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黨校從事教學工作,深入實踐、了解實踐可以說是一門必修課。我們常說,黨校老師要向四個方面學習:一是向書本學習;二是向同行學習(理論+方法+實踐);三是向學員學習(實踐+理論);四是向實踐學習。這「四個學習」,哪一個都少不了「實踐」。黨校的學員不同於普通高校的學生,對實踐的需求往往要高於理論的需求。在黨校,有一種課,主要講實踐、講工作,幾乎沒有什麼理論,但也會受到學員的歡迎。如省委黨校米壽江講宗教講得很好,很多老師都聽過(沒有聽過的,有時間可以去聽一聽),主要講的是實踐。中央黨校經常會請一些領導給學員做報告,有的領導講得非常精彩,如國家安全部原副部長馬健,中宣部副部長魯煒,他們講的基本上都是工作。中央黨校的精品課雖然強調學術性、理論性,但也要求照應到現實維度。絕大多數精品課得主也都十分重視調查研究,非常重視向實踐學習。中央黨校黨建部高新民教授(「黨內民主若干問題研究」)的體會是「關注實踐,了解基層的生動實踐,是把黨內民主課講活的基礎。」並且介紹了關注實踐的多種方式:深入基層調研;與學員深度交談;出差在外也可以隨時與身邊群眾、幹部交談,等等。特別是後者,他覺得,經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獲得大量正規調研座談會上難以聽到的具體事例。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田嵩燕也談了她在實踐方面的體會,「黨校教師的教學工作中還有許多課堂教學之外的項目,包括小組討論、雙向交流、下班輔導、課題指導、社會調研等等,其中也不乏事務性的瑣事。除此之外,去基層掛職鍛煉也黨校教師的一門必修課。凡此種種,乍看上去擠佔了不少讀書治學的時間,細細體會卻發現對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大有裨益。」
第三個關鍵詞是「視角」。不管是講課,還是寫論文,分析問題的視角都非常重要。可以說,如果能找到一個新的視角,講課、論文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對於講課而言,選題新穎一般很難做到,黨校講壇上要講的東西,大多是「熱門貨」、「大路貨」,有的甚至是「老牙貨」。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有新的視角,才能給學員帶來新的思維衝擊、思想衝擊,你講的東西才可能吸引學員。以前,我曾在一些場合舉過一個關於廁所研究的例子。中國商場的男女廁所,面積基本差不多,蹲位也差不多,一遇上雙休日、節假日,商場的女廁所總是排隊。對此,大陸人早已習以為常。但有一位香港學者到大陸,發現這一現象後覺得是一個問題,就到很多商場去調研,最後寫了一篇社會學論文,結論很簡單,就是建議商場增加女廁的面積和蹲位。如果沒有不同的視角,你根本不可能將商場廁所作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如果沒有不同的視角,你也根本不可能發現商場廁所存在如此嚴重的設計缺陷;如果沒有不同的視角,你也很難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這就是「視角的力量」。在這一點上,我個人非常欣賞兩堂課,一個是長春市委黨校黨建黨史部主任王健教授的課「信仰的力量——中國共產黨從苦難走向輝煌的內動力」時,他用黨的一大13個代表的人生軌跡來說明信仰的力量,避免了空洞的理論說服,非常有說服力和感染力。還有寧夏黨校的王瓊老師的課「毛澤東詩詞與中共黨史」,她以毛澤東詩詞作為線索來講黨史,既賞析了毛澤東詩詞,又介紹了中共黨史,讓學員有了雙重收穫。可是,不同的視角從哪裡來?我覺得主要來自「兩跨一勤」,一是跨文化,多了解一些西方人的視角和理論。高校喜歡招聘洋博士,實際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沒有機會留學,只能適當讀點西方的經典,來拓寬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視角;二是跨專業,多了解一些其他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方法。在這一點上,我不太認同高校招聘從本科到博士都要求同一專業,特別是文科專業。我們常說要跳出什麼看什麼,如果對其他專業的知識一無所知,根本就跳不出去?三是勤琢磨,注意培養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的能力。對於同一個問題,多從不同的角度想想;對於習以為常的問題,經常嘗試著去發現不尋常的東西。這裡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說防洪排澇,我們經常連在一起講,可是防洪與排澇、水災與旱災有什麼不同呢,我從來都不會思考這樣的問題,但是童星認真思考了,而且講出來一套一套的,所以童星這樣的學者可以成為大家,而像我們在理論上則毫無建樹,只能內心十分慚愧地戴著所謂教授、學者、專家等帽子。
第四個關鍵詞是「敘述」。敘述是最後的環節,它是前三個要素的綜合展示。講課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展示方式也不可忽視。我們教師的研究成果,一般有兩種展示方式,一是論文;二是講課。這兩種成果展示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思維與敘述方式的不同。假設有一個選題,讓你寫一篇2萬字左右的論文,同時又讓你備一堂課,寫出一份2萬多字左右的講稿,你將如何處理?你能將2萬字左右的論文直接當做講稿拿到課堂上講嗎?肯定不能。因為論文需要的是從具體到抽象,而且越是抽象,意味著學術性越強,代表著研究水平越高。當然,抽象並不等於讓人看不懂,有的抽象容易懂(比如說「經濟人」的抽象),有的抽象很難懂(比如說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講課需要的則是從抽象到具體,深入淺出。俗話說:「大道至簡」。對於世間的很多深刻道理,如果你都能簡單明了、生動形象的語言講出來,那你所從事的教學已不是一種工作,而是一種藝術。「敘述」能力(表達能力是包括其中的),對於有些人可以說是天生的,就如同韓紅天生就是唱歌的料,楊麗萍天生是跳舞的料。但是,敘述能力、表達能力等都是可以學習的,通過多聽課、多練課、多上課,是可以慢慢鍛鍊出來的。
對於有些老師,則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比如黨校需要法學老師,但任何一個高校都不可能培養出正好適合黨校的法學老師,黨校只能進民法、國際法等專業的博士,但黨校基本上不會開設這方面的專題課,因而這些老師就必須根據黨校教學的需要適當調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拓寬自己的研究領域。
推薦閱讀:
※徐悲鴻國畫書法精品選輯(四)
※收藏帖 | 張大千書畫真跡精品集<二>
※先睹為快 ‖ 西泠春拍古代書畫部分精品欣賞
※精品女人
※何維朴國畫精品賞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