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當代中國散文詩的創作與批評》(黃永健)

  自波德萊爾1869年出版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鬱》,世界散文詩已走過141年的發展歷程,自1917年沈尹默創作了中國新詩史上的第一首散文詩《月夜》,中國散文詩已有93年的歷史,散文詩成為了當代文壇一種獨立性的存在。

  歷史積澱與美學傳承

  2007年11月出版的《中國散文詩90年》,集中展示了自「五四」以來中國散文詩的創作和研究成果。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重要作家如魯迅、劉半農、郭沫若、許地山、徐志摩、茅盾、王統照、朱自清、高長虹、冰心、李金髮、汪靜之、巴金、麗尼、焦菊隱、陸蠡、艾青、何其芳、唐弢、徐遲、陳敬容、郭風、柯藍以及台灣詩人瘂弦、覃子豪、林清玄、蘇紹連皆創作過優秀的散文詩作品。

  據統計,1980年代以來,正式出版的中國散文詩選集共100多部,鑒賞集、評論集和理論集80部上下,散文詩選集和鑒賞集流行甚廣,以至於進入21世紀,出現了散文詩年度選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散文詩理論研究進入文體自覺和文體建構層面,現代文學史上著名文學理論家如西諦(鄭振鐸)、郭沫若,當代著名詩評家孫玉石、謝冕、王光明、蔣登科以及港台的林以亮、葉維廉等都對散文詩的美學特質和文體個性進行過理論探討。

  從發生學意義上來看,散文詩所抒之「情」不是古代文人雅士的閒情逸緻,散文詩文本亦非戰歌、頌歌式的意識形態書寫和牧歌式的浪漫書寫,從詩的自由性和解放性的本質特徵來看,散文詩被引進我國現代詩壇,一度出現戰歌、頌歌式的書寫方式,這應該可以看做散文詩這種新文體在20世紀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合乎邏輯的演變,可是,進入80年代之後,由於中國快速步入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歷史軌道,發生學意義上散文詩所彰顯的現代審美意識,得到當代散文詩作家的普遍認同,80年代中後期以來,我國散文詩界的重要詩人如柯藍、耿林莽、許淇、徐成淼等,開始重視都市題材散文詩,林焚、林登豪、紅杏、亞楠、李松樟、方文竹、喻子涵、宋曉傑、鄭小瓊等中青年散文詩詩人都是在現代心靈場景之內通過散文詩的文本建構,尋找情感和思想的突破口,他們的當下詩性體驗和散文詩的文本建構路徑,實際上與發生學意義上的散文詩形成了一種美學上的回應和互證,並且這種回應和互證還在持續演化之中。

  散文詩更適合表現現代都市心靈體驗

  散文詩作為一種新的文體(文學書寫文本),目前達到了廣泛的認同,21世紀以來,國內每年出版發行之文學年選文集,都有單獨的散文詩年選專輯出版發布。

  鄒岳漢先生認為,「散文詩乃詩之一體」,散文詩的現代審美意識是中國散文詩獲得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波德萊爾曾將散文詩的現代審美意識描述為「靈魂的抒情性的動蕩、夢幻的波動和意識的驚跳」,散文詩作為一種詩性文本,從其發生的時刻起即為了突顯、張揚現代心靈的震驚性悸動,因此,可以認為散文詩與自由分行新詩或現代散文相比,更加傾向於表現現代人的內心生活,現代人的感覺、情緒和想像,尤其更適合表現現代都市人群的現代性心靈體驗。波德萊爾在完成了詩集《惡之花》之後,復又以散文筆法去創造「詩的散文的奇蹟」——《巴黎的憂鬱》,主要是因為分行建制和語言的壓縮,無法再現現代人立體交叉組合或網路狀組合的情感結構,散文詩採用「自由、細節和譏諷」的敘述、描繪手段,適合表現現代人情感結構的本然狀態。散文詩融合散文與詩的雙重優勢,因緣際會,應運而生,變成了一種與散文、詩歌齊頭並進的現代詩性文本,是由於現代性的經驗意象積极參与了傳統的認知結構,人類情感趨向繁複、細密所引起的。

  80年代以來,中國散文詩蓬勃發展,百花齊放,眾家爭鳴。首先,寫作者人數劇增並出現了相關的學術團體,這當然與中國詩歌大國的傳統有關。其次,專門的散文詩報刊、網站在全國產生相當的影響力,如湖南益陽的《散文詩》、四川成都的《散文詩世界》。目前以這兩個期刊相號召,全國性的散文詩筆會活動得到了各地作家和文化團體的積極響應。此外,全國各地相繼辦起了10餘種當地准印的散文詩報刊,如趙宏興在安徽編選出版年度《中國當代散文詩選》,各地以發表新詩為主的詩刊也紛紛設立定期或不定期的散文詩專頁,進入21世紀以來,還出現了一批散文詩網站,如「中國散文詩」、「散文詩天地」、「散文詩作家網」、「散文詩百家論壇」等。

  據散文詩作家靈焚的觀察,儘管日本在幾十年前就開始肯定散文詩的藝術價值(荻原朔太郎),然而至今日本還沒有一本專門刊載散文詩的刊物,更不可能出現像《二十世紀中國經典散文詩》、《中國散文詩90年》那樣的大部頭散文詩選集。據筆者觀察,中國大陸散文詩創作和批評較為繁盛,台灣散文詩作者人數寥寥,香港的散文詩創作也是因近水樓台受到大陸散文詩詩人和散文詩團體的影響才於最近幾年出現創作、出版、批評的熱鬧局面,台灣至今還沒有出現散文詩專門刊物。可是無論如何,近三十年來,大陸散文詩確實出現了可圈可點的個人專集、選集、理論探討等著作,在文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並擁有廣大的讀者群。

  散文詩獨立文類身份已確定

  散文詩園地百花齊放,必引起詩評家眾家爭鳴。如散文詩的文體歸屬問題,究意是已發展成熟的一種獨立文體還是仍舊乃「詩之一體」?是散文化的詩歌,還是詩歌化的散文?散文詩與現代美文、小小說以至雜文如何進行文體劃界?散文詩以四五百字以至一千字以內限定其篇幅,還是讓其自由伸張成數千言上萬言以至更長篇幅的長篇散文詩?散文詩形式和審美取向來自西方,但在21世紀全球文明對話、中國文化充分張揚其價值理念的新世紀話語情境之下,散文詩如何磨合創化現代中國氣派的文體語勢?

  與此同時,自魯迅的《野草》橫空出世以來,好像20世紀以至新的21世紀還沒有出現那樣深具影響的作品,散文詩界不免產生一種焦慮心態,散文詩詩壇翹首期待散文詩的大師級作家何時出現在文壇的地平線上?提及當代小說,大陸的王蒙、余華、賈平凹、莫言以及台港的白先勇、劉以鬯等,足以充任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提及散文,余秋雨、董橋、張曉風、林清玄(其實林清玄的精短散文可視為散文詩)足以傲視其他文類的大作家、名作家;提及當代詩歌,北島、顧城、舒婷、余光中、洛夫、瘂弦等,也早已進入文學史的書寫。可是提及當代中國散文詩(華文散文詩),雖然有一批作家如郭風、柯藍、流沙河、徐成淼、劉湛秋、許淇、李耕、耿林莽、王爾碑、彭燕郊、昌耀、葉夢以及台港的商禽、瘂弦、蘇紹連、夏馬、鍾子美、秀實等,但這些作家只是在散文詩「業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較大的影響力,而且上述散文詩作家皆無人取得現代文學史上類似於《野草》、《畫夢錄》那樣的驕人成就,因此,散文詩依然呼喚大作家、大手筆的出場。

  由於散文詩作家隊伍在擴大,散文詩擁有相當數量的讀者群,散文詩刊物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穩住了陣腳,散文詩的學術研究(史論、文體論、批評論、詩學闡釋)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更重要的是,散文詩具有揭示現代意識、表現現代都市情感的特定的文體優勢,以上諸多因素形成合力,喚醒了散文詩作為一種獨立文體的身份意識。進入21世紀以來,散文詩年選專輯與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齊頭並進從圖書流通市場以及文學網路進入讀者的閱讀視野,但21世紀以來的各級各類文學獎中,從不設散文詩獎,即以影響很大的「魯迅文學獎」而言,它沒設「全國優秀散文詩獎」,意味著優秀的當代散文詩作品被拒之文學殿堂之外,對此,散文詩界有人提出質疑:魯迅是中國散文詩大師,其《野草》是其文學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或缺,以魯迅命名的全國文學大獎,連報告文學都被納入設獎文類,不設散文詩獎,就值得質疑。

  綜合考察一百多年來散文詩的創作實績、散文詩的現代審美取向以及散文詩的理論研究成果,我們基本上可以斷定:散文詩作為現當代文學大家族中新崛起的一種獨立文類的身份已然確立,散文詩是現代人類心靈圖景的詩性文本,從格律嚴密的古詩(中國古代詩賦詞曲、西方的十四行詩、日本俳句等)到現代自由分行新詩,人類的詩歌寫作不斷進行文體形式的突破。

  古今中外詩歌的形式都是人類情感結構的外部顯象而已,如果我們承認人類的情感記憶在新的生活意象的刺激之下,不斷派生出新的情感圖式和情感結構,那麼,詩的語言文本應具有多向度的延伸和創化的可能性,散文詩在較短的篇幅內,緊扣現代生活中特殊情境,展開詩性敘述,想像、虛構、生髮、升華、精鍊語詞、鍛造意象、神而化之,由小見大,見微識著,確實發揮了散文、分行詩歌所無法取代的現代審美功能。因此,可以預見,散文詩寫作、傳播以及散文詩批評和研究勢必繼續擴張其話語能量,在中國當代文壇及世界文壇成為一處嶄新的景觀。(作者單位:深圳大學文學院)

推薦閱讀:

【散文精品】清風弄影:歲月靜美,簡約恬淡
像杜拉斯一樣被愛(散文隨筆)
風雨歸來
為你,我甘願把寂寞守候成海
流年散文‖落(心愿)

TAG:中國 | 創作 | 批評 | 當代中國 | 散文 | 散文詩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