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行攝砂鍋寨

奼紫嫣紅著意鋪,山村巧繪五彩圖。

夏日尋芳休閑處,芬芳七星香滿谷。

這四句話自然是不能叫做「詩」的。對於我,詩歌猶如懸崖頂端的玫瑰,太高,也太雅。但心有所感之時,也會吐出幾句貌似詩歌的句子。這個叫做砂鍋寨的小山村,我在這個夏天曾數次光臨,一則是觀賞,二則呢,也是想為它留一點文字。七月二十九日,畢節藝術攝影協會將定期舉辦的「攝影大講堂」活動搬進了砂鍋寨,我又隨著四十多人的大隊伍來到了砂鍋寨的「七星芳香谷」。在數十隻「長槍短炮」的攢射聲中,好幾個早已算不得年輕的「資深美女」在熏衣草的花叢中大呼小叫,如痴如迷,擺出各種「pose」,讓人與花構成的一幅幅和諧美景,定格為永恆。而幾位多才多藝的影友,邊在花間的涼亭里用長焦鏡頭偷拍在花叢中倘佯的各色臉譜,邊相互交流著關於砂鍋寨的文學構思,討論起這座「芳香谷」里的「熏衣草」是否就是「馬鞭草」的問題。此刻還不到十點,天空蔚藍,白雲飄浮,四山青綠,一谷紅艷。陽光並不強烈,拋灑著柔柔的金黃,為「芳香谷」這幅以紅與綠為底色的畫面,增添了幾分輕盈的影調。

和別的影友相比,我的佳能「60D」只能算是「土八路」的裝備,畫面再美,畫質也不盡如人意。於是便知趣地退出拍攝,改用文字來捕捉眼前的意境,於是有了上面的這四個句子。

這肯定算不得「詩」,但卻是我對砂鍋寨的真實感受。

離城近,路好走,這是許多人都願意來砂鍋寨的原因。從城區出發,在碧海大道上行駛9公里後,向右轉,進入一條約6米寬的柏油路,就上了去砂鍋寨村的直通道了。上坡轉幾個彎,就進入了森林區。城市的喧囂被拋在了山後,空氣似乎被茂密的樹林層層過濾了一遍,純凈而清新。松濤輕響,松香四散,人工撒播的花草沿路排成兩行,如佇立的儀仗隊靜候著遊人的檢閱。

這幾公里的通村公路,蜿蜒穿過林區。一路綠色養眼,山風洗肺,令人心曠神怡。這一帶是當年的畢節白馬山林場的林區範圍,萬畝林地把砂鍋寨村團團包圍。白馬山林場經營了近六十年,前些年與楊家灣拱攏坪林場、朱昌烏箐嶺林場一道,聯合申報國家「森林公園」獲得批准。坐落在「森林公園」之中的砂鍋寨村,青山環抱,綠樹成蔭,白馬山林場以六十年的時光培植出的莽莽森林為它構築了最理想的外圍環境。這是砂鍋寨村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而城市的擴張,又把砂鍋寨由遠郊變成了近鄰,出行的便利又成了砂鍋寨村的一大優勢。

進入砂鍋寨村岔道口,有一個小廣場。中間有瓷磚圍出的一個圓台,中間擺放著幾隻巨大「砂鍋」。這組「砂鍋」形的雕塑就是砂鍋寨村的「形象標識」了。顧名思義,砂鍋寨的得名肯定與砂鍋有關。砂鍋是陶土燒制的,粗糙易碎,但便宜又適用,曾經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炊具。用簡陋的炊具烹制簡單的食品,聊以果腹,是過往的那些年代的生活狀態。現在呢,砂鍋早已在普通人家絕跡,無從尋覓。在這裡突然見到砂鍋的形狀,懷舊的情緒便油然而生。據說,砂鍋寨村以前就是以生產砂鍋聞名的,這裡生產的砂鍋因為美觀耐用而遠銷周邊縣區。那麼,這座雕塑是否還暗含了將要在村子裡接續「砂鍋文化」的意思?

砂鍋寨村是七星關區委確定的「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點,培育的主導產業是以玫瑰、熏衣草等觀賞花卉為主的芳香產業。因此,砂鍋寨村還有一個官方的名字叫「七星芳香谷」。這也就是說,砂鍋寨村的「美麗」主要靠花卉來打造。產業布局完成之時,砂鍋寨將成為一個完全意義上的「鮮花盛開的村莊」,也必然會「芳香滿谷」,「美在農家」。

但我想,這並不妨礙把「砂鍋」當做旅遊產品來開發。比如說,給一點土地,修幾間房屋,建一個小作坊。陳列一些砂鍋樣品,給遊玩者(尤其是孩子)親自動手製作砂陶作品的體驗,最後還可以將他們的作品燒制出來做為紀念。砂鍋寨村有生產砂鍋的悠久歷史,這樣的操作沒有太大的困難。這樣一來,不僅讓沙鍋寨的村名完全落在了實處,而且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文化符號。

咋聽起來,「鮮花」與「砂鍋」是挨不上邊的,但聰明的砂鍋寨人巧妙地將兩者組成了一個整體。村委會前的廣場上還有一座砂鍋雕塑: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兩隻砂鍋重疊起來,在上面的那口傾斜的砂鍋里裝上泥土,在泥土中種植出一叢盛開的玫瑰。這座雕塑很簡單,也很「土氣」,卻「土」出了特色。鮮花生長在砂鍋之中,寓意不外就是砂鍋寨承載了以觀賞花卉為主的「芳香產業」。這個雕塑給我的啟發就是:燒制一些類似砂鍋的花盆(自然要有沙鍋寨印記),種上玫瑰花,就可以直接銷售給遊人了。既有經濟收益,又有宣傳效應。當城裡有條件的人家都 擺上幾盆來自沙鍋寨的鮮花時,沙鍋寨就由「滿谷芳香」變成「滿城芳香」了。

這個雕塑成了砂鍋寨的一個象徵,到來的人,幾乎沒有不拍攝這個雕塑或是在雕塑前留影的。藝術協會的影友們的技術和武器兩者俱佳,拍攝出的照片效果自然不錯。有位影友用極低的機位變形拍攝,把上面的砂鍋拍成了一隻高聳入雲的「導彈」,創造出一種「怪怪的美」。

通村公路上,三三兩兩的騎行者在奮力蹬車。或黃或藍的山地車,鮮亮的運動服,紅色的頭盔,在綠樹的映襯下十分搶眼。純凈的空氣,清幽的環境,讓這裡成為市民們騎行鍛煉的樂園。這天又是星期六,路上行進著若干載著一家人前來遊玩的私家車。現有的停車場是不夠用的,但好在,一路可以自由停放,不用擔心有交警來貼罰單。只要不影響通行,完全可以在想停的地方停車,放心地遊玩、拍照。

你照景,我照人;人在風景中,風景在眼中。看著那些在花叢中伸長了臂膀用手機自拍的遊人,我就想調侃一下那些佩帶著「重型武器」的影友:你的裝備這樣好,你自拍一張給我看看看!哈哈。

到砂鍋寨,「觀景台」是必去的地方。這裡的地勢較高,且又開朗,有場壩和涼亭可供歇息。在台上,可以將砂鍋寨盡收眼底。砂鍋寨地形猶如一隻巨大的砂鍋,鍋底是田土和流水。房舍是典型的黔西北民居風格,一色的白牆青瓦,依山勢建在半坡,分成若干群組,高低錯落,在樹叢中半隱半現。觀景台下是玫瑰花園,因為花期已過,只有些零星的花朵點綴在枝頭。因有蜂與蝶的縈繞,「蝶蜂鬧花」也就被影友納入了鏡頭。台上用廣角拍大景,台下用微距拍小品,影友們各有所好,各展所長,都想多留下幾張砂鍋寨的美景。

在觀景台上,我又遇上了付善初老人。老人86歲了,依然耳聰目明。老人很樂意與遊人交流,也很配合地讓遊人拍照。村裡修了這個觀景台,給了他一個消磨時光的好場地,所以每天都要來轉轉。記得我第一次和他交談時,他就指點山勢給我看,說砂鍋寨就是一口大砂鍋,那兒是鍋底,那兒是鍋沿,那兩處是「鍋耳朵」。接著又說起了什麼「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術語來。「風水」我不懂,但知道砂鍋寨左邊的山樑真是叫做「青龍山」的,右邊沒有「白虎山」但有一座「白馬山」。白馬山頂上曾經有過一個解放軍的雷達站,山腰上有白馬山林場的一個工隊。山腳是個叫「燒崗箐」的村子,一個以砂鍋和罈罈罐罐出名的地方。當年畢節城的「新街」上,就有專賣砂鍋和壇罐的一條小街,這些砂鍋和壇罐,主要來自燒崗箐。

可能是砂鍋寨與「燒崗箐」挨得太近,所以被「燒崗箐」掩蓋了自己出產砂鍋的名聲。現在呢,砂鍋寨已是聲名在外,把過去用於生活的砂鍋做成「審美」的旅遊工藝品,應當會產生多重的功效。

快十二點了,大家集中在吃飯的「農家樂」前,拉開了「畢節市藝術攝影協會」的橫幅,照了一張合影,留下了到砂鍋寨一游的紀念。砂鍋寨的「農家樂」我之前品嘗過一次,真是地道的「農家味」。今天雖然換了另一家,依然是滿桌的「農家菜」,原汁原味,洋芋、包穀、瓜豆、辣椒、臘肉、農家土雞,這些出自農家的食材,以農家的烹飪方式做成,天生一種山野的清香。與城裡日常的飯菜相比,自然是別有一番滋味。

村裡的領導給我們做了村情介紹,讓我們對鍋寨村有了更清楚的了解。砂鍋寨村現在還在起步階段。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還將進一步完善,廣場、山體小公園、觀光平台、停車場、公廁等公益設施正在逐步建設中。今年入夏,由集中連片種植玫瑰150畝、薰衣草100畝形成的觀光花卉基地已全面開放。下一步還將打造花卉浴場、婚慶基地和兒童遊樂園,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觀光賞景、避暑養生。

如果把恢復「砂鍋」產品也規划進去,又會怎樣呢?

砂鍋寨之行,協會影友們的收穫頗豐。當天晚上就有不少影友通過微信曬出了砂鍋寨的靚麗圖片。只隔了一個晚上,協會就在微信上發布了影友們的詩歌和散文作品:有人醉心於《夏日的熏衣草》;有人用《鏡頭凝聚了情與美》;有人則《情迷砂鍋寨》,人還未去,就想再來。作品是用「詩文配圖」的方式發布的,優美的語言和精美的畫面相互映襯,美倫美煥,奪人眼球。這些作品刊登在畢節藝術攝影協會的微信公眾號《印象畢節》上,它將作為畢節的一個「印象」廣為流傳。有了這先入為主的「印象」,那些從未到砂鍋寨的人們,也許會躍躍欲試吧。(文/游 子 圖/黔 雨 攝)

推薦閱讀:

舌尖上的中國——砂鍋牛蛙
砂鍋白菜杏鮑菇粉條丸子湯
砂鍋鮮蝦粥的做法
砂鍋白菜燉豆腐
少林拳力易筋經!專習拳力的秘傳功法!砂鍋大的拳頭不是夢!

TAG:砂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