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新聞」到「造新聞」的軌跡
【字型大小大中小】 【我要列印】 【我要糾錯】【Email推薦: 】從「愛新聞」到「造新聞」的軌跡 ———一個「特約記者」的懺悔與反思□胡軍 譚抒茗他曾經說過,「我極熱愛新聞事業」,而為了圓一個記者夢,他又丟掉了最基本的職業道德。他曾多次被省級媒體評為「優秀通訊員」,卻在退出新聞行業後寫博客自曝:「兩年時間我閉門造車『采寫』了80多篇假新聞。」面對社會大量的質疑和指責,他辯稱這種「自殺式」救贖行為是為了媒體界的誠信和反思。「前新聞人」自曝造假新聞前不久,「天涯論壇」貼出一篇博客文章——《一個記者的懺悔》,一個名叫朱光兵的「前新聞人」坦白自己曾在兩年時間內寫過80多篇假新聞,刊發在廣州各大新聞媒體上,其中一些還被國內多家媒體轉載。帖子引起了網友的強烈反應。筆者按博客所提供的目錄搜索,發現這些假新聞大多還掛在網上。如果不是朱光兵自曝是假新聞,粗看還真看不出來是假的。細看後發現,這些以社會新聞為主的假新聞大多沒有準確的地名和人名,即便有寫一些,也都是掐頭去尾的,比如介紹地點時,僅寫到了區縣一級,再往下就用「某村」、「某街道」,人名大多是以「王某」、「小王」等帶過。朱光兵為何要自曝醜聞?這其中又有怎樣的隱情?網友對此議論紛紛。博客公開一周後,朱光兵向筆者敞開心扉。招數:避敏感話題批評報道朱光兵坦言,一直很嚮往新聞記者這個職業,以前在江西某市消防部隊擔任文書時,對新聞報道就非常投入,成績也不錯。但由於文憑不過硬(只是個自考本科),退伍之後,他沒能跨入報社的門檻。此後,朱光兵輾轉各地打工謀生。為了實現自己的新聞理想,他曾自薦當過多家媒體的通訊員或特約記者,但「編外人」的身份,讓他空有採訪的強烈願望,卻經常遭遇採訪被拒的尷尬。「也許是太想做新聞了,我做了不光彩的事。」朱光兵說,有一天,他杜撰了一個假故事,發給廣州一家報社相熟的記者。第二天,這篇「新聞」居然見報了。從此,朱光兵一發不可收拾,一件件半真半假,或者根本是子虛烏有的故事,被他屢屢「采寫」到報紙版面上,最多的一次,一篇假新聞竟被5家報社同一天採用。朱光兵坦白,造假新聞時會特意避開一些東西,涉及敏感話題的不編,批評報道也不編,「但表揚稿可以隨便寫,尤其對一些企業,你誇大業績,說好人好事,他不會怪你。」某報社發現造假,竟然不了了之在新聞事業發達的廣州,朱光兵的假新聞一寫就是兩年,難道就沒有編輯或記者看出點痕迹?對此,朱光兵坦言,他也曾「失手」過。「有一次,我將一篇2個月前就發表過的假新聞稍作『改裝』後,又投到廣州某報社,當時便被編輯發現了破綻,打電話過來核實,我只好支支吾吾搪塞過去。」然而,連朱光兵也意想不到的是,該報社對這件事的態度竟然是不了了之。「我沒受到什麼影響,之後他們還是在用我的稿。」「後來,認識的記者、編緝多了,大家有時候談到這些問題,都心照不宣。」朱光兵坦言,「媒體行業競爭激烈,為了飯碗,不少人做過這種事。」一個客觀事實是,通訊員或記者造假新聞被發現,只要沒有引起訴訟或公眾的質疑,頂多只會被提醒「以後謹慎一點」,很少受到處分。揭露:類似「同行」還有很多事隔七八年後,朱光兵為何選擇站出來坦白造假?他給出的解釋是:「在我心目中,記者是一個極神聖的職業,我曾經深愛這個行業,但自己的造假行為有違職業道德,也是對自己的否定,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受著良心的譴責。」朱光兵說,現在廣東乃至全國,像他這樣的「特約記者」大有人在,有的甚至以此為「飯碗」。據他所知,造假新聞的人起碼在百人之上,而且隨著網路的普及,有些人的造假比他當年還要嚴重,「我在網上曝光自己後,他們中的很多人都跟我聯繫過,有一個『同行』還質問我,你這樣搞,我們以後怎麼混?」媒體:集體禁言,實施「冷處理」朱光兵寫博自曝「新聞造假」,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自殺式救贖」,這本應引起媒體的高度關注,然而,廣東包括涉事媒體在內的多家媒體,大多選擇了「集體觀望」。繼《一個記者的懺悔》之後,朱光兵在網上又發表了《涉事媒體不敢面對,另一個造假者卻要跟我聯合繼續揭露!》,文中稱,一位自稱「小韓」的「前新聞人」電話聯絡他,願意站出來曝光自己的造假經歷、造假作品和涉事媒體,以此聲援。為彰顯此事的真實性,朱光兵還把「小韓」的手機號碼公布在博客中。但最後,「小韓」打來電話說,自己被涉事媒體「按住」了。朱光兵說,他還多次實名向有關主管部門發郵件舉報「自己」及相關媒體,但都無動於衷,不予理睬和回應,連打個電話詢問了解一下的舉動都沒有。「本想拋磚引玉,藉以讓新聞界所有從業人員都引起重視。這種自我犧牲看來只像是往大湖裡面投入一個小石塊一樣,悄無聲息。」朱光兵:自殺式炒作於我何益?隨著「造假事件」在網上越炒越熱,對朱光兵的行為眾說紛紜,其中不乏叫好的聲音,也有質疑者:朱光兵原本是個「炒作高手」、「網路狂人」,這次懺悔是否又是一個炒作的套兒?筆者調查發現,早在此事之前,朱光兵就已經是一個「網路名人」,有「中國網民代言人」、「中國網路第一狂人」、「中國第二代農民工代表」等稱號。他以搶注域名聞名於網路,曾搶注過40多個「明星域名」、「奧運金牌健兒域名」。「5·12」地震後,朱光兵搶注了一系列以「5·12」為名的網路域名,在網上公開拍賣,稱將所得款項捐往災區建小學。這些事在當時也鬧得沸沸揚揚,他甚至還被網友冠以「朱搶搶」之名。朱光兵的文章發表後,在博客和論壇的跟帖中,90%以上的網友都在罵他,「很多人連帖子都沒看完就罵」,還有網友對他「良心的懺悔」持懷疑態度,「他是在為新聞界的誠信作真心的呼籲,抑或是藉助媒體有目的地炒作自己?」對於讀者的的質疑,朱光兵坦言,作為一個曾經造假的「前新聞人」,沒有資格來回應網友的任何指責。「但是,知恥而後勇!難道社會不給人以反省和懺悔的機會嗎?難道新聞界不需要這種具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評的人出現嗎?難道一切都如所謂的『潛規則』一樣,只能『捂蓋子』嗎?」儘管朱光兵一再否認自己通過炒作來「做事」,然而,當筆者查找關於朱光兵的資料時,發現他發表的一個帖子有一句話:「在網路世界,有誰比我更狂?」既然不愛炒作,為何要跟人家比「狂」?朱光兵如此作答:只是希望利用網路這個平台提高事件關注度,以便自己能做成一些有積極意義的事。對於外界種種猜疑,朱光兵表示,自己的心態已經放平了,他現在不予澄清,以免「越描越黑」 ——他選擇了一個「模糊回答」。探究:假新聞為何能夠大行其道朱光兵對媒體界醜聞的曝光,自是引起網友們的憤慨與無奈,但也有自稱新聞人的網友跟帖表示不以為然:「現在假新聞沒什麼大驚小怪的,朱光兵和我們一樣,也就是混碗飯吃,不必如此良心不安。」真實性是新聞報道的生命,為什麼一些接受過系統的新聞學教育、熟知新聞工作基本規範的媒體工作者,也選擇了以造假來欺騙讀者?有專家表示,假新聞的「泛濫」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關鍵還是造假的成本太低,獲利豐厚,足以讓很多人敢於去冒這個風險。」專家表示,隨著媒體競爭的加劇,社會新聞稿件的需求量不斷攀升,確實有一些新聞工作者在私利的誘惑下,漸漸不再滿足於靠辛勤發掘新聞線索、排除種種困難採訪寫作稿件獲取利益,而轉向製造新聞事件、捏造新聞事實等相對「輕鬆容易」的方式。正如朱光兵所說,「涉及敏感話題的不編,批評報道也不編,但表揚稿可以隨便寫。」摸著了規律,記者造假的風險性便相對減小許多,同時,基於報社裡有效管理和約束的缺乏,以及編輯對記者的 「信任」、袒護,這些造假者的稿件就能輕易通過審查得以發表。雖然此前曝出的「紙包子事件」等令整個新聞行業蒙羞的假新聞,涉事人員都受到應有的懲處,但是社會新聞造假之風並未因此剎住。憑著假新聞,朱光兵一度圓了記者夢。更有一些捏造的新聞,由於手法「高明」,甚至能為其作者帶來獎項與榮譽。造假的低成本、高收益由此可見一斑。思考:如何讓假新聞絕跡在新聞法久喚不出的今天,假新聞的泛濫,也是依賴於媒體在報道的監管和稿件的審核上存在的諸多漏洞。要讓假新聞真正從公眾的視野里消失,必須對把關制度的補漏系統進行更新和升級。新聞工作者自身也應該加強道德修養,不能為了追求新聞稿的數量和分量而投機取巧,劍走偏鋒;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積累採訪寫作經驗和專業技能,使新聞紀律不至於成為一紙空談。此外,媒體界有必要加大對假新聞的處罰力度,採用公開批評、終身禁業等重罰措施,加大假新聞的過錯成本,促使部分責任心缺失的新聞工作者認真對待新聞的真實性。(作者單位:羊城晚報社)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