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及其成因2-1
關鍵字: 中西方思維方式 差異 原因 在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即將結束的今天,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得到進一步充分發展,可以說各個民族文化都處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年代,而思維方式作為民族 文化的集中體現,必將影響各國的文化乃至其他各個方面的交流,因此深入分析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及其產生原因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一、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主要差異 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存在著諸多相對獨立的文化體系。在這些文化體系中,只有中國文化數千年來在一個相對不變的宇宙觀、政治制度、倫理信條、人生理想中毫不間斷地延續下來;只有西方文化從一開始就產生了民主制度, 並以大起大落、重心不斷轉移的旋律突飛猛進,成為人類前進的火車頭。那麼這樣截然不同的發展結果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或許可以從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來探 究一番,因為在思維與文化之間存在著一個認識論的循環,使得二者能夠相互生成。正是中西方人不同的思維方式,導引出中西方文化發展的不同軌跡,從而使中西 方人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特徵。在面對世界的時候,中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均按照各自的文化精神、宇宙觀來思考和理解這個 世界。 (一)感性直覺思維與理性邏輯思維 中國傳統思維重視感性直覺思維,西方傳統思維重視理性邏輯思維。林語堂認為:「中國人的頭腦羞於抽象的詞藻,喜歡婦女的語言。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綜合的、具體的。」「中國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直覺去揭開自然界之謎」,這些話雖然極端,但不乏幾分道理。中國自古以來邏輯學不發達,不 善於理性的分析和邏輯思維,抽象水平很低。我們把兩千多年前的墨家幾何學和歐幾里德幾何學來進行比較,墨家幾何形成「端」、「尺」、「區」、「中」、 「平」等概念,而歐氏幾何則形成「點」、「線」、「面」、「長」、「寬」、「高」等概念,顯然「點」比「端」、「線」比「尺」、「面」比「區」,要抽象得 多,已經是一個抽象概念。它們之間的區別,是經驗概括和抽象概念的區別,端、尺、區仍停留在直觀性和形象性的層次上。今天許多人寫文章仍喜歡用比較形象的 詞語表達深奧抽象的理論。如寫作理論把直截了當的開頭稱為「單刀直入」,把巧妙地指出文章的主題叫「畫龍點睛」,把輕描淡寫稱為「蜻蜒點水」。中國的形容 詞、成語特別多,幾乎每個詞都有一個意象,而抽象名詞又特別少,這樣使得優美、富有意境的漢語詩歌、散文翻譯成西方語言時往往失去了原來的韻味;而西方的科學論文翻譯成中文,又很難找到相近的詞語表達,以致近現代一些翻譯家不得不大量創造一些新的辭彙適應西方科學著作的翻譯。 中國傳統思維重內省頓悟、重類比推理,先直覺到某一真理,然後再用多種具體比較和形象寓意闡述。如論證「陰」和「陽」普遍存在,舉出天地、日月、男女、君 臣、氣血等作以說明。這樣一來,可能會產生出許多天才的聯想,但卻缺乏嚴密性和科學性。西方重實驗驗證、重歸納和演繹。愛因斯坦把西方科學思維歸結為形式 邏輯和實驗。形式邏輯使概念確定,實驗使概念具有數學定量化的公式,並有一最終對正確和錯誤進行評判的標準。由此我們不難理解,我國古代有世界最早、最豐富的哈雷慧星的觀察記載,但計算出哈雷慧星的周期、軌跡的反而是哈雷和牛頓。 (二)整體性思維與解析性思維 「以整體性為特徵的『元氣論』和以個體性為特徵的『原子論』分別對中西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前者橫向鋪開,注重事物的相互關係和整體把握;後者縱 向深入,注重事物的分析解剖和個體研究」。中國人的整體觀念根源於對自然界的樸素認識,按照自然界的本來面目把它當作一個整體來觀察。人與自然,個體與社 會不可分割,互相影響,互相對應,把一切都放在關係網中從整體上綜合考察其有機聯繫。這種思維方式善於從客觀的具象出發,通過類比聯想對客體進行抽象,尋 求其普遍性。這種多方向的類比聯想包括從個體到個體,從個體到一般,從一般到一般和從一般到個體的思考,因此具有鮮明的綜合整體特徵。雖然這種整體觀念比 較容易把握事物發展的全貌,可是難以揭示現象背後的深刻原因,從而只能得出停留在現象上的結論。
推薦閱讀:
※不同複位方式下空心釘內固定治療移位股骨頸骨折的療效觀察
※他們用這種方式,讓折翼天使上好學
※冷戰,最愚蠢的溝通方式!
※社會歷史發展整體視角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義 慈誠羅珠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