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吃」出藥物性肝損傷
肝臟是人體的「化工廠」,它是藥物在體內代謝的重要器官。但與此同時,「是葯三分毒」的藥物又可以影響肝臟的結構和功能,造成肝臟的損害。隨著醫藥工業的不斷發展,新葯層出不窮,藥物性肝損害發病率日益增高。那麼,什麼是藥物性肝損傷?哪些藥物存在導致肝損傷的隱患?急性藥物性肝損傷究竟危害有多大?
什麼是藥物性肝損傷
藥物性肝損傷(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也稱藥物性肝病,指在藥物治療過程中,因藥物或代謝產物所致肝臟損傷的醫源性疾病。藥物性肝損傷分為急性及慢性肝損傷,其中急性藥物性肝損傷約佔90%,部分重症患者可危及生命。目前已有上千種藥物、營養補充劑和草藥被證實可導致肝損傷。據報道,藥物性肝損傷占所有藥物不良反應的10~15%。DILI作為藥物安全性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過去50年藥物撤市的最常見原因。 DILI相關的癥狀包括黃疸、瘙癢、噁心、嗜睡和腹部不適等。
普通感冒藥,濫用易傷肝
最近天氣寒冷,52歲的老李患上感冒。他自行去藥店購買了各種功效的感冒藥,吃了半個月之後,家人發覺老李的臉色有點發黃。到醫院化驗肝功後,發現老李的轉氨酶已經達到了400多,是正常人的十倍以上,最後被確診為藥物性肝炎。
感冒藥是引起肝損傷的常見藥物。由於這類葯非處方葯很多,在藥店就能買到,因此很多人易忽視過量服用感冒藥造成的危害。
濫用降脂葯,吃出肝損傷
64歲的劉奶奶是一名煤礦退休工人,一次體檢中查出患上高脂血症。劉奶奶自己去藥店買了辛伐他汀,吃了一個多月後發覺自己臉色有點不對勁,小便也發黃。大夫結合劉奶奶的病史和用藥情況,告訴她這是服用降脂藥引起的藥物性肝損傷。
目前市面上的降脂藥物主要包括他汀類、貝特類及煙酸類,其中煙酸類藥物對肝功能的影響較小,而他汀類及貝特類降血脂葯,對肝功能有一定影響。在服用降脂葯之前,一定要明確肝功能是否正常;而正在服用降脂藥物的患者,也要定期檢查肝功能,如發現異常要停止服用。
減肥藥亂用,易致肝損傷
近期有報道稱,13歲男孩吃媽媽網上購買的減肥藥導致肝功能衰竭,險些喪命。
其實,很多減肥產品按照產品批准文號來說不是藥品,而是保健品。許多減肥藥都含有干擾脂肪代謝的藥物成分,而說明書上卻往往不做解釋。另外,一些減肥藥本身可直接對肝有毒性作用,造成藥物性肝損害,出現肝區不適、腹脹、黃疸等癥狀。
易引起肝損傷的藥物有哪些?
目前,臨床用藥種類多達3000餘種,有報道的可引發藥物性肝損害的藥物有1100餘種。常見於以下六類藥物:
化療葯
這是因為大部分化療葯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殺滅了正常細胞。
降壓藥
治高血壓的藥物中,有一些可導致肝損害,其中最明顯的是甲基多巴和肼苯達嗪。
口服降糖葯
醋磺己脲、甲磺丁脲等磺脲類藥物可引起肝細胞型損害,羅格列酮和曲格列酮等對肝臟損害危險性較大。
其他心腦血管用藥
抗凝葯、溶栓葯、抗血小板葯、抗心律失常葯、調脂藥物、部分心絞痛用藥等。
抗結核藥物
如異煙肼、利福平等,可能造成急性肝細胞損傷,其引起的藥物性肝炎死亡率可達10%以上。
解熱鎮痛葯
大多數非甾體類抗炎葯,如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等,都有一定的肝毒性。
此外,抗痛風藥物、抗癲癇藥物、甲亢用藥、激素類藥物、減肥藥和大多數抗生素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對肝細胞有損傷。
另外,有些中藥也存在肝毒性,如牛黃解毒片、壯骨關節丸、天麻丸、濕毒清、六神丸、葛根湯等。最近研究顯示中藥所致藥物性肝損傷占臨床藥物性肝損傷的4.8%-32.6%,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藥物為何會傷肝
藥物性肝損害機制主要分為直接毒性、特異體質性代謝性(代謝特異質)、過敏性(免疫特異質)等。
直接毒性肝損害
直接毒性肝損傷是指藥物代謝產生的自由基等超過了肝內還原型谷胱甘肽解毒的能力,與肝細胞大分子(蛋白質、核酸、脂質等)共價結合/脂質過氧化,破壞了肝細胞膜完整性和Ca2+-ATP酶系。如撲熱息痛、異煙肼及四氯化碳等都可引起這類肝損傷。其特點為可預測、劑量依賴,所以要注意規範藥物的用量及療程。
特異體質性肝損害
特異體質性肝損傷又可分為代謝特異質性及免疫特異質。前者由於肝內代謝酶遺傳多態性的差異,致使個體對某種藥物代謝異常,導致體內藥物或毒性代謝產物蓄積而造成急性肝損傷。後者則可分為兩種,一類是藥物或其活性代謝產物與肝特異蛋白抗原結合引發的變態反應,一類是藥物活性代謝產物與肝葯酶P450結合作為抗原引發的變態反應。其特點為不可預測性,此類發生在某些人或人群(特異體質),與用藥劑量和療程無關。
警惕急性藥物性肝損傷
中草藥亂用致肝衰竭
23歲的紅紅是一名剛剛大學畢業的女生,為了便於找工作,她想把面部的痤瘡治療一下。經過打聽,她弄到一個中草藥偏方。服用半月後,她感到噁心、食欲不振,尿呈濃茶色。到醫院檢查肝功後,被診斷為急性肝衰竭。醫院盡全力搶救,仍未能阻止紅紅的病情發展。很快紅紅髮生了肝性腦病,進而昏迷,最終靠接受肝移植方才挽回了生命。
重症患者可危及生命
急性藥物性肝損傷可分為肝細胞損傷型、膽汁淤積型和混合型,其主要癥狀及體征是乏力、上腹不適、皮膚鞏膜黃染等,重者可引起死亡。2000年~2005年我國13個地區16家大型醫院調查顯示,在確診急性藥物肝損傷1142例住院患者中,重症76例,死亡17例。
哪些葯易致急性肝損傷
引起這些急性藥物性肝損傷的藥物主要為抗結核、抗生素、抗甲狀腺、抗腫瘤葯及免疫調節葯等,中成藥/草藥也占較大比例。
其中,可致急性壞死炎症性肝病的主要有:磺胺類、四環素等。可致暴發性肝衰竭的主要有: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酮康唑、氟烷、異煙肼、甲基多巴、呋喃妥因、丙基硫氧嘧啶等。導致膽淤積型肝病的主要有:阿米替林、雌激素類、磺胺甲基異惡唑、甲苯磺丁脲、利福平、甲亢平、他巴唑、保泰松等。另外,一些含有生物鹼類、皂苷、萜類、毒蛋白類及金屬類的中草藥也可引起急性肝損傷。
有些藥物在某種條件下易致急性肝損傷,如酗酒、飢餓情況下服用對乙醯氨基酚;有基礎肝臟病時服用抗結核葯、布洛芬;腎功能減退者應用四環素、甲氨喋呤等。
如何應對急性藥物性肝損傷
立即停葯
一旦發生急性藥物性肝損傷,要立即停用和防止重新給予引起肝損傷的藥物、屬於同一生化家族的藥物,避免同時使用多種及不必要藥物。
卧床休息
發生急性藥物性肝損傷後,患者應卧床休息,監測肝功能等指標,酌情補充血漿、白蛋白、支鏈氨基酸。
早期清除和排泄體內藥物
服藥6小時內可通過洗胃、導瀉(硫酸鎂)、吸附(活性炭)等清除胃腸殘留的藥物,必要時可進行血液透析、血液超濾、滲透性利尿等促進藥物的排泄。
藥物性肝損傷的預防
由此可見,口服藥物造成的肝臟損害並不罕見。對於自我葯療的患者來說,選擇安全性相對更高的非處方葯,並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服用,是減少發生藥物性肝損傷的有效手段。
在日常用藥中,我們應盡量避免應用有肝損傷的藥物;避免超劑量服藥和療程過長;避免頻繁用藥或多種藥物混合應用;注意原有疾病可能誘發藥物性肝損傷;避免各種促進或誘發藥物性肝損傷的因素,如:空腹服藥、飲酒後服藥、與苯巴比妥或氯丙嗪類藥物同時服用等。同時,應定期檢查肝功能,仔細觀察原有病症有無變化。一旦出現乏力、噁心、嘔吐、黃疸、發熱、膽紅素和轉氨酶升高等癥狀時,應立即停用可疑藥物並儘快就診。
推薦閱讀:
※臨床藥物的應用
※又到感冒高發季,這些藥物過冬必備
※阿片類藥物不良反應,如何各個擊破?
※高血壓用藥之利尿劑
※高血壓患者注意:洛爾類藥物不宜和哪些降壓藥聯用?
TAG: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