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挑剔別人的時候,是因為俯視心理 平視是一種境界 如何教育孩子對待「勢利」這個問題?
07-21
當你挑剔別人的時候,是因為俯視心理問題:記得是從上高中開始的,當時小,以為自己真的錯了,以為自己有缺點,所以才挑剔,為此,我背了十多年的心理包袱,因為那個人是個女的,那挑剔的滋味真的很難受,我並不喜歡她啊,而且處處躲著她,為什麼她無緣無故處處挑剔我的所有事情?那時,我還天真的一位她喜歡我,可是經過我的驗證,她並不是喜歡我啊,而且我也不喜歡她啊,為什麼這樣的冤家處處纏著我,我躲開一個這樣的人 ,又會遇到同樣德行 的 人,我一直以為是自己的問題,但是確確實實不是這樣的啊,我就算有無數缺點,那我跟她也只是陌生人的前提下,難道她一眼就能看出?這到底是怎麼了?為什麼這類人(男女都有)無緣無故的挑剔我,指責我,而且最讓人難以忍受的人,他們借口向我求助,我真心回答他們之後,沒有換來感激,卻換來了指責和缺點,好像我前世欠她什麼似的,這種不知道感恩,恩將仇報的人為什麼我處處遇到?這到底是怎麼了?懇求上蒼救我,懇求各位救我,你們是否遇到過這種人,是否遇到一個,躲開斷絕之後又遇到同類的人?這種人不知道哪來的優越感?哪來的卑鄙無恥,他們為什麼以求助我的名義接近我,然後故意挑剔看不起我?這種伎倆為什麼連陌生人都要這樣使出?這樣的人帶有言語攻擊性,我真的是躺著也中槍,這到底是怎麼了?為什麼這樣的人一波又一波?你的性格有問題,有點自卑和懦弱,太在乎別人的想法了。解決辦法只有: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凡事都要有操之在我的態度,自己把握主動權,有自己的主見,不要活在別人的世界中,你的世界,以你為尊。這是一個強者生存的時代,是一個有實力才能生存的時代。借口向你求助真心回答後卻換來指責,有這幾種情況:1.對方並非真心向你求助,實際是想敲打你的(對策:保持低調不張揚,真誠尊重對方,同時審視自己有沒有不對的地方,);2.對你不滿,故意挑起事端看你笑話(對策:不隨便惹事,事惹上向也不要怕事,但要站得信腳要在理,或者敬而遠之);3.你幫了人家倒忙,人家自然不爽你(對策:不要隨意為人師,如果由於我們所學或經驗有限亂出主意以致幫了倒忙,人家爽你才怪不以為你故意出餿主意整他就阿彌陀佛了);4.求助的人覺得受助很正常很平常不習慣道謝,你希望人家感恩的心理被對方捕捉到了,對方覺得你功利心或目的性太強(對策:幫助值得幫助的人)。遇到這種求助你又責怪你的人,躲開之後又遇到同類的人,1.可能是這樣,我們過於重視某個事情就覺得它確實怎麼怎麼樣,正如孕婦眼裡關注得更多的是孕婦,懷疑鄰居是小偷怎麼看鄰居都像小偷一樣。你總覺得自己不斷碰到求助自己自己又費力不討好,你就越容易碰到這樣的人。2.沒必要幫助的、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要吃一塹長一智,不是每個人都值得我們幫助的。3.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樓主太在意他人的看法了,何必讓自己這麼辛苦呢?有這空,還不如多提高自己,多結交些值得結交的人。4.同時,有一句話是人善被人欺,也有道理。人都有欺軟怕硬的時候。保護好自己。現在這個社會,有實力就是老大這些人就是以你的苦惱未樂子的,他們這種人就是這樣的,他們專門就是為了搞你而來搞你的,這些人都是些有毛病的人,總認為自己是最厲害的,感覺天地之間唯我獨尊,男性選另一半自古以來都是一種俯視心理 先檢討一下我們男人。前面提過,男人表面上很強大,都是角鬥士,都有英雄情結,實際上卻是一種表面上自大,骨子裡卻很自卑的野生動物,他最怕身邊的女人勝己一籌。女人越有本事,條件越上乘,男人就越恐慌,越手足無措,他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就會變成無本之木,無水之源,他的英雄情結也就無處釋放了。因為男人最愛面子,最怕在能幹的女人面前顯出自己的無能。 美國密西根大學和洛杉磯加州大學兩個教授曾經就對超過300名的大學生進行過擇偶方面的研究,其中120名為男性,研究人員觀察優越感是否會影響擇偶的意願。這裡的優越感和人格無關,主要指的是身份地位和權力收入。結果發現大多數男性擇偶時傾向於他們工作上的助理,而對他們的同事和上司,則不太感興趣。女性並不會特別考慮優越感。因此,男上司娶女下屬,或者一個年輕貌美的女秘書嫁給了事業有成的男老闆可謂習以為常。相反,男下屬娶女上司則是鳳毛麟角,至於白骨精嫁唐僧的好像也不多見(唐僧這種男人生活中好像更容易被狐狸精給收服了)。而且我發現越是成功男士越對同樣事業有成的「三高女性」保持三丈距離。 我認識一個私企業主,家底豐厚,人嘛,也算英俊瀟洒知書達理,身邊不少女碩士、女經理、女老闆都在暗中打他的主意,可他偏偏娶了一個只有中專學歷的小財會,被人戲稱為「三低老婆」(學歷低、地位低、收入低)。有回跟他吃飯,我問他為何舍高求低,他哈哈一笑,不慌不忙地給我總結出了娶「三低老婆」的三大好處: 一、「三低老婆」在精神上崇拜丈夫仰慕丈夫,男人可以在家當頂樑柱,不用受窩囊氣。而娶個女強人那就倒霉了,人家天天在單位發號施令,回到家肯定也頤指氣使,那男人可就永無出頭之日了。 二、「三低老婆」在事業上無欲無求,一下班就回家,是塊賢妻良母的料。可女強人就不同了,經常在外面應酬,家誰管啊,男人只好又當爹又當娘,在家做起了「模範丈夫」。到時候身邊朋友就會忍不住恥笑:「瞧,混的還不如老婆,真沒出息!」 三、「三低老婆」在經濟上對丈夫有依賴感,有助於家庭的和諧穩定;女強人掙得比丈夫還多,獨立性自主性太強,自然也就心比天高,說不定哪天山河變色,丈夫就被掃地出門啦! 男人對「三低老婆」的偏愛,在自尊自強的女性看來,無異於一種徹頭徹尾的大男子主義思想。但若從自古男強女弱的婚戀模式來看,似乎也司空見慣。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的愛,必須建立在,前者在後者面前足夠強大足夠優勢的基礎上。這種強大和優勢,既體現在年齡、身高、體能上,更體現在權勢、金錢和心理上。如果男人在心愛的女人面前處處自卑,時時汗顏,他雄性的征服欲就無從釋放,就會產生一種嚴重的不安全感,甚至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現雙重「陽痿」,從此一蹶不振。 所以男性的擇偶自古都是一種「俯視心理」:年齡得比我小,個子得比我矮,學歷得比我低,收入得比我少…… 男人嘛,就那點兒出息,請記住一句話——帝國主義及一切大男人都是紙老虎! 而一個女強人,從一個男性的眼中看過去,堪比珠穆朗瑪峰,高大神秘。雖然男人都想當角鬥士,都有征服欲,都有征服名山大川的慾望,但珠穆朗瑪峰海拔太高、氣候嚴寒,很難攀登上去,除非是珠峰隊員。可如今中國男人個個惜命如金,目光短淺,登個黃山泰山還嫌累,誰還願意把大把精力花在一座難以企及的巨峰上?這大概也是中國式的女強人大都讓身邊的男人聞風喪膽、只能陷入孤芳自賞的尷尬境地的根本原因吧?摘自《男性選另一半自古以來都是一種俯視心理》平視是一種境界吳鉉登 俗話說:「狗眼看人低。」可見人對狗沒有什麼好印象。有很多詞可證明。「狼心狗肺、狗咬呂洞賓、走狗、狐朋狗友……」不勝枚舉。其實,在生活中,狗是人類較為忠實的夥伴和朋友,與其他的動物相比,與人走得最近,何以沒撈到好,反而招致罵名。這難道是所謂「距離產生美」,而狗沒有理解的緣故嗎?其實非也。據我的分析,這種現象的產生原因不在狗,而在人。人在與其它動物的相處過程中,有一奇怪的哲學。我們還是再來看看兩組詞吧。第一組是「豬狗不如、豬腦袋、懶豬、雞鳴狗盜、小肚雞腸、牛鼻子、馬屁精」,第二組是「虎背熊腰、虎虎生威、豹頭環眼、藏龍卧虎、鵬程萬里、虎父無犬子」。通過比較可以發現:人在造詞時,對「六畜」似乎都沒什麼好感,而對於兇猛野物倒是畢恭畢敬了。而事實上,給我們好處最多的,我們最離不開的動物毫無疑問就是「六畜」了。這樣看來,人從來都是「沒良心「的動物。人的沒良心,源於人的劣根性。人的眼睛靈活得很,從來都是「眼觀六路」「察顏觀色」的。眼睛看外界的視角有三種:平視、仰視、俯視。在這三種視角中,人經常使用的是仰視和俯視,很少用平視。看動物就是這樣:豬狗雞之類,比人小得多,自然可以俯視它們,就連牛馬之類,體形雖大,但已被人類征服,所以也往往俯視。而一旦用俯視的視角來看一樣東西時,人類就會產生輕視、蔑視的心理,繼而因看不起而貶低。而這時你越靠近他,他越貶低你。「狗」就是最有力的例證。但是對於比人類兇猛不屈服的動物,人類征服他們很困難,心裡懼怕他們,所以往往仰視它進而讚美討好,「虎」就佔了很大的便宜。不僅對待動物,人和人更是如此。人看人,就不是簡單的看體形了,內中因素很多。可是看人的視角也往往是兩種居多。被仰視者,多為有錢、有權、有勢者,也有學高、德高者。考量的因素會因人因時而有所不同。被俯視者,即是地位低者居多,用現在流行語來說就是「草根」「屌絲」之類。一般的人用什麼眼光看人於己、於人、於社會的作用有限。但有一類人,他們看人的視覺則關乎國計民生,這類人就是社會公職人員。通常來說,仰視代表的是對對方的尊崇。可是一旦運用仰視的人內心有所求、私慾作祟時,這樣的仰視就變得危害甚大。下級對上級一味的仰視往往會變得是非不辨,公私不明,變成逢迎拍馬,趨炎附勢甚或卑躬屈膝,直至仰視者失去自我,被仰視者盛氣凌人。「拜金主義」「拜權主義」因此形成,繼而發生腐敗,侵蝕社會穩定基石。下級在仰視上級的同時,心裡卻不見得有多麼的樂意。為尋求平衡,又往往俯視下下級,為自己找到一種被仰視的感覺。這樣他的心中沒有「民生」,沒有「人權」,甚至沒有「法律和道德」。如果這一群上下級全是公務員,則整個政府就毫無公信力,公權力,正義感。而且這種危害會很快傳導,危及整個社會。在人與人相處中,能夠做到用平視的角度看人的人,即可被冠之以「聖人」稱號。只有達到胸襟寬若大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大境界者,才能夠做到平視一切,上不諂媚,下不欺凌。平視是一種境界。營造一種人人平視的視角文明,是政府之責,社會之責,更是政府之幸,社會之幸。總是有人只盯著自己的優點別人的缺點 尋找存在感,認同感。 這種人內心都不是真的自信 所以才用自己比別人強的那一點來找自信。 因為不自信,所以看不得別人比他好,就冷嘲熱諷。看到別人有一點點瑕疵,就抓住不放,努力放大,企圖通過別人的不好來襯托自己的優越感。沒有自知之明,一直笑人家,損人家,能看不起人的人可以好到哪裡去?其實都是自欺欺人。真正自信的人,是不會在乎別人的。真正懂事有涵養的人,就算真的見到不怎麼樣的人,也不會表露出來。 戒除驕慢經文:「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舍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驕慢,當疾滅之。增長驕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乞耶。」上一段經文講「包容不嗔」。一般說來,人們生嗔發怒都是有原因的,因此,經文的側重點在於「被辱不嗔」。「被辱不嗔」一般又被認為是針對於「弱勢群體」而言,針對於所謂的「被欺負者」而說。在古代那種法制不健全的社會,「弱勢群體」想要相對地平安生活著,確實多多少少需要有「被辱不嗔」的思想。社會「弱勢群體」「被辱不嗔」,以減少屈辱在最小程度。那麼,社會「強勢者」對「弱勢群體」就可以隨意、變本加厲地發嗔?這顯然也是佛教所要反對的。佛在上一段經文中也已說到:「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又說到「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等,這都說明了「有力大人」這一社會「強勢者」也要忍辱不嗔。這也說明了人人都必須從本位下手,去除潛伏在內心的嗔這一根本煩惱。只有社會全體大眾人人「包容不嗔」,實現和諧相處,這才是我佛說「戒嗔」的意義之所在。為了進一步強調「強者不嗔」,保護「弱勢階級」,所以,接下來,佛又講「戒驕慢」。戒驕慢,更多的是對於社會「強勢者」而說。因富而驕,因權而驕,乃至因有文化而驕,等等,無疑他們就是社會「強勢」的代表者。從某個角度說,對他人生嗔發怒這裡頭也有驕慢的成份。但是,驕慢的心理與嗔恚心態還是有區別。一、驕慢怎麼講?我們明白,驕的意思是「自己以為自己了不起,比別人強,看不起別人」。比如有成語說:「驕傲自滿,目中無人」。慢的意思,我們也知道,那就是形容一個人態度冷淡,沒有禮貌。驕慢,在漢語中可以組成一個片語使用,意思就是傲慢。但是,在佛法中「驕」與「慢」的含義還有所不同。驕,在唯識宗「五位百法」中屬於「隨煩惱」之一。《成唯識論》卷第六說:「云何為驕?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能障不驕,染依為業。」意思是,對於自己的長處,心生執著,從而陶醉、驕傲。它能夠障礙「不驕」,生長染污不凈之法,這都是它的作用。為什麼會有驕傲心態呢?依唯識學說稱有八種原因而讓人產生驕傲心態。它們是:(1)盛壯驕:因身強體壯精力旺盛而驕傲。(2)姓驕:因種姓、人種、血緣優越而驕傲。(3)富驕:因財物富裕而驕傲。(4)聰明驕:因聰明賢慧而驕傲。(5)色驕:因容貌端正而驕傲。(6)壽命驕:因壽命長而驕傲。(7)行善驕:因行善修德而驕傲。(8)自在驕:因事情順心、心情自在而驕傲。(1)盛壯驕,這在動物界是最常見的一種。看《動物世界》節目便有深刻了解。動物就是以體力暴力稱王稱霸一方。(2)姓驕,生在貴族種姓家庭,這也有了驕傲的本錢。雖然現在社會比古時代文明許多,但是因種姓、膚色、性別所造成的等級在世界各國還是存在,並且在人們潛意識中存在。都是美國公民,可是有些黃種人在白種人面前就自覺矮人一級。種姓,在古印度就是地位階級的象徵。如今印度社會仍然有森嚴的種姓階級觀念。(3)富驕,古往今來,許多人不擇手段掠取財富就是為了實現「富驕」夢。孔子說: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富而不驕傲,這個修養本來不容易,但是,比起「貧而無怨」來容易些,所以說易。的確,有許多人財富多了地位高了反而能平易近人,沒有架子,「富而無驕」。然而,這畢竟還是不容易,所以自古就有「貧戒怨,富戒驕」的古訓。(4)聰明驕,沒有文化很苦惱,掌握了一些文化知識便又驕傲自滿,覺得自己了不起。無知迷惑煩惱障。學會了知道了,而又生執著,陷入於所知障。(5)色驕,人長得漂亮,身材好,這自然也產生驕傲,是難免的。(6)壽命驕,長壽這也是驕傲的資本。短命,會被人瞧不起。(7)行善驕,行善作好事幫助他人本是件好事,但是,因此而驕傲,「好事就變壞」了。作好事本是好事,但是,許多人在這裡頭不知不覺中也弄起了名利來,結果好事成壞事,違背初衷,造下惡業。(8)自在驕,事情順心,心情自在,因而驕傲,這就叫自在驕。這裡說的「八驕」只是概括。依唯識學說法,慢是眾生的根本煩惱,貪嗔痴慢疑惡見共稱「六根本煩惱」。《成唯識論》中說:「云何為慢?恃己於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什麼是「慢」呢?慢,原來是通過對自己和他人的比較後,認為自己比他人強,於是傲慢,看不起他人。傲慢能障礙「不傲慢」,同時還能產生痛苦,這是它的作用。傲慢,帶來的實質上的是痛苦的。千萬不要以為他傲睨自若,不可一世,實則悲哀。讀莎士比亞作品:《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的人們對那句:「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的名言應該印象深刻。其實,老祖宗也早就告訴我們,慢要曼,不可慢矣。曼,意為柔美,多美好的一個字眼,就同豎心旁組成慢,多好的一個預警字兒。不曼而慢,那決定不柔不美了。說慢,就是傲慢,很簡單。但是,從唯識學看來,還有些盤根錯節。據《俱舍論》卷第十九說,有七種慢的分別。七種慢是:「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初看這段文字容易搞懵,解釋一下還是可以理解。(1)慢,有兩種原因造成,①認為自己勝過他人因而慢。這是很自然,誰叫我比你強?②認為自己與他人條件相等而生傲慢。這有些勉強,但現象還是很普遍。(2)過慢:也有兩層含義,①認為自己與他人條件相等,而強說自己勝過他人。兩個條件相等,但甲還向大眾鼓吹比乙強。②自己不如他人,而又說自己同他人一樣。來個平手,誰知也是「過慢」了。(3)慢過慢:自己完全不如他人,反說自己勝過他人。幾乎是無顏。(4)我慢:執著「色受想行識」五蘊組合的這個身體為我,而產生傲慢。有我便有我慢,這是慢的根本原因。(5)增上慢:未證果而謂已證果,或已證少份果而說證得圓滿菩提。說的是假造文憑,假造學歷一類的。這也歸屬慢的範疇。(6)卑慢:①對於自己同他人的差距相當大,卻說自己比他人差一點點。雖然驕慢,但還有點謙卑,不好意思,這叫卑慢。②承認自己同他人的程度的差距很大,但又不肯虛心向他人學習,這也叫卑慢。(7)邪慢:自己邪見還以為正見,自己缺德而以為修德,自己無德而以為有德,等等。《俱舍論》卷第十九中,還提到九種慢。九種慢是從前七種慢中分出的,內容大體相同。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明白「驕」與「慢」是有區別的。第一點區別是,驕是「二十隨煩惱」之一,而慢是「六根本煩惱」之一,驕的心理是從慢的心理中所派生。第二點不同是,驕是指自己對自己的長處而產生驕傲;慢則是通過自他比較而產生。二、驕慢的過失謙虛驕傲,誠實虛偽,勇敢懦弱等等,說的都是人的性格特徵。人的性格就是由許多性格特徵所組成的統一體。按佛法說,一個人的性格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它逐漸而成,無始無明迷惑顛倒而來。有些性格特徵,通過後天不斷薰習成性,則成「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偶然一時表現的個性,不能視作是他的性格。只有經常性、習慣性表現的個性,才是他的性格。不良的個性,一時性的表現也好,習慣性的表現也罷,那都是煩惱的表露。佛告訴我們,固定成形的性格,雖然不易改變,但是,也不是一成不變,否則,成佛並不可能。只要我們認識到它的錯誤,努力修正,是可以培養出良好的性格。佛說,眾生可成佛,就是這個道理。通過修行,將凡人的性格塑造成佛。一個人的性格所表現出來的也就是個性心理特徵。驕慢,就是一種不良的個性心理特徵。按佛教術語稱,它有過失。現在,佛陀明白地告訴我們要戒除。本段經文中,佛說為「解脫故」,這也就是為什麼要戒除驕慢的一個最根本原因。下面,為了加深了解驕慢的危害,我們對驕慢的過失作些說明。(一)驕慢是污染之法《成唯識論》卷第六中說:驕以「深生染著」為性。性,指本性、本質、特性。驕的本質,就是污染不凈的,本身就是惡法。我們說,這個人很傲慢。這個傲慢,就是貶義詞。按佛教說法,就是「染污不凈之法」。所以,唯識學將它們歸類為煩惱法。慢是六根本煩惱之一,而驕則是二十隨煩惱之一。煩惱,在佛教中是指眾生不良心理的總稱。這些不良心理能夠惱亂眾生的身心,並且能夠造惑結業又產生污染不凈之法,造成痛苦。又,在各種心理作用中,覺悟為佛教最高目的,而妨礙實現覺悟的一切精神作用,都可以稱為煩惱。貪嗔痴慢疑惡見,這六類是一切煩惱的根本,因此,稱六根本煩惱。隨煩惱,是依根本煩惱而生,或者說它與根本煩惱同類等流,同是煩惱,但比根本煩惱要輕微些,所以,稱忿、嫉、誑、驕等二十種為二十隨煩惱。(二)驕慢能障謙恭驕慢,就是不謙虛,驕慢與謙虛是對立的,所以,《成唯識論》中說:驕「能障不驕」,慢「能障不慢」。人們一旦戴上了傲慢的高冠,給人的形象就是不謙恭。一個驕傲無禮的人,人們自然不喜歡見到他。傲慢障礙人性謙恭的優點。(三)驕慢生苦為業《成唯識論》中說:慢以「生苦為業」。業,這裡意為作用。產生痛苦,這是慢的作用。驕慢,本身是染污的,併產生負面作用,甚至造成痛苦的結果。高老先生和高老太太在看電視劇,突然高先生說:「這個電視劇編得太差了,我來編劇一定比他強!」高太太對高先生說:「你小學文憑都是假的,你還會編電視劇?」高老先生最忌諱說他「小學文憑假的」,現在一聽老伴說他,「小學文憑是假的」,讓驕慢不得,這氣啊,本來看這電視劇憋得一肚子氣,現在聽這話更氣,於是驕慢且大聲地說:「我明天就編給你看…」高老先生話還沒說完,只見他傲氣衝冠、講話用力過度,血壓上升,腦血管堵塞,送往醫院,途中一命嗚呼!「天地雖闊,何無一人也!」三國人物禰衡一見到曹操便仰天長嘆:「天地雖大,怎麼沒有一個人?」典型的目中無人。自稱「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上可以致君為堯、舜,下可以配德於孔、顏。」的禰衡,終因「狂病」而被黃祖所殺。嗚呼哀哉!傲慢污染,污染情感,障礙進步,招致失敗,產生痛苦,甚至足以危害生命。世俗上所謂的「驕傲使人失敗」,「驕傲使人落後」,或者「驕兵必敗」等,說的都是它的不良結果。(四)驕慢障礙解脫解脫,意思是指由煩惱束縛中解放,超脫迷苦的境地。從廣義上講,是指擺脫世俗上的任何束縛,於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在佛教中,解脫還有種種之區別,若從三界中獲得的解脫上講,則有欲纏解脫、色纏解脫、無色纏解脫;如果從修習所斷的煩惱的不同的方面講,則有見所斷煩惱解脫、修所斷煩惱解脫等。但一般情況下,解脫是指斷絕生死原因,不再業報輪迴。它同涅槃、圓寂意義相通。驕慢障礙解脫,有驕慢就無法走上解脫大道,到達涅槃彼岸。所以,「為解脫故」,必須戒除驕慢,這是很自然的。眾生有我,因而有慢。我慢由於無明而增長,從而走向了眾生生死輪迴之路。它是眾生生死輪迴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讀到《華嚴經·十地品》時,便有這方面的認識,經中說:「所謂業為田,識為種,無明暗覆,愛水為潤,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色芽,名色增長生五根,諸根相對生觸,觸對生受,受後希求生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生已於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生已衰變為老,終歿為死,於老死時生諸熱惱,因熱惱故憂愁悲嘆,眾苦皆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十二緣起循環,因而眾生生死輪轉無有停息。其中,作為行支部分的我慢的不斷溉灌,更促使眾生生死輪迴的流轉和生命的向下沉淪。因此,我慢的剷除自然有利於生死的解脫。《大方等大集經》中告訴我們:「永斷習氣,推驕慢山」,才能「拔生死樹」,「除無明暗」。驕慢的形態就好比一座高山,因此,說驕慢時常以山來形容。《釋門歸敬儀》中說到:「慢山上聳,俯視於人物。」這座可怕高山,它表現了人們精神世界的煩惱,它壓垮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它障礙了學者前進的步伐,它阻擋了行者解脫的道路。所以,必須剷除。三、除驕慢方法如何剷除這座「驕慢大山」?這自然成了佛門弟子在修行路上急需找到的答案,也是佛陀必須要教導大家的問題。這段經文就這樣應運而生。佛說:「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舍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驕慢,當疾滅之。增長驕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乞耶。」這段經文,佛陀教導我們從兩個方面下手,來剷除這座驕慢大山。它是:(1)自我反省除驕慢;(2)為解脫故去傲慢。(1)自我反省除驕慢人們之所以驕慢,經中告訴我們那是因為人們不明白自己,沒有弄清楚自己,當然,至少修行者是這樣。我活了一輩子怎麼會不明白自己?也許你明白自己,但當你驕慢的時候,就在那一剎那間你還是迷失了自己。不是有「得意忘形」之說。得意於「富驕」而忘其所以。但是,人們一旦真正認識了自己,也就不驕慢了,對一個人來說沒有什麼好驕慢的。你明白你是屬於高尚人物,你是不敢驕慢的,你驕慢,就不是高尚了。你清楚你是總統,你也不能驕慢,驕慢有失身份。作為一個修行人,他明白自己的身份,明白自己本來是搞包括除驕慢在內的這一行業,他是不驕慢的!經文:「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舍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驕慢,當疾滅之。」比丘,是出家人,當然是以滅除包括驕慢在內的所有煩惱為急務。斷除驕慢是比丘必修的課程之一。如果比丘一旦驕慢,當然比丘還是在修行過程,還會有驕慢心理發生,有驕慢是正常。但是,當發現驕慢時,應當立即①「當自摩頭」;②看身上「已舍飾好,著壞色衣」;③看手中「執持應器,以乞自活」。比丘從這三樣最容易看到的摸到的地方下手,當下便找到了自己,明白到自己的身份,「驕慢當疾滅之」,驕慢很快就被消滅了。「當自摩頭」。摩,是撫摩。「摩頭」,就是用手輕輕按著頭,並來回移動。摸摸自己的光腦袋,父母給的最寶貴的頭髮都剃掉不要了。在古時候,頭髮剃光,就等於殺頭。這是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大家看《三國演義》,曹操損害農民麥田,就以割斷頭髮以表砍頭。頭髮剃掉,等於砍頭,這也等於說過去的我已死,現在的我是重生,生命重新開始。出家人光頭就取這個意含。有些女孩出家,雖意志堅強,但落髮那一刻仍不免眼紅淚下,可想感觸深切。摸摸自己的光頭,我生命都不要了,生命都捨棄了,生命都可以放下,那我還傲慢?真不應該。當清醒摸准這個光頭,的確有許多不良的事情不會發生,也不會被誤引而走向錯誤。頭髮剃光,又等於是自己給自己判刑改造,後來在中國判刑勞改的人也學著剃光頭,是否也有這含義?但比丘剃光頭,就是象徵「修行改造」。修行就是改造,由凡人改造成佛。摸摸自己的光頭,原來自己是在「修行改造」,改過自新,重新做人,還敢驕慢?又犯錯誤?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那何時才能改造成功?!出家人把頭髮剃掉,剃得光光的,還有一層意思,那是表示「剃去」煩惱。剃去八萬四千頭髮絲,象徵斷除八萬四千煩惱。所謂「金刀剃下娘生髮,除卻塵勞不凈身」。上面我們談到:驕慢就是煩惱之一。頭髮又是我們最好的嚴身裝飾物,現在也不要了,放下色身相,統統放下,驕慢放下。通過「摸光頭」,這是比丘確認身份,自我反省去除驕慢的重要的第一步。第二步,看一看自己身上「已舍飾好,著壞色衣」。「壞色衣」,梵語叫做「袈裟」。比丘穿的衣服叫袈裟,現在漢地僧人一般在法會時才穿,成為「禮服」,且顏色、質料、製法等都有了變化。原始比丘穿的袈裟,是由破舊衣服、或破碎布塊做成,因此一件袈裟中有許多不同顏色的布,而且這些布的顏色,都已脫變成不像顏色了,布的顏色已經不是原來的顏色,己經不是原來的正色,這樣的衣服就稱為「壞色衣」。現在,我們漢傳比丘披的袈裟,雖然已經不是這個樣子,已經演變了,但仍然保留由許多塊布料製成。有關後世製造袈裟的顏色、質料、製法等都有一定的規定,這裡就不多談。袈裟,就是原始比丘的衣服,但與一般人的衣服不盡相同。尊重袈裟有許多功德。根據佛經說法,它有「五德十利」。這裡也順便說說。據《悲華經》說,袈裟有五德,這是:①佛弟子恭敬尊重袈裟,一定能證得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果位而不退轉。②人、天、龍、鬼、神等,能恭敬尊重袈裟,則於三乘果位中得不退轉。③人、鬼、神等受饑渴、貧窮等所逼迫,若得袈裟少分,便能獲得豐富飲食。④若有眾生共相衝突,發生戰爭,念及袈裟,便生慈悲,解除怨恨對立。⑤若有人「持此袈裟少分」恭敬尊重,則能度過災難。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五說,袈娑則有十利,十種利益:①穿著袈娑能遠離羞恥,具足慚愧,修行善法。②遠離寒熱、蚊蟲、惡獸,安穩修道。③現沙門出家之相,見者歡喜,遠離邪心。④袈裟是人天寶幢之相,恭敬尊重可生天上。寶幢,又稱法幢,上面常以諸寶裝飾,是莊嚴殿堂的旗幟。人天寶幢,又指人天師表。⑤穿著袈娑心生寶塔想,殊勝莊嚴,生諸福德。寶塔,指以珍寶裝飾之塔,亦是對佛塔之美稱。據《法華經·見寶塔品》記載,有一座寶塔在佛陀面前從地湧出,住於虛空之中。這座寶塔有五千欄楯,千萬龕室,無數幢幡,幡蓋由七寶合成,殊勝莊嚴。⑥見袈裟壞色,能離財色名食睡五欲想,不生貪愛。⑦提醒穿袈裟者永斷煩惱而作良田,利樂群生。袈裟由一塊塊小布製成,其條形相好比世間良田。良田可以生產糧食養育眾生肉身,袈裟之田可以出生福德善法,養育法身慧命。因此,袈裟又有一個美好的名稱叫「福田衣」。⑧穿著袈娑,能消除罪業,增長十善。⑨袈娑良田,能生菩提資糧。⑩袈娑如鎧甲,煩惱毒箭不能害。出家為比丘了,世俗人常說我們:好吃的不能吃了,好看的不能看了,好享受的也不享受了。我們又好穿的也不穿了,該打扮也不打扮了,「已舍飾好,著壞色衣」,已經捨棄世俗所謂的漂亮的時尚的服裝和珍珠首飾打扮,穿上「壞色衣」,降低身份,目的為了消除貪愛,還有為了消除傲慢。當然,現在僧人的服裝發生了變化,但是,消除傲慢則不變。為了提高警惕,出家人必須養成經常看看自己身上的服裝。第三步,看看自己手中「執持應器,以乞自活」,乞丐一個,如此身份,豈能傲慢?「應器」,梵語缽多羅,漢譯叫「應量器」,俗稱缽盂,是出家人盛飲食的器具,一般圓型、稍扁、腹大、上下略小。缽盂的材料有兩種,鐵製成的,稱鐵缽;陶土製成的,則稱瓦缽、泥缽、土缽。缽盂的顏色,只能用赤、黑色,不得用青、黃、白、紫等鮮艷色彩。缽盂的容量,是依照使用者的食量大小而定,因此,稱應量器。又,含有比丘理應受到大家供養之意。梵語比丘,譯成中文,又叫乞士。這是文雅稱謂,其實說白了就是乞丐的意思。現在,你看看自己,本來是王子不做,釋迦佛本是王子,現在手持「應器」,向人要飯,以維持生命,做起乞丐,「自見如是」,看看自己這種情形,「若起驕慢,當疾滅之」 ,如果說還會生起驕慢,那麼驕慢應當趕緊消滅,驕慢應該很快被消除。比丘稱乞士,而不叫乞丐,兩者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第一,比丘不是以乞食為職業,不積蓄除「三衣一缽」外的任何財物。第二,比丘乞食有一定的規矩。按「十二頭陀行」說法,有「常行乞食」,就是對於所得到的飲食,以平常心行對待,不能有好惡的想法。有「次第乞食」,就是沿街依次第不擇貧富平等乞食。有「受一食法」,就是一天食一餐,不貪。這是比丘乞食的基本要求。一個人的服裝穿著、社會身份確定,的確能夠影響一個人。就以出家人為例,頭光光,身穿和尚衫,的確對出家人的思想行為有影響。我們從「頭光光,身穿和尚衫」以來,比如乘坐公共汽車,見到身旁有老弱病殘人士站著,我們看到自己的和尚衫,想及出家身份,儘管我們也很疲倦,但是我們會自動向他們讓座。「瞻前顧後輕移步」,從看前面突然要往後看時,我們也會輕輕地移動腳步緩慢轉身。向左右看時,我們還要「左右回施半展眸」等等,規矩挺多。當要驕慢,想起自己是出家人,眾生個個都是佛時,得罪不起,當下即除驕慢。認識自己的身份來消除驕慢,的確是個好辦法。我是三寶弟子,謹守三寶的教導,斷惡行善,除煩惱證菩提,為三寶爭榮光,「若起驕慢,當疾滅之」。「自見如是。若起驕慢,當疾滅之」。「自見如是」一句,按《佛遺教經論疏節要》說法,是「智慧成就」。智慧,有覺察反省、斷惡修善的能力。看似簡單的摸摸光腦門,看看僧裝,而能起覺察作用,而去除驕慢,確實還是需要很高的智慧、很高的悟性、很高的道德觀念,很高的團體意識。這裡頭所表現的,就是「智慧成就」。簡簡單單的「自見如是」四個字便告訴人們要修習智慧,提高悟性,「常當慚恥」,心存道德,才能夠迅速反省,迴光返照,戒除驕慢。(2)為解脫故除驕慢經云:「增長驕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乞耶。」一旦生起驕慢,就應當馬上予以消除。如果不消除,還讓驕慢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或者驕慢越來越大,這就叫「增長驕慢」。完了!「增長驕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宜,意思是適宜、相宜。白衣,古印度世俗人崇尚穿白衣。因此,佛經常用白衣,泛指世俗人。有驕慢,這對世俗人來說是難免的。但是「增長驕慢」,也是世俗人所不適宜的,是世俗人所不高興看到的。大家都熟悉這些平常用語,諸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驕兵必敗」、「不知而自以為知,百禍之宗也」等等,都說明了驕慢確實為世人所討厭。討厭他人驕慢,自個難免驕慢。我們看《易經》六十四卦中,只有一卦--六爻全吉,其它沒有一卦全好。這是很特殊的一卦。這六爻全吉的一卦,就是「謙卦」。可見「謙卦」的特殊意義。卦文說:「滿招損,謙受益。」滿,謂自己學問已經爆滿,沒有辦法再添加了,意思是天下學問都知曉,這種態度就是驕慢。驕慢必然招至損害,謙虛自然受益。道家老子向世人展示寶物:「我有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世人以為金銀真珠是寶,在老子看來世間一切寶物都沒有比這三樣更寶。這個「不敢為天下先」,說的就是謙卑、謙虛。理想、創意等可以為天下先,但是驕慢不得,老子都不敢,你敢!孔夫子在《論語》中也講述:「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何為君子?這裡有三個標準,其中一個標準就是不敢驕慢。為人謙虛不驕慢, 這是世間聖賢共同遵循的。所以,佛說,驕慢,或增長驕慢,尚且不是世間人所適宜、所鼓勵的。「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乞耶。」「出家入道之人」,出家入佛道修行人,為了解脫生死痛苦煩惱,「自降其身」,自己降低自己的身份而為乞丐,不應該有驕慢。為什麼出家人要飯當乞丐?是為了降低身份,為了去除貪心,也是為了消除驕慢。佛在世時,出家人中,有許多是王族出身,也有許多是婆羅門等貴族出身。他們為了解脫,為了修行,統統降低身份,變貴族身份成乞丐身份。要飯當乞丐,這在當時社會應該是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身份當然低。看來,出家人特意降低身份,其中有一重要意義那就是為了消除驕慢。比丘托缽乞食,現在東南亞一些國家還保留這一傳統。中國僧人早已是從事勞動生產,自給自養,以免招來社會譏謙。中國僧人自力更生,自起伙食,但「為解脫故」,一樣戒除驕慢。戒除驕慢的精神沒有變。出家為解脫故,不敢傲慢。不要說不如對方不能傲慢,就是證得果位也不敢傲慢。《金剛經》中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陀洹能不能想「我證得須陀洹果」嗎?你看須菩提是怎麼回答的?須菩提言:「不也!」不這樣想。雖然,證得須陀洹果,但從不執著。正因為沒有執著,因而不標榜不驕慢。我慢是慢之根本,斷我慢則除一切慢。四、我不敢輕慢佛陀捨棄王位出家,托缽乞食,「自降其身」,自動放棄社會最高階層的太子身份,當「乞士」比丘,身份比平民還要低,放低身段,這其中一個意義就是為了去除驕慢。我是比丘,我不敢輕慢。佛教徒都知道拜佛,也都有拜佛的經驗,而大多數佛徒每天都有拜佛的常課,更有佛徒以拜佛為修行功課。至於為什麼要拜佛?拜佛人常說,「那是消業培福開智慧」的法門。其實,拜佛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去除驕慢。拜佛,我用我吃飯用的手去接對方走路的腳板,我俯低我尊貴的高高在上的頭抵觸到地上拜你,用這種方式就是形象地告訴拜者要去除我慢。這是最典型的謙卑。拜佛禮佛,天天拜佛禮佛,恭敬虔誠得不得了,但是心中驕慢有沒有減少?心中驕慢有沒有消除?這不得不引起反思!否則,就是被蓮池大師說中了:「五體虛懸空費力,骷髏磕破也徒然。」通過禮佛,這便是一堂「除傲慢」的品德教育課。在佛教中每尊塑像每樣法具每種儀規,那都是一種教育。說起「我不敢輕慢」,讓我們想起了佛教中在這方面最典範的一位人物,那便是《法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在《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中佛說,在「乃往古昔」,威音王如來時代的像法期間,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這位常不輕比丘,後來成佛了,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能夠成佛呢?在《法華經》中,我們得知這與常不輕比丘的修行有關係。常不輕比丘修什麼法門?這從他的名號中就告訴了我們一切。他「以何因緣,名常不輕?」佛告訴我們,「時有四眾,計著於法。」當時,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人等「計著於法」,理論多於實踐,或光有理論沒有真修,沉迷於紙上談兵滔滔空談。而他呢!凡遇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並且說「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為什麼呢?常不輕說,「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他不僅這樣,還前往各地向以上四眾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常不輕比丘用實際行動來影響他們,但是,許多人便不領情,還以為他神經有病。還有人罵他「白痴無智」。而常不輕比丘,遭受如此惡言羞辱,心仍「不生嗔恚」,更加禮拜讚歎對方。更有甚者,「或以杖木瓦石」打他,他雖然遠走躲避,但猶高聲唱說:「我不敢輕慢你們,你們都能作佛。」就因為這樣,他被「號之為常不輕」!釋迦佛祖的前身是這樣修行的。經中特別講到,常不輕菩薩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讚歎」,「常作是言:我不敢輕視汝等」,修謙恭法門,更大力宣揚「謙虛不傲慢」、「恭敬讚歎他人」這個法門的功德利益,最終修成了釋迦牟尼佛。為什麼稱常不輕為菩薩比丘呢?因為他雖是比丘,但他所作所為是菩薩行。當時,那些打罵輕視常不輕比丘的傲慢人們結果怎麼樣呢?《法華經》中,佛告訴我們:他們中有些人後來受感動「信伏隨從」,也開始謙虛不傲慢,加入了這個修行行列,最終也一一成佛;而那些不思悔改,「以嗔恚意,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己,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勢」,而成無上菩提。為何這些傲慢的人們最終也能成佛呢?因為:第一,他們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人等,雖有傲慢,但讀誦經文有些善根;第二,常不輕比丘禮拜讚歎他們的同時還趁機為他們講述《法華經》。雖然,這些傲慢的四眾人最終也成佛,但是,因傲慢而遭受了「二百億劫」「千劫」的漫長的「大苦惱」。傲慢讓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我不敢輕視汝!」智參禪師對一位名為雷卒的乞丐說。雷卒是乞丐,是一個到處流浪的孤老乞丐,70多歲了還挑著破舊被褥床墊衣服到處流浪乞食,很是可憐。他每到這一地區乞討,便住宿福建興慶寺,一年要來好幾趟。寺中各位都對他很客氣。一日,寺主智參禪師又將好飯好菜款待他,他嫌飯菜來遲了,發起脾氣,他脾氣很怪,禪師說:「我們還未用餐。」又說:「你息怒,我不敢輕視汝!汝是佛!」佛經中說的「常不輕比丘」,現實生活中也有人在效法,智參禪師就是一位。人們都說佛法離現實生活很遙遠,其實,只要人們用心樂意去作還是可以在現實人生中展現佛法意境。下級對上級,自然謙卑。上級對下級,也需要謙卑。乞者對施者,自然謙卑。施者對乞者,更要謙卑。否則,付出很多,幫助人很多,也許到頭來是「好事變壞了」。以傲慢心作好事是結不出清凈果實的。安全感的程度,如果你很容易受驚,這樣的你常常會預測事情的結果,把最壞的結果預先想到,並且很容易認為那是針對自己的,別人在你眼裡是受過十八道篩子的酷刑的,所以你也不會傻到認為別人會真心對你,在你預感到危險來臨時更是想到那是針對你的!於是露出了本性。 人總是受著各種外物影響,物慾的東西太多,很容易叫人迷失其中,可以獸性點的來看,每個人都是在世上不停地搶奪東西,明爭暗鬥,你能保證得到的一定就是你想要的,而付出的就一定是你的附屬品嗎?那樣就不會有「後悔」這個詞了,有人為了金錢出賣朋友,為權利殘害家人,甚至出賣自己靈魂,實在可悲,搶到了,你厲害,幾十年之後你「走了」,帶不走,丟棄了,你心甘,孤苦時分想要回,可惜時過境遷。 每個人都知道我想要什麼,但從不知道我到底有什麼。如何教育孩子對待「勢利」這個問題? 小孩子是被周圍人塑造的,會自然地模仿與認同。儘管我們不願意承認,但是有的時候或許我們和父母和他人不過是硬幣兩面,表現差異罷了。請原諒我講的尖刻或者講錯了(諮詢上建議我們評估時從最糟糕的角度開始排除)。會不會當您孩子那樣表達的時候,刺中的是,這孩子真沒禮貌,或者缺乏教養的感覺?我如果用個專業友善解決問題的角度,我會回答題主,對孩子的愛和寬容還有尊重會讓孩子體驗到怎樣尊重他人。注意力轉移,比如讓孩子去玩其喜歡的有創意或者有發展性,有自主、掌控和成就感的事情,會降低這種不良行為發生的情況,並且對孩子的未來也更有利。比如:樂高積木,仙霸的玩具等等。一開始或許需要家長的幫助,但是孩子一旦上手是很棒的。我們先不考慮孩子是否勢利或者是否懂得尊重之類的……關鍵是那個時候您的孩子很無聊,無所事事,才會搞破壞。如果那個時候說,「寶貝,我們去溜達」 去公園,去動物園…… 就不會出現阿姨打掃他在那邊製造垃圾了,而且也有利他未來的身心健康。我們很多時候都輕易發現不足和問題,發生了怎麼…… 再次之後,我們更嘗試找找怎樣,我怎樣能對這個環境做出干預,改善,下一次更好……至於和孩子談,5歲的孩子也不是不可以談,可以在陽光草地上,偶爾來個對話,「你覺得平時生活會不會有像上次阿姨打掃衛生的時候你把地面弄髒了她要再打掃那樣,你有些事情做好也會被弄亂然後要你再做的? 」孩子不一定馬上回答,但是會去思考……之後再問他的感覺,在生活中潛移默化,或者逐步地增加他的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等道德感;同時也理解小朋友還小青春期前都會有的失控和糟亂。5歲還早,到了青春期也還是有辦法的。其實我們擔心勢利更多是我們都知道勢利的人不受歡迎,影響機會,最關鍵是絕對影響一個人的主觀幸福感,而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又成功。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不可避免是自己被對待的方式…… 特別是在情緒下的反應。其實勢利的最大問題是,影響了人際的關係,一個內心平和和舒服的人是不會去勢利,或者說可以超越這種勢利;再或者說某些層次的人也善於偽裝,或許內心勢利但是外表不會讓人感覺那麼不舒服。「在所有的對勢利的闡釋中,還是下面這句話最尖刻:「拚命做自己做不到的事,夢想成為自己做不成的人。」 」 【美】艾本斯坦 Epstein《勢利》「普魯斯特早期是個典型的勢利眼,而後期則變成了偉大的,甚至是勢利眼鑒定專家和批評家。他認為勢利是「崇拜他人擁有的某種東西,但這種東西卻和這個人的個性無關。」」 就好像我們會崇拜某些底層的人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做出無比的貢獻,其實又何嘗不是羨慕他人能那麼輕易的滿足或者甚至是妥協。「勢利眼衡量自己和別人全靠表面的東西:家譜,財富,權力,社會關係,擁有精美閃亮的物品——勢利眼可能是城市裡最孤獨的人。他需要對付的是他自身。在勢利眼起伏跌宕的精神世界中,他需要不斷地確認這種虛妄中的優越感的存在。 」「作者幻想了一下沒有勢利的區域長得怎麼樣,裡面人是如何,描述了一下他身邊認識的人中間貌似是生活在這個區域里的人的情狀。當他的大兒子申請大學入學的時候,他給他的建議是:我會不計任何代價讓你去上全國最好的大學,上這樣的大學意味著,你將不會再渴望或者胡思亂想要是你上了更好的學校,你的前途是否會變得更廣闊,你的世界是否會更加不同。你總會明白,其實這世界這些年來,蠢到不可理喻,以教育為甚。」「萬惡的勢利眼, 可是沒人承認勢利也會帶來快樂。 作者艾本斯坦沒有批判勢利是否該被消滅, 只是很幽默的訴述了他觀察到美國社會,結合他自己的狀況, 原來勢利也並不是什麼禁忌,坦誠總是可愛的。」我會覺得勢利是必然的,能怎樣不那麼勢利確實幸運的。「權勢和錢財:惑於勢利。」 這讓我們從普通人可以成為更棒的人,讓我們從草地上到現在可以有高樓大廈……「指對有財有勢的人趨奉,對無財無勢的人歧視的惡劣作風」 很可悲,但是確實是,受虐和施虐會反覆,只有被惡劣的人才會學到去惡劣他人。 但是也因為如此,我們會嘗試做的更好。而且有很多捐款、善意…… 很多榜樣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就看如何解讀,可以怎麼做。再從深度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角度多說點:「人生心理成長的八個階段 --埃里克森【1】嬰兒期(從出生到一歲半):主要任務是建立信任這一階段的嬰兒是用口部來接觸社會的。此外還通過雙眼、觸覺去接受外界的刺激。如果母親對嬰兒給予愛撫和有規律的照顧,嬰兒將產生信任感;反之,如果母親的愛撫和照料有缺陷、反覆無常,嬰兒就會產生不信任感。埃里克森說,如果嬰兒發展的信任感居多,就達到了他的第一項社會成就。這是他不會因母親離開而焦慮和哭鬧,因為嬰兒內心已發展出即使母親離開了視線,如果自己需要母親,她自會到場。這種恆定的、連續的、一致的體驗使嬰兒有了自我統一性(或自我統合ego identity)的最初感覺。在這一階段,嬰兒產生信任感也產生不信任感,如果信任感比率居多時,就成功地解決了發展危機。埃里克森認為,一定比率的不信任感有利於人的健康發展,但是信任感應當超過不信任感。這一原則也適用於其他發展階段。成功地解決了發展危機,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質。這種兒童敢於冒險、不怕挫折和失敗。而如果不成功地解決發展危機,則在人格中形成恐懼的特質。【2】幼兒期(一歲半至三歲左右):主要任務是自主獨立這一時期的兒童反覆用"我』、"我的』和"不』等詞來表示自己的自主性。但父母則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為所欲為,而要按照社會的要求來訓練他們,控制他們的行為。埃里克森把這一階段的危機說為自主性對羞怯和疑慮的衝突。自主性意味著一個人能按著自己的意願行事的能力(virtue of will)。羞怯和疑慮則來自社會的期盼和壓力。如果父母訓練過嚴和不公正的提罰就會使兒童產生羞怯和疑慮。如果自主性對羞怯和疑慮的危機得到成功地解決,在兒童的人格中就形成意志品質。相反,則在人格中形成自我懷疑(self-doubt)。【3】兒童期(三歲到六歲):主動性 vs。 愧疚(喜歡探索、好奇心強、富創造力、外性遊戲)這一階段的兒童表現出制訂計劃,訂立目標,並積極保持以達到目標。他們對性別有特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本階段的發展危機為主動性對罪疚感(自動自發對退縮愧疚)。如果父母鼓勵兒童的主動性和想像力,他們便會獲得創新精神。如果父母嘲笑或挖苦兒童的創造性和想像力,兒童會喪失自信心。當他們回想起自己被父母譏笑的行為時,就容易產生罪疚感,因而只能過著別人為其安排好的狹隘的生活圈子中。如果在這一階段中,兒童發展了較多的主動性或進取精神,就會在人格中形成目的的品質(virtue of purpose);反之,則在人格中形成無價值感(unworthiness)。」表面上是孩子覺得阿姨的無價值,其實體現的更多是孩子這方面的危機,還好父親很敏銳地覺察了。其實很多人說老年人帶的優勢問題……最大一件事情莫過於老人比較閑(有自身愛好和活動的除外),勢必除了影響孩子最初的安全感和信任外,代辦太多(其實是因為老年人覺得自己需要被照顧而去照顧孩子,有時候有投射在,我很重要,我照顧孩子的這種價值感……)影響了孩子的自主獨立,勤勉的關鍵期。我之前回答關於孩子摔倒的回答被摺疊了,我假設是關於後面幼兒死亡和研究內容……但是如果一個孩子沒有摔倒站起來的機會,以後如何能自然地犯錯和成功?!從我的理解,小的時候的摔倒(不是成人惡意忽視或者弄倒) 站起來的過程 (沒有老年人在那裡拍打地或者桌面責任轉移) 就是一次次體驗生活,體驗失敗後自己怎樣成功的最基礎的體驗。而當父母不可避免在忙別的事情的時候,孩子會比和隔代或者阿姨在一起更加有模仿和認同對象,而且有更多的自主自由……我兒子曾經摔倒額頭碰傷(還好是小男生啊,我一直慶幸我是兒子,如果是女兒要寶貴和呵護很多,要多好多擔憂和花更多精力去照顧……)他和我在一起的時候摔傷的,我是媽,所以沒人能責怪我。但是假如他和老人一起…… 老人絕對會很擔心和糾結,而且覺得會被子女責怪…… 這種創傷講嚴重點有「啊,怎麼辦」,「呀,死定了」…… 很極端的擔憂和焦慮…… 誇大很多父母帶的不必要的負面情感,更別說死亡焦慮……很多時候就不可避免失去了闖蕩、豁達等等一些特質。(當然也可能有反向形成,但還是焦慮之類核心的,而不一定是發展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如何與既強勢又勢利的母親相處?
※你只道《紅樓夢》中探春勢利薄情,可曾看到她的不易她的好?
※汪行福:體面社會必須防範兩種傾向:一是權力社會,二是勢利社會丨爭鳴
※八評孫悟空:勢利之徒
※偷偷告訴你,勢利男女常有哪些愛情陰謀論