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
作者:羅玲
一首歌引發的思考
幼兒園的新年聯歡會之後,老師請每位家長寫一個對聯歡會的反饋意見,節後交上來。其實聯歡那天,所有的家長已經填寫了一份詳細的對幼兒園總體的意見表。我覺得這是一個好幼兒園應有的態度,我也很珍惜這些溝通機會,每次都認真填寫。聯歡會在我看來很成功完美,實在想不出什麼意見,所以只寫了一些感受。
晚上孩子睡著後,睡前一起看的聯歡錄像中的一個細節跳出來,讓我想了想。然後我越想越多,最後爬起來披上衣服,在反饋意見的背面又補充了幾句。我這人實在,而且我相信老師們都是真誠的。
這個細節是,當時孩子們集體唱一首歌,叫《不做小尾巴》。其中有一句:「媽媽上班它要去,羞呀羞呀,不聽話。哎呀呀,哎呀呀,羞呀羞呀,不聽話。哎呀呀!」我清楚地記得我女兒旁邊那個小胖小子伸著小手霸氣地指著虛空、痛快地唱:「羞呀羞呀,不聽話。」活像文革小將在批鬥誰!我覺得這首歌不好。羞辱,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不是好的引導。我女兒從小在我這幾乎沒聽說過「羞」這個詞。
這讓我又想起她一兩歲時,有別人跟她說話里有「笨」這個詞。她當時幾乎什麼都會說了,但我解釋說,她恐怕不懂什麼叫「笨」,因為我沒機會跟她用過這個詞。
這個細節確實讓我想了很多。我們的兒童歌曲中,有好多跟我們的價值觀和教育觀念不相符的地方。比如,我不喜歡《我是好寶寶》,做好寶寶當然好,但是我不喜歡歌里說教的方式。我還不喜歡《粗心的小畫家》,讓孩子太在意畫畫的對錯,就限制了創造力和想像力。
很多國內的故事書、繪本、動畫片里也有同樣的問題。我在國外時曾聽說有華人朋友為了讓孩子學中文,回國時想買動畫片的碟,但發現沒什麼可買的,因為一些片子沒有娛樂性;另一些片子內容不好,裡面的情節和對白放在國外的環境里,給人很奇怪的感覺,不太好理解,甚至是粗魯。在國外的生活中,通常孩子不會那樣說也不會那樣做。現在想想,確實是這樣。假想一首英文兒童歌曲里唱「Shame on you! Shame on you!」——那得是多麼黑色幽默和變態啊!
紀律教育的差距
很多歌曲和故事裡出現的不好的內容,其實原本目的竟是為了說教!所以,由這首歌,我又想到了幼兒園和小學裡的紀律教育的方式,覺得這裡有很大問題。如果跟國外比較,就覺得問題更大。
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是,跟國外比,我們的幼兒園和小學似乎對紀律要求很嚴格,我們常常抱怨我們的孩子不自由受拘束。但是從紀律教育的結果來看,我們的孩子卻是紀律表現更差。過去我提到過,在國外時,我總感覺外國的孩子更懂禮貌。這裡面或許有總體國民素質的影響,但更多也是教育的差異造成的。如果單看在學校的紀律情況,我感覺也是國外的孩子表現更好。我有一個在美國中學工作的朋友,她說,學校里常常出紀律問題的,其中很多是剛從國內出來的小留學生。她和同事們都覺得,中國的小留學生更不遵守規則、不尊重老師、行為更放肆。
為什麼竟然會這樣呢?
我仔細去想具體紀律教育方式上的差異。記得我小時候,上課是要求手背到後面坐著。現在的小學怎樣要求呢?很多學校大概是要求把手放在桌子上吧。另一個主要的紀律要求就是課堂不隨便說話,發言舉手。
國外呢?且不說日本,就以我們認為比較給孩子自由的美國為例。美國小學都有哪些紀律要求呢?
表面上看,很多紀律要求差不多是一樣的。但如果深入考察,我們會發現具體做法很不同。
首先,美國對孩子的紀律要求更多、更具體。比如,課堂不說話,美國小學裡,老師會給學生講清楚,課堂上,哪些情況下可以說話,哪些情況下一定不能說話,為什麼不能說話,怎樣才能不影響他人,當自己有事情需要引起注意需要幫助時,該怎麼做。
在基本禮節方面,美國人從幼兒園就開始對孩子有很多具體的禮節要求。其實,幼兒園老師是把這些要求當作社交技巧教給孩子的。比如,碰到別人、打噴嚏、咳嗽都要說對不起;老師或家長跟你說話時,孩子不能打斷,不能看別處,不能翻眼睛或做出不好的表情;與人交談時要目視對方、語氣委婉、微笑;要使用請、謝謝等禮貌用語,因為這些詞有魔力,能讓別人樂於幫助你。所以如果進到美國的幼兒園裡就會看到,雖然孩子們不是雙手放腿上端坐在那裡,但通常大家是在有序地做活動,而並非我們想像的亂作一團。
另外,我們似乎花了更多時間在監督和維持紀律,而美國老師會花更多時間、用各種有創造性的方式去講解、去訓練。老師會在教室里做各種標識,跟同學們約定好一些手勢,用各種顏色或笑臉等圖案去標註紀律說明。有的老師還會利用一堂課的時間,跟同學們一起討論紀律問題,共同制定規則和獎懲辦法。老師對低年級的孩子尤其會耐心地培訓。老師甚至會教給一年級的孩子去辨別,什麼樣的音量是適合在室內講話的,多大音量是在室外使用的。
再有就是,我感覺美國學校里,對紀律執行的要求更嚴格、更認真。我們的老師有時敲敲黑板或訓斥兩句瞪瞪眼睛就過去了,因為有教學任務要完成。在美國小學裡,各種紀律如果違反,都有非常詳細具體的懲罰方法。比如,如果學生跟老師頂嘴,那就要受到紀律處罰。
我們也說在樓里不許大聲喧嘩、禁止跑跳打鬧,但通常是老師走過去了,就恢復原樣了,下課鈴一響,學生們照樣是蜂擁著、喊叫著衝出樓。在美國小學裡,學生就真得處處都排隊,規規矩矩地走路說話,否則麻煩就大了。
此外,還覺得我們的紀律教育過多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沒有深入地跟品德和價值觀銜接上。美國老師會跟學生探討,紀律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尊重、自律、有責任感、關愛、公平等等品質。老師通過換位思考、舉例,讓學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樣學生就會自覺去執行,而不是為了不被老師抓住而執行。
總之,這樣一比較,就覺得我們的紀律教育比較粗糙,所以效果不好。上課都背手或手都放桌上、保持整齊一致的姿勢,這並不能算是教育好紀律了,畢竟,這是上課,又不是在排練儀仗隊或團體操。如果學生都能比較自在地坐著,但能保證認真專註地聽課並且不影響他人,這才說明訓練得成功,因為孩子們學會了自律。這就好比我們現在常說的修心,一味地忍耐克制還不是修鍊好了,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才是更好。
那麼,究竟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當然其中原因很多。我們教育學的研究和實踐都相對落後,這是個基本事實。另外也有文化的關係。中國文化比較注重整體,因此容易把學生作為一個整體去對待,常常要求整齊劃一,喜歡一致性。西方注重個體,更尊重個體需求,紀律規定更具體靈活。
此外,我還聯想到另一個方面的因素,覺得也有一些關係,那就是,我希望我們的教育者能更多從正面去考慮教育問題。比如,我們應該多想想,怎樣去教給孩子具體的自律技巧;怎樣從正面去講這個道理,把道理講得更生動,讓孩子能理解、印象深刻;怎樣給孩子做好的榜樣,等等,而不是從反面去考慮。我們的紀律教育方法,似乎過多從反面考慮事情,好像我們總是先認定孩子會違規犯錯,把孩子當作一群小麻煩去看管、去對付,把力氣用在限制、防範上,而不是正面教育上。
廣義的正面管教
現在很多家長都知道要正面管教孩子的道理,我們對孩子要多肯定、鼓勵,多給積極的預期。我手頭就有一本美國教育專家簡.尼爾森寫的《正面管教》。這本書最初是1981年出版,很有影響。作者不僅是教育專家、執業心理治療師,而且是7個孩子的媽媽。書里有很好的理念和很多具體方法,值得每個家長學習借鑒。
除了使用正面語言,多鼓勵肯定之外,如果展開去想,我覺得我們還可以從更寬泛的角度去理解這個正面管教。
對孩子有正面預期
孩子不是罪犯,我們不是警察。天下沒有壞孩子。我們家長和教育者應該預先認定孩子是好的、是無辜的。孩子不好的行為,都是一些深層問題的顯現。就好比小樹苗的葉子黃了,可能是缺水或有蟲子了。我們的任務就是去探查到那些問題,去解決了,然後葉子慢慢就恢復了。
對孩子有積極的預期很重要。心理學上一個著名的實驗就是,實驗者給一位老師分配了一群素質能力均等的學生,然後老師被暗地裡告知,哪些學生基礎和能力強,哪些學生差一些。一段時間以後,學生的學業表現真的出現跟預先評估一致的趨勢。
積極的預期會在跟孩子的互動中發揮作用,得到好的效果。
教育手段必須是正面的
什麼樣的方法不是正面的呢?羞辱、攻擊、指責、威脅、恐嚇、諷刺挖苦、抱怨牢騷、強迫、以威力或武力服人,等等。這些詞聽起來都很糟糕,但是我們能保證自己沒有使用過嗎?
我女兒從3歲開始變得更懂事了。3歲以前,她有過一次在超市耍賴。她通常不會因為非要買哪樣東西而鬧,但有一次不知為什麼就不高興了。我當然很生氣,先是威脅說我要先走了。我也知道這樣說很不好。然後又訓她幾句,發現也沒用。後來蹲下來,用盡量平和的語調問她想什麼呢。慢慢過一會,她也恢復一點理智了,說她渴了。其實,有時小孩就是需要一點時間去表達而已。大人催急了,他自己就混亂了。鬧,只是混亂情緒的一種表現。
威脅、恐嚇、指責等等手段之所以不好,不僅因為它們對孩子心理有傷害,還因為它們基本無效。而且更糟糕的是,這些都是壞的樣板。你威脅孩子,孩子轉身就能學會威脅你、威脅別人。
建設性地教育
建設性地教育,這個說法細想都有些可笑,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教育手段確實不是在建設,而是在破壞。
教育,我們應該把力氣用在教給孩子技能和方法上。比如說,只有你教給孩子怎樣處理負面情緒,孩子才會少鬧一些。你教給孩子怎樣拒絕、怎樣表達不同意見,孩子就會少一些無禮行為。教給孩子怎樣看待失敗和錯誤,孩子心理就會少受打擊、少一些挫敗感,多一些收穫。教給他積極的自我評價,他就少一些自卑。教他自律方法,他就少一些紀律問題。
孩子是在等著我們去教他。我們不去教,或者沒教好,出了問題,我們有什麼權力去批評指責他。
遇到問題,其實懲罰都沒有很大必要,要關注的是怎樣解決,以後怎樣改進教的方式。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為此感到痛苦呢。因為恐懼而聽話,這總是下策。
從正面態度出發
正面的態度就是信任、尊重、關愛、支持和幫助,反面的態度就是懷疑、貶低、失望泄氣、對立……
當我們本著尊重、關愛和信任這些正面態度去對待孩子時,我們的方法就不會是去捆綁限制,我們的管教就不會傷害到孩子的生機和活力。同時,我們的積極態度可以傳遞給孩子,讓他也以同樣積極正面的態度去面對他的世界、他的人生。
正面管教能否做得到,關鍵取決於我們這些大人是否有正面思考的習慣。如果我們眼裡看到的更多是積極的世界,那我們才有足夠多的好東西去誘惑孩子、去逗引他向前,而不是在後面催促他、逼迫他。
正面心態
講一個我自己的小事。我剛出國時,曾進修教育學。當時同學裡多是當地中小學教師,還有一位同樣來自大陸的老師。一次,我們逐個到前面做教學演示,演示之後互相用紙條寫評語。我看自己的紙條時意識到,他們寫給我的多是積極鼓勵的評價,而我寫給他們的多是挑毛病提意見。課後我跟那位大陸來的老師一溝通,她說她也是一樣!所以我總結這裡面很有文化上的關係。
似乎相比之下,我們的文化里,對人更苛刻一點、對事情更悲觀一點。現在關於積極心理、積極情緒這方面的書已經流行一段時間了,我感覺很多人都在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心態。不過在網上,我還常常看到一些不夠正面的做法:圍觀、譏諷、嘲笑、攻擊、揭短、挑刺、刻薄、傳謠、煽風點火、坐觀虎鬥……每當看到一些有名氣或有知識的人在微博里口無遮攔的表現,我總是感到一點心寒……
其實,我們的文化中,正面態度的東西也很多啊。
比如,我常說教育孩子要隱惡揚善,這個隱惡揚善就是很好的正面的做法。
隱惡揚善據說來自這個故事:古代的舜,年輕時在雷澤湖邊看到別人捕魚,年輕人欺負老人體弱,佔了魚比較多的地方。看到這種情況,舜每天自己也去捕魚。捕魚過程中,一旦看到有年輕人對老人謙讓的做法,他就大家讚揚,逢人就講;看到跟老人爭搶的,他也沒有過多批評和勸阻,甚至還遮掩,給這些人留有悔改的餘地。這樣堅持幾年之後,當地的風氣慢慢就變好了。《禮記?中庸》里說:「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
《弟子規》中也有「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這樣的話。我覺得古代的這些話都很有道理。一個社會也像一個孩子,多關注正面的東西,正氣就會生長,正氣足了,邪氣自是無處藏身。
前面提到跟國外教育的比較,有時我覺得,社會的文明程度的差距,就是人們的正面心態的差距。文明的社會裡不是不能有批評,但批評應該是善意的、健康的、有建設性的。在某種程度上,文明很簡單,文明就是更多的人心裡有了更多的善意和正向能量。
新年伊始,希望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家長和教育者、我們的整個社會都正氣更足!更健康!
推薦閱讀:
※罰站、隔離、關禁閉?Time out已經out了,「積極暫停」才是正道
※正面管教之十三(68)
※十個例子告訴你,正面管教的小孩是什麼樣子?
※【課程推薦】《正面管教》,不懲罰,不嬌縱!
TAG:正面管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