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才是養生的核心
今天,養生熱席捲中國。養生是中國上千年健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藥學中最重要的理論概念和方法論實踐。養生包含著相輔相成的三個組成部分:養身、養心、養神。我認為,養心應是三者的核心,即養生的基本核心應該是養心。
首先,何為養生?
百度百科的表述是:養生是「根據中醫理論,運用調神、導引、四時調攝、食養、葯養等方法的中國傳統保健方法。」[1]
按照中國最近出版的《中醫養生學》這本高校教科書上的定義[2],「養生是根據生命發展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心,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所進行的強身益壽活動。」這個定義的基點將養生定位在人的生理層面,即強身益壽活動。現實的情況是,大約80-90%左右的有關養生書籍所表述的養生內容和技術都是聚焦人身體的保養與維護上,涵括飲食、環境、氣候調節、房事、鍛煉、沐浴、按摩、葯療、休閑等等方法,技術,注意事項等。有人甚至把「養生」誤解為「養身」。
中國清代著名的養生學家梁文科在其《集驗良方》中指出:「養生以養心為主,心不病則神不病,神不病則人不病。」反過來解讀就是:心要是病了,神就病了,神要是病了,身體就病了。保養身體,首先要養心。
什麼是養心呢?
百度百科對養心的定義是:「涵養心志;養性;平衡心理」。孟子對養心的表述是:「養心莫善於寡慾」。《黃帝內經》認為「恬淡虛無「,即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是最好的養心。[3]
現代醫學對養心的表述是修德、平衡個性、平和心情、積極心態、正向願望等。現代醫學研究中的壓力管理和對情商(EQ = Emotional Quotient, 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認識與應用,就是中醫養心的範疇。現代醫學通過人對自身壓力管理的技術培訓,通過提高其情商技能培訓等來達到人的心態、心情、心境的積極調控與管理。
為什麼說養心是養生的核心呢?我想從三個角度來探討這個命題:
一、身病可醫可治,心病難醫無治, 只可養
按中醫的養生理論,人要健康長壽,關鍵是要「天地人和」。否則,人就會得病、短命。比喻,與天不和,不及時應天時更衣保暖或避暑,人就會傷風感冒或中暑。但這些生理疾病一般有醫藥可治。與地不和,指五味不平衡、暴飲偏食,則會導致「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些身體疾病就比較難醫難治。但要是與人不和,則幾乎無葯可治。
與人不和指在與人交往中的情感不合、身心失調。怨、恨、惱、怒、煩,五毒致病:怨傷脾,恨傷心,惱傷肺,怒傷肝,煩傷腎。長期與人不和,則成為秉性。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與人不和無葯可治,既傷人,也傷己。長此以往,生命玩完。再怎樣養身也沒用。
有人可能會說,現代臨床心理學的興起和發展,正是為了醫治與人不和而產生的各種情感疾病。不錯,二戰以來,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增長了50%;同時,抑鬱症、焦慮症的患病率也增長了一倍。有一最新統計:1990至2001年間,美國成人嚴重抑鬱症的患病率從3.33%上升到7.06%[4]。今天,美國成人焦慮症患病率為18% [5],抑鬱症的患病率為9.1%[6]。可見,更多的臨床心理學家並沒能減緩心理疾病的增漲。
按照中醫學的觀點,心病還得心來治。心治,即非藥物醫治,而是調養心性、心情、心緒,即養心的概念。已知的能夠治療」與人不和」病症的重要方法是通過自身的身心鍛煉,修心養性,即「養心」。例如冥想,打坐,氣功,太極拳,靈氣和瑜伽訓練,及積極心態的培養。逐漸形成一種超然的人生態度,培養恬淡虛無的心態。
二、許多身體的疾病來自未解的心理問題
今天,許多人的身體生理疾病並不是直接來自「與天不和「或「與地不和」,而是來自綜合未解的心理問題。壓力和心理困擾是現代社會中第一位的致病原因。研究表明,在美國,80%的病人初次就醫的原因都與心理困擾或太大的壓力有關 [7],比如,頭疼、傷風、失眠、過敏、肥胖、高血壓、腰腿痛、綜合疲勞症等。
壓力與養心有什麼關係呢?壓力是我們對一個特定事件或要求作出反應時產生的感覺;它讓身體上升到挑戰和準備的狀態,以滿足嚴峻形勢下對焦點,力量,耐力和高度警覺性的需要。然而,較長時間地處於壓力感覺下就會產生嚴重心理困擾和失常,引起身體的生理失調和疾病。儘管產生壓力的事件或要求是客觀的,但對壓力的感覺卻完全是主觀的,因人而異。養心就是讓人學會積極健康地待人處事,培養恬淡虛無的平和心態。養心有方者可以從容有序地處理緊急事件或外在的高需求;或在同樣條件下並不感到有太大壓力。因而,很少會患與心理困擾或壓力有關的生理疾病。
科學研究與統計數據表明:人類絕大多數的生理疾病是慢性病。而慢性疾病的病因則多是由七情所致,即由人的心理、情緒、精神上的失衡失常所導致。比如,研究發現,70%的癌症患者在癌症確診前兩到三年都有過嚴重情緒困擾的經歷,這暗示心理健康問題和癌症之間可能有著直接的聯繫。另外,現代社會中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是冠心病。而前瞻性的跟蹤研究表明,憤怒、敵意和焦慮等情緒與冠心病的發病率高度相關[8, 9]。這進一步說明心理疾病會引發身體的生理疾病,而且比其他身體疾病更難醫治。
養心的心,是指我們的心態、心理、心情,而非生理的心臟。養心,就是把我們的心態、心理、心情、心思調整到愉悅、輕鬆的狀態;調整到積極樂觀的方向。如果能夠做到積極樂觀,輕鬆愉快,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遠離諸如憤怒、仇恨、抑鬱、狂躁、恐懼、嫉妒等等負向消極的情緒。遠離這些滋生心理疾病的主因,疾病就沒有了生長的土壤。當我們的心理環境是健康的,滋生慢性病的條件也就不具備了,那麼,我們患慢性病的概率也就被大大的降低減少了。慢性疾病的減少與控制,是我們健康生活的基本保障,即我們生命質量的基本保障。
三、養心是健康長壽的最佳保障和途徑
養生的主要目標是要健康長壽。怎樣才能健康長壽呢?
莊子(活了83歲)的長壽秘訣是:「心地坦蕩;氣足神寧;知足常樂。」 而中醫大師陶弘景(活了81歲)的養生格言是:「調攝情志,順應四時;節制飲食。」用更通俗的話說,「生氣催人老,快樂變年少。」
丹納爾(Danner)和同事們[10]就影響長壽的因素跟蹤研究了180位天主教尼姑長達60多年。這些尼姑在22歲時進入天主教堂,寫下了有關自己生活的自述(研究者可以據此判斷她們的人生態度),然後過著相對平靜且很相似的生活。60多年後,研究者發現:在活到85歲的尼姑群中,人生態度積極樂觀的四分之一有90%還活著,而人生態度消極的四分之一僅有34%還活著。到94歲時,人生態度樂觀的有54%還活著,而人生態度消極的僅有11%還活著。由此可見,心態心情是健康長壽的一個重要變數。積極樂觀的心態是健康長壽的重要保障。
端粒(Telomeres)是人體遺傳基因(DNA)染色體末端的保護帽。對端粒的深入研究發現, 細胞老化表現為端粒變短,反之,端粒在沒有老化時,其酶活性高,端粒長。這一發現在2009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然而,什麼因素會影響或導致端粒老化呢?最近的一項EPEL等人的研究(2009)[11] 探討了認知壓力,打坐冥想和端粒長度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長期的認知壓力(有壓力的感覺)會加速端粒的縮短過程,而專註,冥想,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放鬆的生活方式,將有助於減少或停止端粒的縮短。換句話說,打坐冥想(養心的方法之一)可以直接減緩細胞老化的過程。這一科學發現論證了中醫養心對健康長壽的關鍵作用。
因而,養生或健康長壽應該總是??考慮到養心的方面。一個健康的心態是健康身體的基礎。當我們推廣養生的方法時,不應該忽視養心和養神。不幸的是,在目前的商業文化中,養心的過程和技術還沒有被具體化、項目化或產品化。因而我們接觸到的養生產品,大多是與養身有關的。養心工程所面臨的挑戰是教人如何培養一個健康的心靈和積極的心態,並讓這些觀念應用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養生作為一種理念或健康生活的文化,不應該忽略心靈和精神健康的養育。只有當我們能有效地養心,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健康長壽。
養心,中醫稱之為修為修鍊;現代心理學稱之為壓力管理。不論中醫學還是現代心理學,雖然稱謂不同,方法各異,但其理論基礎都是基於對人的心態、心理、心情、心思的平衡調節。其基本方法都是通過積極的導引和培養。積極,即正向,他們包括但不限於:積極的心態、心理、心境所帶來的心情體驗以及行動實踐:感恩、快樂、輕鬆、自信、充實等;自我激勵、助人為樂、寬容善待別人和自己的過失與錯誤、開發智慧、面向未來等。
養心是一種境界,也是一門技術。境界是悟道求真的人生歷程。而技術,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隨時隨處可以通過學習、練習而掌握並受益的。比如,呼吸訓練,打坐冥想訓練等等都可以讓人達到放鬆身心,進而平衡平和自身的身心,建立積極思維模式與行為模式,最終通過積極健康的思維與行為而使其享受品味快樂健康的人生,長壽而美滿的人生。
推薦閱讀:
※葯膳養生
※女性養生重在五期
※養生 選適合自己的茶
※中醫養生保健歌訣---其他類養生歌(十)
※「穀雨知多少」穀雨——養生要點
TAG: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