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類歷經千年建立起的宗教文化,你了解多少?

世界各國就宗教問題與社會政治之間的關係的研究可謂由來已久,但是對於宗教的文化性卻很少有人深刻探究,今天,哲學詩畫就帶領大家認識下,何為文化基督徒和文化穆斯林。

宗教學家魯米說:「不要談論夜,因為我們現在的日子沒有夜。現代社會幾乎把夜給取消了。對應的是,每種宗教都有愛,都有善,愛和善一直在人的內心,並無宗教派別之分。無論是清真寺、猶太會堂、佛教寺廟,還是基督教堂,承載著愛和善的都只是一個祭壇。世界上的宗教派別那麼多,但無論哪個宗教教徒或教派都不能過分膨脹自己的宗教或國家,貶低其他宗教的尊嚴和信條,更不能偏離原有的宗教教義,忽視宗教的核心精神價值觀。這些是我們宗教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的根基所在,喪失了這些最基本的認識,我們就無法建立和形成自己的宗教文化。「

文化基督徒的定義——

文化基督徒,意指某人身處基督教文化圈(如歐美、西方、被基督統領後的國家或地域),但缺乏基督教信仰,又不願以不信者自居的人。另外,當代中國有人認同基督教文明,但不接受基本信條,亦被稱為文化基督徒,比如不去基督教堂禮拜,但是認同上帝說,經常閱讀、頌讀《聖經》,認同基督文化。這些都算是文化基督徒,它與掛名基督徒意思相似但並不完全等同。

「文化基督徒」更多的是把信仰視作一種理念形態,去追求理性的真理,在理性的範圍內思考他們和基督的關係,考量他們和上帝之間的心靈對話。而在潛意識與價值觀取向上也認同基督教,由此形成了進入到一個人日常生活的基督文化氛圍和文化土壤。

文化穆斯林的定義——

文化穆斯林這一術語,最早由國內著名回族作家沙葉新提出並率先使用,指的是與生具來受家庭、所屬族群和清真寺為核心的穆斯林社區宗教文化熏陶,即凡受伊斯蘭教義、風俗等本原文化影響的人都可算作文化穆斯林範疇內。不論其所接受容納宗教知識多寡,在文化與感情上,是深受伊斯蘭教氛圍影響下侵潤和滋養的。

著名作家沙葉新先生在《我的回族文化基因》一書談道,他童年所接受的回族的宗教文化的熏陶影響其一生,回族文化基因對於他之後文學作品創作的精神氣韻和文化品質十分重要。

對於回民文化,他說:「我想我父母身上的精神品質與其說來自家庭的傳統,不如說來自回族的血統。因為這是回族共有的,很多回民都和我父母一樣,都具有這樣的精神品質。我是回族,在我的血液中,也不可避免地溶入這樣的精神血統和文化基因。我說我自己絕不是彰顯自己,標榜自己,我只是以自己為例,來說明回族的文化基因對一個回族後裔、回族作家的深刻影響,我的優點和缺點、我的一切都來自這深刻影響。我要感謝民族文化精神對我的教育。我父親多次對我說:『不要忘掉回族的根本。』自我經歷和所作所為證明我沒忘掉,雖然我並非純粹的穆斯林,但我是肯定是個文化穆斯林。」

教條和偏見對人們意識形態的影響,以及普通民眾與社會精英的區別——

教條或偏見經常左右人們的認知,而大一統一言堂式的「一元標準論」則幾乎已化為「文化宗教基因」,長期禁錮著人們的思維視角。在一個人說了算的獨斷專制的社會背景下,我們很難做到民主和思想開明,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在意識形態上往往會太單一和獨斷,因此很難做到領域突破和思想創新。

宗教信仰對我們的人格形成和品質培養至關重要,這點在基督教對西方社會的巨大影響上即可看出。而在中國,伊斯蘭文化和佛教文化使得更多的人,尤其是後者,在行為上自然產生了道德規避,表現為不偷不搶、不奸不騙、識善辨惡、和睦鄰居、善待孤寡、孝敬父母,這些都要歸功於宗教信仰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而社會精英(並不局限於財富上,更多的是思想人格和社會擔當上的精英)與宗教信仰者在很多方面都很不相同,由於他們大都有較全面的知識結構和豐富的社會體驗,因此能通過宗教經典或邏輯分析產生信的思想和不信的思想,並用此思想去指導自己,進行有利於自我的社會實踐。宗教信仰對社會精英們的人格形成和品質培養不但能表現出普通民眾所具有的一般層次和品質,還能讓其升華到,更大的善惡觀和大局觀,並主動自覺為社會的公正建設服務,同時對暴政和專制生出一種發自內心的深惡痛絕。普通信仰者對於社會中的邪惡事物,雖不能抵制,但也不會同流合污,而強者和社會精英則會把改變專制體制和暴政政府作為他們一生的奮鬥目標。

宗教的現實和現世價值——

宗教伴隨人類文明進程也在不停前行,然而隨著宗教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可能避免地制度化,陷入宗教教條化、教派林立的歷史怪圈。我們每個人又都再次陷入了罪惡之身,現實中的我們並不像某些人認為的那樣:信仰宗教就會成為一個全新的人,如同一個新生兒。

世界中的假醜惡依然與真善美並存,大多人的痴迷者,僅僅是知道和認識,就像看見知識卻不學習不踐行,我們依然生活在巨大的泥潭和不改變的習性之中。無論是儒家還是佛家,抑或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如果不能做到把宗教中的真理進行踐行和改變,那其信仰的根基就會動搖,其所作的一切都毫無意義。

唯有踐行和改變才是最佳的踐行,通過「修身齊家」更好地做好自己!做人做事都合乎宗教精神的標準。對於普通人來說,就是工作、學習兩不誤,在家在外都是社會的積極推動者和參與者,保持那種寵辱不驚、感恩順命的積極人生態。如果信仰了宗教很多年,但自我精神和境界依然沒有提高,素養和認識依然還是那麼低級,那其他的一切都會落空!如若不去改變現實,今天和昨天還一樣的話,我們已經是一個虧損的人。

人生的第一要務,在於認清世界,找到自我——

如今的社會是一個信息與真理泛濫的時代,個體人的理性思考和覺悟尤其重要。別人表述的世界未必是你所見的世界,世界總是以自我所能領會的樣子呈現於你在場的境遇里。所以,薩特會說,他人可能就是你的地獄。我們也可以說,每個人都活在自我的世界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人生之第一要務,在於認清這外界世界作為「騙子」的那一張「臉」。這是一位依然健在的清醒哲人所說的話,也是對我們這個時代的很好總結。在清醒且有社會擔當的信仰者那裡,現代社會是一個被裝飾得十分好看的泥沼、人如果沒有一點宗教般的超然的追求,陷入到泥沼的狀況中去這是早晚的事,基本是毫無懸念的。

按照佛教的理解,這泥沼的本質就是肉身的慾望加上人心中某種無可救藥的「無明」。可以這麼理解,每個人的人格都是一片「風景區」,我們的任務就是為這些「風景區」劃定區域,建立路標,指名方向。還要定期清除」景區「內的垃圾和污染,如果這個「風景區」被社會的煙霧或欄杆所遮擋、阻擋,我們未來的人格處境、生命要義就會很危險。

如何發現和規劃好我們內心的「風景區」,如何正確的認清世界,找到自我,將是今後我們宗教文化的重中之重,也是啟開宗教文化的最佳切入點。今天,就暫時分享到此,後續還會更新更多關於宗教文化的認識,希望哲粉們繼續關注哲學詩畫。


推薦閱讀:

父母皆是堅定的素食主義者,孩子從出生起就嚴格按純素食方向養育和教導,這麼做合理嗎?
佛經中接近釋迦牟尼本意的著作,有哪些翻譯得較好的?
外道六師、耆那教與佛教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第018集
為什麼寺廟道觀不準攝影攝像?

TAG:人類 | 文化 | 宗教 | 宗教文化 | 了解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