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遊記】黃山「四大叢林」翠微寺

  佛教早在南朝劉宋間就傳入黃山,黃山歷代先後修建寺庵近百座。當時的「祥符寺」、「慈光寺」、「擲缽禪院」和「翠微寺」影響最大,號稱為黃山「四大叢林」。至於其它寺庵嗎?規模較小,甚至僅有茅屋竹籬,最小者的「定空室」,僅有一席之地。

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普門和尚入山,創建法海禪院後,得到萬曆帝和皇太后的厚賜,建成雄偉的「護國慈光寺」,這是佛教在黃山的鼎盛時期。

那時朝山香客,多數是由佛教聖地九華山來,往道教聖地齊雲山去。而取道太平,經焦村釣橋庵,越湯嶺至湯泉,自紫雲庵、慈光寺至文殊院。當時,慈光寺、紫雲庵兩處香火最盛。

而黃山佛教至清末就日趨衰落,僅留下幾座寺宇。究其原因:

一是戰爭破壞。

咸豐三年(1853)以後,曾國藩率領湘軍鎮壓太平軍,皖南地區戰火頻仍,寺觀被焚燒,破壞很嚴重。民國《黃山指南》記載,「自咸同兵燹以至清末,共五十餘年,寥落不堪言狀」。

二是經濟困難。

黃山地僻道險,香客不多,布施有限。僧人生活清苦,逐漸流散,寺廟失修,相繼倒毀。

三是水火災害。

明崇禎十年(1637),文殊院火毀,重建後,又遭焚毀。清乾隆二年(1737)一場大火,慈光寺大部分化為灰燼。宣統三年 (1911),雲谷寺又毀於大火。

山洪破壞,也很嚴重。如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一場洪水,淹沒翠微寺;清乾隆五年(1741),山洪暴發,祥符寺全部沖毀,成為廢墟。至清末民初,黃山僅存有獅子林、釣橋庵等小廟僧舍,另有重新修建的翠微寺和慈光寺、雲谷寺的部分建築。民國(1912)以後,曾先後建過半山寺、紫雲庵、隱泉茅蓬,始信茅蓬、清涼頂等幾處寺廟。至1949年,全山僧人不足10名。

現在的黃山景區內基本上已沒有宗教活動,寺廟除慈光寺、松谷庵等幾座歷經整修外,其餘僅僅作為地名而留存下來。唯有翠微寺佛緣依然,且香火興旺。

  黃山寺廟中所奉菩薩有所不同,文殊院以南,紫雲庵、慈光寺等,僧人多是普門和尚的門徒,以文殊菩薩為主座;文殊院以北,獅子林、雲谷寺、神仙洞諸剎,僧人多是一乘和尚的門徒,以觀音菩薩為主座;光明項上的普賢院,則奉大行普賢菩薩為主座。而翠微寺僧,都是麻衣和尚的門徒,奉地藏王為主座。

「黃山翠微寺」是唐中和二年(882),天竺(古印度)僧包西來始建於翠微峰下的。南唐保大五年(947),敕賜寺額。明嘉靖間(1522——1565),僧佛悟等重修。萬曆二十六年(1598)連降大雨,山洪暴發,寺宇淹沒。弘光二年(1645),僧心空在翠微峰麓,萬綠叢中,重建翠微寺,規模較原寺大。曲徑通幽,環境雅秀,一時名士高僧,雲集此處,香火盛旺。特別是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為地藏王聖誕朝會,屆期士女如雲,焚香求籤,絡繹不絕。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僧趙綱、大和等修寺志。咸豐間,太平天國起義軍曾居於此。

1949年後,人民政府撥款維修,使翠微寺得以保存至今。

2007年3月11日工作路過焦村,順道我們去了「翠微寺」,寺院山門上的黑底黃字「黃山翠微寺」匾額乃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的。

「黃山翠微寺」位於安徽省黃山風景區西麓,屬於黃山市黃山區焦村鎮行政轄區內,是我國唯一一座由印度高僧創建的寺院。

「翠微寺」建寺千餘年來,幾經焚毀。現存佛教建築為一小型院落,寺院所處環境清幽別緻,寺周有翠微洞、青牛溪、探水石、袈裟地等勝跡。另外還有僧人墓塔20座,唐、元、明、清時代各類碑記20塊。1990年12月,黃山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翠微寺與黃山慈光閣、玉屏樓等古建遺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993年,高僧釋演龍恢復重建翠微寺,1996年,翠微寺發現包西來靈骨塔,並在塔內發現了七十餘顆七彩舍利子和祖師縫麻衣之針,隨後又相繼出土了歷代佛教祖師之墓和20多塊碑石、刻記,引起了國內佛教界的轟動。

「黃山翠微寺」在國內小有名氣,知曉者甚少。然而在印度、緬甸很有名氣。其緣故是:

唐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和尚獲唐太宗批准,西行印度取經,後演繹出一部文學名著《西遊記》。唐代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印度高僧包西來東行中國,送經到長安——玄奘和尚西遊取經,麻衣和尚東遊送經,這一取一送,呈現了佛教界兩大奇觀——它們是中印人民友好交往的見證,共同鑄造中印友誼的豐碑。包西來輾轉來到黃山,創建了翠微寺。

1963年10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的陳毅,邀請了30多個駐華使節來黃山觀光。印度駐華使節早已知悉「翠微寺」是印度高僧包西來在八百多年前創建的,表示要前往拜謁,因那時交通不便、佛廟敗落等原因未能成行而成為憾事。圖為近期緬甸佛教信徒贈送給「翠微寺」的玉象。

據傳,約在公元800多年,古印度高僧包西來進入中國後,從四川東下,雲遊中華名山大川,於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來到黃山。黃山的神奇風光,使他讚嘆不已。於是便在黃山西坡的翠微峰山腰的一個天然洞穴中住下來,即言「此地即佛地」,決心在此修成正果。

平日他安坐洞內誦經,並手持錫杖在山上挖蕨根,采野果。他還經常佇立在洞前石台上,雙手合十,高誦佛經。數月後,他被當地砍柴人發現。有位洪姓山民提議為這位外國來的和尚建廟,並帶頭捐獻翠微峰前的山地,作為建廟的場地。洪氏家族一呼百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物出物,很快就把寺廟蓋起來了。於是,這位不遠萬里而來的印度高僧就在寺里主持起香火來。

山民們不知道他的法號,只見他一年四季不著綢帛,而是編麻為衣,便稱他為「麻衣祖師」。他們做佛事、擺道場也就被稱為「麻衣道場」了。

然而,時隔不久唐武宗突然下達「滅佛尊道」的旨意,令麻衣祖師關閉廟門,停止佛事,馬上離開中國。

面對催逼的官吏,包西來和尚憤然提筆在大殿的牆上揮詩一首:「敕命如雷下翠微,佛前垂淚脫麻衣;山中有寺不容住,四海無家何處歸?」

官吏看後,認為大逆不道,便把此詩抄下,飛報朝廷,並令印度高僧包西來不得擅自離開,聽候聖上發落。

哪知道,此詩被送到御前,皇帝卻為這位精通漢文,善於做詩的印度高僧驚嘆不已,隨即下旨停止驅趕,並引用印度佛教史上的故事,親自做了一首安慰他的詩送上。詩曰:「忍仙林下坐禪時,曾叫歌王割四肢,況我聖朝無此事,只叫修道又何悲?」意思是說:在印度的歷史上,有一位叫「忍震」的仙僧,在菩提樹下打坐參禪時,曾被歌利國王割下四肢。現在我大唐王朝沒有做這種事,只是叫你停止做道場,難道還值得悲傷嗎?皇帝的詩委婉平近,感動了麻衣祖師,他便在寺內定居下來。

後人宋代贛縣人著名高士作詩:「麻衣休作獅子吼,門外泉聲正拍空。三十六峰渾不見,翠微真在有無中」。包拯(包公)先師陳炳作詩:「一峰孤聳眾峰底,直插蒼穹色翠微。鍾罄聲隨松徑繞,爐香煙逐殿牙飛。青牛溪漲三千尺,貝葉經翻二六時。滅佛風雷停息後,高僧猶自著麻衣」佐證這個曲折的故事。

到了五代十國的南唐大保5年(947),當朝皇帝李璟敕賜「翠微寺」門額,該寺才正式得名翠微寺。

麻衣祖師印度高僧包西來一百多歲後,才壽終正寢。他圓寂後,當地百姓為他在黃山西麓造塔安葬。此塔為古代「黃山八塔」之一。人民群眾為紀念印度高僧,便在塔旁造房居住,象徵守塔感恩。後逐漸成為村落,稱塔下村。現屬黃山市黃山區焦村鎮陳村下屬的一個自然村。約有數十戶人家,百餘人口。

該寺附近有與麻衣和尚有關的「麻衣洞」、「麻衣台」、「錫杖泉」、「麻衣塔」等。麻衣洞是其起初居住的石洞;麻衣台是其佇高念佛號的石台;錫杖泉傳為其用錫杖點地而涌之泉;麻衣塔是其舍利寶塔。翠微寺歷史上著名僧人還有兩峰祖師、凡空禪師、超綱方丈等。

翠微寺自建寺以來毀建數次,清朝時曾在心空法師主持下重建。1985年,該寺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整。修正後的「翠微寺」為一小型院落,前有山門,中有殿堂,後為僧舍。其中大殿為清朝所建,系仿唐風格。寺院所處環境清幽別緻,寺周有翠微洞、青牛溪、探水石、袈裟地等勝跡。另外還有僧人墓塔20座,較古老的是普同塔,塔主為雨峰祖師;唐、元、明、清時代各類碑記20塊;珍藏佛經數十部。

  1993年,揚州高旻寺演龍大法師落腳翠微寺,發宏願重建這座千年古剎,點燃了中斷多年的香火。受命主持的演龍法師修建了大雄寶殿、華嚴閣、藏經樓和供僧尼閉關靜修的四十間華嚴茅蓬。在重修過程中,1996年春,寺內僧人在寺旁墓地中發掘出數十顆舍利子,頓使翠微寺聲名遠揚,常年有海內外佛教信士慕名前來。

幾年來,演龍大法師雲遊四海廣結善緣,從緬甸請回玉佛一千多尊。在這之前,國內「玉佛」僅有上海、北京的團城各有一尊,「玉佛」可謂是鳳毛麟角。而「翠微寺」擁有這麼多尊「玉佛」,真是世間罕見。以「翠微寺」為中心的黃山區萬尊玉佛園暨國際休閑養生度假區項目業已啟動,將建立一個佔地面積約600畝左右的萬尊玉佛苑,展示演龍大師多年來募集到的萬尊玉佛。

  「翠微寺」的南面就是黃山西海的翠微峰,翠微峰卓然獨秀,頂天立地,雲來霧去,時隱時現,恍若栩栩如生、呼之欲動的翠微大佛。正如宋徽宗在《艮岳記》中所記:「真天造地設,神謀化力,非人所能為者」。

這裡風景秀絕,翠竹環繞,青松蜿蜒,溪水潺潺,雲霧繚繞,透出無限的禪機,正是「青山綠水是道圖,鳶飛魚躍藏真趣」。

「翠微寺」地處黃山西大門必經之道,隨著西大門的開發,交通得到改善。不遠處就是被譽為「夢幻景區」的黃山「西海大峽谷」,原來很少有人涉足的「西海大峽谷」,通過近期開發,使這塊「處女地」逐漸成為旅遊熱點。

作為黃山僅存的真正意義上的佛教寺院「翠微寺」,地位凸顯。在這裡會感受到絕妙的自然景觀和虛無的佛境結合於一體的意境。前人有詩云:「花雨蒙蒙濕客衣,岩雲重複鎖禪扉,遊人首覓黃山徑,直指鐘聲自翠微。」

演龍方丈確定了「翠微寺」以「讀誦大方廣佛華嚴經為資糧,以禪宗為行持,以凈化心靈為目的,已凈土為歸宿的修學綱領」。常年有海內外佛教信士慕名前來。

領略大自然的原本狀態,享受心凈意純的境地,翠雨洗塵,清風拂心,我佛所云。吸引許多信徒在這裡修心,在青山綠水間搭建了以《華嚴經》的42個梵文字母命名,供人閉關靜修的四十間「華嚴茅蓬」。

「華嚴茅蓬」依山而建,有一層和二層建築。這裡地勢很高,經常是雲漫霧繞,澗水奔騰,松濤奏鳴,翠竹青青,鳥語花香......在這裡心靈得到凈化,靈魂得到提升,精神得到升華。

演龍法師初來時,這裡還是一片荒蕪的遺址,他住牛棚,吃大苦,迎請藏經,建禪堂和齋堂,倡導僧眾讀誦大乘經典,利用翠微寺清幽的環境,在松崗、竹林和溪邊,修築茅棚,成就他人修行。現在的翠微寺在方丈演龍法師和僧眾的努力下再現威姿。

演龍法師籌劃在機緣成熟的時候,未來的翠微寺將建造千尊玉佛塔,用來供奉一千多尊從緬甸迎請的玉佛。建設中的「翠微寺」雖未竣工,但可以窺見未來的香火繚繞,香客絡繹不絕的盛景。

千年翠微寺,因天災人禍屢建屢毀,見證了黃山地區的佛教興衰,是厚厚的一本黃山佛教的史料。

黃山的最早的開發者,就是這裡的和尚。他們是最早認識黃山的人。他們披荊斬棘,開闢了黃山之路,把人們帶進黃山。他們是黃山的開拓者,因為他們認識了黃山,黃山才逐漸被世人所認識。

依依不捨離開「翠微寺」,走出「心凈意純、我佛所云」的境地,返回忙碌的現實世界。

推薦閱讀:

平中要:澳洲遊記四
劉勇強:《西遊記》中的「八十一難」,到底有什麼深意
夢裡不知身是客 一晌貪歡 | 南京沉思錄
何正忠西雅圖遊記-1 市區各景

TAG:黃山 | 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