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與中醫學》 (評論: 陰陽五行與中醫學)
07-21
《河洛原理》中記載:"太極一氣產陰陽,陰陽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隨含萬物。《黃帝內經》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可以用五種屬性來進行分類: 1.具有生髮、條達、曲直作用的事物,用木來代表,春季屬木; 2.具有炎熱、向上作用的事物,用火來代表,春夏屬火; 3.具有長養、化育、稼穡作用的事物,用土來代表,長夏屬土; 4.具有清靜、肅殺、從革作用的事物,用金來代表,秋季屬金; 5.具有潤下、寒冷作用的事物,用水來代表,冬季屬水。 「天有五行,人有五臟,在天成氣,在地成形」,大自然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人體內分別對應肝心脾肺腎五臟,五臟又分別配膽、小腸、胃、大腸、膀胱等五腑,而五臟又分別配合筋、脈、肉、皮毛、骨這五體。 肺屬金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記載:"天氣通於肺。"《素問·五臟生成篇》中也說:"諸氣者,皆屬於肺。"因此可以說,人體所有的氣脈都由肺所主宰,皆歸屬於肺。《素問·經脈別論》中記載:"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可以說,肺也是調節水道的重要器官,在肺的作用下,體內的液體變成汗液和尿液排出體外,以保持體內水分的平衡。《素問·靈藍秘典論》中記載:"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心臟能夠對全身產生主宰的作用,而肺則能夠輔助心臟,具有治節的功效。中醫對肺進行描述時說:"肺主宣發,外合皮毛","肺為嬌臟"。《易經》說肺經里流動著兌澤之氣,也叫太陰濕土之氣。意思是,人體肺經里瀰漫的是像霧一樣潮呼呼的經氣,這種氣息能使肺經經過的地方都能享受到霧氣的滋潤即「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因此,肺既怕濕氣又怕乾燥,惡劣的氣候很容易對肺的功能造成影響,出現少痰乾咳、口乾舌燥、潮熱盜汗、痰中帶血、五心煩熱等癥狀。 肝屬木 《素問·調經論》中說:"肝藏血。"《素問·五臟生成篇》中也說:"人卧血歸於肝。"意思是肝臟具有儲存血液和調節血流量的功能。當肝臟將血液儲存起來以後,會對血液的流量進行調節,根據身體的需要來改變血液的供應。當人體肝臟功能失調時,便會導致出血病症的發生,比如頭暈、目眩、四肢麻木無力,以及婦女月經減少和經閉等癥狀。 此外,肝臟還主疏泄,《素問·五常致大論》中記載:"土疏泄,蒼氣達。"肝的正常疏泄對我們的情志具有調節的作用,使氣息更加順暢,精神更加歡愉。 腎屬水 《素問·六節臟象論》中記載:"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素問·上古天真論》中也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說:"夫精者,身之本也。" 意思是說腎具有儲存和封藏精氣的作用。精能夠化成氣,腎精所化之氣就叫做腎氣,腎精不足,會導致發育緩慢和早衰、性功能減退、男女不孕等疾病;《素問·逆調論》中也說:"腎者水臟,主津液。"意思是說腎臟管轄全身的水液代謝,具有調節體內水分平衡的功能。 心屬火 《素問·痿論》中記載:"心主身之血脈。"《素問·五臟生成篇》中也說:"諸血者,皆屬於心",意思是說心臟能夠推動血液在血管中運行,具有主血脈的功能。《靈樞·邪客》中記載:"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說明心臟具有藏神的功能,能夠主管我們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 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是"五臟六腑之大主",並且心臟和腎臟在生理和病理上總是相互影響,因此,一些補腎的食物同樣也具有補心的效果,兩者可以相互搭配。 脾屬土 《素問·靈藍秘典論》:"脾胃者,倉廩之管,五味出焉"。中醫認為,脾具有主運化的功能,是氣、血和津液的化生之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記載:"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意思是說脾具有主升清的功能;脾還主統血,《金匱要略》中記載:"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脾氣對血液有固攝的作用。脾為後天之本,進入人體的營養素都要在脾胃的運化功能下完成消化和吸收,想要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就要加強對脾的保護和調養。 五行中的「五」是金木水火土;"行"是運動不息的意思,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 五行相生 《命理探源》中是這樣解釋五行相生的關係:"木生火者,木性溫暖,火伏其中,鑽灼而生,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熱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地,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需隱於石里,依附著山,浸潤而坐,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陰之氣溫潤流澤,銷金亦為水,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潤而能出,故水生木也。" 五臟之間的相生關係,簡單來說,就是一種互幫互補的良性循環關係即肝(木)藏血以濟心(火),心(火)之熱以溫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肅下降以助腎(水),腎水之精以養肝(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即:肝好——心好,心好——脾好,脾好——肺好,肺好——腎好,腎好——肝更好。 古人用陰陽五行把大自然的循環關係和人體內的新陳代謝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以自然養生,天人合一。 肺屬金,脾胃屬土,土生金,脾統攝血液,就是說脾胃就像肺的母親一樣,保養好脾胃才能補益肺金。 腎屬水,肺屬金,金生水,金氣化水,肺是腎的母親,一直給腎提供幫助,腎精生血,腎氣不足就會影響到子宮、卵巢、盆腔系統。 肝屬木,腎屬水,水可涵木,腎水足了,肝木才會鬱鬱蔥蔥,乳房才會傲然挺拔。肝藏血,肝氣鬱結就會滋生乳房腫痛,乳腺增生,乳腺肌瘤等問題。 五行相剋 《白虎通義》中記載:"五行所以相害(相剋)者,天地之性,眾勝寡,故水勝火也;精勝堅,故火勝金;剛勝柔,故金勝木;專勝散,故木勝土;實勝虛,故土勝水也。" 五臟六腑其實是"五權分立"的關係,它們既相互幫助,又相互約束。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肝屬木,脾胃屬土,木克土,木侮土(木約束土),肝氣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滯;肝火不滅,殃及脾胃,就會影響食慾腹脹憋氣。 脾胃屬土,土克水,脾的運化,可以避免腎水的泛濫; 腎屬水,心屬火,水克火,腎水的滋潤,能夠防止心火的亢烈; 心屬火,肺屬金,火克金,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 肺屬金,肝屬木,金克木,肺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上亢;肝火傷肺,中醫叫做"木火刑金"。所以消解肝火也可養肺。 季節的五行金律 人的身體會隨著天氣變化而不斷進行調整,伴隨著春溫、夏熱、秋燥、冬寒,人體也會出現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系列規律的變化。如果違背季節的五行更替規律,身體就不會好。《靈樞·本神》說:「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呂氏春秋》中也記載道:「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壽長焉。」 春天主生髮,《黃帝內經》說「無厭於日」,就是要夜卧早起,多曬太陽,抒發肝氣,春天肝火旺,人體的陽氣開始不斷地往外宣發,皮膚毛孔也舒張開放,這時最易感受風寒,所以,常言所說的"春捂秋凍"是很有道理的。春天是肝氣最足、肝火最旺的時候。這時人最容易生氣發火,肝膽是相表裡的,肝臟的火氣要藉助膽經的通道才能往外發,所以,很多人會莫名其妙地感到嘴苦(膽汁上溢)、肩膀酸痛、偏頭痛、乳房及兩脅脹痛、臀部及大腿外側疼痛。其實,從膽經來抒發肝之鬱氣,是最為順暢的。 夏天容易出汗,而「汗為心之液」所以心氣也最易耗傷 "暑易傷氣,暑易入心"。《養生論》中記載:"夏日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素問·臧氣法時論》中說:"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因此,夏季應要養心,達到"正氣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夏天毛孔大開,最易出汗,汗為心之液,可瀉過旺之心火,也可將侵入皮膚的寒邪及時排出,這時積寒躲在後背的膀胱經以及各關節處,最易被趕出來。所以發汗法是排除體內寒邪的最好方法。 中醫上講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臟氣法時論》中記載:"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飲食正要》中記載:"秋氣候,宜食麻以潤其燥。" 《史記》言:"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冬天是萬物休養生息的季節,也正是我們身體儲存能量的最好時機,正所謂"鳥因遷徙而羽豐,獸恃蟄伏而體壯",冬季屬水,腎屬水,冬天不注意保暖,腎水就會更冷,導致腎陰不足,出現腎陰虛之症。水生木,腎水不足,「冬不藏精,春必病瘟」不好好滋養肝木,來年春天肝臟就容易出問題:像乳房脹痛,乳腺增生,月經不調等等,這就是季節對人的懲罰。《黃帝內經》上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逆之則傷腎"。其中,"早卧晚起"為了"防寒","必待日光"為了"不散寒","去寒就溫"為了"驅寒","無泄皮膚"為了"禦寒"。《靈樞·天年》中黃帝問大醫歧伯,有人不能壽終而死的原因。歧伯回答:"薄脈少血,其肉不實,數中風寒……故中壽而盡也。"可見,寒氣是導致眾多疾病的直接原因。 五行、五臟與十二正經 古人言:"不知十二經絡,開口舉手便錯,不明五運六氣,讀盡方書無濟。"「 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絡是人體氣血的通路,是經脈與絡脈的總稱,起到溝通內外、貫穿上下、聯繫左右、網路周身的作用,將外在筋、脈、肌、皮、五官、九竅與內在的五臟六腑等連成統一的有機整體。 十二經脈表裡屬絡關係:五臟為陰,五腑為陽 手太陰肺經(從胸走手)與手陽明大腸經(從手走頭)相表裡; 秋燥補肺金 手厥陰心包經(從胸走手)與手少陽三焦經(從手走頭)相表裡; 手少陰心經(從胸走手)與手太陽小腸經(從手走頭)相表裡; 夏熱祛心火 足太陰脾經(從足走胸)與足陽明胃經(從頭走足)相表裡; 長夏補脾土 足厥陰肝經(從足走胸)與足少陽膽經(從頭走足)相表裡; 春溫補肝木 足少陰腎經(從足走胸)與足太陽膀胱經(從頭走足)相表裡。 冬寒補腎水 因此,春天多吃補益肝膽的木行食物,夏天多吃補益心與小腸的火行食物,長夏多吃補益脾胃的土行食物,秋天多吃補益肺與大腸的金行食物,冬天多吃補益腎與膀胱的水行食物。 更多內容查看http://shanghaizhaona.blog.163.com/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思考中醫》摘錄
※老中醫奶奶的故事(247)
※解讀五運六氣的科學本質 中醫基礎理論
※名老中醫 李心正 蕁麻疹
※中醫之我見(5)經絡學說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