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日本紙媒為何長盛不衰

日本紙媒為何長盛不衰

  2013年9月7日,東京學生在閱讀東京獲2020年奧運會主辦權的報紙()
  2011年3月24日,日本福島,一名老人在避難所閱讀報紙()
  東京市民正在購買報紙

  □《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蔣豐

  傳統媒體還有明天嗎?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依託互聯網的新媒體在全球快速崛起,傳統媒體擁有的空間不斷受到擠壓,越來越多的人對傳統媒體能否繼續生存下去提出了質疑。

  在美國,2008年,《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巴爾的摩太陽報》等久負盛名的報紙先後申請破產保護;2009年,伴隨幾代人成長的暢銷雜誌《讀者文摘》轟然倒下;2013年年初,創刊80年的美國主流新聞雜誌《新聞周刊》紙質版停止發行;同年11月,創刊於1877年的美國三大報之一《華盛頓郵報》被亞馬遜網站創始人貝索斯收購。

  美國如此,歐洲也好不到哪兒去。中國的傳統媒體人,也在認真思索。「生存,還是死亡?」哈姆雷特之問,竟成了全世界媒體人共同的問題。但是,寒風蕭殺之中,依然盛開著一朵奪目「奇葩」——日本的傳統媒體。

  1 長期強勢發展的紙質媒體

  報紙是傳統媒體的代表,日本被稱為「報業王國」,在全球發行量十大報紙排行榜上佔據了半壁江山。世界新聞協會於2012年4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發行量最大的10份報紙中有5份在日本:第一位的《讀賣新聞》(1000萬份)、第二位的《朝日新聞》(750萬份)、第四位的《每日新聞》(350萬份)、第六位的《日本經濟新聞》(300萬份)、第九位的《中日新聞》(280萬份)。

  在歐美各國新媒體反逼傳統媒體全面轉換經營模式之時,日本的街頭巷尾和公車地鐵中,拿著報紙雜誌閱讀的人仍然比比皆是。一片「狼來了」的驚恐聲中,日本的傳統媒體好像穿上了盔甲。

  其實,日本雖然報紙發行量巨大,但近年來也漸顯頹勢。日本新聞協會的統計顯示:從2004年開始,日本的報紙發行量逐年減少,2004年為5302.2萬份,2011年為4834.5萬份,2012年為4777.8萬份,2013年為4699.9萬份,以每年約百萬份的速度遞減。

  日本新聞廣告收入也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據日本最大廣告商電通公司統計,2005年,日本報紙類廣告總收入為10377億日元(1日元約合0.06元人民幣),到2011年已降至5990億日元。

  但是,傳統紙質媒體依靠長期強勢發展,已經建立起了難以撼動的良好口碑。據日本新聞協會2013年的統計,每1000名日本人的報紙擁有率是469份,每個家庭擁有0.86份報紙。如此巨大的讀報需求,讓網路等新媒體很難在短時間內取而代之。

  那麼,日本傳統媒體為何能具備如此強大的抗擊打能力?在筆者看來,報刊文化深深地滲透到社會的最細微之處,是日本媒體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基。

  2 報刊文化的「人情義理」

  日本人經常很自豪地說:「我們國家沒有一個文盲,人人愛讀書看報。」事實的確如此,日本的教育程度與國民素質能夠領先世界,與民眾喜歡讀書看報是分不開的。

  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日本傳統媒體既是推動者,也是獲益者。日本的報刊培養讀者是從小孩到老人、從城市到農村,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日本的小學和中學大多專門配備有新聞教育輔導員,從小就對學生實行媒介啟蒙教育,並指導學生自己辦刊辦報,學生入學後就與報刊結下了不解之緣。

  令筆者感觸很深的一件事情是:日本每一家大報,每個星期都會出現「兒童專頁」,主流雜誌也會連載面對孩子的漫畫。《產經新聞》的「讀者之聲」專欄,每周都會發表中小學生的文章。一個家庭的兩代人共讀一份報刊,這種方式非常溫馨,也更容易讓孩子們在父母的帶動下,養成閱讀習慣。

  「送報人」這個群體也很值得一說。二戰後,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城市生活中,「送報人」佔據著重要位置。很多從農村進城尋求更高教育的年輕人,靠當「送報人」掙學費,完成學業後在城市裡落地生根。這種特殊的經歷,是報刊在50歲以上日本人,特別是那些年輕時從鄉村到城市的人群當中,仍然非常流行的原因之一。報刊對於他們來說,承載著一份珍貴的青春記憶。

  日本報刊發行員不僅是送報刊那麼簡單。他們還為當地社區提供了各種服務,甚至填補了政府職能的空白。比如,在日本人口稀少的農村,老齡化很嚴重。發行商會為老人提供租借輪椅的服務,或者定期走訪獨自生活的老人,看一看老人的生活狀態,察看一下老人是否還健在,並送上一些生活用品。

  報刊文化之中融入了日本社會最注重的「人情、義理」,他們的舉動贏得了民眾尊重,也為媒體贏得了讀者。

  3 兩萬發行站遍布每個角落

  「日本報刊業依賴強大的發行系統,能在最短時間內將報刊送到訂戶手中,這與其它國家的報攤零售模式很不相同。」日本明治大學新聞學講師松志浩認為,特殊的發行模式,是日本傳統媒體能夠抵擋住衝擊的重要原因。

  日本報刊95%以上的發行靠訂閱,全國有將近兩萬個地方發行站,觸角遍及社會每一個角落。在東京,大部分發行站都會與某一家報紙簽訂單獨的合同,並與報紙的銷售部門通力合作,盡量保證快速地將報紙送到各家各戶。而東京以外的地方,一個發行站有可能會代賣兩家報紙。雜誌則在用戶訂閱的同時,與各地便利店形成了長期合作關係,發行後會以最快速度出現在便利店的顯眼位置。

  日本朝日新聞社社長秋山耿太郎接受採訪時說:「從北海道最北面的稚內,到九州南方的小島,我們擁有超過2600個配銷點,雇有大約7萬員工。具有這樣的經營規模,我認為報紙發行量不會輕易下降。」

  發行站的人員工作非常辛苦,既要拓展訂戶,又要儘力維護原有的訂戶。發行員在配發報紙之前,往往會向報紙裡面插入摺疊廣告,以提高自己的收入。

  日本的一位家庭主婦皆川美希告訴筆者,有時候推銷員上門推銷,遊說訂閱一份報紙,並贈送洗衣粉;3個月之後訂報到期,他們會再次上門,勸說續訂,這次會有食用油等價值更高的贈品。發行量第一的《讀賣新聞》有自己的棒球隊,送報員還會給訂戶免費的棒球票。

  4 好內容和付費的網路閱讀

  面對新媒體的壓力,掌握充分資源的日本傳統媒體也開始主動迎戰,實現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通信行業的全面互動。

  日本將新聞分成一流新聞、二流新聞和三流新聞。一流新聞是一些及時的時政新聞,如果想在網上看,要麼成為網路會員,要麼就只能看一個大概,想要看全,就要交費。二流新聞一般是社會新聞,三流新聞是娛樂新聞,往往不需要收費。這種將新聞分類並部分收費的方式,既維持了網路讀者群,也促進了報刊訂閱。

  朝日新聞社的轉型之路,是新時代日本傳統媒體突圍的一個縮影。1995年,朝日新聞社開設了自己的新聞門戶網站,成為世界最早的大型新聞網站之一。現在,由朝日新聞社發展而來的媒體集團麾下有《朝日新聞》、朝日新聞網、朝日電視台、朝日廣播電台等媒體。遇到重大事件,網路、電視、廣播和報紙互動的全方位報道已成為常態。

  與商業門戶網站有所不同,朝日新聞網站的盈利不僅依靠廣告,還靠各種收費服務。由於依託有130多年歷史的朝日新聞社,它擁有其它網路媒體所不具備的巨大文獻庫,這就為它提供個性化新聞定製、歷史文獻查閱等服務創造了條件。從朝日新聞網的資料庫中調取一條有文獻價值的報道需要105日元。

  有了好的內容作保障後,朝日新聞社開始試水收費的電子版報紙。該社於2011年5月推出收費的「電子版朝日新聞」,可隨時閱讀所有內容。非《朝日新聞》報紙訂戶,如果想訂閱電子版,費用為每月3800日元。而訂閱了報紙的用戶,每月只要外加1000日元即可。

  5 保持發展傳統媒體的優勢

  同時,原有的免費新聞網站仍然保留。當然,免費公開的只是新聞的一部分,如要閱讀全文也需要花錢訂閱。朝日新聞社還與其它新媒體展開合作,擔任內容提供商,賺取服務費。如今,在日本各種新媒體平台中,朝日新聞社的身影幾乎無處不在。

  有人曾擔心朝日新聞社在新媒體領域的發展會影響其報紙的發行,廣告收入減少,進而陷入財政危機。但事實上,這種糟糕的情況並沒有出現。

  對大部分日本報紙而言,訂閱收入在營業額中的比例一般都超過50%,這部分收入的穩定,對報社非常重要。雖然紙質報紙的發行有所下滑,但在增加了電子發行之後,報紙的訂閱總收入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廣告方面的損失則由網路的收費服務補償。

  另外,隨著平台的逐漸壯大,新媒體領域投放的廣告也隨之增加。所以,近10年來,雖然《朝日新聞》的報紙廣告減少了約27%,但朝日新聞社的整體營業額基本持平,成為日本轉型最成功的傳統媒體之一。

  網路時代,新媒體的信息傳遞更加迅捷,但也會讓信息碎片化,而且信息源的可靠性得不到保障,這讓受眾往往難以把握新聞事件的全貌。而傳統媒體能對事件進行更真實、更全面、更深度的報道與分析。正如日本一家電子公司的職員小野智美所說:「我會看手機上的信息,但不會放棄讀報紙。因為越是在信息迅捷的時代,人們越是需要深度閱讀,需要留給自己更多思考的時間。」這種需求不會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而減少,反而會增加。

  傳統媒體如果能利用已有優勢,不斷拓展平台,充分滿足受眾對信息的深度需求,完全可以化劣勢為優勢。好比很多人都會做菜,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廚師。時代發展的滾滾大潮中,傳統媒體只要找準定位,不僅不會消亡,反而會活出另一種精彩。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日本LE-9火箭發動機試驗完成?
這裡被稱為日本的小京都,已預約下一個日本自由行必火的目的地
日本血吸蟲
日本右傾化越發嚴重 勿忘九一八
日本藥丸系列7:阻撓改革的利益集團們

TAG: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