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戰九龍倉
瓊能源獵人
這是一個上市公司被掏空和玩殘的故事。我們眼見了一個殼公司不平凡的4年,穿插了名人、跨國公司、投機客、商業奇才、地產商人、冷血斂財者,個個都有精彩演出,也有無法掩飾的勾心鬥角……
狙擊手黃木順
2007年7月19日,自然人股東臨時提案擴大增發規模並獲股東大會通過,其中主要提案人之一就是黃木順。
港股抽水機
在一次又一次的集資與資產收購的過程當中,麥志揚成為最大的贏家,他幾乎在股權質押與騰挪的過程中將自己手中的股票一次又一次套現。
在華人商界,論與銀行業的關係,能與怡和抗衡的,只有包玉剛。李嘉誠最終決定把球踢給包玉剛,於是,就有了那場香港商界史上最著名的秘會。
在香港逐漸確立其亞洲金融中心地位的過程當中,資本市場上華人勢力在上世紀70年代至上世紀80年代逐步崛起,並最終成為香港商業社會的主導力量。從這個程度上來講,華裔商人的商業a才華不再局限於歐洲抑或是美洲土地上的華人餐館,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成就了他們的商業王國,在更為現代化的資本競爭中,以包玉剛、李嘉誠為代表的華人商界在香港展現了非凡的商業才華,並留下了數段傳奇故事。在今天而言,這些傳奇故事從某種程度上甚至影響了所有香港人的價值觀。
李嘉誠與包玉剛聯手拿下九龍倉被認為是華裔商人勢力在香港確立自身地位的經典戰役,至此之後,從霍英東、包玉剛而至李嘉誠,中國商人最終成為香港商業的主導。
2000萬股紀錄
1980年6月22日,香港電視台播放了一條消息,「環球集團將以每股105元的價格,購入2000萬股九龍倉股票。」
25日早上9時30分,獲多利在中環的辦事處擠滿了九龍倉的股東,他們正等待一筆小橫財。上午11時30分,耐心等候的小股東卻聽到了一個令人泄氣的消息,2000萬股的收購額已經完成認購。失望的小股東只好回家再等奇蹟出現,或寄望置地再用高價收購。增購2000萬股在兩小時完成——每分鐘收購16萬股,其效率之高當可打破世界紀錄。
這就是包玉剛收購九龍倉的最後一役,整個九龍倉收購戰歷時兩年。
已逾百年歷史的「九龍倉」,本是一家徹頭徹尾的英資企業,由凱瑟克家族的「保羅·渣打」爵士在1886年創立,資本結構上又隸屬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系」,與香港置地並稱為「怡和雙翼」。怡和的掌門人同時又兼任九龍倉董事局主席。
然而,作為英資的怡和系對中國政府卻心存芥蒂,在「九七過渡」問題上始終抱有悲觀態度,改而努力開拓海外市場,在香港的勢力範圍日漸衰微。到1976年12月底,怡和只持有約5%的九龍倉股份、3%的香港置地股份,達到歷史最低比率。
在怡和系的執掌下,九龍倉雖先後建有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廈等著名物業,但在經營方式上卻不足稱道。他們固守著用自有資金興建樓宇的理念,只租不售,造成資金迴流緩慢,使得集團陷入財政危機。為解危機,大量出售債券套取現金,又使得集團債台高築,信譽下降,股票貶值,將自己一步步逼向絕境。
而不少華人商俊看中了九龍倉的前景。
事實上,包玉剛在1978年宣布已收購九龍倉20%的股票,怡和與九龍倉時任主席紐璧堅不得不吸收包玉剛和其二女婿吳光正加入九龍倉董事局。包玉剛則不斷暗中吸納九龍倉股,使其控有的股權增至30%,大大超過九龍倉的控股公司香港置地,身兼三家公司主席的紐璧堅大為驚惶:包玉剛吞併九龍倉之意「昭然若揭」。
1979年初,包玉剛將這些股份全部轉入他旗下的隆豐國際有限公司。此次行動的真正目的在於萬一收購失敗了,最多也就損失一個隆豐國際有限公司,而不會動搖包氏家族集團的根基。
一方面包玉剛在暗地裡緊鑼密鼓地籌集現金,他選出了自己屬下幾位在香港信譽良好的公司負責人,由他們分頭去與幾家銀行和證券公司洽談,準備以高利率貸款,同時還要發行公司債券。另一方面包玉剛又命令部下造出疲憊不堪,焦頭爛額的假象,使怡和洋行麻痹大意。此時的怡和洋行的董事們總是收到不少有關環球集團的經理們疲於奔命且勞而無功的情報,他們看到錄像帶上環球集團的經理們火急火燎的焦灼神情,都大笑著說:「這一拳准能把包大個子打倒。」此時的怡和洋行正準備用大約值100港元的證券,來向小股東們換取時值10港元一股的九龍倉股票。
1980年,包玉剛在部署好一切之後,通過各家媒體的宣傳,就公開道別了親朋好友,大張旗鼓地到美國去進行各種商務活動,似乎已把九龍倉的事情給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1980年6月20日,紐璧堅突發襲擊,正式挑起九龍倉大戰,通過旗下的置地有限公司登出廣告,宣布以證券換購九龍倉股票。具體做法是將價值100元的置地股換取市價77元的九龍倉股。條件十分誘人,股民蜂擁而至。
正在墨西哥的包玉剛聞訊後推掉與總統的約會匆忙返港。他首先獲得滙豐銀行的22億港元貸款保證,緊接著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105元的現金吸收散戶手中九龍倉,目標也是49%。105元的現金,比被九龍倉股票抬高了的價值100元的置地股更加誘人。星期一開市不到2小時包玉剛一下子付出21億現金購足2000萬股,使控股權達到49%,獲得了這場戰役的決勝權。
紐璧堅見大勢已去,索性將香港置地控有的九龍倉1000多萬股轉讓給包玉剛,香港置地套現獲利7億多港元。至此,包玉剛在九龍倉的控股量已超越絕對多數。包玉剛成功奪得九龍倉。
李嘉誠的心思
與包玉剛一樣,當時心裡惦記著九龍倉的還有李嘉誠。被包玉剛當作敲門磚,用來進入九龍倉董事會的股票基本來自於李嘉誠。
1977年12月中旬,敏感的財經評論家對九龍倉進行分析,以《九龍倉業務開始蛻變》為題,指出九龍倉集團如能充分利用其土地資源,未來10年可以出現年增長20%的良好勢頭。該評論家還預測時價13.5元的九龍倉股,將是1978年的熱門股。
這位評論家與李嘉誠在九龍倉的問題上英雄所見略同,不過一個在明處大造輿論,一個在暗處大量吸納九龍倉的股票。
精於地產股票的李嘉誠算過一筆細賬:1977年年末和1978年年初,九龍倉股市價在13-14港元之間。九龍倉發行股票不到1億股,就是說它的股票總市值還不到14億港元。九龍倉處於九龍最繁華的黃金地段,按當時同一地區官地拍賣落槌價,每平方英尺以6000-7000港元計算,九倉股票的實際價值應為每股50港元。九龍倉舊址地盤若加以合理髮展,價值更是不菲,即使以高於時價5倍的價錢買下九倉股也是合算的。
經過充分論證之後,李嘉誠不動聲色,買下約2000萬股散戶持有的九倉股。這個數目,無論對李嘉誠還是對怡和系,都是一個敏感而關鍵的界限。經過測算,李嘉誠持有的九龍倉股份約佔到九龍倉總股數的20%,這意味著,目前九龍倉的最大股東將不是怡和系的凱瑟克家族,而是李嘉誠。
當時,那位料事如神的財經評論家的言論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李嘉誠吸納九龍倉股,是採取分散戶頭暗購的方式進行。九龍倉成交額開始驟升,引起證券分析員的關注,嗅覺敏銳的職業炒家介入,一時間,大戶小戶紛紛出馬,加上股市流言四起,到1978年3月,九龍倉股價急速竄到每股46元的歷史最高水平。
這時候,李嘉誠持有的九龍倉還不滿2000萬股,他不得不等股價回落,以稍低的價格將九龍倉增至20%的水平。按照《公司法》,股東對公司的絕對控制權,是其控有的股份在50%以上。否則被收購方反收購,會使收購方的計劃前功盡棄。但其時,李嘉誠心裡還惦記著另一家香港英資公司和記黃埔。如今九倉股票的股價已被炒高,要想增購到51%的水平,同時拿下和記黃埔,非李嘉誠的財力所能及。
轉瞬間,九龍倉的老闆已經在布置反收購,到市面上高價收購散戶所持的九龍倉股,以增強其對九龍倉的控股能力。實際上,怡和的現金儲備也不足以增購到絕對安全的水平,慌忙之中,向香港第一財團英資「滙豐銀行」求救。
據說滙豐掌門人沈弼親自出馬斡旋,奉勸李嘉誠放棄收購九龍倉。權衡之下,李嘉誠最終答應沈弼停止收購。此時,李嘉誠已收購到近2000萬股。是否是九龍倉最大股東,李自己也摸不清楚,因為怡和一方尚未透露增購後的持股數。當然,這只是當時股市風傳的一則「小道新聞」。事後曾有人詢問滙豐斡旋是否屬實,李嘉誠與沈弼均矢口否認。
李嘉誠既已答應滙豐退出收購,便為手上股票尋找合適的買家,而這時,包玉剛看中了九龍倉。
在上世紀80年代包玉剛名譽和聲望都在李嘉誠之上。但深知航運風險的包玉剛在上世紀80年代有了減船登陸的想法。1973年的石油危機,促使英國開發北海油田,美國重新開發本土油田,同時,亞洲拉美都有油田相繼投入開採。這樣,世界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將減少,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越來越多的油輪閑置。油輪是包氏船隊的主力,包氏從油輪閑置,聯想到世界性的造船熱,預示一場空前的航運低潮將會來臨。
如此而言,包玉剛準備套取現金投資新產業,他瞄準的產業正是香港百業中前景最誘人的房地產。李嘉誠雖然不清楚包玉剛吸納九龍倉股是作為一般性的長期投資,還是有意控得九龍倉。但他可以肯定包玉剛對九龍倉會感興趣。九龍倉碼頭遷址,新建的碼頭氣勢更宏偉、設備更現代化。執世界航運業之牛耳的船王包玉剛,何嘗不願擁有與其航運相配套的港務業。
在華人商界,論與銀行業的關係,能與怡和抗衡的,只有包玉剛。李嘉誠最終決定把球踢給包玉剛,於是,就有了接下來這場香港商界史上最著名的秘會。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兩位華商大佬在中環的文華酒店一間幽靜的雅閣會晤,密商九龍倉收購事宜。
經過協商,李嘉誠把手上所有大部分九龍倉股份轉讓給了包玉剛。
事實上,包玉剛從李嘉誠手中接受九龍倉1000萬股,再加上他原來所擁有的部分股票,他已經可以與怡和洋行進行公開競購。如果收購成功,就可以穩穩地控制資產雄厚的九龍倉。而對於李嘉誠來說,他以10-30元的市價買了九龍倉股票而以30多元脫手給包玉剛,一下子就獲利數千萬元。更為重要的是,他通過包玉剛搭橋,從滙豐銀行那裡承接和記黃埔的股票9000萬股,一旦達到目的,和記黃埔的董事會主席則非李嘉誠莫屬。
於是,九龍倉與和記黃埔這兩家英資企業的命運就這樣決定了。最終結果是,李嘉誠和包玉剛都如願以償坐上了英資洋行頭把交椅的寶座。
這場被後來奉為傳奇的「聯手」,直接導演九龍倉從一家英資巨擘變為船王的家族企業,又間接促成了李超人成功吞併另一家英資巨擘「和記黃浦」,使得英資在香港的勢力格局漸成潰敗之勢。僅從這一點而言,「九龍倉一役」可謂香港經濟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饒有趣味的是,包玉剛入主九龍倉一年後,與其「死對頭」香港置地就成為了合作夥伴。這兩家公司又邀請李嘉誠的長實加盟,三家合資成立了一家地產發展公司,項目是九龍倉尖沙咀地塊的新港中心物業。
細觀九龍倉在內地的經營方式,手法與其「老友」和記黃埔似有諸多默契,曾一度被傳為「兩大港資聯手做局炒高內地樓市」。例如:雙方在重慶解放碑板塊、成都外城南板塊,都將這種默契演繹到極致,聯手推高城市地價,並最終獲得雙贏。他們在進入各個城市的時間節點上,甚至是在拍賣市場的競價策略上,都在印證這對港資「世交」數十年來的微妙關係。
推薦閱讀:
※香港黑幫電影十佳:《暗戰》第七,第一名被譽為港版《教父》
※「暗戰」新區
※多空暗戰白酒股
※一杯牛奶背後的暗戰:官員稱喝牛奶不如喝開水
※大戰背後的暗戰之美人計
TAG:暗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