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共享人文奧運的盛宴
2008,共享人文奧運的盛宴
談起中國的奧運健兒鄧亞萍,腦海中就會出現兩屆奧運會上,她手握球拍頑強拼殺的情景。從在世界乒壇連續8年排名第一,到唯一取得蟬聯奧運乒乓球金牌的驕人成績;從競技場上的戰將,到學習的「新長征」路上突擊手;從一次次眼含熱淚望著五星紅旗在賽場上莊嚴升起,到擔當起國際奧委會和北京奧申委、北京奧組委賦予的重任……鄧亞萍已成為奧運史上的驕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驕傲。 如今,她在英國諾丁漢大學求學時寫就的4萬多字的碩士論文《從小腳女人到奧運冠軍》,已用英文出版,並被收藏在國際奧委會博物館。她正在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奧林匹克品牌。她曾兩度出任中國申奧的形象大使。目前她是北京奧組委奧運村部副部長。可以說,奧運已融入了她的生命。 申奧期間,一位普通市民對新生活的期待深深打動了她,人文奧運的理念以樸素、真摯的感情深植在她的心中。 在數著北京奧運會腳步到來的日子裡,鄧亞萍接受了《對外大傳播》的專訪。在近三個小時的採訪中,從奧運冠軍之路,到履職於國際奧委會、北京奧組委;從中國體育健兒肩負的責任,到熱盼人文奧運讓全民享受奧林匹克運動,我們看到了中國優秀運動員的成長足跡。訪談是從中國人記憶猶新的奪冠之路開始的…… 從冠軍跑道一路走來 鄧亞萍在國際上是唯一一位蟬聯奧運會乒乓球金牌的運動員,也是唯一一位獲得4枚奧運會金牌的乒乓球運動員。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曾兩次在奧運會(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為鄧亞萍頒發女子單打金牌。 她最難忘的是: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在獲得女雙冠軍後心態有點放鬆,而又在單打四分之一賽時遭遇勁敵,拼殺得不那麼堅定了,是教練一句「比賽還沒有結束」,解開了她的心結,她從此不再退縮,最終順利獲得了女單冠軍。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女單決賽對陣中國台北的陳靜,在關鍵時刻看台上的幾個觀眾鬧事,試圖擾亂她的情緒,她頂住壓力,一分一分堅持,決勝局以21:5的大比分勝出,奪取了金牌。 《對外大傳播》:作為一名優秀的運動員,你認為奧運最大的魅力是什麼? 鄧亞萍:四年一屆的奧運會,間隔的時間太長了。對一個競技運動員來講,或具體到乒乓球這個項目,如果沒有10年到15年的工夫,是不可能成為世界冠軍的。像乒乓球世界錦標賽是兩年一屆,還有一年一度的乒乓球世界盃賽,所以每一年都有世界大賽,想成為一個世界冠軍可以說每年都有機會,奧運會冠軍可是四年一度,太不容易了。從我5歲開始打球,到獲得第一個世界冠軍,練了11年,19歲時我拿到第一個奧運會冠軍,所以從5歲到19歲,整整經歷了14年,奧運賽場才成為我夢想成真的地方。 競技體育和奧運會的魅力還在於,如果你成為了冠軍,就意味著,你會被別人研究,當黑馬有可能,但保冠軍不易,同時在整個運動生涯期間傷病的困擾或任何一次意外的發生都可能使你錯過機會,冠軍夢毀於旦夕。 《對外大傳播》:你在訪談中,幾次提到「老薩」,可見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在你心裡有著特殊的位置。 鄧亞萍:是的,1991年我獲得第4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冠軍,老薩第一次為我頒獎時就鼓勵我:「明年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我還要為你頒獎。」這位老人認定了我會拿到奧運冠軍,這給了我很大的勇氣和力量。 那年我還受老薩的邀請去瑞士洛桑參觀國際奧委會總部。作為第一個正式受邀參觀國際奧委會的運動員,我感到很榮幸。老薩還希望我學好英語,掌握這把開啟世界之門的鑰匙。 1997年,當我逐漸淡出乒壇的時候,由中國奧委會推薦,老薩親自任命我為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委員,後來又擔任體育和環境委員會委員。他還為我用英文出版的碩士論文《從小腳女人到奧運冠軍》作序。 薩馬蘭奇在國際奧委會主席的位子上坐了21年。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72歲高齡的他也手持火炬參與了接力活動,成為奧運史上第一位直接參加火炬傳遞的國際奧委會主席。1992年為促使波黑地區運動員參賽,薩馬蘭奇多方奔走,直到奧運會開幕前3天,終於使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運動員以個人身份參加比賽。他是一個備受國際社會敬重的人。他對奧林匹克的理想和貢獻以及對我個人的鼓勵,對我影響很大。 從運動員到奧委會官員角色的轉換 《對外大傳播》:1997年你開始到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工作,在角色轉換中你承擔了哪些新的責任? 鄧亞萍:在競技場上我想的是當冠軍,為國爭光。到了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我的工作是考慮如何給國際奧委會提供建議,給運動員提供更好的條件,讓他們更好地在比賽中發揮自己的水平。 運動員委員會總共有19名委員。而加入國際奧委會的國家和地區奧委會目前已達205個。19名委員,來自五大洲的不同國家,要探討為205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服務,委員的代表性就非常重要了。 我剛進入委員會工作時,最大的困難是語言。國際奧運會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和法語,但當時我還不能在開會時自如地用英語交流,還得藉助翻譯。作為委員會裡僅有的兩名亞洲委員之一,我應該充分地為亞洲運動員發出聲音,因此我必須儘快通過語言關。而掌握了語言工具後就要考慮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如何讓其他人接受我的建議。 運動員委員會的成員都是在不同項目上非常傑出的運動員,而且絕大多數是奧運冠軍,有的是世界紀錄保持者,有的是好幾屆奧運冠軍。大家身為運動員性格上都屬於那種比較勇於面對困難、敢說敢幹的人,因此我們這個委員會有時在討論問題時爭論是比較激烈的。 《對外大傳播》:你在國際奧委會工作最大的體會是什麼? 鄧亞萍:我的最大體會是一定要有不同的聲音,而且一定要找到平衡點。奧林匹克運動項目大多是發源於西方國家的,以至於它的整個體系和遊戲規則也是西方人確定和建立的。所以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委員很熟悉這套遊戲規則,也比發展中國家的委員更清楚應當怎樣完善這套規則。但委員會給國際奧委會提供的建議不能只適合於發達國家,一定是要符合絕大多數國家的利益。所以我認為,在這個國際組織工作,只有提出對絕大多數成員都有利的建議,這個建議才能站得住腳。 舉個例子,一次,我在體育和環境委員會參加討論,西方的委員就指責非洲一些國家宰殺大象,並主張大象應得到保護。但非洲的一些委員就說西方人在自己國家看不到多少大象,而實際上非洲有些國家大象已經泛濫成災。在一些地區,大象肆意毀壞莊稼,和人類爭奪有限的資源,使貧困人口的生活雪上加霜。非洲人沒辦法,就把辣椒抹在籬笆上,並尋找途徑控制大象的數量。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任何政策的制定既要適合於大多數人,還要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 《對外大傳播》:來自五大洲的委員匯聚在一起,在那裡交朋友容易嗎? 鄧亞萍:在國際奧委會這個國際組織,包括我們運動員委員會裡,交朋友是很重要的。大家年齡相仿,又都是運動員出身,本身就很容易溝通,大家為了奧運會走到了一起,是一個大家庭的成員。國際奧委會一直在講奧林匹克大家庭,作為家庭成員,我們要為了家庭的團結和睦,推動人類和平去做工作,這是我們要努力的大方向。在這個大方向下,通過不斷的積累和沉澱,提出對絕大多數人有益的建議,就能更好地確定在委員會的位置,獲得大家對自己的認可。 共同享受人文奧運的盛宴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北京申奧期間,鄧亞萍在一個商店買東西時,一個女售貨員很激動地對她說,請您一定要讓我們北京把奧運會申辦下來,多拉選票,努力工作,因為申奧成功後我就能搬新家了。這件事給她很大的震動,她感到,自己的工作有一個很大的價值,就是讓老百姓因舉辦奧運會生活得更幸福。
《對外大傳播》:從人文奧運的理念來講,你希望老百姓能從北京奧運會得到什麼? 鄧亞萍:我從小的經歷是從訓練場、運動場到學校,又到國外留學,可以說,從運動員到學生,一直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而真正與普通市民接觸,是在2001年2月我回國開始參與申奧工作。那次在北京商店買東西和售貨員的交談,讓我看到了中國老百姓對奧林匹克的嚮往。我開始思考,對一個普通人來講,奧林匹克到底意味著什麼?北京奧運會對中國普通百姓有什麼好處? 記得我第一次參加奧運火炬接力跑步,當時的場景太讓我難忘了。在悉尼街頭,聚集在火炬傳遞路線旁的民眾都十分興奮,就像是在慶祝自己國家的節日。當我站在跑道上準備迎接後面的運動員跑過來點火炬的時候,好多人都圍了過來。有一個孩子就問我,能不能摸一下這個火炬,我說,當然,沒問題!哎喲,他那種高興的笑容和眼神,那個瞬間,太讓我難忘了。 在莫斯科作申奧最後陳述的時候,我就用這個畫面表達了我們中國人對奧林匹克的渴望,我說,我希望中國通過舉辦一屆奧運會來讓更多人感受奧運會帶來的快樂。 我覺得首先從物質上看,舉辦奧運會將對這個城市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市民可以從城市建設中感受到生活質量的提高。 另外還有看不到的,軟的改變。中國人可以與外國人有更多的機會交流,從而了解更多國外通用的行為準則和習慣。我舉一個關於知識產權保護的例子,現在中國的一些企業很有熱情參與奧運,奧運品牌市場開發的相關規定可以說給很多中國企業上了一課。我有兩年時間在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工作,發現不少中國企業在贊助奧運方面存在誤區。一些企業並沒有成為2008年奧運會的贊助商,卻在廣告和市場營銷中使用北京奧組委的標誌和稱謂。這些企業認為我是在出錢支持奧運,我有熱情宣傳奧運,我怎麼不可以這樣做?但是他不了解奧運知識產權是歸國際奧委會所有的。如果任由企業濫用奧林匹克標誌贏利,就會侵犯到合法贊助商的權利,使他們丟失奧運商機,侵權的企業也會吃官司。 西方總是喜歡說中國的知識產權問題,我想如果沒有奧運會,中國的企業很多還不會明白尊重別人的知識產權的重要性,而保護知識產權也有利於促進企業的自主研發。可以說,奧運會的舉辦加速提高了我們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認識。 《對外大傳播》:我們許多人都與中國運動員的感情經歷一樣,一看國旗在國際賽場升起,就會眼含熱淚。2004年雅典奧運會提出了「回家」的口號,一方面是說歡迎大家來到奧運誕生的故鄉,一方面是提倡奧運回歸到奧運精神本身,讓大家更充分感受「地中海的陽光」。你如何看待這其中的含義? 鄧亞萍:這個問題其實挺好的。我想,這是由每個國家國情的不同而形成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需要體育,需要運動員在國際賽場取得好的成績來讓世界了解中國。可以說,通過體育我們打開了一些外交的途徑。但我覺得從運動員本身來講,他從事體育運動和參與奧運會,自己是得到了一種享受的。站在賽場上,固然取得成績可以和大家分享,因為身後就是整個國家和民族,但我們還是會拋下所有的東西,專心地研究對手和打法,制定戰略,不完全想到自己背負著這麼多的重任。我相信,有很多國家的運動員在他們國家也被視為民族英雄,因為他們為民族贏得了榮耀。 但是我覺得有一點不同,就是不同國家老百姓看待競技體育運動的心態。中國人看競技體育最看重中國運動員的成績,名次好了,才被視為成功。外國人看的是競技體育的過程,是在享受整個比賽的過程,無論最後誰贏誰輸,他們同樣為自己國家的運動員驕傲。他們不是只關注自己的國家,會為雙方運動員打出的精彩比賽場面鼓掌加油。這裡更多體現的是體育的內涵和道德修養,看運動員儘力了沒有,這和「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是一致的。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第一次受薩馬蘭奇之邀參觀國際奧委會總部時在奧林匹克博物館看的一個宣傳短片,其中有一個很長的畫面,並不是什麼冠軍獲獎的場面,而是一個在馬拉松賽上摔倒受傷的運動員走完比賽全程的情景。當別的選手都跑完了,他還堅持走著,直到最後一瘸一拐地步入田徑場完成最後一圈賽程時,所有在場的觀眾都起立給他鼓掌、為他加油,他甚至比冠軍得到的掌聲和喝彩聲還要多。這就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魅力,是人的意志、人的精神的體現。無論輸贏,一瘸一拐走下來也是好樣的,關鍵是把事情堅持做完,做到底。這就是為什麼奧林匹克運動還有一個重要理念:重在參與。我們希望人類共同享受人文奧運的盛宴。 《對外大傳播》:國外媒體對中國的國民素質還有些微詞,在這方面你對我們的同胞有何期待? 鄧亞萍:按照西方的說法,成為一個貴族是需要時間的。大家都知道貴族不等於他擁有多少財富,而在於他是否優雅、從容,是否能遵守遊戲規則,並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與義務。成為貴族是需要幾代人努力的。 2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很快,但是這20多年要讓一個國家、一個城市駛入文明的軌道,問題就顯現出來了。國民文明素質的提高需要積累和沉澱,這需要時間,而且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去努力。這種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更多的是要靠從小培養,而且會受到來自他的父母,他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日常行為的影響。良好的全社會文明的形成難就難在這裡!你可以一夜暴富,但是你不可能一夜之間成為一個文明的、優雅的人,言談舉止非常得體,這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政府、媒體、國民一起做長期的努力。 《對外大傳播》:你在《關於利用舉辦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契機進一步提高中國軟實力的建議》中說,西方媒體經常是戴著有色眼鏡來看我們的,往往是著重挖掘一些負面的新聞來報道。離北京奧運會還有整整一年,你認為中國應如何積極應對國際輿論關注的問題,展示良好的國際形象? 鄧亞萍:我覺得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對西方媒體我希望他們有更多更客觀的報道。我最近接受了CNN、《USA Today (今日美國)》報和日本《讀賣新聞》等外國主流媒體的採訪,從他們提的有關中國的問題中我感到他們越來越接近中國的事實了,這是因為他們對中國的了解在加深,問的問題不那麼尖銳了。我們不是怕回答尖銳的問題,而是這個尖銳的問題所指的現象到底存在不存在。過去很多時候我們沒有這個事,他們非要假定出這樣那樣的問題不可,看起來他們提的問題很尖銳,但實際上那些提問說明他們根本就不了解中國。現在有更多的外國記者在中國常駐,有的住的時間很長,他們對中國當代發生的種種變化會有非常深切的體會。 另一方面,關於奧運外宣,我個人認為,我們要更加了解西方人的所思所想,並應該更加從西方人的思維角度出發來評價和想像他們對中國的什麼情況最關注,他們怎麼看待中國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只想著自己想說什麼,也不管對方聽不聽得進去,能不能接受。以我自己個人的感受,包括我在國外留學和在國際組織工作這些年的體會,我覺得從事對外傳播一定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坐到對方的位置上好好想一想他們需要了解的信息是什麼,這樣的外宣才更有針對性,才更能夠讓別人接受。 學術研究與奧林匹克運動息息相關 國內有關奧林匹克運動的研究正在一步步地深入,而鄧亞萍的研究成果格外令人關注,一篇是已經用英文出版的《從小腳女人到奧運冠軍》,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另一篇是正在撰寫中的以奧林匹克品牌研究為方向的博士論文,研究奧運與經濟的關係,其獨特的角度令人期待。 《對外大傳播》:請多講一下你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好嗎?
鄧亞萍:寫碩士論文時為什麼要選擇這個題目呢?在我的運動員生涯和在國際奧委會工作的這些年中,我遇到了一些以我自己的學識還不能很好地回答的問題。第一,為什麼中國女運動員比男運動員在國際上的成績要強?第二,為什麼中國的乒乓球運動能夠這麼長時間沖在世界的前面? 我是一名乒乓球運動員,又是女性,在英國寫碩士論文的時候就確定了這個選題。寫作中現成的材料基本沒有,主要是靠深入訪談,對資深體育界官員和不同時代的教練員、運動員做訪談,試著找到剛才所說的這兩個問題的答案。 看起來乒乓球是一個點,其實這個點折射出的是整個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追溯到中國古老的文化和哲學思想,對中國女性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思想。孔子主張婦女不要接受教育,應三從四德,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是不到100年前,中國女人還裹著小腳嗎?我小的時候,還看得到從小裹著小腳的老太太。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運動員在世界競技場上女的比男的成績強,中國乒乓球稱霸世界40多年,這只是一個濃縮的歷史。如果把中國乒乓球運動研究清楚了,就能搞清楚為什麼女性會比男性顯得強一些。 首先,這來源於中國的體育體制。我們的體育體制保障運動員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進行訓練和比賽,而不用操心衣食住行等生活上的事。其二,中國的體育體制,主張男女平等,這是從毛主席時候就開始的,國家給女運動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等發展的機會。 而在國外的競技體育比賽中,很多獎金的設置,男運動員比女運動員要高很多,男子冠軍要比女子冠軍獎金甚至多出一倍,這從人權角度看公平嗎?再看美國,1972年以前,美國婦女到有公共體育設施的場所去鍛煉都是受限制的。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成立了國家集訓隊,當時就有10個女子訓練項目,在競技體育中真正做到了男女平等。 中國體育運動的訓練體制帶來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可以讓男運動員陪女運動員訓練,這使得女運動員在與男陪練的較量中,得到外國女運動員不可能有的磨鍊與提高。 競技體育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女運動員通常非常吃苦耐勞,忍耐力極強。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讓中國的婦女服務於自己的父親、丈夫和兒子,以及家中所有的人,使得女性比誰都更堅韌不拔,比誰都能夠謙虛謹慎!也正因為如此,一旦給中國婦女釋放能量的機會,她們暴發出來的力量也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不能說中國的男運動員訓練不刻苦,而應當全面地看問題。現在體育運動絕大多數發源於西方國家,西方有很長的競技體育歷史,社會有崇尚體育的風氣,競技運動員崇尚挑戰人類可能達到的身體極限狀態,而且在西方,甲級俱樂部、甲級賽事很多,男子運動員可以通過競技體育獲得物質上的滿足。而中國的競技體育實際上一直是在追趕西方,逐漸拉近我們與西方的差距。這種追趕就使得我們的男運動員為改變落後局面承受很大的壓力。而中國的女子運動發展比較超前,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藉助了很多男運動員的經驗,是踏著男運動員的肩膀走上領獎台的。 《對外大傳播》:聽說在《從小腳女人到奧運冠軍》首發式上你含著熱淚致辭,是什麼打動了你? 鄧亞萍:完成一篇碩士論文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程,尤其對我這樣一個可以說是半路出家的學生,而且論文全部是用英文寫的,想到自己在國外學習、作研究、答辯直到出書的整個過程,怎能不感慨萬千?通過這篇論文,我也能夠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競技體育事業的實際情況,認同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 由於是學術論文,寫作中不能使用第一人稱,但很多內容中都有我的切身體會,從中可以看出我們中國乒乓球女運動員成長的影子。那種感慨是由衷的。 《對外大傳播》:你在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為什麼選擇「奧林匹克品牌」作為研究方向? 鄧亞萍:進入國際奧委會後我開始接觸到奧運會後台的一些組織工作。我也曾在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工作過兩年,負責過中國奧委會的市場開發,與企業打交道比較多。我現在的論文研究「奧林匹克品牌」,主要是想解決這樣一個問題:是怎樣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支持和推動著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 俗話說沒錢辦不成事,舉辦一屆奧運會需要龐大的經費支出,只有這樣才能辦成全世界人民的一件盛事,那我感興趣的是從商業的角度,來探討奧運會發動機的造血功能,即奧林匹克品牌是怎樣吸引更多的企業來參與贊助奧運會的。 《對外大傳播》:你找到它的核心價值和奧秘所在了嗎? 鄧亞萍:啊……(笑)這篇博士論文正在案例分析階段。我選擇了幾家奧運會贊助商進行深度的調研,看這些企業為何看重奧林匹克品牌,願意斥巨資獲得奧運會贊助商的權利。簡單來講,企業看重奧運會是因為它是全球的,是全人類的盛事。想一想世界上有幾項體育賽事能讓全球的人都同時關注?除了夏季、冬季奧運會外,可能還有世界盃足球賽,或是F1世界一級方程式比賽。顯而易見,奧運會和上述賽事相比,是跨越了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群的,世界各地的男女老幼都能從奧運會中找到自己喜愛的項目,而世界盃足球賽則更多地受到男性和年輕人的關注。可見,企業要想向最廣泛的受眾營銷自己的品牌,投資奧運會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 尾聲:2007年3月,鄧亞萍出任北京奧組委奧運村部副部長,為使奧運村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成為各國運動員及隨行官員安全舒適的家,她和她的同事們緊張工作著。鄧亞萍告訴我們,奧運村正在參照國際奧委會的技術手冊標準進行建設。在她看來,每一屆奧運會的承辦城市都是新的,即使這個國家或城市曾經舉辦過奧運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奧運知識也需要更新,奧運村的建設也會注入新的元素,但強調對既有的奧運知識和經驗進行傳承,這也是國際奧委會一個很好的傳統。她說,我們在奧運村的工作一直保持著與國際奧委會的溝通。 在距離北京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之際,鄧亞萍作為兩次申奧形象大使,有什麼樣的心愿?她滿含笑意地對記者說:「我希望經過我們的努力能夠給中國、給世界留下一屆非常美好的奧運會。我還希望無論是我們的體育健兒,還是組織工作者和普通民眾,都能以一顆平常心來參加奧運會。北京奧運會是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史其中的一站,就像火炬接力一樣,奧林匹克運動還會繼續往前走,未來有一天奧運會還會來到中國!」 (信息反饋請發至lxqtian23@163.com) 責編:少鴿
推薦閱讀:
※死後相繼成閻羅王的有3人?除了包公,另外2位是誰:一文一武
※「精緻生活」人世喜樂 青梅煮酒,青梅竹馬
※中國人矮化敵人能力的習慣從何而來?如何能去?
※如何看待知乎環境男性娘化?
※【臨高啟明同人】文物獵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